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信愿法师:唯不顾自身之善恶,仰凭弥陀本愿,应得往生之人
2025-09-21 10:39

第四十二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是回答安乐法师的提问。安乐法师是法然上人的一位出家弟子,后来法然上人年老的时候,带来法然上人苦恼的一位出家弟子。

法然上人《诸弟子之问答》:

安乐问:如我等之辈,难持十重,常起妄念,又不能勇猛精进,唯不顾自身之善恶,仰凭弥陀本愿,思决定往生,如何?

上人答:此事当然也。总之,生决定心者,应得往生之人也,烦恼罪恶等之往生障不障者,凡夫之心虽不能觉知,相应本愿之念佛者,不能障碍此,无有妨碍往生之罪也。往生者,依念佛之信否,不依罪恶之有无。已许凡夫之往生,岂嫌妄念之有无耶?

这个问答法然上人说的非常的好。但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不圆融体会的了解,往往会误解阿弥陀佛的本愿教法,所以学习阿弥陀佛的本愿净土教法,如果能建立圣净一如的道理,那相信修学阿弥陀佛教法,思想观念就不会有所偏差。

安乐法师问他的师父,法然上人一个问题。因为安乐法师是一位出家人,所以所问的这个问题,是相关出家人守戒念佛的问题。虽然是说出家人,守戒念佛的问题,但是有一些道理是通于在家人,因为出家人守出家菩萨戒,在家人也要守在家菩萨戒。

如我等之辈,我等之辈就是如我等出家人这样的人。出家人的戒律持守,跟在家人的戒律持守当然不同,所以下面说难持十重就是指出家人所守的出家菩萨戒。因为出家菩萨戒有十条根本重戒,四十八条轻戒,在家菩萨戒是有六条根本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出家人所持守的出家菩萨戒,出自于《梵网经》,在家人所持守的在家菩萨戒,出自于《优婆塞戒经》。不管是出家人的菩萨戒,或在家人的菩萨戒,要持守菩萨戒,持守到不犯戒,实在是非常不容易,因为大乘菩萨戒是心戒。心戒的意思就是,持守大乘菩萨戒,是起心动念就会造成破戒,譬如说杀戒,你心里起了杀人的念头,你还没有拿刀杀人的行为产生,就已经破戒了,所以大乘菩萨戒好不好持守?不好持守。小乘戒是身戒,也就是看你是否有行为的造作之后,才有破戒没破戒的问题。譬如说八关斋戒,在家人所持守的,以在家人一天一夜持守八关斋戒,做出家人一天一夜的修行。八关斋戒是小乘戒,所以八关斋戒的第一杀生戒,你要杀害一个人,是要实际的行为造作了,譬如说拿刀杀人,这样才犯了杀戒,如果你只是心里想要杀人,但是行为没有造作,还不犯戒。但是大乘菩萨戒,是心里想了就犯戒。大乘菩萨戒跟小乘菩萨戒的差别在这里。

安乐法师问法然上人,如我等之辈难持十重,常起妄念,这真的一点都没有错,出家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是如果是随业流转而来的凡夫出家人,要持好十条根本重戒,内心不起妄念,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大乘菩萨戒是心戒,所以起贪瞋痴的妄念,起不好的恶念,就很容易犯了菩萨戒。起心动念相应恶法,贪瞋痴三毒烦恼,在我们凡夫而言,谁不经常起这样的恶念?所以大乘佛法讲,贪瞋痴不除,是名大破戒。我们贪瞋痴除掉了吗?没有!出家人也一样是凡夫,菩萨来示现的出家人另当别论。以信愿而言,我是一位凡夫僧,我的内心也是经常会起妄念,所以十条根本重戒,四十八条轻戒,要修持到不破戒,那是很难,所以安乐法师才会说难持十重。安乐法师、法然上人,是八、九百年前的人了。八、九百年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做一个比较,八、九百年前的人,是很有善根的人。不要讲八、九百年那么长久的时间,就同样以我们台湾来说就好,三十年前的人,跟现在的人做一比较,三十年前的人比较有善根,三十年前的人比较忠厚老实,你们有感觉到吗?所以轮回一世不如一世,越末法人根越臝弱,根器越下劣。三十年前的小学生,在学校念书很听老师的话。以信愿个人,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怎么敢跟老师顶嘴,现在学生跟老师顶嘴算什么,一不服气就马上请父母来了,请记者来了,请立法委员来了。老师都不太敢骂学生,老师转头写黑板,学生书包就丢过来了。所以人的根性,远离佛陀的时间越久越下劣。两千五百多年前,能够降生在印度,跟佛陀同一时代,受佛陀教化的众生根器,比我们现代人的根器,要好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安乐法师所问这个问题,如我等之辈难持十重,常起妄念,又不能勇猛精进,如果安乐法师他们那时代的人,不能勇猛精进修行,那我们现代人更不会勇猛精进的修行。

