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五)
2025-07-31 07:59

我知道在台湾这儿,以前就有人给我造谣言,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国人跟他出家,就因为他在美国那儿和他们吸毒,吃LSDD。这个他们吃一粒就受不了了,他吃十粒也没有关系,所以他们就都跟他出家了。不是的,这完全是一种谣言,一粒我都受不了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LSD,也不知道什么叫marijuana(大麻菸)。可是台湾这儿各处就给我这样宣传,说是吃了LSD了。这听起来真好笑!那么你们想一想,没有这么一回事,就有人造这么个谣言,这是什么道理?

我还要告诉各位,金山寺有一份杂志叫《金刚菩提海》,这《金刚菩提海》已经发行五年,没有到六年,每个月出刊一次,是英文的。各位大专的学生,或者中国的学者,能看英文的人,不妨把你的地址清清楚楚地写给我;你若能看,我可以把这份杂志每月寄一份给你。在美国,这份杂志是一年十四块美金,若在台湾这儿算起来是很贵的;但是各位放心好了,我送给你们看,但是要能看的才送,不能看的,就不要糟蹋这个钱。无论哪一位,能看英文杂志的,我可以送给你们一份,最低限度可以送你一年。那么看完了之后,可以写一个意见书,你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请来批评一下,补我们的不足,匡我们的不逮。

因为我也是中国人,本来我没有种族的观念、国家的观念,我是个世界性的;所以我讲这个佛教不是中国的佛教。我告诉你们,我们中国根本就没有佛教,印度也没有佛教,日本、暹罗、缅甸,哪一个国家都没有佛教,佛教是世界的,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以前我们人眼光小,都把它看成或者中国,或者印度,或者暹罗、缅甸、日本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佛教是全人类的,佛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那么每一个众生都是佛教的一份子,所以我的佛教理论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国籍的观念、家庭的观念、种族的观念、人我的观念,是普遍的。现在是科学时代,人类已经到了月球,所谓天涯若比邻了,也就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说过:西天三步远,东海一杯深。西天有三步那么远,东海只有一杯酒那么深。现在天涯若比邻,我们这整个世界,就好像以前一个乡村这么大,一天就到每一个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的思想都应该扩大起来,不应该再有门户之见、人我之见,应该以法界为心,佛教是以全人类为教义的。

为什么我在美国有一些天主教、耶稣教、犹太教徒都信佛了?我老实告诉你们,就因为我这个教义广大。我说你们现在不信佛,不承认自己是个佛教徒,但是我承认你是个佛教徒。为什么?因为你也是众生之一,佛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既然是众生之一,将来就有成佛的机会。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是个众生的话,那佛教里头就没有你的份;但是你说你不是一个众生,那你是个什么?我请问你,你叫一个什么名字?取不出来另外一个名字。取不出来,那你就是众生之一;是众生之一,那你就有佛性。你有佛性,虽暂时间不信佛,但将来会信的;将来你不信,再将来你会信;今生你不信,来生你会信;今天你不信,明天你会信。那么现在你就是不信,我也把你算在这个信的里边,所以我看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都是佛教徒,这是全体大用的。

那么这样一讲,天主教一听,说:哦!那我们跑不出法界去,好啦!回来了。因为这个,就源源而来,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都说:嗯!你讲的好像有点道理。不是好像,你研究清楚,你能跑出法界去吗?跑不出去的。那法界就是我的,法界就是佛教的!你跑不出法界,就没有法子跳出佛教外边。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一个筋斗打出十万八千里,还打不出佛的手掌,这虽然是小说的题材,但是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可以比方一个大的。

这是我对佛教所说的教义,我这个佛教教义没有边际,没有界限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教的。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地方,不是过去诸佛舍身命处。既然这样,哪一个众生又能跑出法界外边去?所以我这佛教的教义,不是古老的佛教教义,不是说:哦!大乘佛教是中国的。那你眼光看得太小了。说佛出生在印度,可以的,不能说佛教是印度的;说佛教传到中国来,这是可以的,不可以说佛教是中国的。佛教没有一个界限,没有一种种族的界限。

