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信愿法师: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2025-09-21 10:31

第四十九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仍然是在说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观经》所说的三心之一,法然上人在《全集》里面,说到《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说的非常的多,因为这是我们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一定要建立的,所以深信之心说的很多,是显示深心对我们念佛人而言,确实非常的重要。

法然上人《答秀实书》: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何事乎?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若百年、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直至临终不退转;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或多或少,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名为深心也。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何以故?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应知,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法然上人首先解释深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说出不少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虽然每天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心中害怕妄念障碍往生,最后再引用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的意思,劝勉念佛人,纵然有很多诸佛如来遍满虚空,考验你念佛人,向你说,造罪的凡夫,念佛往生这件事,是虚妄的,不可相信,也不可因为如此就起惊惧怀疑的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绝对的救度。

在这段法语,法然上人说到决定往生,以及必得往生,短短几行的文字,将决定往生重复说两遍,就是要让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然在佛要救度众生这方面,一定是没有问题,问题绝对在众生这方面。所以如果你心中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有了决定往生的把握,相信往生三法信、愿、行你一定会做好,也就是信愿经常鼓励诸位菩萨修学净土法门,要做好深信、切愿、力行。将这六字做好了,那么往生极乐世界,你不必问别人,在你的心中一定是非常的笃定,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的。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这句话,事实上法然上人是引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对《观经》三心的解释,解释最多的也就是第二深心。在疏文善导大师用就人立信、就行立信这两方面来解释深心。就人立信善导大师又说七信四难,光是就人立信疏文就说了很多。其次就行立信,善导大师说五种正行。这五种正行,就是我们念佛人要实践起行的内容:第一读诵正行,第二观察正行,第三礼拜正行,第四称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影响后来的法然上人实在非常的大。这段法语,法然上人回答秀实这个人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当然不只是这段法语而已。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那么深信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对深信何事清楚明白了,那当然信就决定真实。深信何事乎?下面就会说出深信何事:

具足烦恼,造众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这样的凡夫就是诸位你我,就是在娑婆世界轮回六道的凡夫众生。自己反观自省,你我是不是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如果是,那么机法两种深信的第一信机你就做到了。信机做到,信法就能做到,因为机法是一体不二的。

这样的烦恼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这句话是说信,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这句话是说行。所以法然上人与善导大师,只要说到念佛教法,一定是信行并举,说信一定说行,说行一定说信,而且有一个原则,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这段法语也不例外,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在前面,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后面。第十八愿的因愿文也是如此,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第十八愿因愿文大家都很熟悉,法藏菩萨誓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至心信乐,说信,在前面,乃至十念,说行,在后面。所以就因愿文的文字前后,法藏菩萨的誓言,确实也是先说信再说行。善导大师在说机法两种深信,疏文只要说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也是一样先说信再说行。从《观经四帖疏》的第二深心释,就人立信说七信,信说前面,后面说就行立信说五正行,也是信说在前面、行说在后面,法然上人也是如此。所以修学念佛法门,我们对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虔诚的称念,你要了解,自己的心中是不是将信做好了?如果没有,你应该好好从净土经论,对阿弥陀佛更深入的了解,内心才会建立真实不变的信心。然后信心的流露就是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流露在口业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深信。所以信与行一体不二,信愿经常在譬喻,信犹如是手心行犹如是手背,手心与手背同样都是在手上,同一只手,一体两面,所以缺一不可,离开手心无手背可言,离开手背无手心可言。离开信无行可言,离开行无信可言。

所以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什么要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为四十八愿度众生,四十八愿是能度之法,众生是被度之机。我们在寺院道场念佛共修,一开始一定先唱赞佛偈,然后再念佛。赞佛偈八句话,第七句话就是四十八愿度众生,既然四十八愿度众生,我们是被四十八愿教法所度的众生,我们当然要对四十八愿的教法有所了解,这样我们要被四十八愿的教法,度化前往极乐世界,内心才会有安心踏实的感受。有的人虽然至诚念佛好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读过《无量寿经》,怎么可能会了解四十八愿的道理?因为四十八愿的因愿文记载在《无量寿经》的上卷,所以学习净土法门,与任何八万四千法门,都一定是要解行并进、行解相应。

