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七)
2025-07-31 09:18

E9、有十愿明习诵旋礼时愿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讽诵经时:就是我们人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对著本子,这叫读;背著,不用本子,这叫诵。我们读诵经典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都应该依佛的教诲,仰承佛的教敕,要依教奉行,要依佛教我们所修的法门来修行,不要背道而驰,不要觉得自己比佛的智慧都大,我也可以说经,我也可以传教,贡高我慢的。不要那样,要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总持就是常常记得,持而不忘,记得这个经,记得这个咒。总持又是陀罗尼的一个别名,陀罗尼是梵语,中译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对一切法,都是能记得不忘失,都能背得出来。念《弥陀经》,《弥陀经》能背得出来;念《金刚经》,《金刚经》能背得出来;甚至于《法华经》、《楞严经》都能背得出来,这就是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若得见佛: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得到五眼六通,能见一切佛。那么你得到五眼,可以见一切佛;没有得到五眼,只可以见著有形有相的佛,例如木雕、泥塑的,或者是画的佛像。无论是你开五眼所见的佛像,或是是用肉眼所见的佛像,都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得无碍眼: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这五眼。你得到五眼,这才叫得无碍眼,没有障碍的眼。

见一切佛:你若能五眼都开了,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佛,都会看得见;若没有看见,就应该要修行,你修行才能开五眼,不修行就不会开。或者有善根的人,也会开五眼。他前生善根深厚,今生有时也就见著佛,见著菩萨,见著一切鬼神,都有的。所以不要批评这一类人:哦!那个人是鬼眼,他能见什么见什么。不是的,因为他有善根,所以才能见著。那么我们见不著,就没有善根了吗?不是的,也有善根。就是你没有善根,也应该继续修,来培植你的善根;如果不培植,永远都没有善根。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善根?你管有没有做什么?你若没有,才应该要修,不可以懒惰;若有善根,更应该要修,更不可以懒惰,你一懒惰,把你的善根又都丢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善根,都应该向前勇猛精进,这是要紧的,不要生一种退堕心。因此要发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见所有的佛。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谛观佛时:谛观就是很注意的,注目凝神,这么目不转瞬来观佛。在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皆如普贤:所有的众生都好像普贤菩萨,端正严好:就像普贤菩萨骑著六牙白象,威仪严好,很庄严,很妙好的。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见佛塔时: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见著塔,应该礼拜塔,应该绕塔,右绕三匝。凡是塔里边,都有佛法僧的真身,有佛的舍利、法宝、僧宝,所以我们应该向右绕三匝,来礼拜供养。

讲起绕塔,我这一次到印度去,见到佛的菩提树,那儿又有塔,我们礼拜这塔,又右绕七匝。我这一次去,到每一个地方,在礼拜时,都代表亚洲所有的佛教徒、所有我的皈依弟子、所有见著我的人,或者听到我名字的人,替他们在佛前顶礼三拜,希望这一些人佛果早成,早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给所有的人这么回向,这是尽上我到印度这一点的心。我不是一定自己在那儿拜,我是代表所有和我认识的一切众生,去礼拜这八圣地。这是我当时拜佛的一种观想,为所有的人回向。所以若见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尊重一切众生,都好像尊重佛塔。受天人供:受人天的供养。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敬心观塔:观看佛塔,这要有一种恭敬心,所以说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这时又应该发愿,所以出家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打妄想,只应该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诸天及人,所共瞻仰:一切的诸天和人,大家共同来瞻仰,就好像恭敬佛、瞻仰于佛那样。

今天有一位法师,在我没有开讲之前,就要求我讲一讲参禅的道理。我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的要求,为什么?因为讲经,心念要专一,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是我也要一心来讲经。因为这样,所以没有答应这一位法师。他要求讲一讲坐单和坐禅的情形,所以今天我们先赊一赊账,明天再讲,明天的经文比较少了,我尽量用剩余的时间,来讲一讲坐禅和坐单的问题。

今天我还有一个消息向各位发表,希望以大众的威德力来为这个人回向。本来前几天我就要发表这个消息,但是因为这个人的业障太重了,我每逢一想发表这消息,就有一种障碍障著,不能对大家说。那么今天说了之后,我相信仗著大家的这个力量,三昧加持的力量可以令这个人的病早一点好,业障早一点消了。

