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新: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听鸡蛋实现开悟是一种法门,扫地僧达到成就也是一种法门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那个目的的途径而已。佛教应该去适应更多的人群。比如说你喜欢跳舞,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如何要在跳舞的时候证得空性。这样行吗?
●雪漠:可以。比如,他喜欢做饭,我们就告诉他如何通过做饭来达到那种境界;比如说你喜欢打篮球,那么我就要告诉你,打篮球打到那种人球合一、无球无我的时候,就可能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中,认知到自己的心性。当他在走路的时候,我们要让他通过走路认知自性。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人认知自性。在这个时代,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坐枯禅了,死水一潭是没用的。早期上座部佛教就是这样的,那时的觉悟过程是非常鲜活的。宗教一旦被制度化之后,反倒远离了真理。
◎陈亦新:有人认为政教合一有利于宗教,其实那恰恰是一种灾难。当你想用某个教派的教法来统一佛教时,佛教那种百花齐放的景象就不会出现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成为灾难。现在,当全球化浪潮淹没中国文化的时候,一些中国人已经不重视过年了,反倒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中国的七夕很多人都不知道,过七夕的时候人都没有反应,但是过情人节时满街都是玫瑰花。所以说,文化要保持一种多样性。就说宗教也罢,我们的民族文化也罢,我们不能让它淹没。我说得对吗?
●雪漠:对的。因为随着它灭亡的,可能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基因。有时候,一个物种不一定在生物界占有多大的份额,但它却可能承载一种优秀基因。当这种优秀基因跟另一种文化杂交时,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物种。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抢救一些濒临灭绝的文化。
至于你前边说的因材施教,这是佛教的传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教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一旦不对机的话,这个法就不起一点作用。曾经有个出身于洗衣坊的人修数息观,另一个开舂米坊的人修不净观。结果佛陀发现,他们虽然修了许久,却没有大的作用。于是,佛陀就作了调整,教熟悉舂米的人去修数息观,因为他对咚咚的那类有节奏感的声音很敏感;随后,佛陀又让熟悉洗衣的弟子去修不净观,因为他经常洗衣服,对净垢会很敏感。调整后,两个人很快就成就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许多人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因为他吃了一个铁匠供的食物中毒了。有一个年老的婆罗门听说佛要涅槃了,就跑来皈依佛,阿难不让他进。释迦牟尼佛说:你让他进来吧,那是我最后的一个弟子。进来以后,释迦牟尼佛就给他开示心性,当下他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他在佛前涅槃了。可见那时候,有很多顿悟顿证的上根之人。
那么,这种当下的明白和顿悟从什么时候起变得越来越稀少呢?从制度化宗教兴起之后。宗教制度化之后,一些教派的领袖可能会要求传承弟子们按他证道的那种方式去修行,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步骤和规矩。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宗教礼仪。许多时候,宗教礼仪是非常必要的,它也能承载一种宗教精神。它为后来的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成就的路线图。
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种情况,要是遇不到真正成就的善知识,跟那些宗教礼仪对机者可能会成就,不对机者就很难成就。一些众生,正好适合某种形式的时候,他就容易成就;而对于不适合的那些人,就修不下去。到了后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晨星,原因除了精进等因素外,也可能是那种制度化的东西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跟许多人的根器不一定对机。要知道,教法要是远离了真理,变成了一种教条化存在的时候,是生不起大用的。
对于俱足了资粮的对机者来说,真理其实是非常简单、非常干净、非常质朴的。老祖宗常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
