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贤愚经 第十卷 - 大藏经
2025-10-22 13:51

贤愚经 第十卷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四五)阿难总持品第三十八(丹本为四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餐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四六)优婆斯兄所杀品第三十九(丹本为四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罗阅祇国。有估客兄弟二人。共住一处。兄求长者女。欲以为妇。其女年小。未任出适。于时其兄。即与众贾。远至他国。经历年岁。滞不时还。女年向大。任可嫁处。而语其弟。卿兄远行。投彼不还。汝今宜可纳取我女。其弟答言。何有是事。我兄存在。不敢有违。尔时长者。数数陈说。其弟意坚。未曾回转。长者不已。诈作远书。托诸贾客。说兄死亡。弟闻兄死心乃愕然。长者复往。而告之曰。卿兄已死。女当云何。卿若不取。当思余计。弟被急逼。即妻其女。经历数时。女便怀妊。兄后便乃从他国还。于时其弟。闻兄还国。心怀惭惧。逃至舍卫。发迹之后。诸亲友辈。按其妇腹。堕其胎儿。如是展转。到于佛前。惭愧所逼。求索出家。佛知可度。实时听许。蒙佛听已。便成沙门。名优婆斯。奉持律行。精勤不懈。应时便得阿罗汉道。六通清彻。众智具足。时兄到家。见弟已娶其妇。嫉心内忿。往追欲杀。求索推问。云至舍卫。毒恚烦心。即出重募。谁能取得我弟头者。当与重赏金五百两。时有一人。来应其募。我能往取其头。兄即出金。用募其人。相将俱进。至舍卫国。到彼见弟。坐禅思惟。于时彼人。欻生慈心。而作是念。我当云何杀此比丘。吾设不杀。当夺我金。引弓欲射。当挽弓时。向彼比丘。至于放矢。乃中其兄。其兄怀恚。愤恼而死。后更受身。作毒蛇形。生彼道人户枢之中。毒心未歇。规当害之。户数开闭。撽身而死。既死之后。未能改操。遂愿更作小形毒虫。依彼道人屋间而住。伺其道人端坐之时。从屋间下。堕其顶上。恶毒猛炽。即杀比丘。时舍利弗。见斯事已。往至佛所。而白佛言。彼死比丘。本作何缘。今现得道。被毒而死。唯愿世尊。当见开示。佛告舍利弗。善听善念。吾当为汝具分别说。乃往过去无数世中。有辟支佛。出现于世。处在山林。修遂其志。时有猎师。恒捕禽兽。施设方计。望伺苟得。时辟支佛。惊其禽兽。令其猎师伺捕不得。便怀瞋恚。懊恼愤结。即以毒箭。射辟支佛。时辟支佛。心愍此人。欲令改悔。为现神足。所谓飞行履虚。屈伸舒戢。出没自在。神足变现。于时猎师。见是事已。心怀敬仰。恐怖自责。归诚谢过。求哀忏悔。时辟支佛。受其忏悔。忏悔已竟。被毒而死。其人命终。便堕地狱。既出地狱。五百世中。常被毒死。至于今日。得阿罗汉道。犹为毒虫。见螫断命。由兴恶意。即还忏悔。而发誓愿。使我来世遭值圣师。所得神足。如今者故。今得值我。蒙获道法。尔时舍利弗。及与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七)儿误杀父品第四十(丹本为四十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老翁。早失其妇。独与儿居。困无财宝。觉世非常。念欲出家。即往佛所。求索入道。时佛怜愍。即听出家。于时其父。便作比丘。时儿年小。即为沙弥。恒共其父。入村乞食。暮还所止。时有一村。最为边远。至彼乞食。逼暮当还。其父年老。行步迟缓。其儿恐惧。畏诸毒兽。急扶其父。推之进路。执之不固。推父倒地。应时其父。当手而死。父死之后。独至佛所。时诸比丘。问沙弥言。汝朝与师。至村乞食。今为所在。沙弥答言。我向与师。至彼乞食。日暮还时。师行小迟。我时恐怖。故急推之。推之手急。扑师着地。我师于时。即死道中。时诸比丘。呵责沙弥。汝大恶人。杀父杀师。即以白佛。佛告之曰。此师虽死。不以恶意。即问沙弥。汝杀师不。沙弥答言。我实排之。不以恶意而杀父也。佛可其语。如是沙弥。我知汝心无有恶意。过去世时。亦复如是。无有恶意。而相杀害。时诸比丘。闻佛语已。即共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时。斯人父子。有何因缘。而便相杀。佛言谛听。吾当说之。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父子二人。共住一处。时父病极。于时睡卧。多有虻蝇。数来恼触。父即令儿遮逐其蝇。望得安眠以解疲劳。时儿急遮。蝇遂数来。数来不止。儿便瞋恚。即持大杖。伺蝇当杀。时诸虻蝇。竞来父额。以杖打之。即杀其父。当于尔时。亦非恶意。比丘当知。尔时父者。此沙弥是。时儿以杖打父额者。今彼死比丘是。由于尔时无有恶心。以杖打父杀之。不以恶意。今还相报。亦非故杀。于时沙弥。渐渐修学。勤加不懈。遂得罗汉。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心悉信解。欢喜奉行

