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五)
2025-07-31 09:12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薰 心意柔软

得柔软食:吃的东西有很硬的,又有柔软的。那么不要说旁的,就说面包,有柔软的面包,一吃把人吃得很肥的;又有很硬的面包,把人吃得就很瘦。西方人现在有一个趋向,人人都怕肥,人人都愿意瘦,所以卖面包的就说明白:吃这个面包,保证不肥。大约这不肥的面包,不会那么柔软。

那么柔软食,就是令人吃得很甜蜜、很香甜,很欢喜吃的。在这个时候,得到柔软的食物,又对这种境界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软:什么叫柔软?柔软就是忍辱,忍辱也就是柔软食。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大悲心就想给一切众生乐。给一切众生乐,就不和众生争;不和众生争,这就是忍辱,忍辱就是大悲心,所以叫大悲所薰。心意柔软,心里没有嗔恨,很快乐的,这都是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著 绝世贪爱

得粗涩食:粗涩食就是很粗的,不容易吃的那种东西。可是不容易吃,你若能吃,这也就是一个忍,也就是修行食人所不能食的。我记得,我在母亲坟上守孝的时候,有一个比丘送了一筐里二外八来。什么叫里二外八?这是赵州行脚的一个公案:

赵州和尚八十多岁时,有一天有个人问他:老和尚,你知道里二外八是什么?这一问,把这个老和尚问住了。赵州和尚一看这是个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你拿来给老僧吃了它。那么这个人以为他懂了,虽然没有说出叫什么名字来,但是他说拿来给老僧吃了它,就以为他就认识这个里二外八了;实际上呢,赵州和尚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名字?这人回去后,赵州和尚就生大惭愧心:啊!这东西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认识,你说这修道修得连吃的东西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修的糊涂道,啊!还要出去当参学去。

但是当参学,自己的眼睛也不帮忙了,牙也掉了很多,腿也要罢工了,就是腿也不帮忙,走路很困难,总想罢工。那怎么办?和侍者商量商量看看。他就把侍者找来说:我向你借一点东西,你可不可以借给我啊?侍者一听,和尚要借东西,这怎么可以不借呢?就说:您借什么?可以的。你说可以就可以了,不要问我借什么?你回去睡觉。那么这个侍者大约也莫名其吵了。有人说:不是吵,是妙,莫名其妙。虽然莫名其妙,可是和尚叫他回去睡觉,就去睡啰!睡,这一觉醒了,照镜子一看自己:哦!我怎么有很长的白胡子,牙也掉了,变成一个老翁,成了赵州和尚了!侍者吓坏了,啊!这一回可糟了!真糟糕:我怎么跑到和尚身上来了?就去找和尚,一到和尚住的房里,他看见自己站在那儿,就打这人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赵州和尚说:不要吵!不要吵!慢慢地我还给你,你不要怕;但是你现在替我做和尚,我出去参方。

那么赵州和尚参方,从南方就到北方,到了北方一看,北方做窝窝头(用玉米粉做的馒头,中间是空心的)的时候,两根大拇手指头放在里边转,其余八根手指头放到外边守。就问:这叫什么?那个人就告诉他:哦!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叫窝窝头。啊!原来这东西叫窝窝头。那好了,知道这个名字,就回来了。回来把侍者这个年轻的身体又还给他,自己又回自己那个老态龙钟的身上去了。所以这叫里二外八。

那么当时就有人给我送了一筐这个东西,有五、六十个。送给我的这个比丘也是一天吃一餐的,他看我在那儿守孝,怕我饿坏了,给我去送一点供养。那我就慢慢吃,吃这个东西,吃到最后,大约有三个礼拜吧!才吃完了。最后那个窝窝头就长这么长的毛,差不多有一吋半长。因为我也没有管它,没有把它拿到外边去吹吹风,或者晒一晒就不会长毛了。我那时也很懒的,一天吃饱了,就坐著,什么也不管。结果最后天气热的时候,它长那么长的毛。那时我把毛都去了,把窝窝头也都吃了。这东西啊!那真难吃,那就叫粗涩食,太粗了,不容易吃。讲起来,那个味道甚至于比粪的味道还臭得不得了,吃到口里是很难吃,但是也把它咽了,没有糟蹋,这就等于粗涩食一样。所以说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心里没有这种染著,没有这种好味、不好的味道的思想。绝世贪爱:把贪好吃的思想都没有了。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不单比丘,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三念是:

第一念,愿断一切恶。正当吃饭的时候,先喝三瓢羹汤,喝第一调羹时,就这么观想:我愿断一切恶。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吃饭时,都应该先作这种观想,愿断一切恶。

