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四)
2025-07-31 09:23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烦恼,所以说空无烦恼。

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烦恼,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边,另有一个涅槃。就在这个烦恼里边就是菩提;在生死里边,你要是明白开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烦恼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冻成冰,拿这冰块向人头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头上泼过去,这个人不觉得怎么痛。所以我们一有了烦恼,对人就会生出种种的障碍来;若没有烦恼,只是菩提心,那对人人都会有缘的。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见满钵:那么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养饮食,这是满钵。这时候,对著满钵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成满:具足,就是一切都圆融无碍了;具足成满也就是圆融无碍。一切善法:对一切善的法都圆满了,都修行成就。因为见著满钵,愿意一切众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圆满了。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钵乞食,就会有人来恭敬供养,恭敬礼拜。没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一种欢喜心,没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烦恼。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养的时候,又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个境界来发愿,发愿的原因就是对治毛病,所以说当愿众生,恭敬修行:对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对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对于僧更应该恭敬如一,所谓恭敬三宝,修行身口意业三业清净。一切佛法:对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来修行,要把自己贡高我慢这种行为都去了,打倒自己这个须弥山。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么得到恭敬了,你欢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应该修行,应该生大惭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圆满,没有道德,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恭敬。那么既然是这样,没有人恭敬,这时也要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惭耻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惭愧心,不可以无惭无愧。我很不幸运地就收到一个美国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叫惭愧,无惭无愧。他说:为什么要惭愧?他不知道怎么叫惭愧?这是一个很难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惭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惭愧它做什么?你看!他理直气壮地讲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是无惭愧,这种的思想是不对的。

耻就是廉耻、羞耻,自己做错了事,有的时候面就红了,面红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知耻。古人又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旁人说的可以,自己不能这样说。譬如说:我请教你,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这么一说,这就证明对方不如自己,这就等于骂人一样;好像我是个老师,你是个学生,所以我向你来请教,我是不耻下问。这在旁人来说:哦!那个人那么高的知识,向那么没有知识的人来请教,他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给自己戴高帽子,说:你知道我吗?我向你请教,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要是没有知识的人,当然无所谓,那么稍微有知识的人对于你这种的言论,就会有问号了。

所以这个耻就是说,我怕做不对的事情,我怕做坏事,就有一种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错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红了,那关公的面就现出来了,这都是一种知耻的心。廉是清廉,耻就是自己惭愧,知道惭愧:啊!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所以见惭耻人。这惭耻人就是知道惭愧、知道羞耻的人。那么对这种人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惭愧行:具足惭愧和羞耻这种的行为。藏护诸根:这个藏不是隐藏起来,是在过没有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没有了,就把它灭了。藏护也就是保护,那么这个藏字,翻译经典时译成藏,其实也就是谨慎的意思,谨慎护理你的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这诸根不随境界转,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谨慎地保护你的诸根。眼睛不看非礼,也就是非礼勿视,不看不合理的东西;非礼勿听,不听不合理的音乐。音乐,有的奏得很难听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这种浪漫的声音里头。所以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藏护诸根的一种办法。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无惭耻:前边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见著要发这种愿。那么现在见著没有忏悔,不知惭愧、不知羞耻的人,也就是好像没有血、没有气、没有骨头的人,他无惭无愧。像我方才说的,收到一个没有骨头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惭耻,不知道惭愧。那么这时也要对境发愿,当愿众生,舍离无惭:应该把无惭无愧这种行为舍离。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谓色香味俱佳。这个美食又分是什么人得?好像北方人欢喜吃饺子,若得到饺子,他认为是美食了;南方人欢喜吃饭,若得到饭,他觉得这是美食;西方人欢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给他一点奶油、面包,他就不发脾气了。如果那儿摆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来了,甚至于对师父都要不客气了:为什么你不给我面包吃?为什么那么好的奶油你不给我吃?所以这个美食,看什么人得,各有所好。好像猪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饼,你给它一点吃,它觉得这是美食了;你若给人吃,人就不愿意吃那种东西,酒糟?谁吃啊?狗呢,偏偏欢喜吃人粪,你看!这个人粪,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四、序文选

十四、序文选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座》序佛法流传世间二千五百多年,或渐或顿,或显或密,以无量法门引导众生,就路还家,同证菩提;其中净土念佛法门,更是下手简易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所以历来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

十四、书信集续编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复南京某居士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答青岛金慨夫居士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答辽宁宋世春居士答讷河郭元禄居士答李开宇居士答觉融法师答乘一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三十四)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最后,佛再次强调持诵此经、为人演说的福报,胜过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的七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四)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佛进一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请问:佛证得无上菩提,也是无所得吗?答言:是这样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三寅四、初夜后夜修习悎寤瑜伽3 卯一、征复次,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者,云何初夜?云何后夜?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之二子二、往出世道3 丑一、标七作意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巳二、供养亲近无量品3 午一、总征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午二、嗢柁南标嗢柁南曰

易经六十四卦,窥的是天道,喻的是人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表面上看,《易经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卷一一六二、本经叙说婆四咤婆罗门尼因六子相续命终而发狂,后闻佛说法,欢喜而去。其后虽丧其第七子亦不悲伤,其夫问明所以,亦诣佛所闻法后出家,家中御者等亦跟随出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本经叙说有四念处。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解)佛说:人类中的男子,迷恋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没有其他一欲,比得上女色的凶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经典指出一切幻术文字的种种幻相。电影、幻灯片就是幻术,如梦如幻,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