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浅释(3)
2025-07-30 13:37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识阴第四种邪执,计识阴圆遍一切,作为有知觉的因心,而以无情无知之物,认作有情有知,成为虚无错谬之果。远离圆通,违背涅槃城,生颠倒知见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识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以当前的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没有阻碍之时,亦已得到大随顺,便以为这圆融是造化之理,就妄执一切万象,莫不由四大产生,认四大为常住不变。于是背自性的性火,乐求外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即大地的成就,各随己执,崇拜侍奉。以这群尘(即四大)为产生万物的根元,而妄作常住解。这人就会堕入生无生的谬执中。四大本不能生,而以为是能生。就和迦叶波(译作大龟氏)、婆罗门(译作净裔)等外道做伴侣,他们都是以身为劳役,修一切苦行,或事火,或崇水,希望得到脱离生死,证得真常。因此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识阴第五种邪执,以四大为有知而崇事之,迷失真如之性,堕落唯物之邪见,妄立四大无知之群尘,作为出生死之正因,而冀求能生真常之乐果,错乱修习。这样非但远离圆通,背弃涅槃城,还堕落外道,生于颠倒造化的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妙真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圆明中的虚无性体,妄计为究竟安居之地,故欲毁灭四大化成的根身国土,使成为纤尘不立,以这虚无不实之地,作为究竟归依处,舍弃本修,不再前进。这人就会堕落于归无归的邪执中,认为有所归,其实无可归,就和无想四空天的舜若多(译作虚空神)作为伴侣,从此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识阴第六种邪执,妄以圆明虚无之心为因,成立空亡之果,不仅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还生于一切断灭,无复续生之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识阴精明,湛然不动的体性,认为是圆满常住,就冀求自己色身亦和识阴一样,坚固常存,长生不死,生出狂胜邪解。这人就堕于贪非贪执,贪求色身永远长生,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和诸阿斯陀(译作无比即长寿仙)求长寿者做伴侣,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是识阴第七种邪执,执著识阴为受命的根元,立坚固虚妄的色身为因心,趣向长恋尘劳,贪求固形不死的果报。非但远离本修圆通,背弃涅槃圣果,反堕落外道,生于妄想延长寿命之仙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因见识阴既为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元由,遍一切处,互相融通,没有阻碍,因此知道一切世间尘劳,皆与识阴有关,尘在命就在,尘亡命亦亡,就贪恋尘劳,恐怕尘劳销尽,命亦随著断绝。这时既然行尽识现,一切皆圆融变化,随心所欲,因此变现一幢庄严华丽的莲花宫殿,广增七宝奇珍,妖艳美女,从此就放纵其心,恣情娱乐,以无常声色之乐,作为真常之妙乐,生出狂胜见解。这人就堕入真无真的邪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命元哪里是真常?就像叱只(译作结缚)、迦罗(译作我所作)天魔之类,自以为三界一切众生结缚不自由,皆为我所作。本欲出尘,今反留尘,成为天魔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识阴第八种邪执,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炽盛的尘劳为果觉,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不断欲而修禅,终落邪魔,生天魔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已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识阴能普遍含藏一切有漏和无漏的种子,为凡圣所共依托之地,由是分别圣位是精,凡位是粗。再疏通抉择,认圣道则真,外道则伪,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依因感果,自作自受。于是急欲舍伪从真,只求感应(感即修、应即证)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以致违背一乘实相的清净道。

什么是一乘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无生死可了,亦无涅槃可证,叫做一乘实相。现在既然见苦而想断集(集即烦恼),为证寂灭而修道,而停留于寂灭的化城,认作涅槃的胜解,得少为足;以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不受后有。于是不求前进,不肯回小向大,再求佛乘。这个人就堕和定性声闻,为钝根阿罗汉,或四禅天中的无闻比丘,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成为增上慢人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识阴第九种邪执,虽非外道,但用心非正,只求圆满易粗为精,以四谛相应为因地心,而趣向于沉空滞寂之果位,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成为定性声闻,生于缠空种族。不求前进,又不愿后退,故为空所缠缚,莫有超脱之志。空本无物,怎能结缚?这就是头上安头,空上安空,无事找事做。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清净妙明心中,照见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随发心再研究更深妙理。于寂灭空性中,误认为是涅槃胜解,是究竟归依处。便安住不前,不再求真如不动的寂灭场地。这人就会堕入定性辟支(既缘觉、独觉),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为伴侣,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见。