佛教越到后来,教义与仪轨越加繁琐。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那非常质朴的原始宗教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著述者。除了宗教官员之处,宗教中有话语权有两类人:一类是成就者,但成就者往往远离文字,远离名相,他不一定著书立说。许多成就者虽然有当下话语权,但不一定有历史话语权,要是他留不下文字的话。在他住世时,名声虽天摇地动,但随着他肉体的消失,他的话语权也就消失了。而另一类人就是学者和佛学家。他们可以大量地著书立说,虽然他们的肉体会消失,但文字却留了下来。他们拥有了历史话语权。后来,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就占领了佛教文化市场,并慢慢地把那部分没有历史话语权的成就者挤出了历史视野这当然不是有意为之。这时,佛教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为理论的越来越高深莫测,老百姓也越来越不懂了,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要是有些人学了一辈子佛还是契不进去,他们就有可能产生退转心。佛教就是这样在印度衰微的。
历史上像冈波巴大师那样既是成就者又是佛学家的人并不多。你想,密勒日巴连肚子都吃不饱,吃的是草,哪来的笔?哪来的纸?他只能用唱歌的形式。他已经很了不起了,留下了那些道歌。但大部分成就者没有留下道歌,也不著书。因为他们远离了宗教名相。那时候,一些真正有修有证的人,都远离了喧嚣,独自享受涅槃之乐去了。当成就者远离人群之后,人们的追求与真理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空隙,那些摆弄口舌之能但不一定能证悟实相的浅薄之徒就会出现,并占领市场。
当然,我不是说文字一无是处。我的意思是,虽然文字也能承载非常优秀的东西,能繁荣佛教文化,但要是佛教文字只追求繁琐和深奥的话,就会远离大众,最后流于一种世间法的学问。
印度教之所以在印度取代了佛教,原因就是它非常鲜活,能与时俱进,老百姓需要什么,它就给什么。而佛教到了后来,只能到那烂陀寺那样的地方去找了,别的地方已经没有佛教了。那烂陀寺里的知识分子,除了参与一些著述和辩论外,已经影响不了大众。老百姓也不知所云,只好远离了。后来,外道大军一旦毁了那烂陀寺,佛教就在印度消失了。
当佛教界注重著述而轻视实修时,真正的证悟者就会越来越少。要知道,单纯地逞口舌之能,是没有办法开悟的。他自己要是没有尝到那个味道,就无法传承真正的智慧。于是,制度化宗教就渐渐成了一种主流方式,变成远离宗教精神的某种形式。它也可以以所谓的文化、社会科学等形式占据市场,出版一些学术著作,但成就者却越来越少。
就这样,制度化宗教一天天远离了非常质朴的、干净的、直指人心的真理。它慢慢地教条化、组织化、繁琐化,一步一步远离了人类。当我们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时,要是钻进教条化、组织化、繁琐化中时,是很难出来的。在这种状况下,不识字的慧能反倒能创立出他的禅宗,而没有多少学问的密勒日巴反倒能唱出伟大的道歌。
现在的问题就是,像密勒日巴这样伟大的人,其实也缺少真正的知音。你要想欣赏成就者的层次、明白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精神,你至少也得有一定的智慧和境界。只有你在修证上和理论上实现一种超越时,才能实现一种反思,发现过去文化的缺陷、局限和不足。
香巴噶举从琼波浪觉起,就秉承了原始佛教的简单和质朴,所以它诞生了大量的成就者。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修行人重点去著述,他就有可能变成学者,而没有时间实修成就;如果不去著述,他的肉体消失之后,精神的东西就很难有承载体。
成就和著述就是佛教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当你的一个翅膀没有力量的时候,可能会飞起来,但是飞不高,飞不远。
现在的市场上,流行了很多没有实证经验者写的书。他们谁都可以写个一塌糊涂,结果你会发现,大多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很难有创新。许多书仅仅是用另一种语言把以前的经典改写了一遍,其中大部分都是掺了水的东西,精髓的东西真的太少了。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End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禅与一般文化◎ 铃木大拙除了佛教对于中国思想的一般影响之外,禅宗的教育似乎特别为东方人所接受。由于禅宗,我们可以说印度佛教彻底在中国与日本本土化。禅宗并不像佛教的其他支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中观宗、或瑜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人的文化。要做事先做人,学会了做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而做人,就是要做到这十要十不要。一、做一个孝顺的人孝悌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一个人如果都
