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应身的年龄,随着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态度,更慈和、更沉着、更庄严。外面有异教徒的迫害,内部有提婆达多的捣乱,伟大宗教家的佛陀,虽能使异教徒的迫害徒然显出其笨拙和愚昧,提婆达多的捣乱徒然是自取灭亡;但世间绝不会因此就相安无事,这个世间是光明与黑暗的世间,是善与恶、佛与魔的世间,娑婆世界上永远是不会没有问题。
佛陀对宇宙观的说明是成住坏空的相续,对人生观的看法是生老病死的轮回。世间的一切森罗万象,没有一项能脱出佛陀对宇宙和人生所下的定律!佛陀早就知道一件不幸的事情终会到来,这与佛陀本身虽然无关,但与佛陀的祖国却有存亡的关系。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时常发生战争,大小国家林立,做王的人总是有占领他国的野心。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因为近邻强大的憍萨弥罗国的兴起,常常威胁其安全。好在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大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后,就从未想到要发动战争。而且,迦毗罗卫国自从净饭大王逝世以后,王族中英勇的摩诃那摩大将继承政权,因此迦毗罗卫国还能维持着小康的局面。
可是世间法总是无常变幻的,那还是波斯匿王没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向释迦族的女子求婚,释迦族中一面自尊心很强,觉得自己是优等种族,不肯把女子嫁于他族;但一面又畏惧波斯匿王的势力,那时王族的摩诃那摩就自告奋勇地说道:万事皆由我来负责,给波斯匿王发怒起来很是麻烦,在军事上我们是不能胜过他,在政治上我们没有他的国家安定,我想出一个办法,我家中女侍奴隶之中,有一个叫做末利的女孩,十分美丽,就说她是我的女儿,把她嫁给波斯匿王!就是这样,波斯匿王把末利立为第一夫人,迦留陀夷常称她是天下第一美人。佛陀成道后知道这件事,对于用欺骗的手段来做人、来从事政治,其结果一定是非常不幸,佛陀深深不以为然。佛陀认为欺骗的种子种下去以后,迟早总要结出灾难的果实。
末利夫人在波斯匿王很多妃子中被立为第一夫人,波斯匿王就是因为她是释迦族中的王女。末利夫人生了孩子叫做琉璃太子,到琉璃太子八岁的时候,奉他父亲波斯匿王的命令,到射术有名的迦毗罗国来学射。那时,适值迦毗罗城新建成一个巍峨堂皇的讲堂迎接佛陀说法,释迦族中把讲堂当为神圣之地,敷设整齐的坐具,挂着美观的幡盖,洒出芬芳的香汁,燃烧名贵的檀香,准备等候佛陀的圣驾光临。琉璃太子和其他的孩童一起在讲堂中游玩,释迦族中的人见到他时大怒,认为女侍奴隶所生养的孩子走入讲堂,污秽了圣地,着令把琉璃太子早日送回,凡是琉璃太子在讲堂中足迹所到之处,一律掘土七尺,重换净土。琉璃太子知道后大怒,他发誓说道:等我做王的时候,一定要消灭释迦族。佛陀回国说法时知道这件事,觉得释迦族在形式上这样过分自高自大,国家的前途一定会自取败亡。佛陀是体悟宇宙真理的圣者,他要顺着法性生活,他对不幸的人不是没有慈悲,他知道真理是不应该执著,不应该分有你我的。但人间的佛陀,他的心里仍然是热爱着祖国。
众缘和合,不幸与灾难的果实真的快要成熟。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外巡视,琉璃太子和叛逆的迦梨耶那大臣忽然集合军队就把王的侍卫杀死,夺去王冠与王所佩的宝剑。波斯匿王见到侍卫被杀是出于琉璃太子之手,大为惊慌,他懊悔似的对末利夫人说道:早知如此,快点将王位传给他就好。末利夫人用种种好话安慰波斯匿王,劝他先到迦毗罗卫国暂避琉璃太子的锋芒。波斯匿王的年龄已八十岁,不久因病死在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中用王者的葬礼将他厚葬。
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死讯以后,认为今后应是自己的世界,他就公然地宣布继承王位,他的哥哥祇陀太子他都不放在眼中。迦毗罗卫国的悲运就这样地注定而不能避免。琉璃王有一天问大臣们道:如果有人侮辱尊贵的国王,轻视国王是不净的人,他的罪应该如何处罚?他的罪应该万死!众大臣的回答。因此,琉璃王坚决地发出宣言道:释迦族伤害我的自尊心,侮辱我的人格,把我看为不净的人,他们罪该万死,我一定要讨伐释迦族!
