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零:自性的大光明藏
2025-07-31 11:57

零:自性的大光明藏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便在生死轮回中流转,转来转去,也转不出生死轮回之外边。好像一粒微尘,飘荡不定,忽而天,忽而地。忽而人道,忽而修罗,忽而畜生,忽而饿鬼。这是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了。

什么时候证果成佛,就什么时候脱离轮回之苦。在没有成佛之前,仍在六道轮回中旋转。菩萨尚有隔阴之迷,罗汉仍有住胎之昏。法身大士,示现人间,普度众生,有时也被生死之流,冲得头昏脑胀,不知怎样截断生死。

无始是没有开始,无终是没有终止。好像○字,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止,它是一元化。如果把○字割段,便成为一字,这就有开始。什么开始?数目的开始。有了一,再加一,成为二。再加一,成为三。继续加一,成为十,成为百,成为万。由万变化为亿,由亿变化为兆,乃至有数不尽那样多之数。

现在是科学时代,有一日千里之势,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用火箭发射卫星,在太空轨道运行不息。此太空船和彼太空船,能在太空中接合,这都是数目开始的作用。用数目来计算会合的技术,用数目来控制会合的时间。这样的发展下去,没有终了的时候。

什么时候能终了?现在还不晓得。终了的时候,便到成住坏空四劫中的空劫。成劫是开始,空劫是终了。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八十个小劫,为一个大劫。地球的寿命,只有一个大劫长的时间。

众生在无始劫以来,先有男人,或是先有女人?假使说先有男人,那么,没有女人,怎会有男人?假使说先有女人,那么,没有男人,怎会有女人?这就是无始,不知从何处开始。

或者先有鸡?先有蛋?这个问题,也是研究不明白的道理。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言以蔽之,皆由○字那里来的。所以说这个○字,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把它缩小,为一粒微尘;把它扩大,就是一个法界。尽虚空偏法界,没有超出这个○字。这个○字,是生生化化之源,是无始无终的真空妙有。这个○字放大是真空,缩小是妙有。

真空妙有,就是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这就是中道了义,也就是大乘法的真实义。

这个○字,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就是真空妙有。这个真空不是顽空,这个妙有不是实有,而是圆融无碍,不偏任何一边的中道。各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了真实法。若是不明白这个法,就是个糊涂人,没有真正智慧的人。

这个○字,若是开悟,它就是智慧大光明。若不开悟,它就是无明大黑暗。无明也是这个○,智慧也是这个○。这个○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往大来说,没有比它再大;往小来说,没有比它更小。这个○字,大而化之,是清净本源,妙真如性;小而藏之,就是最初一念的无明。这是无始的解释。

众生为什么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因为不明了真实法的缘故。所以诸佛看众生太可怜,为慈愍众生,乃发大悲心,出兴于世,教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修无上觉道。

我们在六道轮回中受果报,乃因我们心中已经造成这种业,才受这种报。换言之,在往昔打天堂的妄想,便生天上;打地狱的妄想,便堕地下。若造罪孽过的业,就堕落在三恶道中。若造功德的业,就生在三善道中。这是大致的情形,约略说一说。要往详细来说,尽未来际也说不完。

这个世界是由众生的妄想所造成的。如果众生没有妄想,这个世界就空了。因为众生还不明白了解真如实相的法,真空妙有的法,所以这个世界仍然存在。

真空妙有的法,就是○字。世界由○字而生,众生由○字而生。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字而生出来。因为○字,不在数内,超出数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也就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大无小的境界。

这个真实法,就是真空妙有。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因为它有妙有。妙有非有,还是不有?为什么不有?因为它有真空。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个道理,能解决先有男,或先有女的问题;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这些难解的问题,用○字来解决,一切难题便迎刃而解。

为什么在真空里边能生出妙有?能现出一切?而在妙有里边还是没有离开真空?这种境界,在没有得到诸佛的心印法门之前,是不会明白的。若能明白诸佛以心印心的法门,就能明白这种真实的法门。

这种真实法,在自性中本有的,不需要向外驰求。若向外去找,找八万大劫,也找不到。若能回光返照,当下就是。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简言之,向外驰求,就是苦海无边。向内来找,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是回头是岸。

我们一天到晚,颠颠倒倒,追逐妄缘。随著六根六尘跑,不明白真实的妙法。诸佛在常寂光净土中,结双跏趺坐而入定。在定中观察一切众生,十分愚痴,实在可怜,执东著西,以苦为乐,不知反迷归觉,不知借假修真,不知反妄归真,不知反求诸己。

所以诸佛慈悲,在定中来到可度有缘众生的世界,指示迷津,令众生回头。可惜我们追逐妄缘,不认识真实法。佛苦口婆心为我们说法,不厌其烦教化我们,可是不听话的我们,太愚痴了,不但不依法修行,反而向后退转,不听佛的金玉良言。佛又再想办法,迎头赶上,再来到我们的面前,调伏难教化的刚强众生。这是佛出兴于世的原因。

这种真实法,是不可能破坏的,天魔外道也无法能破坏。为什么?因为正法,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所以无能坏。如果能被破坏,那就不是真实法。

这种大自在大光明,能普遍示现于一切世间。这种大光明藏,指示了生脱死的法门,破除无明,显现本有法性光明的法门。

各位!如果不相信,可以试试看。到时候,你没有法子不相信,不相信也得相信,因为它就是这样子,有什么方法不相信呢?

这个大光明藏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别人布施给你的,也不是诸佛加被你的,而是你自己具有的。大光明藏就是真如实性。如果修行真实法,能将阿赖耶识(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了生脱死。如果不认真修行,则阿赖耶识的种子,随著有因缘的父母而去转生,生生不息,永无了期,那就得不到解脱。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 柳宗元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摘自《柳宗元诗选》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寻三藏上人

寻三藏上人◎ 武元衡 北风吹雪暮萧萧,问法寻僧上界遥①。 临水手持筇竹杖,逢君不语指芭蕉②。【注释】①上界:上界天,在欲界之上有色界与无色界。这三界及三界内部都以禅定深浅分级。上界中色界因有物无欲而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

◎ 岑 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李炳南:宣化上人赞李炳南老居士

李老居士,名炳南,山东济南人,幼受儒学教育,深得孔门心法。长而学佛,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为法门龙象。参访印光、太虚、虚云等高僧大德。研究佛理,诵持经典,书写佛经,讲解经典,躬行实践,贯彻始终。以文学之

示灵洲镜上人

示灵洲镜上人◎ 憨 山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楞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摘自《韦苏州集》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人心光明 万福之源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上人的心法

上人的心法恒实法师  师父上人、各位师兄、各位佛友,大家阿弥陀佛。欢迎大家今天到万佛圣城来参加我们的师父,也是创办人宣公上人,入涅槃十九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佛友来的特别特别多,所以我们加开了几个斋堂,左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傅光明:独自闲行独自归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陈兵:大圆满心性光明论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宣化上人:这些安放经书注意事项 你应该知道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雪漠: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燃灯佛即光明本觉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助印也能造恶业,宣化上人一句话说透,让人顿悟!

助印经书是三种布施的因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可以获得财富的果报;而法布施能得佛菩萨般若智慧加持;无畏布施则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助印经书是广散财富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是财布施,然后传阅经典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