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息灭妄想
2024-10-30 10:50

济群法师

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

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妄想使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寻求各种刺激;妄想还会使我们胡作非为。所以,要解脱痛苦,就必须息灭妄想。

如何才能息灭妄想呢?

经常听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时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对治?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的出现?

我们的心念有前后延续性,如果想在禅坐时能够专心,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注意用心。打坐时出现得最频繁、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我们平时最执著的境界。因此,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够透视一切,从而保有一颗无住、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心清净了,打坐时自然不会妄想连翩。

念佛也能息灭妄想。人们往往将念佛误解为老婆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孙子听得很厌烦,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嫌吵:没完没了地叫什么?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烦,可你总是不停地念佛,佛难道就不烦吗?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对念佛的误解。事实上,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佛号相续,息灭妄想,深入禅定。所以说,念佛是用来对治我们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舍那,汉译曰观,是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之分。小乘止观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念系在呼吸之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待妄想息灭,止观也就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心念的起灭,我们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和概念组成,离开这些经验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陷入追忆,也不要随着它跑; 未来心不可得,是说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去想它。在前念过去而后念未生之际,保持中间这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还须磨。这都是教我们从观心中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话头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祖师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人,当话头参到得力时,专注一念,心无旁骛,妄想自然也就无从生起。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息灭妄想着手。当我们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我们的精力,就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就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的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蔽我们本具的佛性,就能使我们的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就能使我们对宇宙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说,息灭妄想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End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息灭妄想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妄想是心里的影子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妄想攀缘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你我本是佛 莫再被妄想迷住真心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打坐的时候妄想很多 怎么办?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一日禅:当下不努力 明天是妄想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一日禅:去除妄想调服内心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开示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

太虚大师: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星云大师: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

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佛经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

净土旨归:业障妄想这么多,要如何往生?

我还有这么多业障,妄想这么多,要怎么往生呢?你们每个礼拜都来念佛用功,相信大家业障一定有所减少,在这里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净,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越大,《往生传》里面讲到,莲花上面还刻有你的名字,所

净土经论:念佛除妄想杂念

居士问: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断?这样是不是杂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过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如何是好?应当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

海云继梦: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

发现打妄想常在鼻息跑掉的那个时机,也就是快要看不住了,妄想就跑出来了,然而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就是了?答:鼻息不会跑掉啦,鼻息数不起来的时候是你妄想跑出来的时候,所以,你的重点就是,当你

海云继梦:置心一处而无妄想

置心一处而无妄想「禅坐」,是止住妄想之一途;「置心一处」是置心于生命因素中之一处,「息出入」是生命因素中最具体的一项因素。禅修是生命改造工程唯一之道,而所谓静坐之静,若妄想不止,何静之有?故所谓「禅坐

海云继梦: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

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在抖落这些妄想心时,你就会具足那些应有的资粮道。当这些资粮道具足了、妄想心抖落了、心也平静了,那就是:已经到达起跑点了!再来就是冲刺!!────────────────────

海云继梦:观不是想,想是妄想!

观不是想,想是妄想!「观」不是想,你一想,那就是妄想了!─────────────────────数息法,可以使呼吸产生妙用;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人的力量有多么大。可是,我们现在受到一

海云继梦: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

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 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心是怎样在运作的时候,你的妄想会完全停止,没有是非、没有争执

海云继梦: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

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我们人的生命有没有驱动引擎? 你那个生命的动力,发得动还是发不动?你有没有经常的在驱动它?这个就是修行。────────────────────大家喝茶的同时,跟各位提一下,修

海云继梦:为什么会打妄想?

为什么会打妄想?假如觉得息很轻微,那就要注意运动是否不够。这息很轻微跟『在息中观息时发现有味道,然后会发现息的形状跑来跑去』是一样的情况,通常是称做掉举、昏沈掉举,你的心开始在不能掌控了,而且已经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