琉璃王要征讨迦毗罗卫国的风声传出以后,释迦族中得悉这个情报,异常惊慌!当佛陀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认为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佛陀叫人不要造业,播下种子一定会有现行。佛陀能救人,但人的业报不能不受。有罪业的人,不忏除前愆,佛陀虽可救度一时,但最后他还是要受完业报。
佛陀想到为了祖国,只有尽心帮忙,因此就独自离开大众,一个人在琉璃王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一棵枯树之下静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军队。琉璃王对佛陀没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车不行,因此勉强地下车说道:佛陀!那边的山上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坐在那边才阴凉,这棵大树已枯萎凋零,坐在这儿给太阳晒,非常不好。佛陀威严地回答琉璃王道:你说得不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虽然是凶恶残暴的琉璃王,听到佛陀这慈悲的声音,也不能不感动。佛陀的话中是指他要灭亡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祖国和亲族之荫都没有,还要其他的什么荫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过去,国与国用兵,遇到沙门,总是回兵,何况现在遇到佛陀?他这么想后,就告诉佛陀愿意即刻下令回军。琉璃王回军后,佛陀没有欢喜,更没有兴奋,他知道因果、业是世间自然的法则。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带兵征伐迦毗罗卫国,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只得再回军;当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时候,还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他仍然下令回军;琉璃王第四度出军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不忏悔觉悟,致有今日的危难,很表惋惜,又很同情。阿难看到佛陀像有什么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地问道:佛陀!自从我跟随您出家学道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您的面容像今日这样不高兴和没有精神。佛陀轻轻地回答道:阿难!七天之内,释迦族中要遭遇悲运,佛陀面容颜色的改变,是为国家和亲族服丧!目犍连尊者进言道:佛陀!为了营救迦毗罗卫城,我们应该出力帮忙!佛陀看看目犍连尊者,然后就用仁慈的口吻说道:目犍连!释迦族中受宿世的罪业之报,这是因缘果,你不能为他们代受!目犍连尊者凭着自己的神通,对佛陀的话不能完全接受,他要发起保卫迦毗罗卫国的运动。
琉璃王第四度出军,包围了迦毗罗卫城。目犍连先以神通力营救城中的人民,用钵盛装五百人的释迦族从天空出来,出得城来一看,五百人都化为血水,到这时候目犍连尊者才真正觉悟到,佛陀所说因果法则的真理不可违背,就是神通也敌不过业力。释迦族退在城中,关闭城门,起初还能以射术制敌,但后来觉得敌众我寡,逐渐地感到不支。琉璃王传令对迦毗罗卫城中的臣民说道:开城门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赏;否则,城破之日,血洗全城!城中的臣民互相计议,有的主张开城投降,有的主张抵抗到底,有的则忙着私自逃命,大家都不听指挥,摩诃那摩到这时候也无法统领大众。在这紧要的关头,有一个只十五岁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奋勇地从军参战,他听说琉璃王亲自在城外督促指挥攻城,即刻爬上城楼,他的射术神出鬼没,敌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险。但释迦族中这时有人批评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别国逃亡,留在迦毗罗卫城中的人都是一些无勇无谋之人。主张降与主张战的人分成两派,会议的结果是开城门投降的人多;当城门开放的时候,琉璃王带领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
琉璃王入城以后,把守卫城门最坚强的五百人杀死,把主战的三万人生擒俘虏,琉璃王要想杀死这么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预备把这三万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来践踏而死。这样的死法是非常的凄惨,因此摩诃那摩执政不忍地对琉璃王说道:不管怎么说,名义上你总是我的孙子,现在最后我对你有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地问。摩诃那摩说道:现在你要杀死这么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们放去一部分,让我潜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们逃命,等我从水底下上来,没有逃得及的,请你再杀!琉璃王大笑着说道:这很有趣,我答应,你就下水去吧!当摩诃那摩潜入水中的时候,琉璃王当即下令准许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击,奔走呼号,有的跌倒,有的从身上而过,那凄惨的现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却笑着以为好玩。当三万人奔逃得所余不多时,琉璃王才着急起来,他奇怪摩诃那摩怎么这样长久的时间都不出水。琉璃王命令一个水手到水中去调查。潜水的人上来流着泪,感动地说道:启禀大王!摩诃那摩王爷是永不会出来,他为了帮助救济他人的生命,把头发缚在树根上,抱着树根死了!残暴的琉璃王,到这时候才黯然地没有开口。
