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慈氏菩萨:摄德成因相
2025-07-28 12:45

在前边摩耶夫人下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现在弥勒菩萨一人,明摄德成因相。谓旣会缘入实,摄前众德为成佛之因,定堪成佛,故托一生补处为等觉后心。所以弥勒菩萨所住的楼阁,名叫毗卢庄严大楼阁。以此位难入,故前假多诫功。此当参请之先发多种胜心也。

弥勒译为慈,是为姓。阿逸多译为无能胜,是为名字。他生具相好,胜德无过。为尊重起见,只称其姓,不呼其名,所以称为慈氏。即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现在住于兜率天内院,等到八百八十万五千年后(兜率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四百年。以此计算,在天上不过六十多年而已。)弥勒菩萨从内院下生于人间,将成为贤劫第五尊佛。

弥勒菩萨的德相,乃是肥头大耳,笑口常开,大腹便便,和蔼可亲,令人旣肃然起敬,又生欢喜心。怎知他是这样的尊容?五代后梁时,在浙江奉化,有位布袋和尚。他用一杖荷布袋,向人化烦恼缘。人人无烦恼,自然心广体胖。所谓「自古神仙无别法,广生欢喜不生愁。」在后梁贞明三年(公元九一八年),他端坐在岳林寺盘石上,说一首偈颂:「弥勒眞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说毕,安详圆寂。现在塑弥勒菩萨像,均以布袋和尚为蓝图。一般的寺庙,在山门里边供奉弥勒菩萨,令进庙上香的信士,先生欢喜心,忘掉烦恼。有一对联:「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包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弥勒菩萨的写照。

他有一首偈颂:留传于世。今录之作为读者参考。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吐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喩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千年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改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少年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浄汉悟得眞常理日月为邻伴

录着按:万佛圣城五大宗旨,颇与弥勒菩萨的思想相吻合。能忍辱则不争,能知足则不贪,能慈悲则不求,能大公则不自私,能大施则不自利。人人如此,天下和平,成为大同世界。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润泽其心。正念思惟诸菩萨行,向海岸国。

在这个时候,善财童子听闻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二位善知识教他的菩萨道法,犹如得到甘露雨一样,润泽其心,非常清凉。这时,善财童子专心致志,正念思惟一切菩萨所修的行门,怎样去修行菩萨道?而向海岸国去参访弥勒菩萨。

自忆往世不修礼敬。实时发意勤力而行。复忆往世身心不净。实时发意专自治洁。复忆往世作诸恶业。实时发意专自防断。复忆往世起诸妄想。实时发意恒正思惟。复忆往世所修诸行,但为自身。实时发意,令心广大,普及含识。复忆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损耗,无有滋味。实时发意修行佛法,长养诸根以自安隐。复忆往世起邪思念,顚倒相应。实时发意生正见心,起菩萨愿。复忆往世日夜劬劳,作诸恶事。卽时发意起大精进,成就佛法。复忆往世受五趣生,于自他身皆无利益。卽时发意愿以其身饶益众生,成就佛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如是思惟,生大欢喜。

善财童子已获得宿命通的神通力。能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不愿顶礼恭敬他人。现在知道是不对,所以实时发心,勤加修行,努力行这种法门。因为不顶礼于师长,不恭敬于尊长,乃是贡高我慢的行为,与法相违背。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发菩提心,但是身不持戒律,心尽打妄想。善财童子现在知道身心不清浄,所以实时发心,专心浄治自己的身心,令其清洁,不生染污的思想。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作过很多的恶业。各位!不要有自卑感。不要认为犯了戒律,不能成佛,便退菩提心。你们看!善财童子往昔尚且这样不守规矩,何况我们凡夫呢!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重自勉励就可以了。不要看不起自己。有过能改,就有成佛的希望;有过不改,便到三恶道去受果报。善财童子知道在往昔造了恶业,便实时发大惭愧心,专心致志来修行功德。杂念不生,谨防造罪恶。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生起不正当的妄想。妄想之多,如同海浪。前浪过去,后浪又来,没有平静。前念的妄想停止,后念的妄想生起,永无间断。善财童子知道之后,实时发心,恒常正思惟,只存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虽然要想,可是想佛法,实行佛法。这才是正当的思惟。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所修行一切的行门,专为自己,不为他人。好像三步一拜的果眞(恒寳法师)和果廷(恒朝法师)他们以前专为自己修行,不知行菩萨道。现在知道那不是修行人应有的思想,所以为求世界和平,人类安乐,而发心三步一拜,以行动来感化世人,放下贪瞋痴,实行戒定慧。善财童子知道往事,实时发心。所谓「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要发广大心,尽虚空徧法界,普及一切蠢动含识。凡是有血气的众生,都要利益牠们,要有这样广大利益众生的心。

善财童子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有不守规矩的行为。为求五欲的境界,在享受上用功夫。不肯吃苦,坐享其成。身为修道人,想吃好的斋菜,不守丛林的规矩,这就是欲境。常常损耗自己的精气神。这种欲念,若是明白其理,完全没有什么滋味,没有什么益处。这时,善财童子实时发心,要修行诸佛所说的法,长养一切诸根。也就是保护诸根,令眼睛不花,令耳朵不聋,令鼻子能通气,令舌头能尝味。令它们不被境界所转,自己才能得到安稳。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生起邪思念,顚倒相应。你们看!善财童子乃是大圣人,他在往昔的时候,也曾起过邪思念,也就是淫欲的念头。那就和顚倒相应,如果不和顚倒相应,则平安无事。这时,善财童子实时发心,生起正知正念的心,没有淫欲心,而发起菩萨所发的愿力。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日夜劬劳,不做好事,而做一切恶事。好像日夜想偷东西,日夜想吸烟、想饮酒、想赌钱、想跳舞等,这都是恶事。这时,他实时发心,生起大精进心,成就诸佛所说的妙法。

又忆念在往世的时候,曾经在五趣中受生。对于自己的身没有利益,对于他人的身也没有利益。这时,善财童子实时发心,愿将自己的身饶益所有众生,成就佛法,承事一切善知识。这样思惟之后,生大欢喜。

复观此身,是生老病死众苦之宅。愿尽未来劫,修菩萨道。教化众生。见诸如来。成就佛法。游行一切佛刹。承事一切法师。住持一切佛教。寻求一切法侣。见一切善知识。集一切诸佛法。与一切菩萨愿智身而作因缘。

