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内心的感恩
2024-10-23 08:31
孝,是内心的感恩
--学诚法师答问
孝,就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尊敬和关爱。父母不一定全对,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对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对待人。
--学诚法师
网友:师父,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最好,同时也是最苦的。孝道用佛法该如何实现呢?  
学诚法师:孝,也就是对父母的利益。这种利益有物质上的,如使父母衣食无忧;有精神上的,如光宗耀祖,或者令父母开心、安乐。如何孝顺父母,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相关的,自己认为什么是好,再把这个好给父母。佛法认为的好,不仅是这一生的安乐,而是究竟的解脱。
网友:法师好,传统文化倡导孝道,但是有孝心无孝力怎么办?比如北漂的家庭双方都是独生子女,面对北京的房价无法接双方父母到北京赡养,该如何行孝?
学诚法师:传统文化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诫,当今时代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许多行持都很难照搬,但要把握孝的精神内涵,真心实意感念父母的恩德和对自己的爱,尽力去回报父母以关心、感恩和爱。有了这样的心情,自然会想尽办法做到力所能及的行为。
网友:法师好!爸妈不让我学佛,趁我不在把佛教书籍都扔了。法师,孝道就是百依百顺吗?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孝,就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尊敬和关爱。父母不一定全对,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对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对待人。父母不同意学佛,我们就不要在家里高调诵经等,佛法的书也可以在电脑上读,但对于父母始终要理解、感恩,不能嗔怨。要用实际的身心改变来体现佛法,才能慢慢让家人接受。
网友:师父,我看到贤二机器僧的回答:孝顺,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既不在于表面为父母做了多少事,也不在于要事事服从。那您的意思,孝顺是内心之孝而不在于表面吗?
学诚法师:重要的是,你要先确认内心的爱和感恩,而不是以内心孝为理由不管自己的行为,否则是表面也没有,内心更没有。
网友:请师父开示,真是以顺为孝吗?自己的生活已很有压力了,父母生活本无忧,却要求给他们买房,过户到他们名下,而他们老家的两套房都过户到小儿子名下,我现在能力做不到。曾接老人一起住过一段时间,没法相处,天天用不孝的帽子压着我,还咒我们不孝老人会遭报应。我现被房贷压着,与父母电话联系,三句离不开要钱。抑郁,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孝不等于无条件的顺,尽自己能力就好。不要因父母的过失而怨恨他们,也不要用父母的烦恼来困扰自己。
网友:法师好!怎样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恳请开示!
学诚法师:《礼记》中说: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奉养父母,使其衣食无忧,是谓小孝;遵循仁义、建功立业,可算中孝;胸怀博大、利益众生,是为大孝。
网友:法师,出家与孝顺父母矛盾吗?
学诚法师:出家是为了更好、更究竟的孝顺父母。世间人之所以认为矛盾,是对佛教有极大的误解与偏见。出家了,当父母生病时还可以回去照顾;若父母愿意,也可以住到庙里做义工,培福修行,不仅保障此生,还能利益来生。其实并不是事情上不通,而是内心中不通。
网友:做为出家人常年在外出家修行,那对于自己的老父老母如何才能尽到孝道?
学诚法师:首先,出家并不是逃避赡养责任,当父母生活困难或无法自理时,出家人可以也应该供给衣食所需或亲自照料;其次,出家之孝不仅仅停留在衣食奉养方面,更重在利益父母的无限生命,而且不仅面对这一世的父母,更扩大到生生世世的父母,是更深更广的大孝。
网友:法师好,我也是位母亲了,但父母依然很爱说教和管束我。说我做事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经常当人面数落我,我非常苦恼。昨晚爸爸喝酒了,又教训我几句,我也总是告诉自己父母不容易,我要感恩和理解他们。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克服生活经年累月带给我的绝望。
学诚法师:把父母的数落当做箭,每一次都怀着受伤的心情,积累多了,伤口就越来越深;反过来,把它当做爱的声音,把接受父母的教诲当做培养自己的福气,父母说得不对的地方,不要往心里去,就不会痛苦。想想看,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到时候再想听都听不到了。
网友:法师,您好!自己年轻时由于生活、工作、个人脾气等原因没能尽孝父母,两老不在后这愧意更甚,时时耿耿于怀。请教一下有何方法解脱?希望能得到您教诲,谢谢!
学诚法师:一生并不等于生命的全部,多为老人诵经回向。此外,要善待现在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可能是自己宿世的亲人。
 
End
◎ 慧 文有一位名叫文道的求道者,是一个云水僧,因久仰慧熏禅师的道风,便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慧熏禅师的道场,在慧熏禅师所居的窟前,跪着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慧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孟子所说的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的两句话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明海法师《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些?也许你们有的人说,他就是用这个来吓唬我们,让我们来行善呗。地藏菩萨他不会吓唬我们的,他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造了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孝,是内心的感恩--学诚法师答问孝,就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尊敬和关爱。父母不一定全对,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对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对待人。--学诚法师网友:师父,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最好,同时也是最苦的
 
益西降措仁波切我们学佛需要发心好,发心不好就麻烦,身、口、意,意为重要,你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在哪里辨别?在你的内心上辨别。心善语意善,心恶语意恶。你内心善就是善业,内心恶就是恶业。所以,发菩提心,发
 