(四八)须达起精舍品第四十一(丹本为四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中止。尔时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须达。居家巨富。财宝无限。好喜布施。赈济贫乏及诸孤老。时人因行。为其立号。名给孤独。尔时长者。生七男儿。年各长大。为其纳娶。次第至六。其第七儿。端政殊异。偏心爱念。当为娶妻。欲得极妙容姿端政有相之女。为儿求之。即语诸婆罗门言。谁有好女相貌备足。当为我儿往求索之。诸婆罗门。便为推觅。展转行乞。到王舍城。王舍城中。有一大臣。名曰护弥。财富无量。信敬三宝。时婆罗门。到家从乞。国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护弥长者。时有一女。威容端正。颜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罗门。婆罗门见。心大欢喜。我所觅者。今日见之。即问女言。颇有人来求索汝未。答言未也。问言女子。汝父在不。其女言在。婆罗门言。语令出外。我欲见之与共谈语。时女入内。白其父言。外有乞人。欲得相见。父便出外。时婆罗门。问讯起居安和善吉。舍卫国王。有一大臣。字曰须达。辅相识不。答言未见。但闻其名。报言知不。是人于彼舍卫国中。第一富贵。汝于此间。富贵第一。须达有儿。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为可尔不。答言可尔。值有估客欲至舍卫。时婆罗门。作书因之。送与须达。具陈其事。须达欢喜。诣王求假。为儿娶妇。王即听之。大载珍宝。趣王舍城。于其道次。赈济贫乏。到王舍城。至护弥家。为儿求妻。护弥长者。欢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家内搔搔。办具饮食。须达念言。今此长者。大设供具。欲作何等。将请国王太子大臣长者居土婚姻亲戚。设大会耶。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问之言。长者今暮。躬自执劳。经理事务。施设供具。为欲请王太子大臣。答言不也。欲营婚姻亲戚会耶。答言不也。将何所作。答言请佛及比丘僧。于时须达。闻佛僧名。忽然毛竖如有所得。心情悦豫。重问之言。云何名佛。愿解其义。长者答言。汝不闻乎。净饭王子。厥名悉达。其生之日。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万神侍卫。即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身黄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王金轮典四天下。见老病死苦。不乐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尽结成佛。降诸魔众十八亿万。号曰能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达遐鉴。故号佛也。须达问言。云何名僧。护弥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劝请转妙法轮。至波罗奈鹿野苑中。为拘邻五人。转四真谛。漏尽结解。便成沙门。六通具足。四意七觉八道悉练。上虚空中。八万诸天。得须陀洹。无量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次度郁卑迦叶兄弟千人。漏尽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度舍利弗目连徒众五百。亦得应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为众生。作良佑福田。故名僧也。须达闻说如此妙事。欢喜踊跃。感念信敬。企望至晓。当往见佛。诚报神应。见地明晓。寻明即往罗阅城门。夜三时开。初夜中夜后夜。是谓三时。中夜出门。见有天祠。即为礼拜。忽忘念佛。心自还暗。便自念言。今夜故闇。若我往者。傥为恶鬼猛兽见害。且还入城。待晓当往。时有亲友。命终生四天。见其欲悔。便下语之。居士莫悔也。汝往见佛。得利无量。正使今得百车珍宝。不如转足一步往趣世尊。所得利深。过逾于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白象珍宝。不如举足一步往趣世尊。利过于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不如转足一步至世尊所。得利弘多。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满中珍宝。不如举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盈利。逾过于彼。百千万倍。须达闻天说如此语。益增欢喜。敬念世尊。暗即还晓。寻路往至。到世尊所。尔时世尊。知须达来。出外经行。是时须达。遥见世尊。犹如金山。相好威容。俨然炳着。过逾护弥所说万倍。睹之心悦。不知礼法。直问世尊。不审瞿昙。起居何如。世尊实时。命令就坐。时首陀会天。遥见须达。虽睹世尊。不知礼拜供养之法。化为四人。行列而来。到世尊所。接足作礼。长跪问讯。起居轻利。右繞三匝。却住一面。是时须达。见其如是。乃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应如是。即起离坐。如彼礼敬。问讯起居。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为说法。四谛微妙。苦空无常。闻法欢喜。便染圣法。成须陀洹。譬如净洁白叠易染为色。长跪合掌。问世尊言。舍卫城中。如我伴辈。闻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佛告须达。更无有二如卿之者。舍卫城中。人多信邪。难染圣教。须达白佛。唯愿如来。垂神降屈。临履舍卫。使中众生除邪就正。世尊告曰。出家之法。与俗有别。住止处所。应当有异。彼无精舍。云何得去。须达白佛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世尊默然。须达辞往。为儿娶妇。竟辞佛还家。因白佛言。