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3)
2025-07-30 12:34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鼻想是观想鼻端白,本来是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说。目的只在收摄散乱心,使能暂住,但有能住之心,就有所住之境,因真心是无所住的,故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为圆通法门。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尊者因舌识而悟道,这是无量劫以来已修成,而不是舌识之功能。因说法只是播弄音声,语言文句,这都是有漏法,有漏便不是圆通法门。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婆离尊者因身识而悟道。持戒只为束身识,但对无形心意,如妄言绮语、贪嗔等,就很难约束,因此不普遍,不能选作圆通法门。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不可测达是神,自在无碍是能。目犍连尊者修意识而得神通,但这是他宿世修来的,不关法尘之分别攀缘心,有攀缘便不能离开意识。

有攀缘妄念的心就不能离开物,物即法尘。初发心者,怎能用此攀缘妄识作为圆通法门。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持地菩萨修地大而入道,地是坚固障碍之物,不是通达之相。坚地又属有为法,不是无漏法。要得到佛指示平心,才能证圣,所以不是初学者可以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月光童子因水大入道,假若观想水性,有想念便不是真如实际,如如不动之境。要证如如不动,不是六识觉观所能契入的。所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作为圆通法门。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乌刍瑟摩因观火大而入道,观想火大之性,只因厌有欲火而求脱离,不是自心真能脱离,故不是初发心者,可以选作圆通方便法门。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琉璃光法王子观风大而悟道。若观风大之性,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但风力有动有静,循环不息,属无常之法,而不是无对待之法,既属有对待,自然不是无上觉体,不可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虚空藏菩萨观空大而入道。若观空大之性乃是晦昧所成,昏昧顽钝自然不是灵明觉知。既无灵明觉知,当然和菩提异样,初发心者怎可依此昏钝作修因,而得灵明觉道这果?故不能选作圆通法门。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观识大而悟道。若观识性,十方唯识,念念生灭不停,不是常住之性,而且存心观想已是虚妄,何况所观识大,更是虚妄。故初发心者,不能观此识大,而速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故念佛不是口念,不是意念心念,而是要都摄六根而念。但有念就有生灭,是无常,所以说:念性元是有生灭。以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则万修万人去。但以生灭之因,求证不生不灭之圆通,则因果相违,感应当然有不同,所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作为圆通法门。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我(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对佛说:佛为教化众生,出现于娑婆世界,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门,最能获得清净本然而得正定,惟在听音之闻性,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最易入手。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能离开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得到六结解脱,究竟自在之乐,最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伟大这位观世音菩萨,他在恒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来化度众生,入微尘数这样多的国土,用无作妙力,十四无畏来施舍苦难的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说法的妙音、寻声求苦的观世音,清净无染的梵音和应不失时的海潮音。用这种种音来救世上的众生,使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以及证得出世无上觉道,不生不灭常住真心。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我现在启白如来,好像观音所说:譬如有人静居一处,可以同时听见十方一齐击鼓的声音;故耳根闻性,确实是圆满而周遍的。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世人肉眼只能看见没有障碍的东西,有障碍如窗一纸,便不能看见。舌和鼻亦是一样,身要有触才有感觉,心念又太纷乱无头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隔墙还可听到,远近声音亦可听到。其余五根都没有耳根圆融无碍,所以耳根真实是可选作圆通法门。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音虽有动静,但闻性不是有和无的。众生颠倒,迷惑声为闻,故无声时就说无闻,不知无声时闻性更清楚,所以不是没有闻性的。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无声之时闻性没有灭,有声之时闻性不是有生,这证明闻性是湛然圆融,离开生灭,而能常住不变的。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纵然在梦中,闻性依然存在,不是因为无思念就没有闻性的,所以它能超出思惟之外,这是身心即其余五根所望尘不及的。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现在这个堪忍的世界,得到佛的声音,说明一切经论,宣扬一切义理。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众生迷惑本有闻性,只知向外驰求,循著声尘去跑,所以就受生死流转。阿难纵然强记,多闻博学,但还免不了邪术所转,这岂不 随声尘而沦落?如果能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不要顺流而能旋流,就能得到无妄,恢复本有真如之自性。