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果地来说,因愿产生了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是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愿成就果号。米煮熟叫做饭,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指同样一种东西。说本愿、说名号也是如此,是指阿弥陀佛,在因位到果位的差别,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犹如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有人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不要相信本愿,这就犹如我要吃饭,但是我不相信饭是米煮成的。这就是修学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在解门对阿弥陀佛的净土经论还不是相当的了解,甚至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经不曾读过,那念佛怎么可能会对阿弥陀佛产生一生不变的信心?念佛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念三年五年之后就不要念了。

因为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一定要做到,然后如何去实践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是下面所说的这句话:

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说到称一定是显示在口业,说到念也许显示在口业,也许显示在意业。说念佛可以口念也可以意念,如果说称名,那就只限定在口业称念,所以说称与念两字,那么当然就包括口业的念佛与意业的念佛。

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这里法然上人这句话说的真好。光明是用,名号实体 体用一如,有体必然有用。那么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法体,就会起光明普摄妙用。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虽然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阿弥陀佛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照耀。有的人有很特殊的能力,有阴阳眼,能看见我们念佛人念佛的时候被佛光照耀,甚至我们念佛人的心光也会产生,有阴阳眼的人就能够看出。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你的威神光明普摄。也许你会说:我又没有看见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源信大师说的很好: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虽然我们的烦恼障眼,看不见佛的真身妙相,也看不见佛的光明普摄,但是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时刻照耀,这是真实的。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我们凡夫的肉眼能够看见,大概也不需要有法师讲经说法;如果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我们凡夫障眼可以目睹亲见,大概也不必法师说法了,大家一定会很认真念佛的。下午有某一个电台的主持人,到讲堂参访信愿。这位电台主持人,她的父亲在不久之前过世了,邀请我们本愿山弥陀助念团的莲友助念,念到她的父亲脸色粉红安详,身心柔软,她问我说:请问师父!我爸爸这样,有往生极乐世界吗?我说,我没有去助念我不知道,我没有看见亡者本人,也没有办法判断,不过印光大师在《文钞》说了很多往生的凭证,其中有一篇文,叫做念佛往生与不往生之证据,其中印光大师说到往生的凭证,说的很多,就是一个人在临命终,能够预知时至、说偈励众,或者合掌念佛,正念分明,端坐往生,那这些都可以判断,这个临终者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从亡者平生的修持,除了念佛以外,符合《观经》所说的三福。也可以在亡者舍报之后,他身心柔软,头顶余温,脸色安详,甚至天乐鸣空,或者满室异香,都可以证明这位亡者往生极乐世界。这方面,在《文钞》印光大师说了很多。而且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印光大师也说了很多念佛往生的公案。印光大师在说念佛往生的公案,有一个模式,开头一定先说净土法门的大要,或者说每一位凡夫众生都有佛性的道理,然后再介绍亡者生平事迹,修行点滴,结论会将亡者的种种瑞相一一说出来,然后再下结论的话说,以上灵感瑞相数端,就可以证明这个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下面是说,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时间,从多至少:

若百年这就是多,人生百年,虽然说百年,但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到一百岁。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这是对开始发心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

直至临终不退转,这句话最重要,这句话你一生无论如何都要做到,这句话你如果做不到,你不要跟我说你要念佛修行,这时候就可以收起来了,不必再修了。这句话你非做到不可,念佛,从念第一句佛号开始,一直到将来临终不退转,就是印光大师经常在《文钞》所说的两句话,

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念佛老实非常的重要,昨天念佛,今天也念佛,明天也念佛;上个礼拜念佛,这个礼拜念佛,下个礼拜还是念佛;去年念佛,今年念佛,明年还是念佛,从平生念到临终,一句佛号永不改变,一念到底,就是念到临命终,阿弥陀佛现前,往生极乐世界为止。有人听到信愿这样说,问我一个问题:请问师父!那去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念吗?这个问题换我来问你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念吗?要!念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继续念,念到什么时候?念到成就妙音如来!