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达 照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果证法师其实我们凡夫的修行,是很可怜的,每天被五欲所转,还自认为在修道。凡夫总是恶多善少,好不容易行点善法,可能一个执念起,还倒退了。每天幻想世界的绚丽多彩,其实这个世界的存在,就是我们心的存在。我们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真正的岁月静好,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心的笃定与从容。当你无法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时,不如沉下心来与当下的每时每刻和谐相处,修炼一颗平静温和的心。即便身在聒噪的都市,你也可以学着拥抱岁月,洗涤浮躁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
 
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能容,能忍,能让,能原谅,平心静气。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走遍人生的山山水水,最美的仍是,心中的那一片花海。只是那些拥有过的,那些逝去的,都曾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惟愿,每一次遇见都是温情的相拥;每一次对望都能看到彼此最美的微笑。一直想以最简单的方式行走于尘世
 
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2.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3.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
 
毁谤比丘的女人智者闻法内心清净6~7如同深潭清明澄净智者闻法内心清净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妇人卡娜玛它。卡娜玛它的女儿结婚后,回娘家住了好一段日子,她丈夫写信要她回去,卡娜玛它要女儿多等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是来自内心的一种觉悟,来自内心的一种智慧。你要从这方面去开发,慢慢地去感知快乐,获得快乐。否则在这个世间,你又有多大意义啊?一切你想追求的东西最终都会舍你而去。就像你即使活了一万年
 
说和行都是内心所造作,都是心地上显现出来的,这个是瞒不了的。众生的三业就是身口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口,第一个表现的就是口,口业很难消。因为你高兴的时候,你烦恼的时候,你怨恨的时候,你好的时候、坏的时候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
 
找回内心的宁静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
 
喜欢的叫贪的烦恼,不喜欢的叫嗔的烦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所以才会造业。你有贪嗔痴,你的身体就会去杀生、吃肉,骂人、骗人。这个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你身、口、意会造业。造业了,你就要受苦了---
 
问:何谓「直心是道场」?直直地说出内心话,不就是直心吗?证严法师答:用善良的本性去说话,言语之间用心、谨慎、婉转,这是「直心」;听别人说话,纵使是很不好听的话,能出以善良的本性去善解他是好意的,这也是
 
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学会谅解他
 
有德的福才是真正的福,无德的福只是昙花一现。世间的财富不是你的,你是做不了主的。而法的福德是修行积聚而来,谁也拿不去,那才真正是你的。不要一说到福德就想到现实生活,要往菩提道上会意。例如能闻到般若经典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观念自己的心,观照自己从早到晚,这个活动的心,使自己做了多少与自己不相应的事。如果做了,明天我一定要减少,要与佛法相应。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随时想念着三宝,
 
看其他法门诸大乘经典,诸佛的境界也都非常殊胜、宏阔,看了内心非常法喜,但是怎么看都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净土法门、超过阿弥陀佛名号的。这不是说我们自己学净土法门就自己夸耀,确确实实找不到能够超过弥陀本愿
 
先把内心里那套「背景」找出来这个背景的后面、存在的前身,它有一个产生;产生了以后,它才会存在。 那么,产生之前是什么?怎么产生的那个部份,你就当它是疑情、把它当话头。─────────────────
 
这不是口头禅,要由内心去推动你既然进来接受训练,那就好好用心,不要再从外面去调整了:坐在这里的当下,这些通通可以转过来!!──────────────────────想想这整个资粮道,你够不够?不足的
 
禅修应如何下手?内心会有时恐惧的念头,该如何应对?答:你要从人格性的健全开始下手,因为会恐惧表示你在人生的成长历程有受过伤害,你会有这个问题,表示你的触功德已经产生了,你不必害怕。会有恐惧感,就是你埋
 
当我们面对孤独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排除这种难忍的心痛呢?我们是否想到过孤独具有不可思议的微妙功用呢?我们是否知道孤独其实能给我们无穷奋斗的生命力量呢?你是在孤独中挣扎呢?还是在孤独中沉默?抑或在孤独
 
你不是一直在修行吗?朋友,为何你说自己都没有进步?为何你说自己有点失去了信心?请你回忆近来的一段时间,回答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的心量是否比原来更大一些了?第二,我对内心的情绪和感觉是否比原来更清楚一
 
回归内心世界的美好最简单,因为我们本具一切美好与智慧。外围环境再美好,不管是事业、家庭、感情,所有的作为最终都要回到内心世界中。我们若在差异、事相上一当真,骄慢与自卑就会岀现。富有的人就会骄慢,贫瘠的
 
外在的事相,人容易看得到摸得着。如果对这个事相在意了,心念就容易跟着跑,就会飘忽不定,浮躁不安,被境转。我们通过外在的事相,去反观、了解自己当时的心念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调整心念比调整事相简单得多,
 
问:师父,您说的彻底皈依怎么达到?慈法法师:这是个话题:皈依彻底性的界定。怎么来界定?像很多人会游泳,游泳的人若不跳到水里,能不能发挥你游泳的作用?(众:不能!)对,皈依若不彻底,就像会游泳的人没有跳
 
这个坚固的妄想如我们前面说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妄想。比方说:有时候我们偶尔起恶念、偶尔造一个恶法,这个不能构成坚固妄想,这在唯识学为不增长业─你一生当中,你的想法都是正常的,突然间你一时的糊涂、造了某一
 
讼习讼就是本身有了过失,却用言词上的争辩,来隐瞒自己的过失叫做讼。总标:【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别明:【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劝诫
 
我任教那一个班以后,就了解到这个班上有四大天王,就是有四个常常都要到训导处去立正站好的学生。但是当我真正去了解他们以后,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善良,只是比较没有规矩而已,我想只要老师能好好引导,他就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