以前有人往问孟子:世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搬家时把妻子都忘了。孟子答:今之人皆妄其身。不但忘了妻子,连自己都忘了。不知自己会病、会老、会死。阿难亦是这样,舍本逐末,向外驰求,忘了自性,只求博学多闻,终被外尘境界所转,而受邪术之害。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阿难,你要细心来听,我现在承受佛之威神力,代表佛宣说金刚王三昧之法门。这法门是不修而修,修而不修,如幻戏一样,妙处是不可思议的。所有十方诸佛,都是修这三昧而证果,所以这是真三昧,亦是佛的母体。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你闻微尘数佛所说一切秘密法门(秘密法门是彼此不相知。众生根性不同,故佛就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令人人都能明白),如果你的欲漏未除,虽修多闻法门,终成错误,受摩登伽女之难。如果没有欲漏,就什么难都没有了。

有欲就有漏,欲中最重要的欲是色欲。美国人最难断就是色欲。能断色欲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能断欲,就是有漏。证四果阿罗汉才得无漏。证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是证道位,证到无漏阿罗汉。

现在的人,不但不除欲漏,还要跟著欲漏跑,所以大家都要看看,自己是否已除欲漏?如果未除,那就要快点除掉。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用闻根来修持佛所说的佛法,何不自己反闻闻自性,反求诸己,在自性上用功夫呢?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这个妄闻不是自然生出来,只是声尘所结之根。因为有了声尘,才有闻的名字。如果能旋转闻根,来听自己的自性,和外边声尘脱离关系。能脱离声尘,只存妙性,还有什么叫作耳根呢?这个时候,就能入闻而不闻、不闻而闻的境界。要闻的时候,则相隔千里之声亦可闻到;不想闻的时候,则眼前之声也听不到。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一根既解脱,返本还源,返回如来藏性,六根亦都解脱。因有连带关系,元是一精明,因妄执而分成六和合。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能见能闻,包括嗅、尝、觉、知等都如眼中幻翳一样。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如空华一样不实在。闻根既已旋妄复真,翳病完全除掉,根尘亦皆消灭,则本觉之体就恢复圆融清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净极就是觉和所觉都空,寂灭现前,这个时候心光自然通达,自性自然寂然常照,包含虚空。上文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是世界之最大者,但在自性觉海中,犹如一小泡,何况其他所有世界,既能超越世界,了无挂碍,再来看世界,则一切如在梦中的事一样。摩登伽女亦是梦中之人,怎能留得住你呢?梦里人不能牵梦外事啊?

这是说阿难尊者不能解结超界,只因错用缘尘影事为心,故被根尘所缚,不能解脱。我们现在亦和阿难尊者一样,但尊者已循耳根而开悟成道。我们亦应该学他,快点循这法门来修,希望能早日得道。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犹如世上的巧妙幻术师做影戏一样。中国古代窗户是用纸糊,幻师用驴皮剪作种种人形,用线牵动,从窗户来回行走,舞刀弄枪,表演各种动作,惟妙惟肖。虽然见种种动作,但要从机关上拉动一线,才能走动。息了机关,就什么都归寂灭,因一切幻术都是无体性的。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六根亦和虚幻影戏一样,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元本是一体,而分作六种作用。如果一处能返本还源,得到解脱,其他六处都不起作用。所有的前尘污垢亦都应念销灭;就能成就本来的妙明真心,性净明体。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如有些许微尘未尽,尚在诸学地位,都要赶快破尽,直到生相无明都破尽了。这时候,明到极点,就是如来的本体。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要破尽了,才能成佛道。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在法会的大众和阿难,都要旋转你们的倒闻,不再向外驰求,回来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自然能复性归真,成就无上道果位。故耳根最易修,最易成,实在是圆通的法门。