如果我说的不合各位的思想,可以尽量等我下座的时间,或者白天,我预备上午八点到十点,及下午两点到四点这两段期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来讨论,我们见面详细研究。若我说的不对,理论不正确,或者你觉得不合你的思想;如果你那个对,我就接受你那个,把我这个取消了。根本也没有我这个,本来就是没有的。为什么?我这是佛教的一种理论,没有一个我的成见在里头,都是从大家的智慧这儿来的,我不过是代表佛教来说一说这个理论。今天我也不多说了,不然有几个人著急了,说是:讲得太多了,我不愿意听,你快下来吧!那么你这一请,我就赶快下座,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做一个俊杰好了。

缘起善巧:缘起,就是或者有一种什么因缘,或者助道的因缘生起了。这也应该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善巧,他因为善于知道一切的诸法本来是空无所有的,又能知道不坏假名,这个假名不需要把它破坏了,来分别一切的诸法实相,所以叫善巧。无论有什么因缘生起,都应该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演说,所以叫缘起善巧。

欲界善巧:欲界的众生有食欲、淫欲、色相、心识。六欲诸天、一切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一切众生所居处,都在欲界内;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有很多的欲。这个欲念不清净,随著染污的境界转,生死轮回流转不已,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谓色欲而生,色欲而死,欲界的众生就是这样。所谓菜里虫子,菜里头死,我们这欲里头的虫子,就是欲里头死。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说是一只大的虫子,大虫子和小虫子只是体积不同而已,虽然体相不同,可是欲都是一样,都有欲念。你若能把欲念停止了,断欲去爱,就会超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不容易的,可是就因为不容易,我们才应该修行,修行就是要修这个不容易的事情。说是:我是凡夫啊!你是凡夫?那么他不是凡夫吗?不单你是凡夫,过去诸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凡夫来著,就因为他在凡夫的时候能去欲断爱,能逆流,能不随著欲所转,所谓顺则生人,逆则成佛。顺,就是顺著情欲去,就会生人的;逆,就是逆回来,不顺著情欲心去转,那么就会成佛。

佛都是凡夫成的,因为都是凡夫成的,所以每一个凡夫都有成佛的资格,都有成佛的机会。只怕你不修行,你若能不顺著欲念去转,就有机会成佛,就有资格成佛。所以不要说:我是凡夫,就应该做凡夫的事情。你若是凡夫做圣人的事情,那不更好吗?那个小孩子不可以天天说我是个小孩子,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长大了,还说我是小孩子,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哪一个人都有成佛的资格,只要你肯修行,就能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

有一首偈颂说得很好:

六欲诸天具五衰 三禅天上有风灾

任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归去来

天上的人也有寿命终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叫四王天,这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可是他以人间五十年做为一昼夜。为什么他的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呢?因为在天上非常地快乐,他这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只是一日一夜,所以我们人间五十年是四王天一昼夜。四王天以五百岁做为他的寿命,那么这样推上去,高一层天就多五百年,所以天上的人最短的寿命都有五百岁;但是寿命有终的时候,他寿命将终时,就有五衰现相。这五种衰相:

(一)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帽子是用花做成的,非常美丽、非常庄严。等他寿命尽的时候,帽子这花就凋谢了,花冠落了,这叫花冠萎谢。这是五衰之中的一衰,有这种衰相,就知道这个天人寿命要终了。

(二)衣著尘埃。天人的衣服是清净没有染污的,不是像我们人间的衣服会脏了、不干净,要用洗衣机洗一洗,不需要的。他的衣服总是清洁没有尘埃。可是等到他五衰现相的时候,衣服上面就有尘埃、脏了,这也是五衰之中的一衰。