所以念佛的要领就是这句话:每天认真念,千万不要碎碎念。每天认真念是认真念阿弥陀佛,不要碎碎念是不要碎碎念子孙、名利、财宝、五欲,因为念这些不会解脱增加烦恼,念阿弥陀佛会解脱减少烦恼。同样是你的心,你的心要安住在哪里?如果你是一颗石头(当然你不是石头,这是假设的话),你要把它安放在大海中,还是要把它安放在船上?安放在船上你就能渡过大海,船的力量可以乘载你这颗石头的重量。所以不是石头大颗小颗的问题,是石头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安住在这句佛号,就如同安住在船上,你的心安住在五欲、在妄想、在子孙、在金钱、在财宝,就犹如石头安住在海水之上,一定会沉入,你一定会沉入生死苦海。所以不是你的烦恼多重,业障多深的问题,是你的心念安住在哪里?你是安住在这句佛号正念,还是安住在五欲妄念?所以当然每天好好的认真念佛,你活一百年就念佛一百年,你活一年就念佛一年,换句话说,你活的越久就念的越多,不管活多久你就是念多久。

佛号就是跟吃饭睡觉每天要做的事情,完全一样。信愿经常向诸位报告,每天要做的三件事,第一念佛,第二睡觉,第三吃饭,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对于这一句佛号念的太少,太生疏了,所以我们要将佛号很生疏的,透过每天认真的称念转熟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对于五欲、对于感情、对于名利、对于金钱、对于财宝太熟了,生生世世就追求这一些,当然很熟了,我们慢慢的淡化放下,从熟处转生,修行就是如此。听经闻法,念佛共修,都是如此。

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这是说少念,前面若百年、若四五十年是说多念,那么这段话就是在说,第十八愿因愿文的乃至十念这句。乃至十念是不定之词,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念佛,这就是乃至十念的意思。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实在很慈悲,因为用本愿名号要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无量无边,得遇名号的法缘各人不同,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各人入道因缘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的因缘也不同,有的人年纪轻轻遇到佛号,可能念佛四五十年;有的人只到了临终快要舍报了,才遇到善知识为他开示,引导他念佛,可能他念佛没有几句就断气了;有的人法缘是死了之后五十二天,才遇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各人与阿弥陀佛,在宿世所结的法缘、善缘、佛缘各有不同。诸位菩萨!你们都很有善根,现在在平生,得遇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把握着殊胜的法缘,这就是惜缘。你珍不珍惜你现在就遇到六字洪名的法缘?你真正珍惜,你会把这句佛号当做钻石,如果你家有钻石黄金,你会像报纸看完了随便乱丢吗?不会吧!你一定会用珠宝盒把它安放好,一个锁、两个锁、三个锁,层层把它锁好,甚至把它寄放到银行的保险箱里,你才会觉得安心。那么这句佛号,比钻石黄金还要尊贵,还要名贵,你为什么不懂得珍惜?你要念不念的,不就是在展现出你不懂得珍惜这一句佛号的心态吗?

