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三)
2025-07-31 09:08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

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例如眼睛长得正是眼睛的地方,不会长到耳朵上,这叫端正人。这时要发愿了,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因为佛菩萨都有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端正人,也就是在过去生中,或者拜佛,或者念佛,或者用香花供养佛,《三世因果经》上说:

今生端正容貌好 香花点灯供佛前

所以说于佛菩萨,常生深信:常常生出一种深信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犹如大海,惟信能入,你只有一个信字,才能入到佛法的大海里边;如果你没有信心,就不会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所以必须要深信。常生深信,不是一天深信,不是一个时候深信,要时时刻刻地都要生一种深信,就是没有退心。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丑陋人:见著这种人有一种业障,所以他生得相貌丑陋。业障多,就相貌不端正,好像阿修罗就是无端正。为什么他无端正呢?就因为他好杀生、好战争。好战争,有的时候他一刀把人的鼻子砍去了,所以他自己做阿修罗的时候,也没有鼻子,受这种丑陋的果报。我们人生得丑陋,都是有一种杀业,杀生杀得多的人,相貌就丑陋。见到这种人,又要对境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不善事:对于不善的,就是不好的事。不生乐著:不要贪著做坏事,不要贪著邪知邪见,所以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报恩人:若见著这个人,是知恩报德的人,或者孝顺父母的人,或者恭敬师长的人,报父母恩、报师长恩的人。那么见到愿意报恩的人,又要发愿了。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说:

受人点水之恩 当思涌泉之报

点水也就是滴水,一滴水这么多的恩,应该用好像涌泉那样来报恩,要知恩报德,不要知恩不报,知恩莫忘报。所以见著报父母恩的人,或者报师长恩的人,或者报国王恩的人,也应该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对于佛菩萨,我们都应该报恩的。能知恩德:能知佛的恩德,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你要知道,佛在过去生中,因为教化众生,布施头目脑髓来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早成佛道。所以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报佛恩,报菩萨的恩,所以说能知恩德,能知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于有恶人 不加其报

见背恩人:背恩人,就是知恩不报,不报父母恩、不报师长恩、不报佛恩、不报菩萨恩。也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恭敬师长的人,谤佛、谤法、谤僧的人,都叫背恩人。见背恩的人,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于有罪恶的人,不加其报:不要生一种报复的心,要以德行来感化这种人。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若见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梵语叫沙门,此云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能这样就是沙门。当愿众生:若见著沙门,见著出家人,应该也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调柔寂静:调就是调和,柔就是柔软,寂静也就是没有烦恼,就是其心寂静。调什么呢?调伏自己这种难调难伏的刚强心性,所以叫调柔,令刚强的思想变成柔软了。寂静就是没有烦恼,没脾气了,这才寂静;你若有烦恼,有无明火在里头,这都不会寂静的,寂静也就是一种很快乐的。毕竟第一:那么毕竟、究竟,将来一定是第一的,得到第一,毕竟第一。什么第一?就是成佛,成佛就是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婆罗门:婆罗门,就是印度有一种婆罗门教,这也是修清净行的一种修道人。这印度教修行很认真的,也是吃斋,他修种种的苦行。可是有的时候,这婆罗门教有一种嗔恨心,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生一种嗔恨心,所以就有恶。那么见著婆罗门,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持梵行:就是永远修行清净的梵行。离一切恶:离开一切的嗔恨心。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于苦行 至究竟处

见苦行人:若见著修苦行的人,也就是修种种的苦行,可是不要修无益的苦行。好像印度有一种人修牛戒、狗戒,他学牛、学狗,苦得不得了。他看牛升天,就学牛吃草;看狗也升天了,就学狗那种行为,这叫无益的苦行。那么有益的苦行就是修头陀行,修这个抖擞头陀行;也就是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以苦为乐,以苦行做为自己的快乐,这个也就是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我常常讲这两句话,我们这个恒具也就开悟了,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了觉。因为他欢喜吃饭,他说吃了这一次,我应该吃的就了了。吃饭是了饭,可以说吃饭是消饭。你看,我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说:吃饭是了饭,睡觉是消觉。