(三)两腋汗出。人间的人身上常常出汗,天人就不出汗,但是等到五衰现相的时候也出汗了,两腋汗出,就是两臂的底下那儿就出汗了,这又是一衰。

(四)臭气入体。天人的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气,异香扑鼻。但是可不是擦巴黎之夜,不是擦香水才香,他那股香气是一种天然的香。为什么他会香?就因为他受持五戒、修十善,就有一种戒香。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中国人有的有狐臭,即使离得很远,也会嗅到有一种狐臭的味道,令人受不了!为什么他有狐臭味?这就因为前生受戒而不守戒。他受戒不守戒,但是还没有太大的错处,所以又可以来做人。可是做了人,把他那个坏处也带来一点,就有一股狐臭味道。讲到这个地方,西方人、外国人很多也都有狐臭的味道,可以说是他们前生就不守戒律,今生更不守戒律,很随便的,随便行淫欲。西方人不像中国人这么古老、保守,而是很随便的;因为他们的国家讲自由,就什么都自由了,不管什么,什么事情都自由、随便。所以在西方的国家里边,随便就结婚,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后天又结婚了;甚至于就是结不结婚都根本不成问题。在中国人呢,哦!这是不行,要有一定的礼法;而在外国,人根本就不讲究这个。所以你坐到西方人旁边,有很多人就有一股狐臭味道现出来,或者有一股洋葱味,或者有一股臭袜子味道,就是他吃cheese(起司)吃得太多了,所以有这么一股味。而天人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没有这些麻烦,没有狐臭,没有洋葱味,没有臭被子味道,也没有臭脚丫的味道。但是等到他五衰现相的时候,这些种子在他身体里边,所以味道都出来了,就臭气入体,有臭气了,这是一衰。

(五)不乐本座。天人常常是坐著的,端然正坐,入禅定的样子。等他一五衰现相的时候,业报现前,坐也坐不住了,就要跳起来;跳起来又不对,又坐下,坐下又站起来,就像猴子跳跳钻钻的。那么一跳,跳得多就死了,这不是血管爆炸,也不是心脏病,但是就死了。死了,看他什么业成熟,就受什么果报。因为天人不究竟,还在六道轮回里边,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佛教的佛教徒就不希望升天。以上所说的是欲界。

色界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识,他虽然没有那么重的欲念了,但是还欢喜著住到色相上,还有色相可见。

无色界善巧:无色界就没有色相了,只有心识,但是他那种欲的识、欲的思想还没有断,还有这种的麻烦。

超出三界,就是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那你生死才能了,不在六道轮回里了。你要是超不出三界,在三界里转来转去,就像在火宅里边一样;这个房子已经著火了,你还不知道逃走,终究有一天,或者哪一个时候,就会被火烧死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我们应该修行,超出三界,都应该用善巧方便,来教化三界的众生。

过去善巧:过去诸佛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

未来善巧:未来的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反迷归觉,舍邪归正。

现在善巧:现在的一切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出三界,了生死。

E4、道品助修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这是第六个问题,智首菩萨问如何修涅槃因,本段经文是说七觉三空。七觉分,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觉支。《阿弥陀经》上不是也说: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是说的这个。三空,这空空了,无相、无愿,都空了。那么智首菩萨又问了: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怎样修习这种菩提的念觉分,念觉分怎么修习?

择法觉分:又怎样好好地修行择法觉分?择法觉分就是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法是对的?什么法是不对的?我们怎能有这种择法眼来修择法觉分呢?智首菩萨这样问文殊师利菩萨。那么这些现在都不需要答覆,后边的偈颂都是答覆这些前边所问的。

精进觉分:怎样能修习精进觉分?怎样能好好修习精进,向前去精进,不向后退这种的法门呢?精进就是不懒惰,精进!但是人人都愿意懒惰,不愿意精进,所以得想个什么办法善修习精进觉分呢?

喜觉分:怎么样来善修习欢喜佛法这种的菩提心?怎么样能令欢喜法这种的思想不断呢?

猗觉分:怎样能使令修习轻安的这种觉分、这种的情形不断?猗觉分就是轻安,轻安就是修习禅定的时候,觉得很舒服的,有一种很自在、很快乐的感觉,坐在那儿就不愿起来了,觉得这坐的时候比什么都好,也比吃什么好东西都好,把其他什么都忘了。得到轻安的这种境界,这是坐禅的人一开始有这种舒服、很自在的受用,很快乐的。

定觉分:怎样才能得到定觉分?能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怎样才能常常在定里边?怎样修习呢?

舍觉分:怎样才能知道是法、非法,把非法舍掉,把一切贪爱也都舍掉,这要怎么样呢?这都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空:怎样才能真得到空了呢?