善财童子,又观察自己的身体,乃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等,它们所居住的舍宅。发愿尽未来劫,修行菩萨道。教化一切众生,调伏一切众生。见到诸佛,成就诸佛所说的法。游行一切诸佛的刹土。承事一切大法师。住持一切佛教。寻求一切法的伴侣。见到一切善知识。积集一切诸佛的法。与一切菩萨的愿身和智身,而作为因缘。

作是念时,长不思议无量善根。即于一切菩萨,深信尊重。生希有想。生大师想。诸根清净。善法增益。起一切菩萨恭敬供养。作一切菩萨曲躬合掌。生一切菩萨普见世间眼。起一切菩萨普念众生想。现一切菩萨无量愿化身。出一切菩萨清净赞说音想。见过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于一切处,示现成道神通变化。乃至无有一毛端处而不周徧。又得清净智光明眼。见一切菩萨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刹网。其愿普徧虚空法界。三世平等,无有休息。

善财童子作这样思念的时候,增长不可思议无量的善根。实时对于一切诸大菩萨,深信他们,尊重他们,生起希有的想。生起大师的想。诸根也清浄。善法也增益。能生一切菩萨的恭敬供养心,能作一切菩萨的曲躬合掌礼。又能生出一切菩萨普见世间的天眼。又能生起一切菩萨普念众生的思想。又能示现一切菩萨无量的愿化身。又能出生一切菩萨清浄赞说的音想。又能见到过去和现在一切诸佛及一切菩萨,在一切的地方,都示现成道神通变化。乃至在每根毫毛端之处,皆已周徧,没有不示现的情形。又能得到清浄智慧的光明眼。又能见到一切菩萨所行的境界。其心又能普入十方刹网。其愿又能普徧虚空法界。三世皆平等,没有休息。

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耳。

像这样的一切成就,皆以信受一切善知识的教诲,所证得的境界。

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如是称赞,如是观察,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无量智慧境界,于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观察。以深信解大愿力故,入徧一切处智慧身平等门。

善财童子,以这样的尊重,这样的供养,这样的称赞,这样的观察,这样的愿力,这样的想念,这样无量智慧的境界,在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边,五体投地,恭敬顶礼。暂时把念虑没有了,停止思惟观察。以深信解大愿力的缘故,即入徧一切处智慧身平等门。

普现其身。在于一切如来前,一切菩萨前,一切善知识前,一切如来塔庙前,一切如来形像前,一切诸佛诸菩萨住处前,一切法寳前,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其塔庙前,一切圣众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众生前。皆如上说,尊重礼赞。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善财童子普现其身,在一切诸佛的座前,在一切菩萨的面前,在一切善知识的面前,在一切如来塔庙的前边,在一切如来形像的前边,在一切诸佛和诸菩萨所住处的前边,在一切法宝的前边,在一切声闻和辟支佛以及塔庙的前边,在一切圣众福田的前边,在一切父母尊者的前边,在一切十方众生的前边。皆如上边所说的,尊重、礼拜、赞叹。尽未来际的时间没有休息。

等虚空,无边量故。等法界,无障碍故。等实际,徧一切故。等如来,无分别故。犹如影,随智现故。犹如梦,从思起故。犹如像,示一切故。犹如响,缘所发故。无有生,递兴谢故。无有性,随缘转故。

等于虚空一样,没有边量的缘故。等于法界一样,没有障碍的缘故。等于实际一样,能徧满一切处的缘故。等于如来一样,没有分别的缘故。犹如影子,随着智慧而现的缘故。犹如作梦,从思念而起的缘故,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犹如幻像,能示现一切的缘故。犹如声响,由缘所发的缘故。这是没有生,乃是互相传递。生了又谢,谢了又生。没有性,乃是随缘而转的缘故。

又决定知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悉从于决定解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一切佛法,从善根起。一切化身,从方便起。一切佛事,从大愿起。一切菩萨所修诸行,从回向起。一切法界广大庄严,从一切智境界而起。

善财童子又能决定知道一切所受的诸报,皆是从业所生起,所谓「起惑、造业、受报。」又能决定知道一切所受的诸果,皆是从因所生起,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能决定知道一切的业,皆是从习所生起。又能决定知道诸佛出兴于世,皆是从信所生起。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知一切化现诸供养事,乃是从决定解所生起。又知一切化佛,乃是从恭敬心所生起。又知一切佛法,乃是从善根所生起。又知一切化身,乃是从方便所生起。又知一切佛事,乃是从大愿所生起。又知一切菩萨所修的诸行,乃是从回向所生起。又知一切法界广大的庄严,乃是从一切智慧的境界所生起。

离于断见,知回向故。离于常见,知无生故。离无因见,知正因故。离顚倒见,知如实理故。离自在见,知不由他故。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离边执见,知法界无边故。离往来见,知如影像故。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离一切相见,入无相际故。

要离开断见,才能知道回小向大。要离开常见,才能知道无生的道理。执断执常是外道的思想,不是中道的理体。何谓断见?外道主张人死如灯灭,没有来生。拨无因果,乃是享受派。何谓常见?外道主张,人永远为人,狗永远为狗,没有变动,不明因果,乃是苦行派。这都是邪见的思想。要离开无因的见,才能知道正因的道理。所谓「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也就是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因果律。也是万世不变的定律。要离开顚倒的见,才能知道眞实的道理。要离开自在的见,才能知道法是由自修而得,不是藉他修而得。要离开自己的执着,也要离开他人的执着,才能知道一切法、一切事,皆从缘而生起。所谓「缘生无性」。旣然如此,还有什么可执着呢!要离开边执见,才能知道法界根本没有边际。要离开往来见,无往无来,知道如同影形,不是眞实,而是虚妄的。要离开有见和无见,知道本来也不生不灭,怎会有有和无呢!要离开一切法的见,知道空无所生,知道不是究竟的自在,知道是愿力所生。要离开一切相的见,才能入无相的地方。

知一切法,如种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质如像故。知声如响故。知境如梦故。知业如幻故。了世心现故。了果因起故。了报业集故。了知一切诸功德法,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善财童子知道一切法,好像种籽生出芽一样。好像图章印在文件一样。知道一切质,好像影像一样。都是虚妄的。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知道一切声,好像响一样。有响才有声,所谓「空谷传声」,所以声就是响。知道一切境界,好像梦一样。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知道一切业,好像幻一样,虚妄不实。明了世间一切相,乃由心所现,所谓「一切唯心造」。明了世间一切果,乃由因所起,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明了世间一切的果报,乃是由业集所生,所谓「起惑造业受报」,丝毫不爽。明了知道一切诸功德法,皆是从菩萨善巧方便这种法门所出来的。