还到本国。当立精舍。不知摸法。唯愿世尊。使一弟子共往敕示。世尊思惟。舍卫城内。婆罗门众。信邪倒见。余人往者。必不能办。唯舍利弗。是婆罗门种。少小聪明。神足兼备。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须达往。须达问言。世尊足行。日能几里。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转轮王足行之法。世尊亦尔。是时须达。即于道次。二十里。作一客舍。计挍功作。出钱雇之。安止使人。饮食敷具。悉皆令足。从王舍城。至舍卫国。还来到舍。共舍利弗。按行诸地。何处平博。中起精舍。按行周遍。无可意处。唯王太子祇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时舍利弗。告须达言。今此园中。宜起精舍。若远作之。乞食则难。近处愦闹。妨废行道。须达欢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我今欲为如来起立精舍。太子园好。今欲买之。太子笑言。我无所乏。此园茂盛。当用游戏逍遥散志。须达殷勤。乃至再三。太子贪惜。增倍求价。谓呼价贵。当不能贾。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听随其价。太子祇陀言。我戏语耳。须达白言。为太子法。不应妄语。妄语欺诈。云何绍继。抚恤人民。即共太子。欲往讼了。时首陀会天。以当为佛起精舍故。恐诸大臣偏为太子。即化作一人。下为评详语太子言。夫太子法。不应妄语。已许价决。不宜中悔。遂断与之须达欢喜。便敕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残有少地。须达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当取满足。祇陀问言。嫌贵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当补满耳。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轻宝乃尔。教齐是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须达欢喜。即然可之。即便归家。当施功作。六师闻之。往白国王。长者须达。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兴立精舍。听我徒众与共捔术。沙门得胜。便听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昙徒众。住王舍城。我等徒众。当住于此。王召须达。而问之言。今此六师云。卿买祇陀园。欲为瞿昙沙门起立精舍。求共沙门弟子捔其伎术。若得胜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须达归家。着垢腻衣。愁恼不乐。时舍利弗。明日到时。着衣持钵。至须达家。见其不乐。即问之曰。何故不乐。须达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舍利弗言。有何事故。畏不成就。答言今诸六师。诣王求挍。尊人得胜。听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听起。此六师辈。出家来久。精诚有素。所学技术。无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伎艺。能与捔不。舍利弗言。正使此辈六师之众。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听之。须达欢喜。更着新衣。沐浴香汤。即往白王。我已问之。六师欲捔。恣随其意。国王是时。告诸六师。今听汝等共沙门捔。是时六师。宣语国人。却后七日。当于城外宽博之处。与沙门挍。舍卫国中。十八亿人。时彼国法。击鼓会众。若击铜鼓。八亿人集。若打银鼓。十四亿集。若打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满。至平博处。打击金鼓。一切都集。六师徒众。有三亿人。是时人民。悉为国王及其六师。敷施高座。尔时须达。为舍利弗。而施高座。时舍利弗。在一树下。寂然入定。诸根寂默。游诸禅定。通达无碍。而作是念。此会大众。习邪来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当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当以二德。即立誓言。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门婆罗门者。我初入会。一切大众。当为我礼。尔时六师。见众已集。而舍利弗。独未来到。便白王言。瞿昙弟子。自知无术。伪求挍能。众会既集。怖畏不来。王告须达。汝师弟子。挍时已至。宜来谈论。是时须达。至舍利弗所。长跪白言。大德。大众已集。愿来诣会。时舍利弗。从禅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师坛。着左肩上。徐庠而步。如师子王。往诣大众。是时众人。见其形容法服有异。及诸六师。忽然起立。如风靡草。不觉为礼。时舍利弗便升须达所敷之座。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覆众会。枝叶郁茂。花果各异。众人咸言。此变乃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岚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今劳度差。