无相:也没有一切相了。

无愿:什么都空了,相也空,愿也空。怎样才能破执著,得到这三空呢?智首菩萨这么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D3、二段明离系果分二 E1、六度四等 E2、具足十力

今E1、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一段是问六波罗蜜,加四无量心,也就是如何满菩萨行,所以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怎样才能修习圆满了檀波罗蜜?檀是梵语,译为布施,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波罗蜜也是梵语,译成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你没有做完的事情,这是没有波罗蜜;你事情做完了,这叫波罗蜜。好像你吃完饭了,这吃饭波罗蜜;穿上衣服了,穿衣服波罗蜜,因为你穿上衣服,这波罗蜜了,穿好了;你睡觉睡醒了,这睡觉波罗蜜。说:你这法师尽讲穿衣服、吃饭、睡觉,我们不愿意听这个。你不愿意听这个?你办不到不吃饭,你办不到不穿衣服,你办不到不睡觉。那么你既然办不到,这讲一讲又有什么关系?叫你到波罗蜜、到彼岸,这不是很好的吗?

道在浅中求啊!修行,不要好高骛远,想要跑到天上去求道,说:现在火箭发明了,我将来坐火箭到天上去求道。你这个妄想今生恐怕不能打完,不能满愿的。虽然科学发明,你要是想坐火箭到天上去,或者到月球去求道,这个妄想未免打得太没有价值了。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完了,做到圆满了,这都叫波罗蜜。那么波罗蜜在这个地方讲,是说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叫波罗蜜。我们布施波罗蜜,布施到彼岸了。可是布施要存一个三轮体空的思想,三轮体空就是没有一个能施,没有一个所施,中间也没有一个受者。没有能施、所施、受者的思想,那么你这个布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才是真正圆满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尸,本来是尸罗,那么只用一个字,就是尸波罗蜜。尸是戒律,就是波罗提木叉。波罗蜜,还是到彼岸。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戒律是其中之一。阿难请问佛: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释迦牟尼佛就答覆阿难:我在世的时候,你们以我为师;我入涅槃之后,就以戒为师。所以佛入涅槃之后,一切的出家人都要受戒律。怎么有戒律?就因为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六群比丘常常犯戒,犯了一条戒,佛就给说一条戒,以后不可以犯了,以后犯就堕地狱,就这样说的戒。那么佛在世说戒,大家都遵守戒律;佛入涅槃,一切出家人就都要依戒来修行,所以要以戒为师。

羼提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力量很大,无论哪一位修道,应该要学忍辱。释迦牟尼佛当初都做忍辱仙人,各位常听到《金刚经》上就有忍辱仙人,歌利王割解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现在是佛的弟子,有没有人来割解我们的身体呢?没有。那么假如有人来割解身体,我们能不能忍?有的人说:我可以的。有的人就说:等遇著再说。有的人又说:说实话的,不可以。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以释迦牟尼佛的德行,都有人去割解他身体,他都忍著,不生嗔恨。现在没有人割我们的身体,我们就要嗔恨。你说这和释迦牟尼佛比较起来,我们是不是应该生大惭愧?我们是佛的弟子,为什么不能取法于佛?为什么不能照著佛所修行的行门去修行?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没有人为他说法,说忍辱波罗蜜是怎么样忍辱,他自己就会忍辱;我们现在天天听经闻法,有人说我们一个不好,就受不了,不能忍了,烦恼就来了;甚至于啊!要气死了。唉!真是可怜!

忍辱是最妙的一个法门,你若真能忍了,不觉得忍辱像吃黄连那么苦,而是觉得它像喝甘露那么甜,这才有受用呢!张公百忍,九世同居。所以佛讲忍辱波罗蜜,是非常好的,我们若能躬行实践这一个忍字,就会有大的成就。你修这个忍字,先要从哪个地方入手?我现在告诉你,你们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普通的,要把一切有为法,看得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看一切法,都如幻如化。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的境界,也就是你每天面前的所遭所遇,这都叫一切法。你在这个时候,面对现实,能认识,能人办事,不要被事来办(绊)人,不知怎么样好?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现在我主要要告诉你们一句我在美国所用的妙法。什么呢?就是Everything is okay.怎么样都可以,没有问题!你能以什么事都没有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忍,看什么事情都很平常的,不执著,天地间一切的事情,都是如幻如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你起烦恼?就因为你很愚痴;你若聪明的话,绝对不会有烦恼,烦恼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若没有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了。为什么我们记忆力那么差?说是:我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很好;老了,就没有记忆力了。

