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八)
2025-07-31 09:27

E10、有三愿明寤寐安息时愿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若洗足时:出家人、比丘常常洗足,为什么要洗足?因为在印度,或者在中国的南方,天气热,佛是赤足的,那时一切比丘也就不穿鞋、不穿袜子。因为不穿鞋、不穿袜子,脚上就常常沾到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每天必须洗。《金刚经》上不是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洗足也是出家的一个功课,如果你不洗足,把佛堂踩邋遢了,这也不恭敬于佛,所以必须洗足。这个洗足,不是单单洗足,也要洗心涤虑,发菩提心。在洗足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今天心里是生邪念?是生正念?要把心清净一下。我心里有没有淫欲的思想?贪心?嗔心?痴心?要回光返照来想一想。所以洗脚的时候,当愿众生:这时候就发愿了,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得到神足通的力量。想要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无所障碍。

讲到这儿,我想起我们在美国三藩市华盛顿街那儿成立一所译经院,想把佛经翻译成英文。我们根据梵文、中文,或者西藏文等种种文来对照参考,翻译成英文。关于翻译经典这项工作,我一开始讲经就想对各位讲一讲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今天时间或者稍微充足一点,就对各位讲一讲。

几千年以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后经过唐朝玄奘大师等,不辞千辛万苦到印度,杷佛法请回到中国。中国当时,多的时候三千多人,少的时候都有八、九百人,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那个时候皇帝也信佛做护法,所以成就就非常地伟大,几乎把佛在印度所说的经典,都翻译成中文。可是后来的人,就没想到把经典再翻译成外国的语言文字,只知道保守地在中国来宣扬佛教,没把经典翻译成西方的语言文字。

几千年以来,或者有人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思想;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思想根本就不能实现。中国人只看见中国这么一块土地,没有看见还有其他的国家,所以没有把佛经再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尽量发扬光大,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于近代的大德高僧,有的著眼在这一点,但是也没有实现。在四十几年以前,我就曾经提倡青年的出家人,要为佛教做著想,为弘法做著想,应该准备这种他所需要的技能,向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那么想要有这种的技能,必须要通达外国的语言文字。四十几年以前,我曾经提倡很多青年的出家人去读英文,或读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当时有几个青年人就发心研究外国的语言,可是这种情形也没有怎么样实现。

所以一九六二年我到了美国,就准备造就出一些西方的人才,来翻译中国的经典,可是当时这种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美国可以说是隐遁了六、七年。等到一九六八年,好像这个因缘成熟了,美国人就源源而来,这一年就有五个西方人出家。等到一九六九年,我就派他们来到台湾求戒,这是西方人有正式比丘的一个开始。

以后,又有很多人来想要出家,可是我在美国所收的出家人,不是那么容易的。说:那是不是要哀求他们出家?不是的。所谓不容易,就是他们不容易得到我应承他们出家。所以在美国这些出家人,最低限度都跪到我面前要求过三次以上说:我想要出家做比丘。那么第一次,我说:你再考虑清楚,我给你一段时间,考虑清楚后,再来对我讲。那么他这一考虑,或者三个月、五个月也不再来向我要求,这就算了,我知道他是不会出家了。如果他又来说:我一定要出家。我说:你再考虑,或者考虑一段时间,你真觉得可以出家,可以受得了这苦了,也能吃一餐,也能坐单了再说。这个坐单也是很不容易的,昨天因为我答应这位法师讲一讲坐禅和坐单这些问题,所以今天借著这个宝贵的时间来说一说。

坐禅没有什么特别的巧妙,要能端然正坐,最好就结双跏趺坐。结双跏趺坐不那么容易昏沉,又能降魔。这个坐又叫金刚坐,就是很坚固的,不容易倾倒。你结上双跏趺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时把舌头抬起来,舌尖顶上颚。有一种理教,理教就是不抽菸、不喝酒,它有这几句话说:闭口藏舌,舌尖顶上颚。这不是一定理教里这样,佛教也应该这样。因为人的身体,我告诉你们,你看小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舌尖都顶上颚的。舌尖顶上颚这个方法有什么用呢?我们修道都知道有任脉、督脉,舌尖顶上颚就交任督二脉,是调气调血的,能把气血调匀了。