便为不如。又复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华。众人咸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花。一一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庠。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实时灭。众人悉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山。七宝庄严。泉池树木。花果茂盛。众人咸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山即破坏。无有遗余。众会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龙身。有十头。于虚空中。雨种种宝。雷电振地。惊动大众。众人咸言。此亦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鸟王。擘裂噉之。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牛。身体高大。肥壮多力。粗脚利角。爮地大吼。奔突来前。时舍利弗。化作师子王。分裂食之。众人言曰。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变其身。作夜叉鬼。形体长大。头上火燃。目赤如血。四牙长利。口自出火。腾跃奔赴。时舍利弗。自化其身。作毗沙门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无有去处。唯舍利弗边。凉冷无火。实时屈伏。五体投地。求哀脱命。辱心已生。火即还灭。众咸唱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时舍利弗。身升虚空。现四威仪。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东没西踊。西没东踊。北没南踊。南没北踊。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或分一身。作百千万亿身。还合为一身。于虚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作是变已。还摄神足。坐其本座。时会大众。见其神力。咸怀欢喜。时舍利弗。即为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或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六师徒众。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挍技讫已。四众便罢。各还所止。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手自捉绳一头。时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须达悉见六欲天中严净宫殿。问舍利弗。是六欲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言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复更从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耶。对曰已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尸弃佛时。汝为彼佛。亦于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毗舍浮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拘留秦佛时。亦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蚁子。亦于此中生。拘那含牟尼佛时。汝为世尊。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迦叶佛时。汝亦为佛。于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是时须达。悲怜愍伤。经地已竟。起立精舍。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为香泥。别房住止。千二百处。凡百二十处。别打犍椎。施设已竟。欲往请佛。复自思惟。上有国王。应当令知。若不启白。傥有慎恨。即往白王。我为世尊。已起精舍。唯愿大王。遣使请佛。时王闻已。即遣使者。诣王舍城。请佛及僧。唯愿世尊。临覆舍卫。尔时世尊。与诸四众。前后围繞。放大光明震动大地。至舍卫国。所经客舍。悉于中止。道次度人。无有限量。渐渐来近舍卫城边。一切大众。持诸供具。迎待世尊。世尊到国。至广博处。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地。地皆震动。城中伎乐。不鼓自鸣。盲视聋听。哑语偻申。癃[病-丙 浅]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睹斯瑞应。欢喜踊跃。来诣佛所。十八亿人。都悉集聚。尔时世尊。随病投药。为说妙法。宿缘所应。各得道迹。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因缘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欢喜。奉行佛语。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华果。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应当与号太子祇树给孤独园。名字流布。传示后世。尔时阿难。及四部众。闻佛所说。顶戴奉行

