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维中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内部又兴起了新的流派--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尽管大小乘佛教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大乘佛教对于部
大乘禅与小乘禅◎ 李 勇龙树的中观学论著包括深观论(《中论》、《十二门论》)和广行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两类。深观以探究诸法的实相为中心,为迷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名之为深观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
核心提示:对大乘小乘问题,佛陀怎么看?请看佛在《法华经》中怎么说:【经典原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法华经》【经文解释】此段偈颂是佛
真身(佛教解释)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大智度论卷三十(大二五·二七八上):‘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佛真身者,遍于虚空,光明遍昭十方,说法音声亦遍十方无量恒河沙等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只要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是太执着,就能让心,逐渐的清净下来。心清净了,就会生出智慧,然后再用佛法智慧,拨开迷雾,看穿事实的真相。佛经中有许多这类经典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因为“优婆塞”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其成
梵文为Upasika,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古代一般把受持五戒的女子才叫优婆夷,皈依的叫信士。我国大都用“女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夷,因为“优婆夷”是外语音译,难
在佛教界向有“继承衣钵”的说法,已经流传为成语。这是怎么回事呢?说到继承衣钵,这就要先说“嗣法”。所谓嗣法,字面意思是继承法度或方法。在佛教界是指弟子对师傅所传之佛法的继承。佛教传至唐朝时期被立为国教
1.上香早,晚各烧一次香.早香吉时:6点,8点,10点.晚香吉时:下午4点,6点,8点,晚10点.每天上香的时间最好固定.佛台最好请的是白色站着的观世音菩萨.佛台需要供水果(水果以苹果,橙,菠萝等为
(五)大乘与小乘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内部又兴起了新的流派——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尽管大小乘佛教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大
(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到东汉时期其信徒逐渐扩大起来。佛教信仰的传入是与译经同步的,因为佛教思想系统传播的首要条件就是佛经的翻译。如前所述,前一个半世纪只翻译了《浮屠经》﹑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
佛法中小乘修行者能够获得的四种果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小乘四果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因有四大果位而得名,分别是:一、须陀道,即是初果,凡夫初
流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同时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我们就讲佛教里面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修法。什么叫做大乘佛教,什么叫做小乘佛教,大和小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学习修行,所以叫做小乘佛教。只是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
大小乘之区别主要在于“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和传教士,是唯一的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净土佛国为目标;在修习方面,小乘以“四谛
菩萨佛雕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
其实,相对而言,小乘佛教的修行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的经义。跟大乘佛教相比,它更加重视禅修(禅修不只是禅宗才有),不像禅宗那样,顿悟也可以成佛。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公元前2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建立,为争夺佛教正统,大乘佛教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谓“小道”或“小业”。在大乘看来,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进的车辆”,是佛陀为小根器之人所说的教法。小乘
首先我们修行之人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任何佛法都不能够轻视,那都是极其不善的行为,质疑佛法,就等于质疑佛陀,所以会有很严重的果报降临。咱们说回这小乘佛法,其实小乘佛法虽然名字带有小字,但其本身却不小。因为
如今修行佛教的人在不断的增加,经常修持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好处。佛教是有大小乘教之分的,小乘佛教里面是有很多的经典,现在有很多的都去学习。那我们应该怎么修呢?佛教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為權假,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十大差别1、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则是多佛菩萨的信仰,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阿弥陀佛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及四大天王等。2、小乘佛教没有法门,只
抄经有很多好处,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一个人能够集中精神之后,就比较不容易为外界所动摇,而且也能断除种种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之境。“一心不乱”就是一种定力,我们知道:念佛可以一心
佛陀的比喻佛陀曾作过一个的比喻。一位大富长者有很多小孩,住在个大房子里,这房子年旧失修,并且着火了,但小孩子们不懂事不怕火,继续在房子里玩,长者也没有能力自己把小孩一一抱出去,这时长者就对小孩子们说,
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五蕴为魔也。盖贪着五蕴之法,起惑造业,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蕴魔。〔二、烦恼魔〕,谓一切烦恼之惑为魔也。盖贪着五尘之境,起诸烦恼,障碍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烦恼魔。(
妄念,拼音:wàng niàn,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宋 陆游《禹迹寺南有沉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诗:"年
四加行,大乘佛教法相宗指五位中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
“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念佛法门如下:1.称名念佛: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2.观像念佛: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梵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
数息观,指的是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
声闻法界,就是刚刚超出六道,进入第七道。声闻法界也叫阿罗汉道,修证的是阿罗汉果,是四圣谛的圣果。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们如果不想轮回最起码要修到四圣谛的圣果。声闻,在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