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浅释(1)
2025-07-30 13:09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阿难,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中又各具有十二种颠倒。这些颠倒都是由虚空而生,好像捏目人,见虚空中狂华乱舞,一旦放开手,狂花自散。这是说如果不逐妄想颠倒驰跑,而把根本无明破了,就什么都没有。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但这些颠倒,本来都是从妙明真心里面,幻现出来和。只因一念无明妄动,就具足这些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你现在欲修证佛果三摩地的耳根圆通,只需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产生妄想处下手,分三种渐次,才能消除妄想,灭却颠倒。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犹如清洁的容器中,曾盛过毒蜜,必须将毒蜜除掉,再用沸水和灰香,彻底洗涤,使恢复原来的清洁,然后可贮盛甘露。

这里汤水喻定,灰香喻慧,必须用定慧来洗涤,方能去尽习气,才堪承佛法最上法味。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是哪三种渐次呢?第一修习:要修习耳根圆通,必先除去助恶的因缘。第二真修:既决定真修耳根圆通,必须铲除罪业之正性,亦即是杀、盗、淫、妄。第三增进:欲增进圣位,必须与现行之妄业,极端相反,才能精进修持。

三渐次中,前二种为戒定,第三种为慧,所以一切修助行,莫不以戒定慧为根本。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什么是助恶的因缘呢?阿难,这个世界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够自全生命,必须信赖四种饮食的方法,方可活命住世。是哪四种呢?

第一段食:把吃的东西分作一段一块,吃时也分作早、中、晚,一段一段的时间来吃。六欲天、人和畜生,都是段食。

第二触食:凡遇饮食,不需用口来吃,只需用鼻一嗅,吸其气味便足。如鬼神之类。

第三思食:思是禅思,以禅定的思维方法,常作饮食。如色界的四禅天等。

第四识食:以识为食,因无色界天既然无形色,只是在心理上认为吃饱,就是吃饱了。

当佛成道后,要破外道自饿苦行。故为说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此是正觉正语。外道讪笑说:小孩和愚痴的人都知,何以说是正觉正语?佛就反问他:那你知食有多少种吗?外道哑然不能对,因此佛说此四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淡有益的东西便能生存,食有毒的东西就会死亡。因此所有求修正定的人,当断绝吃世间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和兴渠(即洋葱)。这五种辛辣的东西,虽然无毒,但熟食能助长淫欲,生食易动肝火,助长嗔恚。嗔是嗔怒,恚是心中忿恨。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所以世间吃五辛的人,纵然能通晓十二部经,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十方天仙都嫌他的口气臭秽,因此远远离开他,可是饿鬼却在吃了五辛之后,暗中舐他的口唇。既然常和鬼魅打交道,福德就逐日消失,永无利益了。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这个吃五辛的人,虽然勤修三摩地,但菩萨、天仙,以及十方护法神,都不会来守护他,使大力鬼王,有机可乘,就变作佛身,来和他说法,反对持戒,称赞淫、怒、痴。

怎样分别邪正呢?只要听他说话,如果专讲不必持戒,守戒只是小乘,反而赞叹邪淫,赞叹怒痴,这都是邪说魔说。因佛是最清净,淫欲是最不清净的。佛是最有智慧最慈悲,而怒痴都是邪魔之品行,邪正分明,切切不可盲从。

