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信愿法师:今生出离生死之家一世永断轮回之业
2025-09-23 07:45

圣道诸宗之成佛者,上根利智为本故,以声闻、菩萨为机。然世已末法,人皆恶机,与其苦学难修之圣道诸宗,不如速念易行之弥陀名号,今生出离生死之家,一世永断轮回之业。

圣道诸宗就是指念南无阿弥陀佛、修学净土法门以外的其它宗派。圣道门与净土门,难行道与易行道,正行与杂行,这都是净土祖师所分判的。

圣道诸宗之成佛者,上根利智为本故,圣道门的修行皆经由三大阿僧祇劫的断惑证真,这对根性很猛利的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根性很下劣的人来说很困难,因为圣道门的修学以声闻、缘觉、菩萨根性的众生为主,诸位!你我是这种根性的众生吗?刚才大家虔诚在佛殿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你在念佛的时候,有没有在打妄想、起妄念?有!你我大家都是凡夫,一定会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

所以,圣道门要成就,时间比较长久,对凡夫而言确实比较困难,因为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大多数是烦恼的众生,如《观经》所说的,未来世众生,是被烦恼贼之所害的众生。《悲华经》经文说: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这段《悲华经》的经文,说出娑婆世界众生,是被十方诸佛世界所摈弃,为什么?因为烦恼恶业很重。十方诸佛世界诸佛如来不是不慈悲,但是十方诸佛的净土,要往生,条件比较高,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要往生,条件就比较低。就像世间的大学,我们要去某一间大学、某一个科系读书,一定要考到他所要求的分数,考中了才能够进去读。念南无阿弥陀佛,要进入西方大学的条件很低,你只要念佛,乃至十声的称念,阿弥陀佛就绝对带你回西方大学。阿弥陀佛是西方大学的校长,观世音菩萨是教务主任,大势至菩萨是训导主任,诸位你我都是学生。西方大学只要你报名就中了,你要不要?报什么人的名字?报阿弥陀佛的名,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时,已经是末法时代了,这是事实!人,是恶机。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都是烦恼很重的人,不但《悲华经》如此说,《地藏经》也是如此说。《地藏经》的经文,大家应该很熟了,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对已经是在末法时代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而言,法然上人就鼓励我们:

与其苦学难修之圣道诸宗,不如速念易行之弥陀名号,在这里,法然上人怎么会鼓励我们凡夫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怎么不鼓励我们修圣道法门?祖师用意非常的悲愍,因为末法时代烦恼恶机,要修诸圣道法门断惑证真,很困难;念南无阿弥陀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简单很容易,所以祖师为了要使我们决定能够解脱生死,成就菩提,鼓励我们修我们修得成的法门。不是说圣道法门比较不好,净土法门就比较好,不是这个意思。法没有问题,机才有问题。

法和机一定要相契相应。时是什么时候,机是什么样的众生,教是什么样的法,一定要相契相应。不要说佛法,说世间法。世间法水果要成熟,有一定的时节。我们如果到市场买水果,这水果现在不是生产时节,不是生产时节的水果,我们把它买回来吃比较不甜,对不对?若是生产期的水果,不但比较甜而且也比较便宜。诸位!光是吃水果,就要符合时令。修学佛法也要符合时期。

现在是末法时代,要修什么法门?听释迦佛祖的开示!释迦佛祖在《大集月藏经》跟我们说:末法亿亿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世尊在《大集月藏经》教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念佛。法然上人被当时教界佛弟子称为智慧第一法然师,他也教我念佛。既然世尊与祖师都教我们念佛,我们当然要念佛,因为我们是烦恼的恶机,这时候是末法时代,所以净土法门,是我们修学可以成就的法门,当然我们修我们能成就的法门。

今生出离生死之家,一世永断轮回之业,我们应该要好好遵照法然上人的开示实行,今生出离生死之家,不用再在六道里面轮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出离生死之家,永断轮回之业。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行者,就是以口业称念六字果号,意业乘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所以我们身业礼拜阿弥陀佛的圣像,口业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意业忆想阿弥陀佛的本愿,三业与六字果号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相契相应,这样是专修,契入第十八愿。杂修契入第十九愿。