那么你修苦行,不要勉强,要很自然地来修这种苦行。当愿众生,依于苦行:依靠著这个苦行。至究竟处:也就是到成佛的果位那个地方,叫究竟处,就是乃至成佛。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操行人:这操行,就是有品节的人;有品节的人就是不随随便便的,有所操守。操守就是常常保持著自己一种清高的态度。有所操守,就是有所不为,不会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有节操,有一种清高的行为,不会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我们修行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人格一定要清高。一般世俗的人、不修行的人,尚且要有一种操守,有一种清高的品格。那么修道的人更应该要有,所以不可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做乡愿德中之贼。所以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要坚持自己的志气,要有冲天的志愿,要有旋乾转坤的这种志愿,要有一种移风易俗的这种行为,能令一切人都闻风而化。不舍佛道:永远都依照著佛所教的方法去修行佛道。

见著甲胄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著甲胄:甲胄,就是古来作战的人穿一种盔甲,所谓顶盔冠甲。甲胄可以挡兵器的,你穿上盔甲了,有人拿枪来刺也刺不进去,因为有盔甲在外边。我们修道的人也有一种盔甲,是什么?就是善。我们做的善事,就是我们的盔甲。所以就说见著甲胄,见武装的人,这个甲胄也就是武装的人。对著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常服善铠:铠也是甲,铠甲。这个善铠,我们披勇猛精进铠,向前去迈进,所以常服善铠。趣无师法:趣向无师自通的那种法。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一切的魔障,所以不需要依赖,说:我一定要依赖某一种的法。不要依赖,不要生出一种依赖心。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无铠仗:见著没有穿盔甲的人,也没有什么依仗的人时,对这种境界又发愿了,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永远离开一切一切不善之业,凡是所有不善的这种业,都离开它。你离开不善之业,善业就增长了。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论议人:在印度有这个论师,论师就是辩才无碍,没有道理,他也会辩出一个道理。论师也要去学,到那个地方读外道论议的书,专门和人辩论,也就是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他是很圆满的,专门论议。所以你说是,他会说个非,他总和你有一种不同的理论,所谓狡辩,能言善辩,这一能言善辩,就把真理遮盖住了。所以他有异论,有不同的这种辩论。这个时候,也要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这种以是为非、将黑作白的论议,都可以把它摧伏了,就是能把他们胜过了。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见正命人:这个命,有正命、邪命。正命的人就依法修行,不会贪图供养。邪命的人就是现奇特相,他现一个与人不同、很特别的样子。为什么要现奇特相?就因为好引起人的注意,但他不是依照佛法去修行。自说功德也是五邪命之一,说:我做过什么好事,我做了一些个什么什么功德,我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总是自己赞叹自己,在儒教里头,也就是叫伐善。怎么叫伐?伐就是夸张。

颜渊和子路有一天服侍孔子,孔子就问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两个人说说你们的志愿是什么?子路这个人很粗气的,冒冒失失就说了: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说我骑著一匹很肥的马,穿得很轻暖、很名贵的一件皮袄。这轻裘就是或者狐狸皮的,或者最值钱的皮衣。与朋友共,不是我自己来用这些东西,我这肥的马,也就是跑得很快的这匹马,和我穿的最名贵的衣服,和我朋友两个人用。敝之而无憾,就是用坏了,没有关系,我不会发脾气的,也不后悔,不会埋怨我的朋友说:哦!你把我这匹马骑坏了,把我这件衣服穿坏了。我的愿力就是这样。

孔子又问颜渊:你怎么样啊?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的愿力就是我若有什么好处,不夸张自己。我帮助人,也不会说:我现在帮助你了,我费了很多精神,你怎么样啊?这就是想要求报酬。他不求报酬,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我不愿意自己赞叹自己,伐善就是自赞毁他。那么邪命就不同了,就是说自己的功德。