(四九)大光明始发无上心品第四十二(丹本为四十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功德慧明。殊妙难量。世尊先昔。本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修习何事。而得如是胜妙之利。作是念已。即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前白佛言。如诸世尊。于诸世间人天之中。最尊最妙。功德慧明。巍巍无量。不审世尊。先昔以何因缘。发此大乘无上之心。佛告阿难。汝欲知者。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阿难白佛。诺当善听。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摩诃波罗婆修。晋言大光明。主五百小国。尔时大王。与诸群臣。俱出游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担王驰走。奔逐牸象。渐逼大林。突入树间。象师白王。捉树自立。足得全济。王用其言。俱共持树。象去之后。王心大怒。苦责象师。欲即杀之。由卿调象不合制度。致使今者几危吾身。象师白王。调之如法。但今此象。为欲所惑。欲心难调。非臣咎也。愿见宽恕。却后三日。象必自还。观臣试之。万死不恨。即便停置。如期三日。象还诣宫。尔时象师。烧七铁丸。令色正赤。逼象吞之。象不敢违。吞尽即死。王意开解。及诸群臣。叹未曾有。复问之曰。如此欲心。谁能调者。时有天神感悟象师。令答王曰。佛能调之。王闻是语。便发心言。如此胶固。难调伏法。唯佛能除。即自誓愿。愿求作佛。精勤历劫。未曾休替。至于今日。果获其报。佛告阿难。欲知尔时大国王者。今我身是。尔时众会。闻佛所说。咸发无上正真道意。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顶受奉行

(五○)勒那阇耶品第四十三(丹本为四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卢陀僧伽蓝。尔时诸释。睹见世尊。光明神变。阐扬妙化。甚奇甚特。巍巍堂堂。无能及者。又复叹美憍陈如等。宿有何庆。如来出世。法鼓初震。最先得闻。甘露始降。而便蒙泽。永离垢秽。心体玄要。城营村邑。群党相随。异口同音。称赞无量。时诸比丘。闻是语已。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前白佛言。今此国界人民之类。咸共集聚。异口同音。赞咏世尊。若干德行。及与五人。宿有何庆。独先蒙度。佛告比丘。非独今日先度五人。我于久远。亦济此等。以身为船。救彼没溺。全其生命。各得安隐。得至彼岸。吾今成佛。先拔济之。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不审世尊。先昔之时。云何拔济。令各安隐。唯愿世尊。当为说之。佛告比丘。若乐闻者。当为汝说。皆曰唯然。佛告比丘。过去久远。此阎浮提波罗奈国。时彼国王。名梵摩达。尔时国中。有大萨薄。名勒那阇耶。游出于外。到林树间。见有一人。涕泣悲切。以索系树。入头在中。欲自绞死。便前问之。汝何以尔。人身难得。命复危脆。衰变无数。恒恐自至。种种晓喻。教令舍索。人报之曰。我之薄福。贫穷理极。债负盈集。甚多难计。诸债主辈。竞见剥脱。日夜催切。忧心不释。天地虽宽。无容身处。今欲自没避离此苦。仁虽谏及。存不如死。尔时萨薄。即许之曰。卿但释索。所负多少。悉代汝偿。作是语已。彼人便休。欢喜踊跃。感戴无量。随从萨薄。俱至市中。宣令一切云欲偿债。时诸债主。竞共云集。迎取所负。来者无限。空竭其财。财货已尽。犹不毕债。妻子穷冻。乞丐自活。宗亲国邑。悉共呵嫌。此是狂夫。自破家业。当于是时。有众贾客。劝进萨薄。欲共入海。即答之曰。为萨薄法。当办船具。我今穷困。无所复有。何缘得从。众人报言。我等众人。凡有五百。开意出钱。用办船具。闻是语已。即便许可。众人许合。大获金宝。尔时萨薄。以三千两金。千两办船。千两办粮。千两用俟船上所须。余故大有给活妻子。便于海边。施作大船。船有七重。严办已讫。推着水中。以七大索。击着岸边。击大金铃。宣令一切。谁欲入海得大妙宝奇珍异物用无尽者。今可云集共诣宝所。复告之曰。其谁不爱父母妻子阎浮提乐及身命者。乃可往耳。所以然者。大海之中。艰险众多。回波暴风。大鱼恶鬼。如是种种。不可具陈。作是语已。即断一索。日日如是。至第七日。断索都尽。船即驰去。便于道中。卒遇暴风。破碎其船。众人唤救。无所归依。或有能得板樯浮囊以自度者。或有堕水溺死之者。中有五人。共白萨薄。依汝来此。今当没死。危险垂至。愿见救度。萨薄答曰。吾闻大海。不宿死尸。汝等今者。悉各捉我。我为汝故。当自杀身。以济尔厄。誓求作佛。后成佛时。当以无上正法之船。度汝生死大海之苦。作是语已。以刀自割。命断之后。海神起风。吹至彼岸。得度大海。皆获安隐。佛告比丘。欲知尔时勒那阇耶者。今我身是。时五人者。拘邻等是。我于先世。济彼人等生死之命。今得成佛。令其五人皆最初得无漏正法。