注:梵语辟支迦罗译作缘觉,或独觉。缘觉是有佛出世时,以闻十二因缘而悟道,叫做缘觉。无佛出世时,以独居深山,悟诸行无常,而得道者,叫做独觉。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识阴第十种邪执,圆遍诸类,此是识阴境界,即是与各类众生的觉知性,融通吻合为因心,而证寂湛明彻之果。故生于独觉缘觉,无师自悟,认为理圆智明,得少为足,成为自了汉。故虽有妙用,但只得意生身,不得应化身,终生于不化圆种。

何谓化城?从前有人要往宝所寻宝,但行至半路,觉得太辛苦,不想前进。有神通人就变一化城,让寻宝者暂时休息,然后再前进,这叫做化城。这比喻佛的声闻弟子,既未证得寂灭之空理,便以为是究竟涅槃,而得少为足,不再向前。故佛说化城喻,劝策彼勇猛直前,回小向大,趣向无余涅槃,直达宝所,而不要中道自画。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所现境界,皆因迷惑无知,以伪乱真,致误入歧途,生起颠狂见解,由执狂解而不自觉,反以得少为足,未证言证。未至寂灭现前,就生出满足已证寂灭之想。这都是识阴将破而未破的时候,因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战之时,若妄生贪嗔欲念,就会著魔,走火入魔。一著魔境就难破除,虽有人指点,亦执迷不信,终至堕落。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众生愚顽无知,迷昧无识,又不自己忖德量能,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随著自己平生所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惑心窍,欣然执著现境,以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还以为证得无上菩提,未证言证,成为大妄语。

外道邪魔虽亦感得有漏禅定的福果,但福业享尽,必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虽获无漏禅定所感的圣果,但终止化城,不达宝所,不能再增进,不能得证菩提极果。

虽是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必定经过长期修持,不是一下子便可成佛。好像读书一样,经多少年才能毕业,多少年才能得硕士,多少年才能得博士。怎可一步没有迈,便说已证果成佛,真是说梦话,真是大妄语!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你们要怀救世的在悲心,秉承如来度生之道,在我灭度以后,应将这种判别邪魔的法门,传示给末法的众生,使他们普遍明白这种道理,不要令他们被见爱之魔所扰。什么是见爱魔?从一至七是见魔,狂解妄见。第八是见爱魔,因贪恋尘劳。后二种二乘人,于界内见爱虽断,而界外见爱犹存。因厌有著空,但求自利,不知利他,故不能成无上菩提,这都是自心见魔,自作罪业之因,而投沉沦之果,故必须保护修禅定的人,拯救他们,令他们消除邪见、障道因缘,使身心清净,自然能入佛之知见。从此完成破五阴、超五浊而成佛道,不再误入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这五阴魔境的法门,是过去世,恒沙劫中无量无数的先佛,都依此法门而得深心开悟,明白佛的正知正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识阴若是破尽,则现前的六根不复隔碍,而见、闻、觉、知就可以互相为用,再精进不懈,便能证入菩萨的金刚干干慧(即等觉后心)之干慧地。

圆明即能证妙智;精心,是所证理体。以能证智,证所证体,从体起用,体用双彰,于中再起变化,就如晶莹的琉璃一样,内含宝月,洞照无遗。圆明是般若德即报身,精心是法身德即法身;于中变化是解脱德即应身。这是说一超便能直入等觉后心,证佛三德,齐等于佛,故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乃至菩萨所行金刚十地,以及等觉菩萨所证之圆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乃至等觉,皆是妙庄严路,既能超越妙庄严路,便能直入如来,万德庄严的大觉果海。至此就能圆满菩提,圆满真实究竟义,即二执除,三惑尽,证得一切种智,契合本有真性。归无所得;既与本觉契合为一,圆满无余,胜净明心,本来已有,当然不是从外所得来的。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这是过去世的诸佛世尊,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在修止、观的时候,用妙觉明察,即定慧观察力,来分析微细魔事。一旦魔境现前的时候,若能认识清楚,心中不住不著,不生胜解,心垢洗除,心魔不作,自然不会堕落邪见网中。