3月1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经投票表决,决定雒树刚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根据3月17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
前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无执无伪的信心1、没有信心,便没有一切◎问:信心到底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何您那么自信?●雪漠:信心者,一是坚信自己是佛,二是视师如佛,三是相信修炼佛法能够成佛。我自知,也知他,故自信。◎问:在读经、持咒
大成就者为什么喝毒酒?西藏古代有一个老人,他叫密勒日巴。他修行了一辈子,修得非常好,他修到什么层次呢?他知道每个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有个人非常嫉妒他,这是一个格西,是佛学博士,因为这个密勒日巴的影响非常
“疯话”雪漠:是佛是魔?●雪漠近来,关于“雪漠”的报道很多,传言也多,误解更多。其中,不乏妖魔化者。或说雪漠是佛,或说雪漠是魔,其实都是扯淡。今日,咱自剖肚肠,自暴家私,自抖包袱,显大丑于天下:雪漠者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不读书与心灵死亡1、为什么要读书?◎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何作用?不读书又会有什么坏处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您如何理解这句话?●雪漠:读好书可治愚痴。治愚先治心,治心可改变命运。因为我们老是遇
三昧耶誓约与守戒1、三昧耶誓约◎问:为什么说没有这一誓约(三昧耶誓约),所有的修炼都没有意义?●雪漠:没有相应,便没有成就。佛教所说的上根之人,其“上根”的重要标志就是有大信心;当你俱足了对机和信心之
求师也要抓住“当下”●雪漠笔者曾在上海遇到一位朋友,他看过我的《大手印实修心髓》,对大手印文化很感兴趣,一直想向我讨教。某次我去上海时,有朋友通知他,结果他因一件小事缠身,没有来。不久之后,他得了急病
人类的堕落(2009年10月 上海图书馆讲座)人类最可怕的不是屠杀,而是对屠杀的讴歌。你可以翻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或者文学史等,就会发现人类顶礼摩拜的,其实是屠杀自己同类的人。杀人越多,可能越被认为
当下关怀与心灵超越与时俱进是文学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某些文学概念进行新的诠释。笔者便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了跟过去不太一样的解读。我认为,现实主义重当下关怀,浪漫主义重心灵超越;现实主
雪漠为啥一再强调破执?用心何在?雪漠近来,我写了两篇短文《“念佛往生”的误区》和《信仰的“魔桶”与破执》,经华人佛教推出之后,引起强烈反响,有称我为佛者,有骂我为魔者,更不乏人身攻击者。各随其缘,好不
文学的精神(作家雪漠在首届中法文学论坛演讲)当代文学的一些作品中,对暴力的讴歌已达到极致,翻开书籍,打开电视,我们都能看到许多杀人的屠夫在作家笔下成了英雄。我们很难想象,人类怎么能将杀害自己同类的人,
雪漠:让违缘成为调心的良机1近来,老有朋友说一些关于我的事,有赞美的,有诋毁的,有说我是佛的,有说我是魔的,总是各随其需要,解读雪漠。对此,我总是随喜,只要他们开心,想说啥,就去说啥吧。至于内容,我倒
真假信仰者的分水岭自省、自律、自强是所有信仰的根本。自省是发现过去的不足,自律是把握自己的现在,自强是创造美好的未来。没有这三者,便没有信仰。我的长篇小说《西夏咒》出版之后,许多读者对其中关于信仰的反
人类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要永远记住,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源于分别心和执著。你富有,我贫穷,我就痛苦;你美丽,我丑陋,我就烦恼;你对他好,对我不好,我就失落……烦恼的起源,就是分别心。有了分别心,才有
向内看,因爱实现超越什么是超越?跳出自己的生存环境来观照身边的世界。当你跳出自己的生存环境来观照身边世界时,就会发现,世界上虽然有好多你看不顺眼的东西,像个污浊的大泥潭,但它却能孕育出圣洁的莲花来。其
从拉登之“死”谈暴力英难的终结时下盛传“拉登死了”。不管拉登是不是真的死了,这世界的欢呼声却说明:拉登该死了!奥巴马说,这是正义的胜利。伊斯兰世界则视拉登为正义的化身。在同一个词汇下,美国人在欢呼,伊
祈请发愿,与更高的力量相应他骗了你的钱,让你变得穷困潦倒,为什么你不应该恨他呢?因为仇恨改变不了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你觉得恨他是应该的,却不明白你惩罚的实际上只是自己。所以说,慈悲看
