学佛笔记

物质的解释——界
2024-10-25 11:51

唯识学不但要说明人生真理,还要解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真相,而阿赖耶识的提出首先就是作为物质世界的本体。在《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当中说: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关于无始时来界的界历来有多种解释,世亲论师把界作为一切杂染有漏诸法种子,而真谛的译本里,把界译作解性,直白的说,就是认为界就是如来藏。在本论中界显然有本体的含义,并且这里的界是作为宇宙人生的生存所依而出现。

将《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里的这段偈颂翻译,便是:无始时来,这界是一切事物的依靠,有了它才有生死流转的诸趣和清净还灭的涅槃证得。

而无著菩萨在这里真正目的是把界解释为阿赖耶识,从而为他的整个唯识体系确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他要完成一个万法唯识的佛教宗派哲学体系,不仅要从逻辑上解释万事万物都是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诸识变现,而且作为宗教理论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佛陀的印证。所以一开始他引经据典,就是要说明阿赖耶识是确实是世尊所说,确实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乘佛教是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有,它从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存在当成认识对象,也即是法。 法包括精神存在和物质存在, 界是一切法所依,自然也是物质世界的本体。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有漏世间的根本,我们所认知的世界都包含在阿赖耶识中,如无著在《显扬圣教论》中云:阿赖耶识亦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而《宗镜录》也说它变现根身世界,外而世界,内而身心,都是由此识中的种子变现出来,所谓万法唯识,就是指这个阿赖耶识。

很多人把阿赖耶识比喻成一个仓库,所有种子都被保藏在里面,当遇到外缘成熟并且触动的时候,种子就会现行,其实这就变相承认了这个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体。

End

物质的解释——界

唯识学不但要说明人生真理,还要解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真相,而阿赖耶识的提出首先就是作为物质世界的本体。在《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当中说: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

宇宙、能量、物质、生命的终极秘密

宇宙最小的粒子--能质粒子我们的空间中存在一种宇宙最小的粒子,这个粒子叫能质粒子,这个粒子是不可再分的。能质粒子构成的能量叫能质能量。为什么叫能质?因为这个粒子同时具有能的属性和质的属性。可以说宇宙的

刘先和:佛教的物质观

佛教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教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黄夏年: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紫虚居士: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一《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