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宣化上人:太上老君清净经
2025-07-28 11:41

学习佛法为修道,修道为成佛;想要成佛,必须学佛法;学佛法,一定要修道,修道才能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在修道的期间,所行所作,要超出世间人的思想和行为。世间人过著家庭的生活,贪图快乐、贪图自在、贪图享受。出家人的生活,正是相反,是舍弃快乐、舍弃自在、舍弃享受。所谓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把假的放下,把真的拿起来。那么,学佛法,要修道。道究竟是什么样子?什么形相也没有。所以老子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谓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这是老子在《清净经》所说的一段经文,将道字分析的很清楚,可作为参考。在佛教中传说,老子乃是大迦叶尊者的化身。因为大迦叶尊者欢喜老,可是人老志不老,在年迈之时,还精勤修头陀行,吃人所不能吃的食物,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服,住人所不能住的地方,这就是他所留下的十二条苦行,使后世佛教徒奉为圭臬。

据说老子在他母亲的腹中,住了八十一年。为什么?因为老子在往昔的时候,曾经研究过易经,颇有心得,对于生辰八字,很有研究。所以要选择吉祥的年月日时,方肯出生。可是遇到好年,没有好月。有了好月,又没有好日。有了好日,又没有好时。一等就是八十一年,也没有找到吉祥的年月日时四好。结果出生时,头发白了,胡子也白了,可是精神很好,所谓鹤发童颜,没有老态龙钟。因为这个缘故,人们都称他为老子。

老子生于东周时代,与孔子同时,史书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老子),退而有犹龙之叹。他作过周朝守藏吏(图书馆馆长),后来驾青牛,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知之,求得其道。老子为说《道德经》二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有五千余言。其后不知所踪。

老子研究天文学,又研究地理学,关于人文学更有研究。所以他写了一部经,名为《清净经》。在经上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宇宙虽然大,但是由道所生。若是没有道,则天地、星辰等,什么也没有,皆混沌了。因为有道,所以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仙生佛生圣人。道究竟是什么?道是无形无相,有一股生生不息、化化无穷的作用。也就是O有那种能,所以才能生天生地生万物,生仙生佛生圣人,这都是从O性中生出来的。

大道无情,运形日月:大道是没有感情。对万物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像我们感情用事、有人情、有爱情。出家修道,又有道情你看!弄出这样多的情!修道要绝情,要无情,一点感情也不要有。所谓扫一切情,断一切欲。有人说:那岂不是麻木不仁吗?不是的。这是超出世间法的现象。

日是阳之精,月是阴之精,随著轨道而运行不息。故而分春夏秋冬四季,详细分析有二十四节七十二候。这节候皆由日月旋转而生的。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没有一个名字,可是一切万物,皆从大道中生出,而长养一切万物。这种境界,越研究越是奥妙无穷。

我在十六岁时,曾经作了这样一首偈颂:

万物因道生,得者自通灵,

悟彻个中理,菩提不减增。

大意是这样:所有一切的一切,皆因道而生出。谁要得到,谁就有智慧,通达无碍,明了一切。能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得道了,开悟了,证佛果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东拉西扯一大堆,始终不改过自新,搞得乱七八糟,仍是分别不清楚。如果得到大智慧,自然明白各种的妙理,对于觉道,也不增也不减,因为已经到无学位之处。

吾不知名,强名谓道:老子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是我勉强给它立个名,就叫道吧!接著再为它下个注解。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这个道,有清,也有浊。清净到极点,就浊了。浊到极点,就清了。这个道,有一种自然的性,好像电力一样,又有动、又有静。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天是清的,清气上升为天。地是浊的,浊气下降为地。天是动的,日月运行,星辰移动,皆在动。地是静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皆在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男人属于清净之体,女属于污浊之体。男是动的主外,为事业而奔波忙碌。女是静的主内,相夫教子、管理家务。夫妇分工合作,建立美满的家庭。现在男女平权,经济平等。甚至搞同性恋,这是违背天地阴阳之理,造孽太深,定堕地狱。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从根本上流落到末稍上,堕在六道轮回中,生为人或非人,这就生为有情的动物。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以人来说吧,就有种种不同的种族。有的颜色不同,有的相貌不同,有的身材不同,有的性情不同。总而言之,有种种不同的异相。非人的动物,可想而知,更为不同。万物包括有情与无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是动物,无情众生是植物和矿物。

各位仔细想一想,如果不认真修道,不如不出家。在家可以吃喝玩乐,随随便便,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既然出了家,再不修行,那么出家一场,究竟做些什么?岂不是愚痴到极点?实在太可怜!出家就要特别修行,才算没有白出家,没有浪费时间,没有辜负当初出家的愿心。

要了解出家的目的,是为开悟,为成佛。若半途而废,生退转心,则上对不起诸佛、父母、师长的期望;下对不起众生之寄托。它们都在等待我们去度,出离苦海,这样一来,就令他们大失所望了!

End

法然上人

◎ 水谷幸正法然上人(1133-1212)是独生子,幼名势至丸。崇德帝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西历5月20日),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稻冈庄,其父漆间时国为押领使(维持地方治安的豪族),其母名秦氏。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颀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

天竺寺送坚上人归庐山唐白居易锡杖登高寺,香炉忆旧峰。偶来周不系,忽去鸟无踪。岂要留离偈,宁劳动别容。与师俱是梦,梦里暂相逢。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永安寺照上人房

作者:欧阳修草席蒲团不归尘,松闲石上似无人;峰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全唐诗》卷349

送道虔上人游方

送道虔上人游方作者:灵澈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             摘自《全唐诗》

过融上人兰若

◎ 唐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人。他与王维、王昌龄、李颀、储光羲等人有交

寄报德寺从上人

◎皎 然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摘自《诗僧句集》

希望以及本初清净

经由知识和经验所获得的证悟能够超越怀疑。我们必须完全了解,阻碍证悟的染污和迷惑,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纵然我们的障碍看起来既顽强又恒常,事实上是不稳定的和合现象。明瞭了和合现象的依存性以及能被操作的道理,

常说爱语庄严清净

◎ 林清玄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

清净在岁月 无事莫生愁

无事莫生愁。苦奔忙,未肯休,清风明月谁消受?财多越求,官高越谋,人心不足何时够?急回头,百年难得,一切不须忧。无事莫生愁。叹愚痴,作楚囚,邯郸一梦谁参透?富贵难求,贫贱难休,波波劫劫空孱愁!忘回头,机

清净之莲

◎ 林清玄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