世界需要的,是你的附加值不同的心灵,会赋予事物不同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需要的,只是这些东西带给你的‘附加值\’,而不是它本身。而很凑巧的是,我们人类也跟这些东西有相似性。你被这个世界所需要,往往是因为你
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尽力而为之后就不要执著它。要学会用这样一种心态面对生活。因为所谓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无论你想与不想,想多还是想少,不过好每个
改变,从心开始生命的本质是就在一种巨大的虚空之中,填上你的行为。除了你的行为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之外,你能够留下的,不过是相片中你的音容笑貌、你做过的那些事情、留下的几本书,或者你帮助别人明白了、快乐了的
信仰的“魔桶”与破执●雪漠最近,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念佛往生”的误区》。此文一出,就被凤凰网华人佛教“观点”栏目推荐,引起反响。但是,对于文中观点,读者们各存迷惑。很多人由此想起陈晓旭的出家与过世
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
别让身体影响心灵的明白修身是修心的基础,要是没打开脉结,你修成的那种空性觉受是不彻底的,而且容易丢失。因为你的心虽然有了智慧,但你的身体仍会给你造成烦恼,这样,身体反倒成了心灵的障碍。你生了病,仍会有
不要执著,但要精进不要执著于过去的事情,不要执著于当下的某个想法,更不要执著于自己给未来定下的某个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什么都要随随便便。不要执著,指的是在专注、尽力、精进的基础上,不强求结果,一切随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美丽也罢,丑陋也罢,拥有也罢,失去也罢,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存在,更没有一种状态能够永恒存在。世界就是这样。世上一切都是巨大的假象。为啥说它们是假象?因为它们不会永恒,却
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有时候,读书也会产生所知障。比如,有人读了好多关于修行的书,但这些书没有变成他的营养,反而变成他的枷锁,让他无法超越概念、体悟真心的纯净与质朴。那么就要把这些知识都忘记,把对这些书的
命由心造,大善铸心有大心则有大愿,有大愿才有大力,有大力则有大能,有大能终有大成。相反,没有菩提心,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独没有慈悲,那么他最终就不会获得大成就。利众的
恶学说是滋生罪恶的土壤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伟大,不能仅仅以群体或国家来衡量,而应以人类为参照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为人类带来了好处。当然,还可以众生、地球、宇宙为参照系来衡量。有些学说,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
将大爱种入心田人类无论多么大的幸福,也不过是一份好心情。好心情能延续一天,就是一天的幸福;延续一个月,就是一个月的幸福;延续一年,就是一年的幸福;延续一辈子,就是一辈子的幸福。如果一个群体里的每个人都
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为了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死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可值得为他人所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么区别呢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人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来自先天基因,叫做“俱生我执”,一方面来自后天的环境熏染,叫“分别我执”。后天的执著容易在见性后得以清除,叫“见所断烦恼”,因见觉悟之光,顿除后天的黑暗烦恼;而先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有的人修行的时候心里一片宁静,一旦投入工作,开始与别人相处,便时时计较自己是不是吃了亏,是不是受了委屈,于是又开始生气、嫉妒、贪婪等等。这就是忘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在行、住、坐
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实际上,身体就是“我”,执着于满足身体的欲望,就是放不下对“我”的执著。在你心底,这个身体、这个“我”还是存在的,你觉得要吃好、穿好、住好,才“对得起自己”,就会生起无穷无尽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