唯不顾自身之善恶,仰凭弥陀本愿,思决定往生,如何?意思就是说,像我们这样的人要持戒,也没有办法持到非常的精严,内心经常起妄念,修行又不能勇猛精进,所以只好不顾自身之善恶,仰凭阿弥陀佛的本愿,内心思惟决定往生,如何呢?

法然上人回答,一开始先说非常肯定的:此事当然也,当然是这样,下面才说道理。

总之,生决定心者,应得往生之人也。心中生出念佛决定往生的心,这样就应该得到往生决定,这样的人就是往生之人。

烦恼罪恶等之往生障不障者,凡夫之心虽不能觉知,相应本愿之念佛者,不能障碍此,无有妨碍往生之罪也。这段话是就法而言,一点都没有错。阿弥陀佛的本愿妙法,本来就是如此。众生的烦恼罪恶,是不是会障碍往生?在凡夫的心中虽然不能觉知,事实上我们经常在研究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我们知道,烦恼不能障碍众生的往生。但是对有的人而言,烦恼会障碍众生的往生,所以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道理,用圣道门与净土门的道理来思惟,那或许你对于净土法门的了解会更圆融。

修学净土法门有三个阶段,你在心中反问自己,你现在是在哪一阶段?第一个阶段,站在一棵树的底下看这一棵树;第二个阶段,站在一片森林当中,看同样那一棵树;第三阶段站在一座高山上,看同样那一片森林的同样那一棵树。这三个阶段所看的那一棵树完全一样,但是三个阶段的视野角度不一样。修学阿弥陀佛净土教法的人,不要一直停留在一棵树底下看这一棵树,应该慢慢的进步,站在一座高山上看一棵树,你的视野就非常的宽广,一片森林里面的每一棵树,你都看到了。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你如果用站在一座山上,看一片森林的同一棵树木,那我相信,你对法然上人开示的道理,就不会误解。

相应本愿而念佛者,不能障碍此,相应阿弥陀佛本愿的念佛,罪障不能妨碍往生。

无有妨碍往生之罪也,你的罪业再怎么深,你一心念佛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任何罪业都不能障碍你的往生。但是如果你起烦恼,我不愿意念佛了,我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那你放弃念佛,放弃求生极乐世界,这样的烦恼,会不会障碍你的往生?当然会,所以道理你一定要深思,了解法然上人所说的道理。就法而言,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对十方每一位众生(烦恼再怎样深重)的救度,通通无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无碍,碍不在阿弥陀佛,碍在众生。信愿助念过的亡者,超过一千个,有念佛二十六年的,死后三十六小时,身体硬梆梆,眼睛瞪的大大的,嘴巴张的很开,念佛二十六年,阿弥陀佛难道不要救度他?为何他会死的这么难看,死了三十六小时,连续不休息的让人助念,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死了之后三十六个小时,眼睛还是瞪得很大,嘴巴还是张的很开,难道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有了问题吗?不是!是亡者的本身有了问题,所以问题都绝对不在阿弥陀佛,问题都是出自于众生。

你我同样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一场大地震发生了,有的人马上夺门而跑,有的人就坐着等阿弥陀佛的现前。信愿在本愿山弥陀讲堂说《善女人往生传》。《善女人往生传》总共收录一百四十一个善女人念佛、修行往生极乐世界的故事。这一百四十一个善女人,有专修阿弥陀佛,有杂修诸行。不管专修、不管杂修,在临命终都有共通的特色:第一,很多善女人几乎都是念佛修行到预知时至,不管修专或杂修:第二,一定还没有断气,临终见佛菩萨来迎,见莲华来迎;第三,也有不少的善女人,说偈颂法语跟家亲眷属与外人鼓励,然后坐着往生、站着往生,很自在的很多。