至于坐单,坐单的功能就是不睡那么多觉。你若躺著睡觉,睡八个钟头还觉得不够;若坐著睡呢,睡四个钟头就觉得已经够了,很有精神的。要是能不昏沉,那么打坐也容易入定,这就是坐单。你要不怕苦,不怕腿痛,不要贪舒服,不要说:啊!我把腿伸开,躺在那儿觉得很舒服的,坐这儿,不太舒服。当然了!坐著没有躺著那么舒服,但是你考察过去的祖师,都是由不舒服成的;要是尽贪舒服,吃得也好,睡得也好,那怎么能表示出你修行的真心?

所以在西天,就是印度,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胁就是旁边肋头的地方,胁尊者不躺到席子上,也就是不躺著睡觉,他坐著。那么中国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坐单,都是发愿胁不著席的。现在在美国,佛教刚刚开始,刚刚种下种子,所以我提倡日中一食,这是头陀行;长坐不卧,也是头陀行,是十二头陀行其中的二种。那么行头陀行是不容易的,要不贪舒服,不贪享受,也不贪吃的;所以有人要送供养给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不要令我们生贪心。今天我再发表一个消息,因为以前没有发表,就有人又送点白木耳,又送点衣服。从今天开始,任何人无论送什么礼物,我都不接受。这虽然很对不起各位,没有接纳你们的诚意;但是我知道自己道凉德薄,不敢受太多的供养;因为受太多了,的确没有这种福报来消受。那么如果想送礼给我的,你把钱转赠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的人,这就等于供养我一样。

还有坐禅不是说有什么巧妙,就是要常常坐。你常常坐,坐久了,自然就会得到好消息。若不常坐,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修了一天,休息十天,那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所以要有一种忍耐心、长远心。发心要发长远心,修行也要长远,不要修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成就就退心了,那是不行的。今天我对王委员说:人说有善根,你才修行。没有善根,更应该修行!有善根才修行;没有善根就不修行,那你不修行,不栽培,善根始终是没有的。就因为没有,我们才要修;就因为有,我们更要修。我们再继续以往的这种功德,做将来无量的功德,我们要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各位!你们都是对世间法经验很多了,现在应该认识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争争吵吵,做一些很愚痴的事情;我们应该都聪明一点,大家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对各位的希望。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以时寝息:就是到睡觉的时候。到睡觉的时候,你一定要睡觉,不要人家睡觉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觉。尤其在丛林里头,大众会下,必须要遵守大众的规矩。所以这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身得到一种的安乐,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单上,就打妄想。心无动乱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会怎么样?就睡不著觉了。所以有的人说失眠,失眠的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因为想东想西,往那儿一躺的时候,就陈谷乱芝麻都想起来,睡不著觉了。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睡眠始寤:前面以时寝息是睡了,若醒的时候是寤,就是睡醒了。郑武公生个儿子叫寤生。为什么叫寤生?因为他母亲刚睡醒,甚至于眼睛还没有太睁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生个小孩子,所以叫他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史书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因为这样,她就很讨厌这个儿子,说:这个儿子真不是好东西,我睡觉没醒呢,刚一睁眼睛,他就出来了。

那么出家人,到醒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切的智慧和觉悟,周顾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法界都周顾了。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宣化上人开示:三灾因何而生起

因为人有贪心,就发生水灾;人有瞋心,就发生火灾;人有痴心,就发生风灾,所以三灾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们人人都具足贪瞋痴三毒之心,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扩大,到了一定限度时,就形成大灾劫来临!三灾是依次第发生的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宣化上人讲解:十方佛第一佛

“阿弥陀佛”是梵语,梵语,就是印度讲的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无量光,因为他智慧无量;无量寿,因为他福德无量。智慧无量,就叫无量光;福德无量,就叫无量寿。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就因为阿弥陀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