我今天到李居士(前抗日将军李炎武)家去,他写了一首诗,写的字画,我拿起看了一遍,这么闭上眼睛一背就背出来,我现在念给大家听一听。他说:

黑水千年涌 白山万世雄

吾家居僻麓 耕凿乐斯螽

弱冠投班笔 衰颜寄旅蓬

何时归故里 再绕庭前桐

黑水千年涌,因为李居士是东北的人,东北有黑龙江,这黑水千年来都是像涌泉那么滔滔不断,川流不息。白山万世雄,他住近于长白山的地方,长白山万世在群山里边,都是一座大山,好像一个大英雄,所以说万世雄;因为他是个武人,所以一讲就讲英雄,英雄主义。吾家居僻麓,我的家在那一个偏僻的山脚下。耕凿乐斯螽,耕是耕田,凿是凿井,那是在帝尧的时候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说:耕凿乐斯螽,斯螽就是螽斯衍庆,这是从《诗经》上来的,就说他家里人繁衍得很多,乐斯螽。弱冠投班笔,他说他年纪弱冠的时候,就投笔从戎去了,学班超;班超投笔从戎,这是汉朝的一位将领。本来他读书的,但是他要为国家效力,投笔从戎,所以说弱冠投班笔。衰颜寄旅蓬,他说现在年纪老了,颜色都衰颓了。寄旅蓬,寄住在台湾这儿,好像在一个旅游的地方。何时归故里,什么时候再回到老家乡去呢?到长白山那儿看一看呢?再转庭前桐,因为这位李居士出生那一天,他母亲梦见庭前有一棵梧相树,醒了就生李居士。他为了报母恩,所以念念不忘再到庭前那棵梧桐树那儿转来转去;或者意思说再转生,来生还要做他母亲的儿子。你说啊!这个李居士做人的儿子,总也做不够,来生还要做儿子去。

这首诗我念了一遍,一闭上眼睛就记得,我念给他听。他说:你记忆力这么好。这已经坏了,我年轻时比这更好。那么你若能忍辱,记忆力就会好。有的人告诉我他没有记性,就因为你不能忍辱嘛!你若能忍辱,什么事情都可以记得了;但是记一切事情也没有用。你若能忍辱,就会得到禅那,也就会精进了。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叩头顶礼说:我不敢轻视尔等,我不敢轻视你们,尔等皆当作佛,他说你们都应该成佛的。那么这样,有人就打他、骂他;骂他,他还向人叩头,他离远远地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你等,你等皆当作佛。这时增上慢的比丘又想去打他,他站起就跑,就这样。你看我们现在忍辱,没有像常不轻菩萨那么忍辱,也没有像释迦牟尼佛那么样被割解身体,也不生嗔恨。我们若能到那个程度上,那才算有点办法,功夫才到家了;这是忍辱波罗蜜。

毗黎耶波罗蜜:毗黎耶也是梵语,翻译过来是懒惰,是不是啊?毗黎耶是不是翻懒惰?我忘了,果道对不对?

果道:精进。

上人:哦!那我懒惰,你精进,好不好?有事弟子服其劳,哈!你精进一点好,我懒惰一点,在这儿等一等你们,不然我跑到前边,把你落下,你又找不著师父了,你们大家说对不对?所以我现在懒惰一点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要学我这个懒,你要学我有的时候也精进,要学那个精进,对不对?听见没有?