同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各人对往生的愿心也不同,有的人虽然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境界现前,贪名逐利,比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还要强。你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吗?如果感情、名利、金钱、权势、财宝、五欲、亲情,跟往生极乐世界做一比较,你真的会把往生极乐世界排在第一吗?你要问问你自己,因为终有一天你临终会到来。

《善女人往生传》就讲一个善女人,她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实在很值得我们为她竖起大拇指,一流的,真正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她就是一个纯真信仰阿弥陀佛,认真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过去可能与人结怨,所以邻居放火烧她的房子,所以她赶紧逃出来,没有埋怨对方。有一天到寺院参加佛七法会,有出家人问她:某某人!如果妳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有人放火烧妳的房子,妳如果被火烧到了,妳要如何呢?她说:此身可厌(这个色身肉体,真的是值得厌恶的),如果我被火烧到,我就可以乘这个机会,往生极乐世界。你看,她的心都是安住在往生极乐世界,房子着火了,她心里想的是往生极乐世界。

过了一年多,这个邻居又向她放火了。这个时候如果一般人,诸位菩萨,你我大概赶快冲出去了,先逃命要紧了。这位善女人不是。她觉得,此身可厌,五浊恶世留恋无用,所以她做了一个动作(那动作一做出来我们就知道,她真的百分之一百是求生极乐世界,要不然不会做那样的动作),拿木鱼来敲,叩叩叩-南无阿弥陀佛,叩-南无阿弥陀佛,叩-清脆的木鱼音声,低声慢慢的念佛。房子着火了,她没有拼命逃出外面,就这样被火烧死了,往生极乐世界了。在焚烧的家宅,充满了烈火浓烟。有人看见浓烟烈火覆盖这位善女人家的房屋,然后看见一道金色的光芒,向西而去。

火烧之后,这位善女人的亲人,找寻这位善女人,在灰烬之中,看见这位善女人的尸骨,趺坐在地上。

跏趺而坐在地上,很不可思议。那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有没有这样的百分之一百?

这样的实例不是告诉我们,有火灾了,我们要在火灾的房子里,让火烧死了,不要跑出去,不是!

这样的实例在启发我们,连这个色身都不要了,一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何况色身之外的身外之物?如果你的心是这样,那怎会不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不会将你打倒,对不对?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你怎么会不要念佛?你怎么会放弃求生极乐世界?

依念佛之信否 不依罪恶之有无

所以,无有妨碍往生之罪也,法然上人讲的太好了。下面重点:

往生者 依念佛之信否,不依罪恶之有无。

讲的实在是太好了。但是这样的道理,容易让人家误解,所以我要跟大家开示的圆融一点,不然的话简单讲过带过,让听众、让大众误解,那是我说法人的罪过。

往生者,依念佛之信否,对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这样的道理一点都没有错。你如果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明信佛智的念佛,相应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

那你会说:我信心没有百分之一百,我信心只有百分之五十九,这样我念佛,会往生极乐世界吗?会,往生极乐世界方便化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这样我就解释得很清楚了。疑心念佛,疑疑的念佛也疑疑的往生,这样的往生是化土的往生。疑惑佛智的往生是化土的往生,明信佛智的往生是报土的往生,就是如此。

不依罪恶之有无,因为罪恶不能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故。如果念佛要念到没有罪恶才会往生,十法界只有一个人有资格往生极乐世界,什么人?佛祖!佛祖以外九界的众生,哪一个众生没有罪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这些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的无明,叫做生相无明,这一品的无明不是罪恶吗?这一品的无明不是妄想吗?这一品的无明不是杂念吗?如果念佛要没有妄想才能往生,那十法界只有佛一个人有资格往生,念佛要念到没有罪恶才能够往生,那十法界也才有佛一人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的名号是要救佛,还是要救凡夫为先?要救凡夫为先,佛何必要救?佛是专门在救人的,不是要被救的,我们是专门被人救的,没有能力救人的。以跌落大海来说,信愿因为从小就很怕水,所以我不会游泳。我不会游泳,我如果跌落大海,我是要被救的人,我哪有能力救人?但是我现在要说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我在当兵的时候救过一个小孩,这是比较特殊的。现在这不是在说佛法,以这个例子来说救人这件事。我在当兵的时候,在桃园观音的地方,我如果休息的时间或放假的时候,就会到山下海边玩水,很多阿兵哥都会游泳,也有很多一般的老百姓会到海边游泳。我看见一个小孩,大概念国小二三年级的年纪,不小心跌到大海,海边不是我们一般人人都可以去游泳的海水浴场,不是!那里禁止游泳,但是很多人还是下去游泳。看到小孩掉入海水里面,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赶快跳下去救他,不然这个孩子一定会溺死,我就跳下去,抱住这个孩子,不知道是他救我的,还是我救他的,反正他吃水我也吃水,吃到海水很咸很难受。