既然圆通实理是修闻性,那闻性是怎样修呢?我们现在参禅,就是修闻性,不要打妄想,要制心在一处来参话头念佛是谁?绵绵密密,甚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念佛是谁。用心来念,用耳来听,听来听去,使心神和闻性都溶归一处,不再向外分散,东跑西跑。只是流光内注,反闻闻自性,功夫久了,自然会成就。故大家要集中精神来修,不要错过!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这是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证入涅槃门的一条妙修大路。过去诸佛亦从这门路而修成就,现在诸菩萨,虽未成佛,但亦已得到圆满寂明,未来的修道人,亦应该依这耳根法门来修,不单单诸佛和观世音菩萨,就是我(文殊师利菩萨)亦是从耳根反闻而证圆通的。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我诚诚实实地来答佛所问,诸法门中,何门最易成就?同时为救末劫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亦为声闻缘觉诸小乘人,要回小向大,勤求无上菩提,成就究竟涅槃心。唯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为第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其他廿四圣所修法门,都要仰仗佛的威神力加持,才得舍弃尘劳,成就佛果,故不是一般普通初学者所能修。同时对于深智如普贤、弥勒、舍利弗等,当然相应,但对初学浅智的人是不同说法的,只有耳根,人人现具,深浅可修。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顶礼佛,藏即法,无漏不思议即贤圣僧。廿五位圣者皆证无漏果位,及不可思议神通。即是顶礼佛宝、法宝、僧宝,原三宝加被未来一切众生,对这个耳根法门不生疑惑。这法门既易修,又易成,是堪以教阿难以及末法一切堕落众生,只要循耳根法门来修,就会超过其他法门而速获圆通的。所以凡要修楞严正定,真实心的要诀就是这个耳根法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这时阿难尊者及在会大众,身心了然明白,得到佛及文殊菩萨的开示,知道成佛证入菩提及大涅槃的道理。譬如远游他乡,还未归来,但现在已明白回家的道路。这是说阿难尊者及诸大众,虽未证无漏果位,但已明白怎样修证无上觉道的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整个大会群众,天龙八部鬼神,有学罗汉,二乘缘觉声闻,以及一切初发心菩萨,总共有十恒河沙这样多,都悟得本有真心,远离一切尘垢,得到法眼清净。这即是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听了这篇偈颂,就成就初果阿罗汉。还有无量无边众知,同时皆发无可比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大菩提心。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这时阿难尊者在大众中,整理一下衣服,合掌恭敬,顶礼佛足,感佛开示,明白旋流反闻,次第解结的事迹,故心里亦得到圆明快乐。悲喜交集,又怜悯未来众生和他一样迷途未悟,为了众生之缘故,就稽首对佛说:大慈悲的世尊,我现在已明白成佛的法门,依照耳根去修行,绝对不疑惑而一定会成功的。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我时常听世尊说:自己还未得度,而要先度别人,是菩萨的发心。自身已觉悟圆满,又能使别人觉悟的,是如来入世所做之世。我虽还未得度,但我愿意先度末劫一切的众生。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末法的众生,离开佛太远,就会有恒河沙这样多的邪师,大说邪法。那么,初发心的众生,想要摄心修道,从耳根来修楞严正定,怎样才能使得他们安立道场,离开邪魔的扰乱,使他们能安心修习,对菩提心能念念增长,不被邪魔所屈服而退失呢?

邪师专门讲邪知邪见的事,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好像淫欲是不好,但他们竟赞叹为好,投人所好,令人迷惑。