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于楼观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不思议善根流注身心,清凉悦泽。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合掌围绕。经无量帀。

善财童子证入这种智慧,端正其心,明洁其念。在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观的前边,举体投地,殷勤顶礼,毕恭毕敬。这时,善财童子就有不可思议的善根,流注自己的身。感觉非常清凉,非常悦泽。于是从地站起,专心一致瞻仰楼观,目不暂舍,如同入定。合其掌来,向右绕楼无数帀。这是表示身心的恭敬。

作是念言。此大楼阁,是解空无相无愿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切法无分别者之所住处。是了法界无差别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众生不可得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生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窟宅者之所住处。是不乐一切聚落者之所住处,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之所住处。是断一切分别业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心意识者之所住处。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处。

善财童子瞻仰大宝楼阁之后。乃作这样的念言:这个大宝楼阁,乃是了解空、无相、无愿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对于一切法门,没有任何分别心,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明了法界并没有分别,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知道一切众生不可得,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知道一切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不着住一切世间有为法,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不执着一切窟宅,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不欲乐一切聚落,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不依靠一切境界,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离开一切妄想,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知道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断绝一切分别业,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离开一切想心意识,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乃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这位大菩萨所居住的地方。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者之所住处。是能以方便住普门法界者之所住处。是息灭一切烦恼火者之所住处。是以增上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之所住处。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者之所住处。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者之所住处。是安住一切如来所者之所住处。

这是证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能以方便住在普门法界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已经息灭一切烦恼火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以增上的智慧,能断除一切见爱慢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这是安住一切诸佛所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所。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处。是于一念中往诣一切国土者之所住处。

这是能以一劫而能入一切劫之中,以一切劫能入一劫之中,可是不能破坏其相,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能以一刹而能入一切刹之中,以一切刹而能入一刹之中,可是不破坏其相,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能以一法而能入一切法之中,以一切法而入一法之中,可是不破坏其相,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能以一众生而能入一切众生之中,以一切众生而能入一众生之中,可是不破坏其相,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能以一佛而能入一切佛之中,以一切佛而能入一佛之中,可是不破坏其相,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能在一念之中,而知道一切三世的因缘,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这是在一念之中,而往诣一切诸佛国土,这位大菩萨所居住之处。

是于一切众生前,悉现其身者之所住处。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能徧至一切处者之所住处。是虽已出一切世间,为化众生故而恒于中现身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刹,为供养诸佛故而游一切刹者之所住处。是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而庄严者之所住处。是亲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处。是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起善知识想者之所住处。是住一切魔宫,而不耽着欲境界者之所住处。是永离一切心想者之所住处。是虽于一切众生中而现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处。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无差别想者之所住处。是愿住未来一切劫,而于诸劫无长短想者之所住处。是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处。是能演说难遭遇法者之所住处。

这是在一切众生的前边,悉现其身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心常想利益一切世间众生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能徧至一切处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虽然已经出离一切世间,可是为教化众生的缘故,仍然还在其中现身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不着一切刹土,为供养诸佛的缘故,而游行一切刹土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不动本处,而能普诣一切佛刹,庄严佛刹,清浄佛刹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亲近一切诸佛,可是不生起佛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依止一切善知识,可是不生起善知识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住在一切魔宫,可是不躭着欲境界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永离一切心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虽然是在一切众生之中,而现其身,对于自己和他人不生二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普入一切世界,可是在法界没有差别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愿意住在未来一切劫,可是对于诸劫没有长短想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不离一毛端处,可是普现其身于一切世界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这是能演说难遭遇微妙法的大菩萨,他的所住之处。

是能住难知法,甚深法,无二法,无相法,无对治法,无所得法,无戏论法者之所住处。

这个毗卢庄严藏大楼阁,是能住在难知法、甚深法、无二法、无相法、无对治法、无所得法、无戏论法的大菩萨,他所居住之处。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处。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于世法无所染,已到菩萨所到岸,已住如来所住处者之所住处。是虽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虽了一切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虽修于慈而不证离瞋法,亦不与瞋垢俱,虽观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俱者之所住处。

这个大宝楼阁,是住在大慈大悲的大菩萨,他所住的处所。是已经度一切二乘的智慧,已经超过一切魔的境界,已经在世间法无所染着,已经到达菩萨所到的彼岸,已经住在如来所住处的大菩萨,他所住的处所。虽然是离开一切诸相,可是也不证入声闻的正位,虽然了知一切法是无生,可是也不住在无生法性的大菩萨,他所住的处所。虽然是观察世间不浄,可是还不证离贪的法,也没有一个证,也没有一个不证,就是行所无事,也不和贪欲在一起。虽然修慈悲行,可是还不证离瞋的法,也不和瞋垢在一起。所谓「见事省事出世界,见事迷事堕沉沦。」虽然观察一切法,都是从缘起,可是还不证离痴的法。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明白这个道理,而自己不证离开愚痴这种法,也不和痴惑在一起的大菩萨,他所住的处所。

是虽住四禅而不随禅生,虽行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色界,虽修四无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脱,虽行于舍而不舍化众生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于空而不起空见,虽行无相而常化着相众生,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行愿者之所住处。

在这个大宝楼阁中所居住的大菩萨,他虽然住在四禅天(色界中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证得初禅的境界,行者的脉搏停止。有人说:「我已经证得初禅」,这话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要有明眼善知识给你印证,才算眞的。证得二禅的境界,呼吸停止。有人说:「呼吸停止,岂不是死了吗?」那不是死,而是入定。外边的呼吸虽然停止,可是内边的呼吸动起来。这是二禅的现象。此时,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证得三禅的境界,念虑停止,所谓「一念不生」。不念善,不念恶;不念是,不念非。无有罣碍,坐在那里,好像活死人一样,不动不食。证得四禅的境界,不但念住,根本没有念,也没有妄想,只有个识。到了四禅的境界,还是凡夫地位,尚未入圣人流,不可认为证果。无闻比丘证到此境界,却误认证罗汉果,没有生死。后来发现仍然有生死,乃谤佛说妄语,而堕地狱。