摩诃那摩的孙儿,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这样占有了迦毗罗卫国。琉璃王极为专横,后来杀死他的长兄祇陀太子,疏远谏臣,怠于政治,不久宫城忽然被火焚烧,琉璃王和他的爱妃都被大火烧死。这时已向佛陀忏悔皈依的摩羯陀国的阿阇世王,受着情势的需要,就把憍萨弥罗国和迦毗罗卫国归入自己的版图。
End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因果的错综复杂关系,其中有一点让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呢?由于这样的情况他就不相信因果。由于不相信因果,他就由此推演出他不相信
我们说别人的过失,是善意的想让他人改变,这不会有罪过。但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就造恶业了。所以最好不说他人的过失,甚至要隐藏、保密他人的过失。在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赞叹也不诽谤一切众生。但很多人都有习气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
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极正比的因果定律,何以佛学之因果反成极反比呢?若然,即前生种下杀人的种子,今生仍应结出杀人的种子,才对。何以反结出被杀的种子来,在习性薰染上如何解释?又前生富贵今生仍应富贵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向后推之,甲杀乙
问:自古以来世人多说因果报应是真,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问神托佛,或拜斗祈求元神壮旺,或求补运,或超拔亡灵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报应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阁)李炳南答:种豆得豆,种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问:佛家主因果,在因果律中,一因一果;一因数果,与数因一果诸端似易找出事物求证,惟有因无果,与有果无因,颇难求证,未审是否有诸?(黄朝华)李炳南答:原则上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尊问二则,在相似法上看
刘举人的三世因果◎ 智 者佛家《三世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的总纲。既指出了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於社会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并行善
◎ 妙 喜懒庵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现前常住。四者十方现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丝毫有犯,其罪非轻。先圣后圣,非不丁宁。往往闻者未必能信,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处,
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尊者从禅定起来后,就到恒河水边经行,看到饿鬼道的众生,每个都受到不同的罪报。这时诸饿鬼看到尊者目连,都起了恭敬心,向尊者请问自己受报的因缘。一个鬼问道
◎ 印 光 【原文】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星云法师人有一个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拳头,我打你一拳,你把我送到公安局,是恶;你帮我捶背,那就是好事。钱有净财,也有不义之财。人有三个东西很重要:身体可以做好事做坏事;嘴巴
道证法师我们以电波和影像来体会,有心念的电波发出去才会投影出假相来,这大家可以体会吧?心念的电波就是因,投影出来的影像就是果;发射什么心念电波,就感应出什么影像,这就是因果法则。对觉悟的人来说,那些影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认为其无,实际是有;认为其有,难得采证。至于宗教徒,不论是什
◎ 慈 舟 世间一切事皆可众志成城,自然所作皆办。众志者,即大家同心耳;成城者,即得护持也。譬如我们大家修行,即成佛法之城。有护法之城则能将惑障、业障,护住不起,并可转报障轻受。报障者,过去生中作业所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现在许多人不信,认为这是迷信。就有一个老天有眼的故事。陈大惠,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四年前,他请长假做义工,专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下面这个采访是一个古书里才有的故事,一个来自山区的坏媳
印光大师原文: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跟我抱怨说:某某人一生做尽坏事,可身体却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顺。而我经常与人为善、帮助别人,做过很多好事,还专心念佛,却一点好结果也没有,生活中事事不顺,遇到很多逆境。因果是不是根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 虚 云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详细分析起来,就无穷无尽。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我以前化缘,随人欢喜布施,除多补少,颠颠倒倒的用。今在此妄作妄为,建法堂,起茅蓬,