所以,我们是什么样根性的众生,要修持什么样的经教,一定要清楚。譬如我们得什么样的病,要用什么药来治疗,要清楚。如果有身苦病痛,一定是看医生。经医生诊断,如果中医就望、闻、问、切,如果西医,就帮要先经过检查,甚至作生化检验。了解病因在那里,然后再开药。

念南无阿弥陀佛,千稳万当的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菩提,世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你不会?世尊一代时教所说的经教,哪一部经教你不会?在娑婆因地要叫我们读《金刚经》,修持禅宗,放下、开悟,你我要做得到,确实有所困难。当然诸位当中,也许有佛菩萨来示现的,也许你的根性很猛利,如果你是属于这种上等根性的人,看到《金刚经》,读到《六祖坛经》,读《心经》,你就能开悟,能断烦恼证菩提,刚才师父说的那些道理,你都可以不用听,你也不一定要念佛。你如果是属于这种根性的人,大概也不用回来本愿山弥陀讲堂听师父讲经了,我根性都比你还要下劣了,你还听我讲经?你能一闻千悟,不一定要修净土法门,好好参禅就可以了。问题是你是这种根性吗?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师父个人老实跟大家承认,我不是那种根性的众生,要叫我参禅,一参下去,没坐多久就开始打瞌睡了,因为有时候很累。我看有的老菩萨在念佛,在那里念没有几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瞌睡相了)

所以,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有的人根性很猛利,听到佛法非常勇猛精进修学,有的听到佛陀的真理,啊念什么佛、诵什么经,赚钱比较好啦。无法接受。有的人就是这样。能够在三宝门中学佛,有的人对大乘的教法很有兴趣,有的人就很喜欢修学小乘的教法,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

所以,这一段话,法然上人实在是悲愍我们这种烦恼厚重的凡夫众生,知道我们这种烦恼厚重的凡夫众生要能够决定解脱,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为末代之我等所发之愿,利益今时,利益末法时代烦恼厚重的凡夫众生,所以机与时、与教,要相契相应。法然上人说,如果依阿弥陀佛本愿而念佛,决定往生。祖师是非常悲愍我们生死轮回之苦,所以才会如此殷切劝勉我们,根据阿弥陀佛的本愿而修学。

勿虑我身是女人有漏之体,莫思我身是烦恼恶业之身;本来阿弥陀佛乃为救度被三世诸佛、十方如来所舍弃之我等罪恶深重众生,遇此誓愿,深思往生无疑,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善人、恶人、男子、女人,十人者十人往生,百人者百人往生。

勿虑我身是女人有漏之体,不要顾虑是女人而认为要往生成佛很困难,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在这里举出女人代表三界六道的凡夫众生。女人之身是有漏之体,这个漏是烦恼的意思。三界六道的所有众生都有烦恼,就是因为见思烦恼未断,所以才会生生世世沉沦在三界六道之中。所以,任何一个在三界六道的凡夫众生,不要顾虑自己是一个烦恼很重的人,只要念佛,因为阿弥陀佛原本就为三界六道的凡夫众生,誓言名号绝对的救度。尤其是女人,更不用顾虑自己是一个有漏之人,而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为什么?阿弥陀佛不但发第十八愿,誓言救度十方众生,包括女人,还发第三十五愿誓言救度十方女人,你看为了要救十方女人,阿弥陀佛就特别为十方女人发这两条愿,为什么?因为女人的烦恼很重。阿弥陀佛知道女人烦恼很重的事实,也知道女人有这种自卑的心态,因此誓言以名号绝对的救度。

莫思我身是烦恼恶业之身,不要怀疑:我是一个烦恼恶业的人,哪有可能念佛就能往生?