什么是心垢?其实就是贪欲、淫欲。心垢不除,则无明烦恼,种种毛病都发生,那就永远堕落邪知邪见网中了。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阴魔既然消灭,心魔不生,则天魔外道,自然摧肝碎胆,大力鬼神亦皆魂消魄丧。至于魑魅魍魉诸小鬼等,更要销声匿迹,不敢复出。这样便可超越各种圣位,直达菩提大道。至此上升诸圣位之功德,亦自然圆满,莫有丝毫欠缺。纵然是下劣二乘,如果能回小向大,力求增进,不再迷闷,亦能进取诸佛所证的大涅槃圣果。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若于末法时代的愚钝众生,当然不能辨别定中种种差别魔事,又不知佛今日所说的辨别邪魔法门,虽乐于修习禅定,却难免受邪魔所迷惑。你就应该教导他,持念我的大佛顶陀罗尼咒。如果是愚昧不能读诵,就写这咒悬在禅堂内,或带在身上。这咒所在之处,皆有金刚藏王菩萨,及其眷属,日夜随侍保护,故一切天魔外道,不能侵犯。

释迦如来又悲心切切,咐嘱阿难及诸大众,应常恭敬钦承这个愣严大定,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亦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究竟修证的胜妙法门。你们应当依法勤修,成就自利行;再垂示初心后学,令末世众生,亦能依教修习这个遗范,成就利他行。

最后是对最初而言,因阿难最初殷勤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世尊已于征心辨见,乃至三如来藏,耳根圆通,正助双修等,则最初方便,已开示完毕。后因哀怜末法众生,再回身凭倚,详细解释七趣因果,以励精修。再辨别五阴魔境,以防惑乱。这是居于方便之最后,故曰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听完佛陀的开示,立即从座站起来,恭敬顶礼,钦承法旨,口持心忆,不敢忘失。于大众中再向佛说:我现在还有三点疑问:(一)如佛所说,五阴相中有五种妄想,以为根本想心。但我等平日只知五阴相妄,当体即空,并未得如来详细开示,为何五阴皆以妄想为根本?妄想是从哪里来的?(二)五阴既然都是以妄想为本,现在要灭除,究竟是一次顿除,还是渐次灭除?(三)欲破五阴境界,但以何处是它的界限边际呢?唯愿如来,大慈不倦,再详细开示,不但为这大会中的大众,清明心目,也好为将来末世的众生,做入道的正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清净,纯一无杂,至真无妄,并没有界内的分段生死,以及界外的所证涅槃,也没有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甚至晦昧的虚空,哪里还有五阴的差别相呢?这些都是由妄想所产生的。

真精妙明,亦即是我人本具之如来藏性,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我们修道,目的就是要国到自性上。如果没有如来藏性,我们亦不必修道了。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推究这妄想的根元,皆是因本觉妙明的真心中,一念妄动,成为阿赖耶识,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遂发生相分。既有见相二分,遂发生有情世间,和器界世间,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头本在而妄惊为失,影非实而反认为真。这是说众生不知真本有,而反迷为失,妄本空,而反迷为有,因此迷真逐妄,认妄作真,从迷积迷,流转生死,没有休息。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妄本无因,有因就不是妄。只是妄想辗转相因,递相为种子,乃于虚妄中,假立因缘性。如是因,如是缘,只是用来破外道,方便之说,并没有真实的意义。而一般外道既拨无因果,还迷于因缘,妄说五阴为自然性,不知连眼前的虚空,看似不动不坏,,实在仍是虚妄。上文文殊师利菩萨偈颂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生于自性中,好像大海中一个小浮沤而已,岂不是虚妄不实?若说因缘,已是不对;若再说自然,更是戏论。这皆是众生虚妄猜测,颠倒计度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阿难!若是知道妄想有所起处,尚可说妄想是从因缘生。若是妄想根本无起处,是诸法空相,当体全空,那么说妄想是因缘所生法,就不能成立。何况连因缘都不知的外道,还推说为自然,岂不是更加虚妄?因此之故,如来今天为你们说明五阴的本因,只是妄想而已。

如欲追求妄想之因,那就因为依真起妄,生出五阴山,把你的如来藏性压住,还来了六个土匪,占据山头,招兵买马,打家劫舍,无所不为,害到主人翁乌烟瘴气,失去正知正见,埋没了自性光明。现在要把六贼降伏,五阴破尽,才能恢复本来光明,才能显现如来藏性。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