第二瓢羹就说:愿修一切善。那么愿断一切恶,我们就不应该常常说人的是非,说人的是非也就是恶。愿修一切善,就是要赞叹其他的人,要隐恶扬善。我常对人讲,隐恶不是隐自己的恶,要隐他人的恶;扬善不是扬自己的善,要扬其他人的善。所以切记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我怎么好怎么好,旁人怎么怎么不好。世界争战起来的原因,就因为人人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他人。那么不知道有他人,和他人就生出来一种争贪的心。

喝第三瓢羹汤的时候,说:愿度一切众生。我发愿度一切众生和我所有的亲戚朋友,我先度他们皈依三宝,然后再度他们受持五戒;再若进一步,令他们自己发心出家修道。

在出家修道这一层,各位愿意出家的人就要考虑清楚,不要贸贸然,出家然后又后悔了。要出家就像一个出家人,在家就像一个在家人,不要做一个四不像。出家人又做在家人的事情,身虽出家,心不染道,身好像个出家人,但是心里不修道,什么功课也不做,甚至于连早晚的功课都不做,懒得不得了!这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这三念是很要紧的,愿度一切众生。

在吃饭的时候,又要修五观,要有五种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你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在锄禾草的时候,就是在耕种的时候,太阳正当午时。汗滴禾下土,身上的汗都滴到土地上,流很多汗,把土都弄湿了,所以谁知盘中餐,谁知道碗里这一碗饭,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所以有这几句话说:

施主一粒米 重如须弥山

吃了不修道 披毛戴角还

你看!这说得很严重的!所以出家人、在家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趁这个好时候应该修道,不要把时间都空过去了。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够不够,是不是有资格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要防备自己的贪心,要防备自己好吃好东西这种过错,吃够了就可以,不要吃得太多,所以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若不吃饭,身体就受不住,就会坏了。就好像机器,你若不给它上上一点油,就会摩擦坏了。我们人若不吃饭呢,就会饿死,身体这个活的机器也就会变成死的机器。所以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是一种好的良药,来治理身体的枯槁。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们因为想要成就道业,所以才要吃饭,才要受供养。

所以说若饭食时:吃饭的时候,当愿众生:我愿意一切的众生。禅悦为食:都得到禅悦做为他的饮食。禅悦,是坐禅生一种轻安快乐。那么得到禅悦做自己的饮食,就是坐到那儿,不吃饭也不饿了,吃这个禅悦嘛!法喜充满:法是佛法。充满,就是自己得到这个法的快乐了;得到法的快乐,这叫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若受味时:吃东西方面,各人欢喜吃各人的味道,酸甜苦辣碱,各有所好。所以普贤菩萨做行堂,身上带很多的瓶子,你欢喜什么味道,他就给你什么,但是一般人还认为他行的菩萨道不够。所以若受味时,得这个调味的味道的时候。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得佛这种禅悦的上味。甘露是一种不死的药,得到这种的甘露味。甘露味是甜的,由甘字,你就应该知道它是甜的。满足,常常有一种甜的味道,很满足的。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前边是吃饭的时候,有好的味道,有粗涩的食;现在是饭食已讫:吃完饭了。在正吃饭的时候,方才说有五种的观想;那么吃完饭,也不是就没有观想了,所以说饭食已讫,吃完了饭又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说我愿意一切的众生,他们愿意做什么都成就,这叫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具足一切佛法。比丘吃完饭,给一切众生回向时,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所有供养三宝的人,一定会得到他的利益、他的好处。假设你因为想要得到快乐,得到永久安乐的缘故,来供养、来布施,将来一定会得到你所希望的这种安乐。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若说法时:就是讲经说法的时候。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得没有穷尽的无碍辩才,所谓得大辩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广宣法要:广,就是由少能说多,由多又可以入少,多和少不二。善说法要,把法要紧的地方都说明白了。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五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六十八句:【垂訓以格人非。】這句話是講為天下的大眾以及後世的子孫留下正確的教誨,幫助人改過自新,斷惡修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还在继续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我们上一次讲到安士先生在他的批注里面有一个「福田心地说」,列举了总共二十二种不同的修福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十五)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请问此经应以何为题,我等弟子应如何受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上面所说无上菩提,它是普遍一切而平等无别的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其中没有高下、时空、物我、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五台山的十五宗“最”:给你十五个来五台山的理由

五台山的十五宗最:给你十五个来五台山的理由一、五台山最早的寺院--显通寺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丙十二、菩萨地2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独觉地。云何菩萨地?丁二、广辨一一2 戊一、普摄学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一八二、本经叙说阿臈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的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当时,阿臈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再来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诸位学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