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正信 历代的佛教都十分重视定学。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认为,佛教的实践是先见道,即先了解明白四谛的道理,然后再修道。修道即修行,而修行的主要方法就是禅定。大小乘佛教都认为禅定是获得正确认识,作出正确
在一世的死亡心(cuti-citta)与下一世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之间,没有任何心识刹那或中阴身这类的状态存在。如果一个人死后将投生天界,那么,在他今世的死亡心与天界的结生心之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
十六品主要让我们能明白什么是业障,什么是业力。这里有个细分的概念,业障是指我们主观意识的认识和执著,业属于惯性,障属于意识的不明了。因为你有固定的意识,这个固定的主观观念意识的延续,导致了你对新的东西
概念行是行为,善是善事,做善事即是行善。利于别人的行为与思想就是善。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 原则低调行
佛教所言的心性,简单而言,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佛学惯常使用的众生概念是与其三世六道轮回理论相联系而界定的,实际是指六道轮回之中的一切生命体。佛教将一切生命体称之为有情(即有情识之意),而
对佛教而言,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佛法的本质,佛教以曼陀罗的形式,用佛法来解释世界。一个曼荼罗就是一个佛教化的宇宙,曼荼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象征着佛教的含义。他们彼此之间的组合和从属关系,则体现了佛法中修行的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冉云华马克马斯特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 1992.07 出版提要为道与为学是宗教研究中的大问题之一,意见颇不一致:有的认为学术可以帮助宗教
惟贤法师答:佛涅槃与灭度是不是一个概念?辟支佛是个什么层次?涅槃本身就是灭度。但这个灭度不是说死了才叫灭度,只要你达到内心无烦恼、内心清净得解脱都叫涅槃,不是死了才叫涅槃,这个要搞清楚。辟支佛的层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