你很认真的念,无时不刻的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内心恐怕没有念这句佛号,犹如钻石被人家给抢走了。佛号被抢走就没得念了,所以把这一句名号当做摩尼宝珠、当做钻石,拳拳服膺的抱住认真念,内心无形的抱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活一天念一天,活一百年念一百年,这样你就是做第十八愿因愿文的乃至十念的修因。第十八愿的修因乃至十念,你只要有修因就能感果,犹如春天有播种秋天就有收成,如果你行乃至十念的念佛,下面有两句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法藏菩萨的誓言,这誓言产生了力量,因愿成就果号,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心称念下去,不管长在一生的称念,或者短在临终一声十声的称念,都会让阿弥陀佛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绝对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往生的道理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相信这一件事情,深信是深信这件事,那我们相信了,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以让我们称念,绝对救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当然你不会放弃这一句佛号不称念。

今天我接到一封信,是苗栗有一位居士写信来问我,他妈妈在平生到临终死后的种种,这样是不是有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没有留下电话,所以信愿还没有回他的信。在这封信当中,这位居士说到,他妈妈在要舍报之前几天,阿弥陀佛就现前了,这位居士的妈妈就跟她的子女说:佛祖已经来了,你去舀一脸盆的水,让我洗脚洗手洗脸,这样对佛祖比较有礼貌。这是要断气之前几天。然后,临终正念分明,身心柔软,这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人念佛在平生,为何要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建立真实的信心不容易?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没有亲眼目睹阿弥陀佛的真身妙相。那么这一件事情,将来在我们临终一定是会兑现的。所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念佛是因,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现前我们不一定能见佛,除非你有本事念到证悟念佛三昧,进入禅定,定中见佛,或者是有感应,在梦中见佛。如果没有能力在定中见佛,没有因缘在梦中见佛,将来在临终,阿弥陀佛一定会依临终接引愿,现前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我们有禅定的工夫或没有禅定的工夫,都会以烦恼障眼亲眼目睹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疑惑佛智,疑心念佛,杂行的行者,临终见阿弥陀佛化佛来迎;明信佛智,信心念佛,专修的行者,临终见阿弥陀佛报身来迎,就是如此。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见佛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你不必急于现在平生求要见佛,将来临终阿弥陀佛绝对不违本誓弘愿,现前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或多或少,不论是百年,或者是十声一声的念佛。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法然上人、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些了不起的祖师,只要说到往生这件事,都是用很肯定的话,决定往生、必定往生、必得往生,都是用非常肯定的话来说,不会用疑问词,让你猜不透,让你模棱两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不会说应该往生、不会这样讲、大概往生、也许往生,不会这样讲。称名显示在口业,念佛显示在意业,所以在此法然上人回答秀实这位行者这封书信说,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

最后这一句话,是我们也要想尽各种办法做到的,因为你这一句话做到了,《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你就圆满的做到: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你可以心理这样反观自问,我某某人,对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还有什么值得我怀疑的?你一一的自我检视,看看有哪一点你还需要担心、顾虑、怀疑的,你会害怕临终没有人助念吗?你会害怕临终家亲眷属来妨碍你吗?你会害怕临终成为植物人吗?你会害怕临终成为老年痴呆吗?你会害怕走在高速公路突然走山,瞬间山崩下来压死吗?如果这一次发生在北二高的走山坍方,当场因为山崩把你压死了,你是不是绝对往生极乐世界?你有把握百分之一百往生吗?如果有,你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救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做到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如果我们智觉寺,现在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芮氏七点三级,我们整栋的智觉寺大楼垮下来了,我们当场通通压死了,你把握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吗?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这一种人确实很多,以往信愿个人也是这一种人其中之一。多,用多这一个字,不是用都是的都这一个字,那就是因为,念佛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很多人,虽然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内心害怕妄念会障碍。

有一次我到彰化某一个道场去,一个老居士念佛二三十年了,他问我:请问信愿师父!我们念佛心中打妄想,这样会往生极乐世界吗?现在这个问题换我来问你们:如果你在念佛心中会打妄想,这样你会往生极乐世界吗?会!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普摄,不因你心中妄想障碍阿弥陀佛对你的救度,你只要做好往生三法,念佛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有愿有行当然有信,那么你的心中妄念不会妨碍阿弥陀佛光明普摄,莲台接引;不会妨碍你业谢娑婆神登极乐,就是如此。所以不必惧怕内心妄念常起。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在这里说决定心,就是决定往生之心,也就是深信之心,因为深信之心才会是决定往生。