因为我当军医,所以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我们部队里面的医药没有办法医疗,就要送到外面的军医院,所以我常常送阿兵哥转诊到外面的军医院。当我要送病患到外面的军医院,跟连长讲一声,连长就会请驾驶开吉普车,送我跟病患出去。我赶紧向连长报告:报告连长,有一位小朋友跌入海里,我把他救起来,他昏迷不醒,而我也快要倒下来了,请连长赶快派车送孩子到桃园市区医院急救。因为观音到桃园市区,开车大概要四十分钟,如果等车一两个小时,才有一班公交车,如果要等到公交车可能就没命了。连长赶紧派吉普车,接我跟这个小孩子,到桃园医院去急救。

后来,从这个小孩子身上查到父母,通知父母,结果不但父母来了,亲戚朋友也来了很多人,大家都很感谢我这个阿兵哥。隔天,这个孩子的父母、亲人、好友很多人,煮面线、猪脚、红蛋,到部队请我,请所有的阿兵哥。

我临时想起这一件事情,我讲这一件事情,要跟大家报告的是,我不会游泳,但是我看到人家一位小孩子掉入到海水里面,我会很自然而然的,本能地跳下去救他,我自己也喝了好多海水,但是因为那个孩子昏迷,所以要赶紧急救。

所以,佛要救我们的急切心情,就是这样,看到我们在危难了,就好像救难人员在救灾民一样。这几天大家从电视的媒体,一定看到海地大地震所发生的惨状,死伤人员超过我们台湾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虽然他们地震规模比较小,芮氏七级,我们九二一大地震,芮氏是七点三级,可是因为海地非常的贫穷落后,所以造成死难很多。你看世界各国,包括我们台湾有救难队,到海地去救灾,救难人员要救这些灾民出离险境,有条件吗?没有!某某人你要念我的名字,南无王大头、南无王大头、南无王大头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才救你,有这样神经病的救难人员吗?没有!

人救人都没条件了,佛要救人哪有条件!我们临命终快要死了,病的很难过,阿弥陀佛一定要我们,快要死的那一口气,非念他的名号不可,要死了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要救我们,有这样的佛吗?没有!绝对没有。我如果是佛,我要救众生,我将来成为妙音如来,平时念过我的佛号,再来就没有在念,临命终快要死了,我也同样去救他。平时念的不算数,临命终念的才有算,有这样的佛法吗?没有!

可是我们被许多人的开示,误导到临命终没有念这句佛号不能往生,念佛没有念到清净心现前不能往生,念佛有妄想不能往生,念佛没有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能往生,念佛没有念到打倒十八铜人不能往生。所以很多念佛人心中,非常的担心念佛不能往生。

如果在心中非常的肯定,念佛百分之一百会往生,哪有可能会产生担心的心理?

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知道这样的道理,既然往生不以罪恶之有无,有罪的人也无碍往生,那我现在造罪也没有关系,我只要念佛就好。这样不对!这样又再误解阿弥陀佛的本愿,这样就是你对阿弥陀佛不了解。阿弥陀佛对你绝对的救度,让你成为造罪的借口,喝了这一杯醇酒,醉了之后反正我有解酒药,所以没有关系,我就喝醉了,再来吃解酒药就好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我有解药,所以这一杯毒药我喝下去没有关系,有这样的人吗?没有!这样怎么会对,不可以因为有解药,所以吃毒药;不可以因为有解酒药,所以故意喝的醉茫茫。不能因为阿弥陀佛绝对的救度,无碍罪恶的妨碍,所以故意造罪造恶,这一定是不对的,世间法道理都讲不通了,佛法的道理怎么会讲的通呢?如果世间法的道理都讲不通,佛法的道理一定是讲不通的。