初禅名为离生喜乐地。离开众生的快乐,得到另外一种快乐。二禅名为定生喜乐地。在定中生出一种无比的快乐,无法可以形容。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已经离开初禅和二禅的快乐,得到妙不可言的快乐。所谓「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四禅名为舍念清浄地。连一念也不生,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虽然有四禅的快乐,可是不随着禅生。也就是不执着禅,不生法执。

虽然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能给众生的快乐。悲能拔众生的痛苦。喜能用欢喜心为众生做事。舍能把所做的事忘掉。为教化众生的缘故,所以不生于色界。虽然修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大悲心的缘故,所以不住无色界,是这位大菩萨所住的处所。

虽然动修止观(止一切悲,观一切善)的法门。为教化众生的缘故,所以不证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和八解脱(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③浄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④空无边处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⑧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这是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的执着,所以又叫八背舍。虽然行于舍,可是不舍教化众生的事,是这位大菩萨所住的处所。虽然观于空,可是不起空见。虽然行无相的法门,可是常常教化着相的众生。虽然修无愿的法门,可是不舍菩提的愿行,是这位大菩萨所住的处所。

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而得自在,为化众生故而现随顺诸业烦恼,虽无生死,为化众生故示受生死,虽已离一切趣,为化众生故示入诸趣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着,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处。

在这大宝楼阁中所住的大菩萨,他虽然在一切业的烦恼之中,可是已经得到自在,不被烦恼所转。为教化一切众生的缘故,可是随顺一切业的烦恼。虽然脱离生死,可是为教化一切众生的缘故,而示现受生死。虽然已经离开一切趣(六道轮回),可是为教化一切众生的缘故,而示现入诸趣,是这位大菩萨所住的处所。虽然修行慈心行,可是对于一切众生,没有爱恶的执着。虽然修行悲心行,可是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取着的思想。虽然修行喜心行,可是观察苦众生,心常生哀愍。虽然修行舍心行,可是不废弃利益他人的事,是这位大菩萨所住的处所。

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虽修八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间。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虽观五取蕴,而不永灭诸蕴。虽超出四魔,而不分别诸魔。虽不着六处,而不永灭六处。虽安住眞如,而不堕实际。虽说一切乘,而不舍大乘。

住在这大宝楼阁中的大菩萨,他虽然修行九次第定(四禅、四空、灭尽定),可是不厌离欲界受生的境界。虽然知道一切法无生无灭,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为不生不灭,所以为寂灭相。可是不在实际理体作证,也就是不证果。虽然入三解脱门(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可是不取声闻(阿罗汉)这种的解脱。虽然观四圣谛(苦集灭道)法,可是不住小乘(声闻、辟支佛)这种的圣果。虽然观甚深缘起(十二因缘法)法,可是不住究竟寂灭之处。虽然修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法,可是不求永远出离世间。虽然超出凡夫的地位,可是不堕声闻和辟支佛的地位。虽然观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法,可是不永灭诸蕴。虽然超出四魔(天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可是不分别一切魔。虽然不着于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可是也不永灭六处。虽然安住眞如实相的理体,可是不堕于实际,也不执着。虽然说小乘、大乘,可是还不舍弃大乘。

此大楼阁,是住如是等一切诸功德者之所住处。

这个大楼阁,是住这样一切诸功德的大菩萨,他所居住的地方。

尔时。善财童子,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善财童子说完前边长行之后,又用五十五首偈颂来说明这种的道理。前三十四偈是用七言,举德叹处。后二十一偈是用五言,指处明德。

此是大悲清净智利益世间慈氏尊

灌顶地中佛长子入如来境之住处

这是大慈大悲清浄智慧的菩萨,他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他是谁呢?就是无能胜慈氏尊者。每位菩萨在未成佛之前,一定要授记。将要成佛之前,一定要受诸佛灌顶。菩萨受灌顶之后,叫做法王位,也就是最后一生可以成佛。这位慈氏菩萨,他是佛的长子,长子就是佛的第一个大弟子。他已经证得佛的境界,住在佛所住之处。这个大宝楼阁,乃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住之处所。

一切名闻诸佛子已入大乘解脱门

游行法界心无着此无等者之住处

他的大名鼎鼎,遐迩皆知,一切诸佛的弟子们,皆已知晓。他已经证入大乘的解脱门。他能化身百千万亿,游行尽虚空徧法界,可是心无所执着。这是无可相等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以上二偈是总叹,一约行位,一约名德。

施戒忍进禅智慧方便愿力及神通

如是大乘诸度法悉具足者之住处

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及神通,这种大乘诸度法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智慧广大如虚空普知三世一切法

无碍无依无所取了诸有者之住处

这位大菩萨,他的智慧广大犹如虚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普徧知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法的次序,也没有障碍,也没有依靠,也没有所取,也没有所著。明了三界二十五有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善能解了一切法无性无生无所依

如鸟飞空得自在此大智者之住处

善能解了一切法,也没有性,也没有生,也没有依靠。好像鸟在空中飞翔,虽然没有道路,可是非常自在。这是有大智慧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了知三毒眞实性分别因缘虚妄起

亦不厌彼而求出此寂静人之住处

明了知道贪瞋痴三毒的眞实性,又能分别因缘法,是由虚妄而生,由虚妄而灭。可是也不厌倦三界如火宅而求出离,这是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生处处安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三解脱门八圣道诸蕴处界及缘起

悉能观察不趣寂此善巧人之住处

已经证得三解脱门、八圣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这种缘起之法,完全能观察,善于运用,不趣寂灭。这是善巧方便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十方国土及众生以无碍智咸观察

了性皆空不分别此寂灭人之住处

在十方诸佛国土和一切众生,用无碍的智慧眼,普徧观察,明了一切法性皆是空的,不生分别心,这是寂灭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普行法界悉无碍而求行性不可得

如风行空无所行此无依者之住处

普行十方法界,悉无障碍,可是求修行法性,乃不可得。好像风行于空中,看不见所行的迹。这是无所依靠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普见恶道群生类受诸楚毒无所归

放大慈光悉除灭此哀愍者之住处

普徧见到三恶道中的一切众生,受一切楚毒(鞭挝棒击),无有所归。这位菩萨,能放出大慈光,把三恶道中的众生,所受的苦悉除灭。这是哀愍众生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见诸众生失正道譬如生盲践畏途