中国字之结构,亦很奇妙,有时亦很有意思,好像结婚之婚字。结婚后就头脑昏迷,昏字加女字,意谓更加昏迷不觉悟。我并不是反对结婚,亦并不是说结婚后个个都是昏迷。只是以字义来分析,不要太死板,要活动一点,我们应从昏迷中清醒,不要日夜迷于女色,要学大觉世尊之智慧,有智慧便有光明,有光明当然不会昏学了。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如果无正知正见而听魔王之甜言蜜语,必定毁戒败行。命终之后,就为魔眷属,享尽魔福报,一定堕落到无间地狱去。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修菩提道的行者,一定要永远断绝五辛,这就是第一步的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什么是正性呢?阿难,杀盗淫妄等是为生死的正性,这些众生要入三摩地真修行位,应当先将这生死的正性挖除,及严持清净的戒律。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永远断除淫心,不饮酒,不食肉,因酒能乱性,性乱便会做出种种颠倒事,要完全素食,并需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阿难,这样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断除淫欲,戒绝杀业,而想超出三界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应当视淫欲如毒蛇,如冤家,如劫贼,遇著便会丧身失命。因此当先持声闻的禁戒,即比丘四弃戒:杀、盗、淫、妄。比丘尼八弃:杀盗淫妄外,再加触、入、覆、随。以禁戒来约束身心,身三支是杀、盗、淫。口四支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身口共七支,坚持不犯。然后再履行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清净律仪,守心不起妄想,持戒清净,这样才能制心一处,才是禁戒成就。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禁戒能修成就,那么对于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因淫心已断。亦永远没有相杀,因杀心已断,既然没有偷窃劫盗,包括妄言恶口,那就自然不赊不欠,不负债还债,亦没有宿债了。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像这一个三业已除,持戒清净的人,再精进勤修正定,即以父母所生的身体,不须等到证得天眼通,就自然可以看见十方世界的佛菩萨,亲闻妙法,亲蒙佛加持授记,得大神通,可以神游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毫无阻碍。宿命清净,永不堕落三途,艰难险阻之处了。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是第二步的修行渐次。

修行最要紧是严持戒律,在未受戒前不知道而犯戒,不算犯戒,但在受戒后就要改过自新,不可重犯。有人说:那不受戒就不怕犯戒了。但不受戒,则对学佛修道上不相应,还不会进步呢!所以在佛教上对于受戒和守戒是很重要的。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什么叫做违逆现业呢?阿难,这个持清净禁戒的行者,心中已经没有贪淫的意念,就不会随著外边的六尘,到处奔波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因为不随尘境转移,六根六尘不相对,于是就会反流,返归本有元明,全体归于一闻性,见、闻、觉、知、尝和嗅等六根,皆不起作用。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这时只见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就像看见琉璃瓶内,高悬明白一样。身心也觉洒脱,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身量与心量,周圆沙界,有情与无情,同体不分。心佛与众生,融合无二,获大平等,得大安乐。所有十方诸佛之秘密、圆满、清净、神妙境界,皆显现于心镜之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个人就证得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减。再以这不生不灭的因地心,渐次进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种圣位名称,这就是第三步的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阿难,这善男子,欲海已干,爱河枯竭,根与尘不相为偶,当生已是最后身相,永不再有舍生受生了。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到这境地,已能保持自心的灵明洞彻,纯是自性智慧,光明圆满,普照十方世界,没有尘障,没有根碍,只有智慧,故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欲爱最微习气,虽然得到初步干枯,但无明还未破除,故还不能与诸佛如来的真如法性相接合。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现在讲十信住。就用这个干慧心,依照中道观智,逆流而入,用中心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这时圆通的妙理,犹如莲花开放,从真妙圆明之心,再发出更真妙的智光,就能把一切妄想,扫除净尽,也即能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时纯是中道理体,信心坚固,不再退失,这就是信心住。

吾人为何有妄想?就因为有欲爱有贪心。欲爱即无明。要除妄想,就要先破无明。无明破了,没有欲爱,没有贪心,自然没有妄想。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既然有了真信,就有真慧,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皆圆通无碍。故五阴不能遮盖,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一切诸法皆能圆融通达,不能障碍。这样就能知过去、未来,以及无量无数劫中,怎样受生舍生,一切欲爱习气,每一生有每一生的习气,如杀盗淫妄等恶习气,亦有念经持咒,行善积德等好习气。总之,这些习气,就在自己面前,好像电影一样的,一幕一幕影现。能够清楚地记忆,不会有丝毫遗忘,这就是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因妙圆之正信,已纯是真智,契合中道理体,成为真实真精,就能把无始以来的习气,发化通融为一精明,精明即如如智体,真净即如如理体。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就叫做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既得真净理体,自然心精现前,就能纯以智慧用事,把一切无明习气,皆化成智慧,这就叫做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执持明照的智慧,周遍于寂湛理性中,这些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时常凝然不动,即有定力,这叫做定力住。