果道:对。

那么这个毗黎耶,我以为我这个懒师父就讲毗黎耶是懒,孰不知有这么一个徒弟还懂梵文,他说翻译是精进,那么就照精进来讲了。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精进,你或者看经,不要睡那么多觉,这也是精进。所以我们那个冰箱三藩市金山寺,我给它另外取个名字叫冰箱,冰箱就是雪柜。为什么?因为那儿没有暖气,所以叫雪柜,这是周老居士都知道的。没有暖气,在冬天,有时把人都冻得有多少受不了,因为受不了,就要精进了,所谓冬参夏学。为什么要冬参?这是在中国的环境有这样的说法,冬天因为冷,冷就要坐禅了,就不能睡那么多觉;夏天热,热就听经,就讲经说法,人就听经。所以冬参夏学,这是道场里的规矩。但是金山寺是冬夏都要精进的,没有人休息。我这些弟子都是常精进,我就是一个常休息,不是不休息,是常休息;但是他们不敢学我这个休息。所以这毗黎耶波罗蜜也是到彼岸,精进到彼岸。

禅那波罗蜜:禅那,就是坐禅,就是修禅。禅要时间久了,才能有禅,久坐有禅。你不要觉得坐没有什么意思,就不坐了;你要坐得时间久,也还是要用忍耐心来帮助它。坐在那地方,腿痛了要忍,腰痛了还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要打破痛关;痛关过去,它就不痛了。坐禅也有种种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怕这些境界,不要说或者我坐坐禅,来了一只老虎要吃我,吓得站起来就跑,结果老虎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不要跑,它不会吃你,因为这只是境界。来了老虎,你看著它要吃你,你在那儿定定的,它绝对不会吃你;因为这是一种境界,或者是你的考验,来考验你,所以不要怕。总而言之,无论有什么境界,都不要怕,你一定,一切的魔障就都化为乌有,降伏一切魔军,这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六度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再略略讲一讲。般若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也能到彼岸;你若愚痴,会不会到彼岸?愚痴,那到不到彼岸,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佛没有说愚痴波罗蜜。

及以圆满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都圆满,圆满就是佛。那么前边说六度,这是菩萨所修的,就是修满菩萨行,要是把六度修圆满,就得到真正的解脱了;得到解脱,不久将来就会证到佛果,圆满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慈悲喜舍是佛的四无量心,我们修六度后,也要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圆满了。

E2、具足十力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这一段是问得十力智,也就是怎样才能修得佛的十种智慧力量?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的,非处是不合理的。处,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的;非处,是不对的。佛的十力,第一就是处非处智力,怎么样能得到这种知道事情是合理、不合理的智慧力量?

这个若讲起来也很多的讲法,那么我讲经,因为我也不懂什么,只浅浅地讲一讲。你们谁若懂得比我多,可以给没有听过的再讲一讲。因为我讲经只愿意讲浅浅的,所以在春天我来那一趟,就有人说:啊!他也不认得字,怎么会讲经?你们不要去听他讲经,他尽是胡说八道!有很多人这么替我宣传,我是很谢谢这些人。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些人,这个讲堂很小的,将来把曹居士给吓坏了。我这次来的时候,曹居士说:哦!春天讲经,我怕人多把这个讲堂都给压塌了。幸亏没有那么多人,也幸亏有我的善知识来这么帮忙我,又说:哦!他讲得很浅的,给美国人和澳洲人讲就可以,因为他们不懂佛法,讲这个浅浅的,他们可以接受。我们这些都是老资格、老佛教徒、老居士、老出家人、老上座了,不需要听这个。这是我真正的知己,知道我不会讲经。那么不会讲经,我还讲;那会讲经的,吏不应该闲著,更不应该休息,更不应该那么懒惰了。因为不会讲的我都讲,我这叫抛砖引玉,我这砖头抛出去,玉会来的。我不会讲都讲,那么会讲经的人看了就不好意思:教化众生我们也有份的,我们不应该不尽我们的责任啊!所以他们也就都发菩提心,这是我的意思。

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怎么知道过去的业报、现在的业报、未来的业报这种智慧的力量?