引其令入解脱城此大导师之住处

见一切众生,皆失去正常的道路。好像生来的瞎子,走路时生畏惧的心,不知是否走的是正当之路。这位菩萨,能导引他入解脱城。这是人天大导师大菩萨,他所住处。

见诸众生入魔网生老病死常逼迫

令其解脱得慰安此勇健人之住处

见一切众生,皆入魔的网中,生老病死四大苦,常常逼迫他们。这位菩萨,能令他们得到解脱和安慰。这是大勇健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见诸众生婴惑病而兴广大悲愍心

以智慧药悉除灭此大医王之住处

见一切众生,皆患迷惑的病。这位菩萨,兴起广大的悲愍心,用智慧的特效药,把众生的疾病,统统消除灭尽。这是大医王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见诸群生没有海沉沦忧迫受众苦

悉以法船而救之此善度者之住处

见一切众生,皆沉没在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的大海中,沉沦在三恶道中,忧虑逼迫受一切苦。这位菩萨,用法船度救他们出离苦海。这是善度众生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见诸众生在惑海能发菩提妙寳心

悉入其中而济拔此善渔人之住处

见一切众生,皆在迷惑大海中。这位菩萨,能发菩提妙宝的心,入苦海中,济拔他们出离迷惑海。这是善于捕鱼(众生)的渔人(大菩萨),他所住处。

恒以大愿慈悲眼普观一切诸众生

从诸有海而拔出此金翅王之住处

这位大菩萨,他恒常用大愿慈悲眼,普徧观察一切诸众生,从三界二十五有大海中,把他们救拔出来。这是金翅鸟王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譬如日月在虚空一切世间靡不烛

智慧光明亦如是此照世者之住处

这位大菩萨,他好像日月在虚空中,一切世间皆得日月之光普照,没有不照亮的地方。智慧的光明,也是这样的情形。这是照世明灯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菩萨为化一众生普尽未来无量劫

如为一人一切尔此救世者之住处

菩萨为教化一个众生,经过生生世世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苦口婆心的教化。普尽未来无量劫,也不休息,教化一个众生是这样,教化一切众生也是这样。这是救世慈尊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于一国土化众生尽未来劫无休息

一一国土咸如是此坚固意之住处

在一个国土中教化一切众生,尽未来劫也不休息。在一个国土是这样的情形,在一切国土皆是这样的情形。这是坚固意愿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十方诸佛所说法一座普受咸令尽

尽未来劫恒悉然此智海人之住处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在一座所说的法,普令众生信受,皆得明白,咸令穷尽。就是尽未来劫,都是这样的情形。这是具足智慧海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徧游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切道场海

供养一切如来海此修行者之住处

普徧周游一切世界海。普徧进入一切诸佛道场海会。供养一切诸佛海。这是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他所住处。海是形容广大无边无际的意思。

修行一切妙行海发起无边大愿海

如是经于众劫海此功德者之住处

修行一切微妙不可思议的行,犹如大海。发起无边的大愿,犹如大海。这样经过无量大劫,犹如大海。这是具足菩萨行功德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一毛端处无量刹佛众生劫不可说

如是明见靡不周此无碍眼之住处

在一根毫毛的端处,有无量刹土、无量诸佛、无量众生、无量劫数、皆不可说。像这样的境界,皆能明见,没有不周徧。这是无碍法眼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一念普摄无边劫国土诸佛及众生

智慧无碍悉正知此具德人之住处

在一念之间,能普徧摄取无边劫、无边国土、无边诸佛、无边众生。智慧没有障碍,完全正知正见,有这种的知见。这是具足功德海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十方国土碎为尘一切大海以毛滴

菩萨发愿数如是此无碍者之住处

把十方所有的国土,磨碎为微尘。把一切大海的水,用一根毛滴尽。菩萨所发的愿数,亦复如是。这是无所障碍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成就总持三昧门大愿诸禅及解脱

一一皆住无边劫此眞佛子之住处

能成就总持三昧的法门。所发的大愿,所修的禅定,所证的解脱,每一种皆住无边大劫。这是眞正佛弟子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无量无边诸佛子种种说法度众生

亦说世间众技术此修行者之住处

有无量无边诸佛的弟子,用种种善巧方便法门来说法,救度一切众生。也说世间一切的技艺和数理。这是修行菩萨行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成就神通方便智修行如幻妙法门

十方五趣悉现生此无碍者之住处

成就一切神通方便的智慧,修行如幻三昧的妙法门。在十方微尘刹海五趣之中,示现受生,为教化一切众生,为调伏一切众生,所以从常寂光浄土来到五趣杂居地。这是菩萨为人舍己的精神,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向菩萨学习才对。这是无所障碍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菩萨始从初发心具足修行一切行

化身无量徧法界此神力者之住处

菩萨从一开始发菩提心时,就具足修行一切行门。化身无量无边之多,徧于法界。这是有大神通力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一念成就菩提道普作无边智慧业

世情思虑悉发狂此难量者之住处

在一念之间,能成就菩提觉道。普作无边智慧之业。世间一切的情思虑,悉皆发狂,皆属于狂心野性。这是难以度量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成就神通无障碍游行法界靡不周

其心未尝有所得此净慧者之住处

成就一切神通,无所障碍。游行法界,没有一处不周徧。其心未尝觉得有所得。这是有清浄智慧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菩萨修行无碍慧入诸国土无所著

以无二智普照明此无我者之住处

菩萨修行没有障碍的智慧,能到诸佛国土去,也没有一切执着。用无二的智慧光,普徧照明法界。这是无我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了知诸法无依止本性寂灭同虚空

常行如是境界中此离垢人之住处

明了一切诸法,皆是无所依止。法的本性,本来是寂灭的,如同虚空一样。常行这样境界之中,这是离垢的人的住处。

普见群生受诸苦发大仁慈智慧心

愿常利益诸世间此悲愍者之住处

普徧见到一切众生受一切苦楚,乃发大仁慈的心和大智慧的心,愿意常常利益一切世间的所有众生。这是悲愍众生的大菩萨,他所住处。

以上三十二偈,分为四段。①有七偈,约自利行胜。②有十偈,叹利他行胜。③有八偈,叹功德胜。④有七偈,叹方便胜。

我们出家修道,要时时刻刻摄持身心,不可随便放逸。在道场中修行,一日不进步,就是退步,所谓「一日无过可改,一日无功可进。」出家人要严守行坐立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的时候,好像惠风徐来,水波不生。不要像飓风那样的凶猛,把海浪刮起几十丈高。坐的时候,要好像大钟一样的安稳,不要像钟摆那样不稳定,东摇西摆不停止。立的时候,身挺直,头端正,好像大松树,耸然独立,谁也不依靠。卧的时候,要吉祥卧,右胁着席,好像弓一样的姿势。出家人对这四大威仪要特别注意。