以上五位属五根,下五位属五力。如果木之根种植于地,结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定力既深,就发出智慧光明,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再没有阻碍,此时达到有进无退,叫做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既不退,安然前进,保持不失,就能和十方法身如来,气分相交接。内护心法,外护佛法,佛护持你成道业,你亦能护持佛法,发扬光大,这叫做护法心住。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始觉的智慧,保持不失,就能以智光的妙力,回转诸佛的慈光,入于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心佛不二,犹如两镜相对,镜中有镜,影中有影,重重叠叠,互相摄入,这就叫做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佛光与心光,密通冥应,不是外人能见能知,两光互摄,凝然常定,与无上净妙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莫有一念落于烦恼,这境界就叫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安住清净戒体,自由自在,又能从体起用,游化十方,遂心满意,随愿往返,这叫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现在讲十住位。形容菩萨已快到佛果位,现在只是暂住在这十位上。

阿难,这修满十信住的善男子,因修证耳根圆通,才能发此十心妙用。由是十心妙用和真心本具之十心妙用,互相涉入,十心与一心,原无二体,圆成一心,这叫发心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依此妙心,发明妙智,如洁净的琉璃,毫无遮蔽,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用前之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作为进入后位的基地。以后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叫做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由心智的始觉,涉入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明了,所以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广做佛事,一切皆无障碍,这就叫做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领受了佛陀的真如气分,将生佛家,将作佛子。这就和中阴身自求同业,以为父母一样。既然密齐果德,阴信冥通,就可以入如来种,名为生贵处。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入诸佛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之真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长成,人相不缺,佛相圆满,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不但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众生,就是内照真如,心相圆满,也和佛一样,成正知觉,这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外貌和内心都已和佛一样,但还如小孩没有佛之大智,再一日一日增进,这叫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外身内心,同时增长,十身灵相,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和国土身,虽能一时具足,但还未显著,如胎方成,体力尚未充沛,故为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后,便是佛的嫡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叫做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仪表长成至成人,亦如转轮圣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堪当大任,代与授记。好像刹利王,世子长成,即举行仪式、宝座、罗幔、音乐,及四大海水,入金瓶中,灌王子顶,这就是灌顶住。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现在讲十行住,亦是十度波罗蜜。前面十位是生佛家而为佛子,现在十行是广摄六度波罗蜜,而行佛事。

阿难,是善男子,既然已受灌顶,成为真佛子,已能具足如来的无量妙德,故也能随顺十方国土众生。这种随顺是指布施波罗蜜。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但这里只有二:(一)将自己很喜欢的来布施,来随顺一切众生;(二)也令一切众生皆欢喜,这叫欢喜地,即施度。

好像地藏经上说:若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遇最贫贱残废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而能具大慈悲,亲手布施,下心含笑,软言慰谕。这就是随顺欢喜地。如果是讨厌勉强,没有半点同情,还轻视侮辱。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即唉!拿去吃!这就不是随顺众生,不能叫做欢喜地了。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第二是戒度,自己戒德圆满,就能以戒德来感化众生,使众生皆能持戒,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叫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第三是忍度:自己已明白,亦令一切众生明白。凡遇辱骂,皆能容忍没有违拒,人我皆空,不生嗔恨,无嗔恨才是真忍辱,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第四精进度:在十二类众生中,都能随类前往化度,穷未来际,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周遍十方,都能通达无碍,平等善入,随缘化生,随类教化,精进不怠,这叫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第五禅度,因心不散乱,以一念定力来修种种法门,故能知种种法门,皆可以融合而为一体,因此随机说法,都不会发生任何差错,这就叫做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第六慧度,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异即是事。以一理能显一切事,一事能显一切理。故能理不碍于事,事不碍于理,一一行中,都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这叫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第七方便度:既能事理无碍,则十方世界,满是微尘,是大中现小,每一粒尘,现十方世界,是小中现大。现微尘,现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碍。这是事事无碍,所以叫无著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第八愿度:不便事理无碍,和事事无碍,就是菩萨万行,无不具足,皆能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即无论哪一行门,都能达到最高最上之究竟处,也是到彼岸,从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往返度众生之愿无有休息,诚为可尊可重,故曰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第九力度:既已圆融无碍,一切能和诸佛相同,则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可以助佛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做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第十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净无染。究竟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因真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叫做真实行。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