占相吉凶,就给人家算卦,算算说:啊!你要小心一点!不然啊,你会有灾难的,一个礼拜以内,如果不小心一点,或者就会被车撞死。吓得人就:那得怎么办呢?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没有?有!有!你给我三百块钱,你这个灾难就会没有了。占相吉凶,这都叫邪命,还有一种也在邪命之内,叫什么?高声现威,高声,讲话声音很大的,哦!把面上这种火憋得就像关公一样红,令人生一种敬畏说:哦!他真够威风!

还有的邪命是什么?广说供养,好像到了志莲精舍就说:你知道吗?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我在那个地方,他们这一些个居士啊,这个也封果仪,那个也封供养,哦!简直地,这些居士真是发心!那么这个地方的居士一听:哦!那个地方的居士这么发心,我们若不发心也不对啊!于是这个也拿红包,那个也拿红包,红包就来了。你看!这广说供养!又说:谁谁供养我,谁谁又供养我,哎呀!我到印度那儿,每个庙上都请我吃斋。啊!印度那么穷,但是他们供养我的斋菜非常好的。这地方的人一听:印度那么穷困的地方,都用那么好的斋菜来供养这位法师,我们这个地方更应该比印度好一点。所以就天天办如意斋啊,又什么,比罗汉斋总好得多。那么除了如意斋,还有什么斋,我因为没有吃过这么多斋,也不懂,总之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斋菜。为什么要广说供养?就是叫你供养供养,这就是和人要供养呢!

谈到这儿,这修行谈何容易!不容易的,真正明白佛法、依法修行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五邪命:现奇特相第一,说己功德第二,占相吉凶第三,高声现威第四,广说供养第五。你看看,在出家人里头能有多少不犯这五邪命呢?所以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又对这个发愿。正命就不是邪命,得清净命:得清净命就是正命,没有邪命。不矫威仪:我们修行要依照佛的戒律、佛的制度来修行,不能别开生面,做一个特别样子。

说:法师啊!你既然这么讲,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法师不天天搭著衣,你却天天搭衣,现这个样子很特别的?我们现这个样子,是本来就该这样子,并不特别。佛的弟子,所有一切的比丘,都应该时时搭著衣。因为在中国,环境气候与及习惯的关系,不搭了。不搭了,你不能说这就是对。本来这个衣应该时时刻刻都搭著,但是中国的习惯不搭了,人也都不考察,以为搭衣就不对了,这是一个错误。

去年春天,我在这儿讲这个道理,有人就说:你们美国来的和尚,天天都搭衣,又一天吃一餐,又说长坐不卧,装模作样的。如果你们这个对,中国佛教都不对了;如果你们不对,那中国佛教就对了,你说哪个是对?在电话里这么问我,你看厉害不厉害?

我说在中国的佛教,现在不搭衣认为是对,那么究竟对不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懂。就是你也不搭衣,我也不搭衣,大家都是这样,一合相,都不搭衣。有的时候上殿过堂,穿上袍,也不搭衣。本来袍、海青和长衫,只是中国的古装,并不是出家人就是应该穿这种衣服。你看看暹罗、缅甸小乘的僧人,他们所搭的衣,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

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宣化上人开示:三灾因何而生起

因为人有贪心,就发生水灾;人有瞋心,就发生火灾;人有痴心,就发生风灾,所以三灾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们人人都具足贪瞋痴三毒之心,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扩大,到了一定限度时,就形成大灾劫来临!三灾是依次第发生的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宣化上人讲解:十方佛第一佛

“阿弥陀佛”是梵语,梵语,就是印度讲的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无量光,因为他智慧无量;无量寿,因为他福德无量。智慧无量,就叫无量光;福德无量,就叫无量寿。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就因为阿弥陀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