菩萨有时教化众生,因机逗教,亦用爱语,但这是慈悲心,不是私欲心。有时知道众生贪于色欲,故偶然亦现身说法,好像中国唐朝,有鱼篮观音的故事。相传在某时,村人都不信佛。观音菩萨便化现一卖鱼女人,生得十分貌美,人见人爱,尤其一般青年男人,更追逐裙下,要求和她结婚。鱼篮说:我一人只能嫁一夫,你们这样多人,故要经过选择。选择的方法,是限三天内谁能背诵普门品便算合格。当时村里最少有百余青年男子,他们都争著背诵,结果三天后,就有五十余人入选。人数太多,要再经选择,这次是限七天内,要背诵金刚经。结果七天内又有二十余人合格。人数依然太多,故再限凡在十五天内能背诵妙法莲华经者为入选。这次只有一个姓马的青年合格,因此就选为新郎,择日完婚。想不到洞房之夜,新娘心脏病发,便一命呜呼!大家都十分悲痛,为她料理后事。这时忽然来了一位老和尚,问你家为何悲伤。大家将情形详告。老和尚说:不会死的,这只是观音菩萨化身来教化你们!众人不信,便开棺检验,果然棺里空空不见尸体,不知何时跑掉!结果村人都皈依佛教,马新郎更感人生无常,便看破一切,舍俗出家修道。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虽然是如如不动,但为利益众生而请法,佛亦会生欢喜的,故称赞阿难说:善哉善哉!如你所问,要怎样安立道场,来救护末劫的众生,使不至沉沦陷溺于邪师说法,而失去菩提心。你听我说吧!阿难及大众都唯诺愿听。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诉阿难,你不是时常听我所说毗奈耶,即大小乘律藏中的道理吗?如果发心修行,一定要依照这三种决定义来修。所谓摄心为戒,这是止恶防非的好方法,有了戒好像混水澄清而能生定,由定发慧。净极光通达,通达就是开悟有智慧,这叫做三无漏学,不再漏落于三界,不再著于空有二边的意思。

我人为何不成佛?就因为不能摄心,不能摄制狂心、攀缘心。一天到晚,妄想纷纷,尽打人家的主意。现在要把攀缘心摄回来,不要向外跑,要把它制在一处,才有定力,才能生智慧。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呢?因心为戒本,若能摄住,制伏一处,就是持戒。若不能制伏而放纵之,就是破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假若所有一切世界六道众生,他们没有淫欲心,就不会随生死流转,而能断生死流。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你发心要修正定,目的在超出尘劳,脱离生死,但淫欲心不断,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淫欲心就是尘劳,不要说有淫欲行为,就是连淫欲的念头亦是尘劳,怎能开悟成佛?现在一般邪知邪见的人,又想开悟成佛,又放不下淫欲,这是最可怜。虽佛在世,亦不能救他们!

纵然有智慧,修禅定得到轻安境界,假如不断淫欲心,必定会落魔道。上品为魔王,中品为魔民,下品为魔女。魔女生得十分漂亮,但十分卑鄙。有智慧者千万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误了自己的前途,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他们这一般邪魔,亦有很多徒众,不知惭愧,大家都自认为已成佛,成了无上大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在世时已先说:我灭度后,末法的时候,到处都充满这般魔民,好像火一样的旺盛。专讲贪欲邪淫,正对一般无知青年的机,臭味相投,互相赞叹,反认为自己是善知识,终令无知的众生,堕落爱欲邪见深坑,失却菩提大道的正路。

月前我遇见某某人,不要提他的名字,他说他是佛,我说他是魔,为什么呢?因为他专门谈情说爱,口口声声是Love,Love,I love everybody.这真不知惭愧,有什么资格来爱所有的人!可是很多人便给他迷惑,臭味相投,还说他讲的道理很不错,这真是以盲引盲,我有一句偈诵这样说: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到了地狱,师父见徒弟亦来,就问他:这个地方不是好玩的,是受苦的,为什么你亦来呢?徒弟说:你先来啊!我当然也跟著你来嘛!这不是骂人,这是真的!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你教导世人,欲修正定,必定首先要废除淫念,这是如来,及过去所有一切诸佛,第一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这是四种清净明诲,佛教徒一定要遵守。

专讲爱欲是魔王,但菩萨亦讲爱,是慈悲的爱护众生,而不是淫欲的爱,私心的爱。对一切众生,都不分彼此。魔的爱则有所企图,有所贪欲,一反一正这是菩萨和魔之不同处。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