今天要跟大家汇报的,就是说「我们如何跟竞争对手处理好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意场上,大家有个说法,商场如战场,这是很伤害的一种说法。战场就是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场打仗的对手就是竞争对手。现在生
星云大师的佛教观 有人问,既然人的穷通祸福都是自业自受的结果,那么一个人信不信佛,对前途会有什么影响吗? 过去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叶,他曾经自豪的说:如果我不能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也能成为独觉的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
虚云老和尚在坐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什么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释心字是: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
万事皆有因果--莫做苦海糊涂人宣化上人万事万物都是在说法,有的就在说善法,有的就在说恶法,有的就在说旁门外道的法,有的就在说中道了义的法。人间每一个人,四面八方为每一个人在那说法;每一个家庭,四面八方
凡事有因果◎ 妙 音修道不要怕吃亏,吃亏代表你给得起,多给别人好处嘛,就当作布施。除非你自己有邪念,否则一般不会有吃亏的事情。有些人贪便宜,求发财,想要不劳而获,自然就碰到人起邪念了。遇到不对的,不好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
宣化上人有几句话讲因果报应:今生不笼鸟 来生不坐监今生不钓鱼 来生不讨饭今生不杀生 来生无灾难今生不偷盗 来生无抢案今生不邪淫 来生不婚变今生不妄语 来生无欺骗今生不醉酒 来生不狂乱你今生若不笼鸟,不
深信因果才能消灾免难果戒法师谁学佛以后,都想改脾气,为什么改起来那么难,甚至继续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对方,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在辨论,总是生不起恭敬心,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这个因果要是信好
因 果 法 则◎ 妙 华讲到生老病死的时候再往深处讲,我们必然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因果。唯物辩证法,并不是不承认因果,它承认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说,我对别人好,别人对我好。这样简单的因果它是承认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徐 进--虽然因果不昧,但大善知识的手眼亦不可思议!南泉斩猫,究竟落不落因果?当然落因果。但是,做同样的一件事,凡夫与成就者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两点:1、所落因果有差别;2、受报方式有差别。菩萨是心能
《医学入门》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可见,血对人体多么重要。贫血、血虚会给我们带来生理、病理性危害,所以必须及时补血。女性不同年龄段的补血养颜方法一、15岁到25岁的女性肌肤状况: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
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事实上,由于现在人饮食和
共读佛学经典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序言注意事项:记得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打卡,并在微信群留
大师一语,在近世中国佛教徒中颇有被降格滥用之嫌,甚至被当作对比丘尼的专称。其实,大师(梵语Wastr)在佛教中本是一个相当高级的称谓,按《本事经》解释,是指证到须陀洹果以上直至佛果的圣僧,此等人出现世
巍巍双塔,馥郁牡丹。(图片摄影:三晋都市报记者周俊芳)硕大无朋,花香四溢。(图片摄影:三晋都市报记者周俊芳)[原标题]双塔寺,邂逅400年的牡丹硕大无朋,花香四溢,色彩斑斓,真可以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
财富到处有 就看如何找说到财富,一般人便会想到钱。但是在星云法师看来,钱只是财富的一种。他说,财富处处都可求得,不一定要向钱看。比如眼睛就是财富,让我们看到万事万物;耳朵也是财富,让我们听到父母教诲、
七,在中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基督教也有七天创造宇宙之说,甚至七天一周,每周日要上教堂做礼拜一次;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
因果能跑到别人的身上去吗?有当家师见丹霞劈佛像,烧火取暖而制止,不想当家师胡须自落,就有人说了,因为当家师的执着,因果跑到他身上了。佛教史上有这么个典故:丹霞禅师劈佛。这是我们一代祖师丹霞禅师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