根胜劣智力:怎么能知道一切众生根基的殊胜和劣根?劣根性的众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吗?不可以的。因为他劣根性,你才应该教他增长这个胜的根性。好像我的宗旨,我教化人,不一定教化好人,也不一定教化有善根的人。因为有善根的人,自己就会发菩提心,不需要我教化。好的人,他已经好了,还何必来教化他呢?譬如人家已经信佛,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了,你又去:哎呀!你要信佛呀!你应该皈依三宝。这叫干什么?人家已经信佛,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了,你还去教人:啊!你应该发菩提心哪!这岂不是叫马后课啊!你应该教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想法子教他发菩提心;没有信佛的人,应该教他信佛;没有皈依的人,应该教他皈依三宝。

我老老实实告诉你们,我现在所有美国的皈依弟子和出家人,对著他们面,我可以这样说:他们都不是好人来著。这个大个子前六年到过台湾。啊!他是一个最调皮的人,怎么说呢?那时他做水兵,在潜水艇里头住了五年半的时间,一天到晚也见不著天,在海里头和鱼在一起做朋友。那么他和鱼做朋友,有的时候也就讨厌鱼了,就要跑到岸上来玩一玩。他到了台湾,台湾很多酒吧,他那时候欢喜喝酒白兰地、威士忌这是他最欢喜的东西。现在他也有一种欢喜的东西,我告诉你们,就是可口可乐。你谁要是想叫他说多一点法,就送给他一瓶可乐,他就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和你们谈话了。他还欢喜喝milk,milk是英文,中文叫牛奶,他欢喜喝牛奶。

那么他那时欢喜喝酒,所以一到台湾就到酒吧喝酒。他很能喝的,大约喝醉了,威士忌喝了有几斤,你说怎么样啊?他就发狂了,本来面目现出来了,狂心野性露出来了。他先预备一挂鞭炮,中国这鞭炮、炮仗,叫hangfire,他把酒吧的门关上,把这一挂鞭炮就点著了。这鞭炮一点著,霹雳啪啦、霹雳啪啦,把酒杯、酒瓶都打烂了,人的头也破了,血也流了,啊!这回他成功了。可是这样子犯法了,犯法,他把门开开就跑了。跑了,就来两个美国宪兵。这个宪兵是管著他们的,知道他们很不守规矩,常常要各处巡逻。那么他一出门口就遇著两个宪兵,这宪兵比他又高又胖又大,一边一个,就像凶神恶煞。

这时候你看他喝醉了嘛,但是他还有醉的智慧,他会用金蝉脱壳的方法。怎么样呢?他把他的水兵帽子摘下,问这两个宪兵:你们看见过这个没有?你知道这是什么?这两个宪兵往帽子一注意、一看它,这时他把帽子丢到半空中,这两个宪兵就仰面而观:这是个什么宝贝啊?正在那儿看这个宝贝呢!他跑了,无踪无影。这不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哪一遁?那么用这个遁法他就跑了,跑到街上,电台就广播说:有个水兵,没有帽子的,看见一个水兵没有帽子,赶快把他抓住。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跑回船上,又同鱼在水里打球去了。你看看!他就有这么大的智慧,所以你说他是好人吗?不是的。不是,可是你看现在他会三步一拜,祈祷世界和平,从金山寺门口出去,到Marble Mountain(云石山)一千一百五十个mile(哩),在这十个月的期间,天天都那么叩头。你怎么知道当初见在台湾酒吧显神通的这个水兵,将来会三步一拜?所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种种界智力:大约讲一讲,种种界就不是一种的界。

种种解智力:又怎样才能得到种种解的智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怎样才能得到一切至处道智力?

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怎样才能得到禅解脱三昧染净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禅解脱这种定的染净,这种智慧的力量,怎么样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么能知道以前和现在这种智慧的力量?

无障碍天眼智力:怎样才能得到没有障碍天眼的智力?

断诸习智力:断这一切习气的智慧力量,怎么样能得?

前边是佛的十种智慧力量,怎样才能得到这十种的智慧力量?这也是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问的,这些个怎么样能得到,在后边的偈颂里边都有答覆的。

D4、一段明增上果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侯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这是第九个问,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十王敬护。

云何常得天王:怎样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来恭敬供养?天王就包括一切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释天王、大梵天王。

龙王:怎样又能得到龙王来守护恭敬供养?