远离长流结使大海。尔时诸比丘。皆共赞叹。如来大悲。深妙难量。咸勤克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一)迦毗梨百头品第四十四(丹本为四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竹园之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向毗舍离。到梨越河所。是时河边。有五百牧牛人。五百捕鱼人。其捕鱼者。作三种网。大小不同。小者二百人挽。中者三百人挽。大者五百人挽。于时如来。去河不远。而坐止息。及诸比丘。亦皆共坐。时捕鱼人。网得一大鱼。五百人挽。不能使出复唤牧牛之众。合有千人。并力挽出。得一大鱼。身有百头。若干种类。驴马骆驼虎狼猪狗猿猴狐狸。如斯之属。众人甚怪。竞集看之。是时世尊。告阿难曰。彼有何事。大众皆集。汝往试看。阿难受教。即往看视。见一大鱼。身有百头。还白世尊。如所见事。世尊寻时。共诸比丘。往至鱼所。而问鱼言。汝是迦毘梨不。答言实是。郑重三问。汝是迦毘梨不。答言实是。复问教匠。汝者。今在何处。答言堕阿鼻地狱中。尔时阿难。及于大众。不知其缘。白世尊曰。今者何故。唤百头鱼。为迦毗梨。唯愿垂愍。而见告示。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昔迦叶佛时。有婆罗门。生一男儿。字迦毘梨(晋言黄头)。聪明博达。于种类中。多闻第一。唯复不如诸沙门辈。其父临终。殷勤约敕。汝当慎莫与迦叶佛沙门讲论道理。所以者何。沙门智深。汝必不如。父没之后。其母问曰。汝本高朗。今颇更有胜汝者不。答言沙门殊胜于我。母复问言。云何为胜。答言我有所疑。往问沙门。其所演说。令人开解。彼若问我。我不能答。以是之故。自知不如。母复告言汝何以不往学习其法。答言欲学其法当作沙门。我是白衣。何缘得学。母复告曰。伪作沙门。学习已达。还来在家。奉其母教。而作沙门。经少时间。读诵三藏。综练义理。母问之曰。今得胜未。答言学问中胜不如坐禅。何以知之。我问彼人。悉能分别。彼人问我。我不能知。因是事故。未与他等。母复告曰。自今已往。若共谈论。傥不如时。便可骂辱。迦毘梨言。出家沙门。无复过罪。云何骂之。答言但骂。卿当得胜。时迦毗梨。不忍违母。后日更论。理若短屈。即便骂言。汝等愚騃。无所识别。剧于畜生。知晓何法。诸百兽头。皆用比之。如是数数。非一非二。缘是果报。今受鱼身。而有百头。阿难问佛。何时当得脱此鱼身。佛告阿难。此贤劫中。千佛过去。犹故不脱。尔时阿难。及于众人。闻佛所说。怅然不乐。悲伤交怀。咸共同声。而作是言。身口意行。不可不慎。时捕鱼人。及牧牛人。一时俱共合掌向佛。求索出家。净修梵行。佛即言可。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体。便成沙门。是时世尊。为说妙法。种种苦切。漏尽结解。成阿罗汉。复为众会广说诸法。分别四谛苦集灭道。有得初果乃至第四果。有发大道意者。其数甚多。尔时四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印光大师【原文】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下卷六十一人。池州南泉普愿禅师法嗣一十七人一十二人见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荆南白马昙照禅师。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邓州香严下堂义端禅师。赵州东院従谂禅师。池州灵鹫闲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卷

五灯会元 第十卷◎青原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悭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卷○汾阳(善)昭禅师语录师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到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曰:师意如何?山曰:象王行处绝狐晨。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 第十卷⊙碧岩录第九十一则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三蒋山寺小参。师云。相逢不拈出。举意便知有。万人众前显瞒顸。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三千里外纳败阙。直得尽乾坤大地无丝毫法可当情。静悄悄地绝淆讹。千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卷

祖堂集 第十卷祖堂卷十玄沙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闻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锺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纳,道在精专。语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重云晖禅师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