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要了解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建立机法两种深信,真的要相信念一句佛号就能往生,还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还不是相当了解的人,你跟他说,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他绝对直接回答你说:怎么可能?这一种怀疑,很自然的回答,就会这样讲出来。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现在如果虚空中,不要说有很多佛菩萨,十个佛菩萨就好,跟你讲:你是一个造罪的凡夫,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虚妄之事,并非真实,不可以相信,不可以相信,不可以相信那么你会不会受这十个佛菩萨的影响?辉光吐舌就是说法。别说佛菩萨来考验你,一个比较有名的法师跟你讲:哪有可能那么简单,念一句佛号就想往生?我看很多人就倒了。

以前台北有一位老菩萨,她念佛念了十几年,本来还念的很高兴,就是有人跟她说:妳光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可能往生?她就很担心了,特地跑来问我:请问信愿师父!有人说,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不可能往生,说念阿弥陀佛不够,还要诵经才够,还要持咒才够,还要朝山才够,还要拜忏才够,要修六度万行才够。我说: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就是专一念佛,到了极乐世界,做大势至菩萨,无生法忍的菩萨。觉明妙行菩萨在东晋时代,也是念一句佛号,念到往生极乐世界,成为觉明妙行菩萨,这记载在《西方确指》。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念佛,记载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圣贤录》《佛祖统纪》《往生集》《善女人往生传》,记载一生专一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计其数。有这么多实例,我们根本不用讲理论,事实胜于雄辩,那还需要再说吗?所以,这句佛号,确实能够使任何一位众生称念,往生到极乐世界。

纵然有这么多诸佛如来遍满虚空在考验,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这就是任考不倒。我常常讲,念佛人要像不倒翁一样,让人怎么打都永远不倒,要让任何的考验都不放弃念佛。惊是惊惧,疑是怀疑,纵然有很多诸佛如来在考验你,念佛不会往生,你的内心也不会起惊怕、怀疑之心。何以故?为什么?因为下面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真实,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事实。

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因愿产生力量叫做愿力,所以愿力在名号,使称念的人决定往生。所以,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要救我们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的力量,那我们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佛号有佛要救我们的愿力。如果念我们自己的名字能往生吗?我们自己的名字,没有救度自己的愿力,没有力量。

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结论的话再重复讲一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得往生。当然这是对阿弥陀佛名号建立真实信心的行者,也就是做好往生三法信、愿、行的念佛人。

这段文,法然上人将深心说的很圆满,大家做早晚功课的时候,读一两遍,我相信你对阿弥陀佛名号,要救你往生极乐世界,能做到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我相信你将来临终,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佛,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真实报土,往生当下,身相、光明、威神、功德、神通、智慧、道力,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这样的利益,是你我凡夫都可以得到的。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End

贪淫之人有十种过患

【佛经原文】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一者贪淫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二者贪淫之人,虽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爱奴被人所使,多得财宝如火受薪不知厌足,亡身丧国死堕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 大 愿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第一个要素就是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一句是讲心量大的人是有福之人,仁者爱人兼济天下。所以你看知周乎万物,你的智慧能够懂得天地之道,能够周遍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载物,而且,看到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载物就表示大地的浑厚。厚道需要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正明智的富贵之人

真正明智的富贵之人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顶礼佛陀之后向佛说道:世尊啊!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南,家里非常有钱,几乎可以称作巨富了。佛陀听到这里,便问国王:为什么能称为巨富呢?波斯匿王回答:因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上的密咒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往生的时候表现得很不错,有些真正预知时至。我们出家人为什么少呢?没有老实地修,我们又接受信施,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所在。懂了一些佛法,反而会世智辩聪,觉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