夜叉王:夜叉是一种飞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这个夜叉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护恭敬供养,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护恭敬供养了。

乾闼婆王:怎样能得到乾闼婆王来守护恭敬供养?乾闼婆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是乐神,会奏乐;又叫嗅香神,他闻香而至。玉帝有一种香,一点上这种香,乾闼婆王和乾闼婆的眷属就都来了,为玉帝奏乐。这个奏乐,也就在那儿跳舞又奏乐。

阿修罗王:阿修罗是有天福,没有天权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罗,可是没有天权,没有天德,中译叫无端正。无端正就是长得非常丑陋,有时鼻子长到头上去;有时眼睛长到下巴,很难看,很丑陋的,所以叫无端正;可是阿修罗女就生得非常美丽。

迦楼罗王:果道,记得迦楼罗是什么吗?

果道:迦楼罗是梵语,是大鹏金翅鸟,梵语叫Garudha。

上人:Sansrikt叫Garudha,因为译音,叫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的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大,它若一飞,用膀子一煽,就会把海煽干了,它是吃龙的。那么以后做佛的护法,做为八部之一。怎么样能令迦楼罗王来守护恭敬供养呢?

紧那罗王:这紧那罗王又是一种奏乐的乐神,也是一种玉帝的乐神,是奏音乐的。怎么能令紧那罗王来守护恭敬供养呢?

摩侯罗伽王:摩侯罗伽就是一种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么能令摩侯罗伽王来守护恭敬供养?智首菩萨这么问文殊师利菩萨。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护,恭敬供养:怎么样才能令这十王来守护恭敬供养?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圆满;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圆满,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这十王就恭敬守护你,供养你。

D5、二段明等流果分二 D1、饶益 D2、超胜

今D1、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

这是智首菩萨第十个问,他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能为饶益。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怎么样才能为一切众生所依靠,为众生所寄托,这是为依。

为救:怎么样才能救护一切堕落三恶道的众生?

为归:怎么样才能令众生来皈依佛道、发菩提心、皈依三宝?

为趣:趣就是趋向,怎么样才能令众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进步?

为炬:怎么样才能做众生的明灯,给众生做眼目?

为明:怎么样才能给众生做一种光明,来照破众生的黑暗?

为照:光明常常照众生,令众生没有黑暗。

为导:为众生的引导者,接引众生。

为胜导:做为众生一个最殊胜的导师。

为普导:怎么样才能普遍做众生的一个大导师?智首菩萨这样问文殊师利菩萨。

D2、超胜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最后智首菩萨又问文殊师利菩萨十个问题,怎样能超胜尊贵?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怎么能修得在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一切众生中第一是谁?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圆满,无欠无余,所以谓之第一。

为大:怎么样为大?因为佛这个体是大的,法体包罗一切,体包法界,所以叫大。

为胜:怎么才能为胜?胜就是殊胜,就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做众生里边一个非常的人。

为最胜:在众生里边,没有众生可以比的,这都是佛的境界。

为妙:妙,就是烦恼没有了,就得到妙境界。又什么叫胜?你自利圆满了就是胜,也可以说得到最后的胜利。什么叫最胜?就是利他圆满了。怎么叫妙?烦恼断尽就叫妙。

为极妙:怎么为极妙?极妙就是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也断尽了。烦恼障,无论什么事情就生了烦恼,就障碍你的道业。所知障,就是自觉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会讲经,又会说法,又会念经,又会拜佛,你看他们什么也不会!这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多,就自满,满就招损,反而把自己的道业障住了。那么所知障断了,这就叫极妙。

为上:怎么叫为上?你向下看,没有人比你再高的了,这是上。

为无上:怎么为无上?你往上看,没有比你再高的,这叫无上了。

为无等:无等,你向下看,没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为无等等:不单一个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来比较了,这是无等等;你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圆成佛果了。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宣化上人开示:三灾因何而生起

因为人有贪心,就发生水灾;人有瞋心,就发生火灾;人有痴心,就发生风灾,所以三灾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们人人都具足贪瞋痴三毒之心,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扩大,到了一定限度时,就形成大灾劫来临!三灾是依次第发生的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宣化上人讲解:十方佛第一佛

“阿弥陀佛”是梵语,梵语,就是印度讲的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无量光,因为他智慧无量;无量寿,因为他福德无量。智慧无量,就叫无量光;福德无量,就叫无量寿。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呢?就因为阿弥陀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