勿虑我身是女人有漏之体,莫思我身是烦恼恶业之身,这两句话,法然上人教我们不要顾虑、不要怀疑,不要顾虑我是一个女人之身,不要怀疑我是一个烦恼很重的人,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绝对救度你,因为阿弥陀佛发愿,要以名号救度的对象,就是以烦恼恶业的人为先,以有漏之体的人为先。所以我们既然是阿弥陀佛发愿要以名号救度的主要对像,那么我们更不可自暴自弃,看轻自己,更要好好念佛,这样才能契合阿弥陀佛发愿要救我们的愿心。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怀疑、不要顾虑。

法然上人这两句话,其实是传承自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的思想。机法二种深信第二决定深信法,善导大师跟我们说: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阿弥陀佛要用四十八愿救度十方每一位众生。十方每一个众生,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只要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就定得往生。定是肯定的话,定是一定的话,定是必定的话,善导大师的用语,与释迦世尊的用语,都非常肯定,不会模拟两可。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不要怀疑、不要顾虑,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非常简单、明了:乘佛的愿力,念佛一定往生极乐报土。凡夫入报论,是善导大师对念佛往生的主张。善导大师的主张,是他独创的吗?不是!善导大师的凡夫入报论,传承自道绰禅师,道绰禅师传承自昙鸾大师,祖师代代相传,而且传承自佛经佛祖的教示。善导大师的开示,特别值得我们众生信用,为什么?善导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师,青年二十五岁时,就念佛证悟三昧,这实在很不容易。诸位!你我念佛一辈子,几十年了,要念佛念到证悟三昧,我看有所困难。善导大师在二十五岁青年就能够证悟念佛三昧,这如果不是佛菩萨来示现的,怎么有办法?

所以,善导大师、法然上人的开示,彰显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确实是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解脱之道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

说到这,我就想再跟大家说点什么?就是说,你给自己定一个定位。你这一生,或者是像我来说,应该说余下的时间,都不能说下半生了,都七十岁了,未来还有多长时间,我不知道,那不归我管,都归阿弥陀佛管。就是你未来

刘素云:生死心切出轮回,心切是重点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下面我们要交流的一个题目是这样的,「生死心切出轮回 往生心切归净土」。为什么想起来这么一个题目?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听科注学习班内容的时候,连续有好几篇都是自了法师讲的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刘素云:今生的任务就是去极乐世界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智 谕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有人说,我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药师偈明明说的:拔苦必期二死尽。 生死之因有粗有细,大家学佛要简别,凡是消业障,是佛法,不消业

想了生死必须要念佛念到底

界诠法师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说修行快一点,有什么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搞定。我们无始来造的业多得去,烦恼多得很。什么办法你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贪图快怎

生死大事办好后再作福事

莲池大师原文: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唯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己事不可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 莹 奇 十一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

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

(黄念祖老居士致女儿信)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

生死的权利和责任

◎ 圣 严 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面对它。所以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

认识生死轮回的本质,是学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体认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今生来世 种因得果

◎ 证 严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演莲法师记得数年前,到马来西亚某地弘法,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信徒们对听经闻法远不如参加办法会做法事那么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大概信徒们认为想灭罪求福、消灾延寿、超度祖先,就得前往参加法会、法事,总比自己闻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生死”的另类解读

◎ 达 赫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

关闭生死之门的方法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

常念生死

◎ 竹 庵【原文】水庵一和尚曰:《易》言,君子思患而预防之。是故古之人,思生死大患,防之以道,遂能经大传远。今之人谓求道迂阔,不若求利之切当。由是竞习浮华,计较毫末,希目前之事,怀苟且之计。所以莫肯为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 傅伟勋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地的宗教现代化过程当中,有一件令人注目的现象是传统宗教的世俗化或现世化运动,尤以日本的新兴宗教(多与佛教的革新有关)与美国的耶教发展最为明显。我最近在《中国论坛》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

◎ 梦 参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魔胜法弱,邪说横行。明明是正法,他给你说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标奇立异,显不出来他的道德。他总要说得跟别人不同,我不同,你要信我吧!这就是标奇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