什么事情?就在新店吧?有一位小姐叫王晓明,被车撞得昏迷不醒,已经十多年了。前几天我去看她,中国人都知道有魂魄,她当时被车一撞,撞得她这魂魄,所谓惊魂三千里,魂魄都跑了。跑了,就被一个天魔给抓去,所以就不回来。虽然她所撞的伤好了,但因为魂魄还是没有回来,病也没好。我希望大家都发一点慈悲心,晚间回去,会念〈大悲咒〉的,为她念二十一遍〈大悲咒〉,回向令她这个病好;不会念〈大悲咒〉的,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她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她,令她的魂魄快点回来。

现在如果大家真有诚心的话,她这个病一定会好的;大家没有诚心,当然就没有感应。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她,而是要仗著大家的功德、大家的力量为她回向,她一定会好,所以今天我发表这个消息。我们哪一位都爱人如己,人有毛病,就像自己有毛病一样来帮忙她,这是我对大家发表的意见。大家若有诚心她就会好的,就好像我说他们三步一拜,我说:你们三步一拜,如果有诚心,就不会下雨;假如下雨,也是只在你们前后边下,你们拜那个地方就不下雨。以后他们很诚心了,果然就是这样。他们往什么地方一住,不去拜的时候,那儿就下雨;一说明天又要开始拜,天就晴了。本来那时是天天要下雨的,没有晴天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若真愿意帮助人,也会有大感应,她的病一定好的。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顶礼于塔:我们佛教徒见到塔一定要礼拜的,因为塔里边,十方常住三宝都具足,所以必须要礼塔。礼塔后又要发愿,所以当愿众生,一切天人:一切,就是六道众生都包括了,有天上的天人,有人间的人等。无能见顶:六道众生,都不能见著塔顶,为什么无能见顶?这就是〈楞严咒〉上所说的无见顶相;既然是无见顶相,所以就无能见顶。〈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顶上放出百宝光明,在百宝光明里边又涌出千叶宝莲,千叶宝莲的上边就现出一尊化佛,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坐在宝莲花里边。这尊化佛顶上又放十道百宝光明,这十道百宝光明就是表示这个法是重重无尽的;在每一道光明都现出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那么多的金刚藏菩萨来拥护这个法。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会诵持〈楞严咒〉。〈楞严咒〉是佛放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这是放光如来宣说的神咒,〈楞严咒〉是佛法身说的,所以妙不可言,没有法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它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一个人会诵持〈楞严咒〉,就不会到魔王出世的时候,〈楞严咒〉能降伏十方三世一切诸大魔军,普通的魔军更不用说了,所以〈楞严咒〉是最妙的。那么这个无能见顶,也就是说佛的无见顶相。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右绕于塔:绕塔必须向右绕,这是表示恭敬。当愿众生,所行无逆:就是所行所做都顺道而行,不是逆,逆是背道而行。我们应该顺道而行,就是依照佛法来修行,不要违背佛法;违背佛法就是逆了。逆是愚痴,顺就生智慧,所以成一切智: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成就一切的智慧。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绕塔三匝:绕塔也有一个数目,要右绕三匝。三匝也可以说是我们出三界,也可以说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可以说是你若绕塔三匝,就远离三恶道了,因为你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所以这没有一定的讲法,你觉得哪三种相应,都可以讲。当愿众生,勤求佛道:绕塔是不懒惰,才绕塔,所以就要精进勤求佛道。心无懈歇:不要生一种懒惰心、懈怠心、向后退转的心。我们求佛法,时时刻刻都要向前精进,不要向后退转,所以要心无懈歇。歇就是停止了,中道自画,也就是半途而废,走到半路上,就不向前走,退回来了。我们发菩提心要勇猛精进,不要停止,不要休息,这就是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赞佛功德:我们在佛前诵持赞,赞颂于佛,称扬赞叹歌颂佛的功德,这是在佛教里头必须有的。所以不应该说:我们唱赞,这就是唱歌呢!唱歌对佛法有什么用?唱这么些个歌?称扬赞叹佛的功德,才能增加善根;若不称赞于佛,善根就不能增加;善根不能增加,菩提心就不会长大了;菩提心不会长大,你的菩提果也不会成就,所以要称扬赞叹佛的功德。

那么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在美国怎么样呢?这不是讲人的是非,是讲事实,用事实来证明。我在美国,西方人不懂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就说:哦!这又要唱歌了。譬如做早课,他说又要唱歌了;吃中饭上供,他说:哦!我们要唱半点钟的歌,才能吃饭;若不唱半点钟的歌,就换不来饭吃。因为我们吃一餐饭,都是十点半钟上供,天天上供,不是初一、十五上供;在中国的丛林是初一、十五上供,上完了供吃饭,而金山寺天天都上供。为什么要天天上供?因为天天要吃一餐嘛!我们人要吃饭,也先供佛,这是一个理由。