出家人不能乱讲话。该讲话的时候,要郑重其事,侃侃而谈,处处做人的榜样。不可嘻嘻哈哈说些戏论的话,那是不遵守道场的规律。嘻嘻哈哈的行为,若被外人见到,批评万佛城出家人,不懂规矩,不守规矩。这样怎能修道?怎会有成就呢?不要因为一二人不守规矩,而破坏万佛城的名誉。万佛圣城是世界佛教的明灯,住众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特别小心。

出家修道,时刻自己管理自己,不要尽打妄想。无论是好的妄想或是坏的妄想,都要收舍干净。所谓「一念不生」,到了这种境界,便与道相应,好消息即会光临!如果打些无益的妄想,身虽然在寂静处,可是心在闹市中。这样怎能用功修道?怎能有所成就?这是混光阴,而不是修道,眞正修行的人,绝对没有妄想。妄想就是障碍,障碍你不能进步,容易生退道心。

无论是出家人或者在家人,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可互相串寮。你到我寮房充壳子,我到你寮房讲是非,把大好光阴空过。你自己不修行也罢,但不能障碍他人修行,否则将来必堕无间地狱,永不翻身。旣然发心修道,就要专一其心,对光阴要特别爱惜,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失落寸金容易得,光阴过去难再寻。」各位,要爱惜光阴,尤其修道人,分秒必争,不可浪费。不知在那一秒钟,就是开悟的时机。

在吃饭的时候,不可讲话。我们天天在念供的时候,说得明明白白:「散心杂话,信施难消。」旣然这样地念,为什么不守这个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守规矩,怎能有智慧?怎能会开悟?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寝不言,食不语。」我们在斋堂用饭的时候,没有喧哗声,只有吃饭声。这样,不但合乎规矩,而且也合乎卫生。细嚼慢咽容易消化,对身心皆有益处。

佛子住于此普现众生前

犹如日月轮徧除生死暗

善财童子又说: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普徧示现在九法界众生的前边。犹如日月之光,能普徧灭除众生生死的黑暗。

眞正佛的弟子,没有一切的烦恼,没有一切的执着,没有一切的妄想,已到漏尽通的境界,证得无余湼盘。芸芸众生,有烦恼、有执着、有妄想,所以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了期。好像一粒微尘,在虚空中飘荡,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为人,忽然为鬼。忽然做修罗,忽然做畜生。按业力所感,作为受生之处所。今生姓张,来生姓李,再来生姓赵或姓王,不得而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续不断,所以在六道中转来转去,川流不息。

佛子住于此普顺众生心

变现无量身充满十方刹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普徧随顺一切众生的心意,变现无量无边那样多的身,充满十方诸佛刹土。教化一切众生,调伏一切众生,助佛扬化。

佛子住于此徧游诸世界

一切如来所无量无数劫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不动本处,普徧周游十方一切世界,所有诸佛道场,在无量无数大劫之中修行菩萨道,拯济一切众生。

佛子住于此思量诸佛法

无量无数劫其心无厌倦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思量研究修行诸佛所说的法。经过无量无数那样多的大劫,他学佛法的心,勇猛精进,没有厌倦,没有懈怠。

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

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在念念之中,皆入三昧的境界。在每一种三昧法门,详细阐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

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刹

无量无数劫众生佛名号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悉知一切诸佛刹土,在无量无数那样多的劫中,所有的众生和诸佛的名号。

佛子住于此一念摄诸劫

但随众生心而无分别想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在一念之中,摄受一切劫,一切劫作为一念。可是为随顺众生的心意,而没有分别的想。

佛子住于此修习诸三昧

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修习一切三昧,在每次起心动念中,能明了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法。

佛子住于此结跏身不动

普现一切刹一切诸趣中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结跏跌坐,身心皆不动,而能普徧示现一切刹土,又能普徧示现在一切趣中,为什么?因为教化一切众生,所以牺牲自己,所谓「舍己为人」。

佛子住于此饮诸佛法海

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所饮的水,是诸佛所说的法海水。他深入诸佛的智慧海,具足诸佛的功德海。

佛子住于此悉知诸刹数

世数众生数佛名数亦然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知道诸佛刹海的数量。又知道十方一切世界的数量,又知道所有众生的数量,又知道诸佛的名号,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了

一切三世中国土之成坏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在一念之间,完全晓得一切三世之中,所有国土之成住坏空的情形。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八十个小劫为一个大劫。地球的寿命,只有一个大劫的时间。

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

菩萨所修行众生根性欲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普知诸佛所修的行愿,又知菩萨所修的行愿,又知众生的根性是怎样?众生的欲乐是怎样?清清楚楚的知道。

佛子住于此见一微尘中

无量刹道场众生及诸劫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的法眼能在一粒微尘之中,见到有无量诸佛刹海的道场。有无量的众生,有无量的大劫,清清楚楚的看见。

如一微尘内一切尘亦然

种种咸具足处处皆无碍

不但在一粒微尘之内,是这样的情形,有道场、众生、大劫的境界。而且在一切的微尘之中,也是这样的情形,有道场、众生、大劫的境界。种种都具足,处处无障碍。

佛子住于此普观一切法

众生刹及世无起无所有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普徧观察一切佛法,一切众生法,一切刹土法,一切世界法。本来悉皆寂静,没有起,也没有所有。

观察众生等法等如来等

刹等诸愿等三世悉平等

观察一切众生平等,观察一切诸法平等,观察一切诸佛平等,观察一切刹土平等,观察一切大愿平等,观察三世平等,没有什么分别。

佛子住于此教化诸群生

供养诸如来思惟诸法性

佛的弟子住在大宝楼阁中,他能教化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思惟一切法性,修行一切法门。总而言之,勤作佛事,没有厌倦。