所以,往生者,依念佛之信否,不依罪恶之有无,那信愿跟大家做这样详尽的解说,你就不会误解,而且内心很安心的念佛,对不对?当然。

已许凡夫之往生 岂嫌妄念之有无

最后两句话讲的实在是太好了:

已许凡夫之往生,岂嫌妄念之有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原本就是要救度凡夫为先。既然允许凡夫念佛会往生,哪会去嫌弃凡夫的妄念!我要救度的就是乌鸦,结果嫌弃乌鸦全身长的黑黝黝的,怎么会有这样的佛?我要救的原本就是凡夫,凡夫就是会打妄想,有业障,才叫做凡夫。就因为全身黑黝黝的,才叫做乌鸦。我们本来就是烦恼罪恶的生死凡夫,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难道不了解我们的烦恼罪恶生死吗?当然了解!阿弥陀佛从凡夫到圣人,他对我们凡夫的点点滴滴心性,太了解了。一个成佛的人,对所有十法界的众生,九界的众生是最了解的,我们会有什么烦恼,我们会有什么习气,我们会有什么业障,我们会有什么灾难,我们会有什么生死,阿弥陀佛要救我们,他对我们最了解了。既然要救度我们这种有烦恼、有罪恶、有妄念的凡夫,怎么会用这句佛号,来要求我们念到无烦恼、无罪恶、无妄念才救度我们?绝对不会!

虽然道理是如此,但是在我们众生这方来说,我们要断恶修善念佛,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真义,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功德,有断恶修善的功德,所以断恶修善的人念佛,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为恶造罪的人念佛,虽然念佛能往生,但是为恶造罪之心,与阿弥陀佛之心不相应故。父母的爱心对好子歹子同样慈悲平等的爱护,但是父母对好子内心欣慰,对歹子内心难过,所以当然要求歹子能够断恶修善,浪子回头。这样的道理,这样就了解了。

所以,信愿说个清楚明白,让大家对法然上人不会误解,对阿弥陀佛本愿有正确的认知,成为一个纯真无我、断恶修善念佛人,这样你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就会真实。第四十四段文,大家好好体会法然上人的开示,有很多很好的道理,可以使我们安心念佛。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End

贪淫之人有十种过患

【佛经原文】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一者贪淫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二者贪淫之人,虽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爱奴被人所使,多得财宝如火受薪不知厌足,亡身丧国死堕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 大 愿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第一个要素就是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一句是讲心量大的人是有福之人,仁者爱人兼济天下。所以你看知周乎万物,你的智慧能够懂得天地之道,能够周遍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载物,而且,看到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载物就表示大地的浑厚。厚道需要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李炳南:学佛求成佛,成佛仗弥陀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黄念祖:阿弥陀佛的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愿的详细解释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答:‘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李炳南答: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

《弥陀经》文句释义

一、《弥陀经》文之佛性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疑。 彼佛二字毋庸猜疑当然是指阿弥陀佛。但广义说来,并非单指阿弥陀佛,是指一切众生之佛性。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之本觉妙体与佛同体不二,所谓在

一句“阿弥陀佛”十种妙处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李炳南:判断善恶的简单标准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善恶皆在一念间

善恶皆在一念间◎ 彭忠富唐朝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酷爱下棋,养有一批下棋的门客。吕留守规定, 谁如果赢了他一盘,出入可配备车马;如果赢两盘,可携儿带女来门下投宿就食。众门客欢呼雀跃,成日里研究棋谱

正明智的富贵之人

真正明智的富贵之人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顶礼佛陀之后向佛说道:世尊啊!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南,家里非常有钱,几乎可以称作巨富了。佛陀听到这里,便问国王:为什么能称为巨富呢?波斯匿王回答:因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善恶并明

◎ 圣 辉《四十二章经》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大秘密!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这句话中的阿弥陀就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就像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一样。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持名念佛方法非常普及,当前中国汉地很多佛寺墙壁上,都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