还有西方的人都不懂佛前的法器,敲打唱念也都很生疏的,虽然说是佛教的戏子,但是你也要会唱;若不会唱,连个戏子都不会做,那怎么做佛的弟子?虽说参禅打坐是佛的弟子,敲打唱念是佛的戏子,但这个戏子也要会做;不会做,怎么够上佛的弟子?说这是皮毛,皮毛你若不懂,内容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就天天上供,一方面供养佛,一方面他们练习犍槌,好一天比一天熟,是这么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就说了:啊!我们又要去唱歌来换饭吃。各位听一听,西方人是不是难度?他们说要唱歌来换饭吃。但是还只可以换一餐,连三餐都换不出来,就这样难教化。你看!在中国虽说也有劣根性,我还没听过这种的口调:我们又要唱歌去,好能换饭吃。

所以教化西方人哪,真是太难了!芝麻绿豆那么样一件小事,他也要来问一问;甚至于到厕所,也来问问师父:师父,我好不好到厕所去?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听话,就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怎么做。说这话,只是一个比喻,你们不要一定相信这话。我讲话没有什么真的,都是假的;但是我说假的,你们会找著一个真的,我的目的在此。

我再讲讲这位三步一拜的恒具,说一说教化美国人真不容易。他在金山寺修行修行,受不了了,就买牛奶来喝。买了牛奶,不敢从金山寺的门口拿进来,怎么样呢?先把一条绳子绑屋里,再把这条从窗户摔出去,然后将牛奶拴到绳子上,吊到上面来偷喝。你看!有这么大的本事,有大神通的。正在那儿喝牛奶喝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门好像炸弹乓一响,他几几乎把牛奶都泼到地下。你们说谁进来了?

现在回到偈颂上,赞佛功德时,又对境发愿了,当愿众生,众德悉具:众德也就是佛的万德。众者,多也,万者也就是一个大数目。佛才能万德庄严,众德悉具就是万德庄严。因为你称赞佛的万德庄严,所以自己也就众德悉具,得到万德庄严了。

佛怎么成佛的,你们学佛这么多年,我相信都不知道。说:哦!那你知道,说来听听。当然我知道,佛怎么成了佛,就因为称佛的功德,赞佛的功德,所以自己就成佛了。佛若天天骂众生:你是个鬼!你是畜生!你是蚂蚁!你是个什么什么。他若有这个心,也成不了佛。就因为他过去赞叹诸佛的功德,不单赞叹过去佛,还赞叹现在的佛;不单赞叹现在的佛,他又赞叹未来的佛。那么谁是未来的佛?现在在这个讲堂,所有的人都是未来的佛;不单在这个讲堂里边是未来的佛,就在讲堂外边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发大菩提心、具足大悲心的人,不能尽说人家的不对。

我过去说这么几句话:你若尽看人不对,就是自己苦没了;你若苦了了,看谁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既然是过去的父母,说一切众生的不对,就是说自己父母的不对;要是对一切众生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若能这样想,众德悉具是毫无问题的。那么佛怎么成的佛?就是赞叹佛而成的佛。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他说:一者礼赞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里边,就有称赞诸佛的功德这一愿,所以你在佛前唱赞、礼佛,这都是成佛的本钱,成佛的根本;若反而说这是唱歌来换饭吃,真是如来所谓可怜愍者啊!

称叹无尽:你赞叹佛,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众生也赞叹你,所以称叹无尽,辗转无尽这种赞叹功德的法。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赞佛相好:当我们见著佛像,觉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相、每一好我们都赞叹。这时又要对境发愿了,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所以说当愿众生,成就佛身:我们也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的佛身。证无相法:我们虽然愿意得到相好,但是也不要生一种执著。我们要证到真正的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智亦无得这无相法。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勿临水而毒鱼虾。】这个也是讲不杀生。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七十一句:【出言要顺人心。】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发明解释里面头两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解释。「前辈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大家看《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品」,讲的是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是讲杀盗淫妄酒,就是五戒所要戒除的恶。我们今天看第三段的淫恶,我们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七)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佛又教诫须菩提:你不要认为佛这样想:我要度众生,不要作此念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二巳三、缘性缘起所缘3 午一、征云何缘性缘起所缘?午二、释2 未一、明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午三、威力处(即威力品)2 未一、征云何诸佛菩萨威力?未二、释2 申一、略三种3 酉一、圣威力当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三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寂灭乃为真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