无量千万劫所修愿智行

广大不可量称扬莫能尽

在无量千万大劫之中,所修的大愿和所修的智行,皆是广大无边,不可测量。无论怎样的称扬,仍是不能穷尽。

彼诸大勇猛所行无障碍

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礼

这位菩萨的一切大勇猛,所行没有障碍。安住在大宝楼阁之中,我(善财童子)应当合掌敬礼,我用至诚的心来顶礼。

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

我今恭敬礼愿垂顾念我

住在大宝楼阁中的菩萨,他是诸佛大弟子。他有圣人的德行,他是慈氏尊者(弥勒菩萨)。我现在恭敬顶礼,我愿大菩萨慈悲,垂顾念我,聆听尊者的教诲。

以上二十一偈颂,分为六段:①有二偈,下化。②有二偈,上观。③有五偈,明三昧自在。④有七偈,明智慧广深。⑤有一偈,显其平等。⑥有四偈,结德申敬,求哀请加。

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扬赞叹法,而赞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诸菩萨已。曲躬合掌。恭敬顶礼。一心愿见弥勒菩萨亲近供养。

在这个时候,善财童子以这样无量称扬赞叹一切菩萨的法,来赞扬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一切菩萨之后。曲躬合掌,恭恭敬敬地顶礼。一心想见弥勒菩萨,亲近弥勒菩萨,供养弥勒菩萨,承事弥勒菩萨。

乃见弥勒菩萨摩诃萨从别处来。无量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王,释梵护世,及本生处无量眷属婆罗门众,及余无数,百千众生,前后围绕,而共来向庄严藏大楼观所。

善财童子这样想念之后,实时见到弥勒菩萨从别处回来。有无量诸天王(三界的天王),又有无量的龙王(龙有神通变化,能兴云布雨。牠在往昔修行时,乘急戒缓,因为乘急,所以有神通。因为戒缓,所以做畜生。)有无量夜叉王(译为捷疾鬼,形状丑恶。有地行夜叉、飞行夜叉、空行夜叉),有无量干闼婆王(译为香神,以香为食,身出香味。他是帝释俗乐之神。他头戴八角冠,左手持箫笛),有无量阿修罗王(译为非天,有天福而无天德。男丑女美,爱好鬪争),有无量迦楼罗王(译为金翅鸟。以龙为食,用翅膀搧海水,将该死的龙,捉而吞之),有无量紧那罗王(译为疑神。头有一角,见者生疑。善于唱歌,为帝释的法乐之神),有无量摩睺罗伽王(译大腹行,即蟒神。又称为地龙,但无神通),又有帝释天王、大梵天王、护世四天王,以及本生处的眷属和婆罗门(修清浄行)众。另外又有无量无数的众生,在弥勒菩萨的前后围绕,一起来到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五体投地。

善财童子见到弥勒菩萨之后,欢喜若狂,情不自禁而踊跃起来,五体投地向弥勒菩萨顶礼,聆听开示。

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功德,而说颂曰。

这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童子的功德已经圆满。乃指示大众,赞叹善财童子的功德,于是说出下边一百一十三首偈颂。最初一偈,是指众总叹。最后一偈,是略示后友。中间一百一十一偈,是别叹胜德。

汝等观善财智慧心清净

为求菩提行而来至我所

弥勒菩萨对大众说:你们大家观察这位善财童子!他的智慧心,非常清浄,没有染污的思想。他为求菩提觉道的行门,所以来到我的处所。在下边的偈颂,是介绍善财童子的功德行,向大家说明。

善来圆满慈善来清净悲

善来寂灭眼修行无懈倦

善来(善财童子)他已经圆满大慈心,有清浄大悲心。他已经证得寂灭眼,到各处参访善知识,没有懈倦的时候。总是勇猛精进,不辞跋涉之苦,参访一位又一位善知识。

善来清净意善来广大心

善来不退根修行无懈倦

善来他的意已经清浄了。他有广大的心量,所谓「纵包太虚,横周沙界」他得到不退转的善根。修行时,只有向前进,绝不向后退;也不懈怠,也不疲倦。

善来不动行常求善知识

了达一切法调伏诸群生

善来他已经修到不动其心,不动其心的境界。不为外道的境界所转,到了这种程度。他时时寻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他已经明了通达一切佛法。能调伏所有刚强的众生。

善来行妙道善来住功德

善来趣佛果未曾有疲倦

善来他所修行的是不可思议的妙道。他住在最圆满功德林之中。他已经趣向佛果,将要成佛。虽然这样精进,未曾有疲倦的心。

善来德为体善来法所滋

善来无边行世间难可见

善来他以道德为体。他是由法水滋润而长成的。他修无边的大行。在这世间上不容易见到这种的功德,非常希有。

善来离迷惑世法不能染

利衰毁誉等一切无分别

善来他已经离开一切的迷惑。世间的一切法不可染污他的身,世间的一切欲不可动摇他的心。他对于称讥利衰毁誉得失的境界,无动于衷,这八种风吹不动他的身心。他对于一切的一切,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

善来施安乐调柔堪受化

谄诳瞋慢心一切悉除灭

善来他能行布施的法门,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调伏一切众生,令刚强的众生得到柔和,接受教化。令众生没有谄媚的心,没有诳骗的心,没有瞋恨的心,没有憍慢的心。把这些不正当的行为,皆已除灭殆尽。

善来眞佛子普诣于十方

增长诸功德调柔无懈惓

善来他是眞正的佛弟子,他能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增长一切功德,调柔一切众生,没有懈怠疲倦的时候。

善来三世智徧知一切法

普生功德藏修行不疲厌

善来他有三世的智慧,普徧晓知一切佛法,普徧出生一切功德藏。精进的修行,昼夜的修行,没有疲倦,没有厌足的时候。

文殊德云等一切诸佛子

令汝至我所示汝无碍处

文殊菩萨和德云比丘等等,一切诸佛的弟子,他们令你来到我的处所,指示你无障碍之处。

具修菩萨行普摄诸群生

如是广大人今来至我所

具足修行菩萨的行门,普徧摄受一切众生,像这样广大的人,现在来到我的处所。

为求诸如来清净之境界

问诸广大愿而来至我所

为求一切诸佛的清浄之境界,为问一切诸佛的广大之愿行,所以来到我的处所。

去来现在佛所成诸行业

汝欲皆修学而来至我所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他们所成就一切行业,你皆想学习这种行业,所以来到我的处所。

