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二)
2025-07-31 09:04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见著树的枝叶很茂盛时,也要发一种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这树的叶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脱。而为荫映:荫映,就是在上边覆盖著。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华开:假设你若见著有某一种的花开时,这时也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种境界不要打妄想,要发一种愿。愿意怎么样?当愿众生,神通等法:愿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种的法,如华开敷:好像花开敷那么茂盛,那么美丽。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树华:假设见著一切树木开种种的花,在开花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愿意一切众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若见果实:就是见著一切的水果树,或者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总而言之,一切的果实。你见到一切果实的树木,又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这种法。证菩提道:证得涅槃觉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大河:假设见著大河的话,或者好像见到恒河这大河,当愿众生:这又要发愿了,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预就是参预。参预这法流,法流就是入圣人法性流,所以说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里边。你得预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若见陂泽:陂泽,就是有水的地方,但是它这个水不是常常流的,这叫陂泽。这又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很快地觉悟一切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实相的道理。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若见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别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灵台的时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个灵沼一样的,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这个灵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也即刻就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语业满足:语业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业满足了。巧能演说:善巧方便来说一切的法,演说诸法实相。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若见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这个井,现在是机器井了,一按,水就会上来。古来的井是要用一个绺绾,要用井绳往上这么一绞。若见到这种井的时候,你就也应该对境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足辩才:你得大辩才。你念观音菩萨,得大智慧,得大辩才,得大无畏,得大安养。辩才有四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演一切法:能演说一切法,善说诸法,就像富楼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说法第一。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若见涌泉:若见涌泉的时候。涌泉,就是从地里头所涌出来的水泉。若见这种水泉的时候,也应该对境发愿。这〈净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对一切的境界,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来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会把它转得好了。怎么会转好呢?就要发愿。所以若见涌泉,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不是单单一个人。方便增长:方便的智慧会增长。善根无尽:这个善根没有穷尽,源远流长,源源而来。没有种善根的人,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就令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就令他解脱。所以这个善根是无尽无尽,重重无尽的。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若见桥道:若见桥道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桥梁,就是从河这边可以到那边。我们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须要藉著般若的桥梁,那么这个般若的桥梁,能令我们了生脱死。所以说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广度一切: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梁:就好像桥梁,令人从这边可以到那边去,从那边又可以到这边来。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若见流水:若见有河里流水这种境界,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这个欲就是愿,发的愿;得到这个发的善愿。洗除惑垢: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造业、受报。那么这种的起惑、造业、受报,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净,是一种染污法,所以是一种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

见修园圃:园,就是或者花园,或者菜园,在那儿种花、种菜,这叫园圃。我们修行也好像种花、种菜一样,所以见著花园和菜园,有人在那儿做花王,修理花、种菜,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五欲圃中:我们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花园里头,五欲的菜园里边。耘除爱草:我们应该把爱的这种草拔去铲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这种草拔除去了。什么草呢?爱草。这爱草在我们菩提园中,是一种障碍,它能令我们堕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见无忧林:见著没有忧愁的、很快乐的这种地方,也就是见著这个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无忧无虑的。这时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有贪心、有爱心,菩提心就不会增长。佛就是业尽情空的人,人就是业重情迷的众生,我们人如果把业消了、情空了,也就会成佛。怎么没空?就因为有贪爱。不生忧怖: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无忧无愁,无挂无碍。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若见园苑:这个园苑都是花园之类的。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对著花神写一首诗,给花神下命令。那时是在冬天的时候,花还都没开呢!她想看看这花草树木是不是听她的话,她说的话是不是有效验,所以下了一道圣旨,也就是一首诗。这首诗怎么说?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枝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明朝游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园里去游玩。火速报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应该开了,因为我明早要去游花园,这叫火速报春枝。春就是春天,虽然是冬天,你们应该行春天的时令。花须连夜发,所有的花都应该在今天晚间就给我开了,要连夜开发。莫待晓风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风来吹,你们才开,你们在晚间就都应该赶快给我开。她写了这么一首诗,第二天到花园里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开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这花草树木都要听我的招呼!

那么这个武则天,在佛教里头,佛以前早就给她授过记的,这是在中国应该有这么一个女皇帝,她是护持佛法的。虽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这都是大权示现,令人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看花草树木都听她的话,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统治。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不要懒惰,要精进勤修,不要懈怠。诸行,所有一切行门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赶快到佛觉悟的果位上。

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十二处

十二处◎ 方立天十二处分为两类,即内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和外六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内六处即所谓六根,根有生的意义,如树的枝叶由树根而生;外六处即所谓六境(六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

十二、问 答 选㈠、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

鬼谷子七十二术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佛再次破微尘、世界

鬼谷子七十二术 请永久收藏,值得终身研读!

第一计 阳谋阴谋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成佛,证无上善提,只不过是断尽了无明妄执,觉证本来自性,如古人所说: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每日一道:何谓“十二愿”

十二者,数也。愿者,心念、祈盼也。十二愿者: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寿,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之三辰二、如应安立修习作意2 巳一、总征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二八、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布施予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之沙门、婆罗门,将可得到大福利、大果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解)人命二字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解)佛说:学佛的人,应该对于佛所说的话,不用选择的,全部信受。佛法虽多至八万四千的度人法门,但是头头是道。任修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