汝于善知识欲求微妙法

欲受菩萨行而来至我所

你对于善知识,想求微妙不可思议的法,想受菩萨所修的行门,所以来到我的处所。

汝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

令汝成菩提而来至我所

你忆念善知识,诸佛所称叹,令你成就菩提觉道,所以你来到我的处所。

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

养我如乳母增我菩提分

你忆念善知识,生我如同父母,养我如同乳母,增长我菩提分。

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

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

善知识好像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疾病。又好像天洒甘露雨,好像太阳光指示正道,又好像月亮转清浄轮,照耀世界,消灭黑暗。

如山不动摇如海无增减

如船师济渡而来至我所

善知识好像须弥山,它是不动摇。又好像大海的水,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好像船师,能济渡一切众生,所以来到我的处所。

汝观善知识犹如大猛将

亦如大商主又如大导师

你观察善知识,好像勇猛大将军,又好像做生意的大商主,又好像黑暗大明灯,又好像指路大导师。

能建正法幢能示佛功德

能灭诸恶道能开善趣门

善知识能建立正法的寳幢,能指示诸佛的功德。能消灭一切诸恶道,能开放一切善趣门。

能显诸佛身能守诸佛藏

能持诸佛法是故愿瞻奉

善知识能显现诸佛的法身,能守护诸佛的宝藏,能摄持诸佛的法门。因此之故,愿意瞻仰,愿意供奉。

以上二十二偈,是弥勒菩萨直对善财叹其德。最初九偈,赞德善来。次二偈,明来因缘。最后十一偈,明来所为。

欲满清净智欲具端正身

欲生尊贵家而来至我所

你希望圆满清浄的智慧。你希望具足端正的色身。你希望生在尊贵的家庭,所以来到我的处所。

汝等观此人亲近善知识

随其所修学一切应顺行

弥勒菩萨对大众说:各位佛的弟子!你们观察这个人,他曾经亲近很多善知识。为求无上道,不辞劳苦,不怕疲倦。无论到那里亲近善知识,一定随着善知识的教诲,修习一切佛法,一切应该随顺修行。你们大家!应当学习善财童子求法的精神。

以昔福因缘文殊令发心

随顺无违逆修行不懈倦

善财童子他在往昔的时候,因为有福德的因缘,种过很多的善根,所以遇着文殊师利菩萨,令他发大菩提心,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不违逆善知识的指导,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佛法,没有懈怠,没有疲倦。一直是勇猛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

父母与亲属宫殿及财产

一切皆舍离谦下求知识

善财童子他把父母、亲属、宫殿、财产等,一切的一切皆舍离,到处参访善知识。对善知识恭而敬之,非常谦下。为什么?为求大智慧。

净治如是意永离世间身

当生佛国土受诸胜果报

他清浄其心,不打一切妄想。修治其意,没有贪瞋痴,永远离开世间的报身。应当生在诸佛的国土,受一切殊胜的果报。

善财见众生生老病死苦

为发大悲意勤修无上道

善财童子他见到一切众生,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他为有八苦的众生,发大悲意,勤修无上菩提觉道。

善财见众生五趣常流转

为求金刚智破彼诸苦轮

善财童子他见到一切众生,在五趣(人趣、阿修罗趣、畜生趣、饿鬼趣、地狱趣)中常常流转,有流连忘返之势。以染为乐,顚倒是非,转来转去不知回头。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回头走,便到彼岸。他为求金刚的智慧,破除众生的一切苦恼之轮。

善财见众生心田甚荒秽

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犁

善财童子他见到一切众生,心田很荒秽,已经生了茅草。一天到晚打些无聊的妄想,不能清浄其心。为消除众生的三毒(贪瞋痴)之刺,所以专求利益众生的智慧之犂。犂是耕田的工具。

众生处痴暗盲冥失正道

善财为导师示其安隐处

众生处于愚痴黑暗之中,顚倒是非之中,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迷途了,不认识回家(常寂光净土)的道路。好像瞎子迷失正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善财童子他为众生的大导师,他能指示众生一个安隐的处所。

各位想一想,没有觉悟的人,在世界上,迷迷糊糊,简直是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行尸走肉,那有什么意义!谁能知道自己所行所作是错误的,实时纠正过来,绝不再犯,那就是觉悟。

忍铠解脱乘智慧为利剑

能于三有内破诸烦恼贼

若能忍辱,好像披上铠甲,刀枪不入。又好像乘解脱的车,能到没有障碍的地方。智慧作为锋利的宝剑,能在三界二十五有之内,断除一切烦恼贼,不令它再兴风作浪,扰乱修道的清浄心。

善财法船师普济诸含识

令过尔焰海疾至净寳洲

善财童子是法船的舵手,能普徧救济所有的含识(众生),经过火焰的大海,很快到达清浄的宝洲。

善财正觉日智光大愿轮

周行法界空普照群迷宅

善财童子他好像正觉的太阳,他有智慧光的大愿轮。这是在往昔时,所发大愿成就的。这种智光大愿轮,能周行法界的虚空,普徧照耀群迷众生的舍宅。所谓「智光普照」。

善财正觉月白法悉圆满

慈定清凉光等照众生心

善财童子他好像正觉的月亮,他所修的法,是清浄的白法,已经到圆满的境界。用慈悲的定力和清凉的光明,平等照一切众生的心中,令发菩提心,修无上觉道。

善财胜智海依于直心住

菩提行渐深出生众法寳

善财童子他有殊胜的智慧海,乃是从直心所成就的。他所修行的菩提行,次第渐渐深入,证得佛果,出生一切法宝。

善财大心龙升于法界空

兴云霔甘泽生成一切果

善财童子他和大道心龙王一样,升在法界虚空中,能兴起大云,普降甘露雨,润泽大地一切万物,生成一切的果实。

善财然法灯信炷慈悲油

念器功德光灭除三毒暗

善财童子他燃起法灯,用信心作为灯的炷,用慈悲作为灯的油。常念法器功德之光,能灭除三毒的黑暗。

觉心迦罗逻悲胞慈为肉

菩提分支节长于如来藏

以觉心作为迦罗逻(软肉),大悲心作为胎胞,大慈心作为肉,菩提分作为四肢百骸,生长在如来藏中。

增长福德藏清净智能藏

开显方便藏出生大愿藏

增长福德之藏,清浄智慧之藏,开显善巧方便之藏,出生无边大愿之法藏。

如是大庄严救护诸群生

一切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