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
「『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我向她们点点头,端坐身子回答说:
「『尊贵的女士们!在这座深山里修行的确只有我一人,修行并不一定要很多伴侣。人有慈心,毒蛇猛兽不会来伤害。在城市里,金钱美色、苛政权威,也就是山间的虎豹豺狼哩!』
「我这一说,那些嫔妃们顿时一改撒娇的态度,很恭敬的向我请求说教。我在身旁摘了一朵小红花,又继续说道:
「『女士们!人生本来都应该追求快乐,但快乐也有真实的和虚假的,有长久的和短暂的。可是人都被虚假和短暂的快乐所迷惑,像这朵小红花,虽然开放得很美丽,但它并不能永远吐露芬芳。青春和美丽、力壮和健康,都不足以依赖。人生贵在能学道,求得生命的升华,求得生命的扩展,那才是要紧的大事!』
「我正在这么说时,一位王者装束的人,手提宝剑从草丛中奔来,他走到我的身前,大声的喝骂我道:
「『你是什么人?敢大胆的在此调戏我的宫妃?』
「『大王,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不要这么侮辱人!』我看他来势凶猛,我不能不这么对他说。

「『你像在大梦中过日子!』他厉声着说:『威名远震的歌利王你都不认识?难怪你敢大胆诱惑我的宫妃!』
「『大王!请不要这么说,修道的人行忍辱,不敢回骂你,但你如此造口业,将来一定不好!』
「『你行忍辱?我来支解你的身体,看你还说行忍辱吗?』
「须菩提!就这样,我的眼睛、耳朵、鼻子、两手、两足,都一一的被歌利王割下来,为了度生,为了对众生行慈,我那时一点瞋心都没有。我从无我度生的精神中,慢慢累积我的福慧,庄严我的佛果。须菩提!行凶的人不能胜人,唯有行忍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须菩提听完佛陀往昔因中修行的一段事迹,非常感动,他体会到最高的无我真理,他获证到甚深的空慧。
End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 太 虚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
◎ 净 宗有人误解信顺阿弥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现在我们有信心了,就不用念佛了。他怎么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为有一天,他听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欢喜得掉眼泪了,他感动得哭出来了,欢喜踊跃,跳起舞来了,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无执无伪的信心1、没有信心,便没有一切◎问:信心到底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何您那么自信?●雪漠:信心者,一是坚信自己是佛,二是视师如佛,三是相信修炼佛法能够成佛。我自知,也知他,故自信。◎问:在读经、持咒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出离心产生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自由之旅的第二站:集资粮。它是五级证道之首,没有资粮这张门卡,你就没法开门进入名为究竟成就的这栋大厦,更谈不上获得终极解脱了。集资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修生起次第叫集资粮,皈
问题:弟子故乡四川有一位外姓的姐姐,因为风湿性骨病变,手指和脚趾骨节严重变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多年,痛苦折磨难以诉说。我很想帮助她,曾打电话给她,让她念佛,祈求阿弥陀佛救拔脱离苦海,可是她婉拒了,不愿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异议。《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
一九八二年三月四日于台南市一、禅是什么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我们要研究信心铭,首先应该知道禅宗的特色和禅究竟是什么?否则信心铭就很不容易了解。禅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禅是法界的实相,是生命的共相、原态和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信心铭》,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师僧璨大师所著作的。那么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因为这一篇《信心铭》是指导我们修行用功,怎么样才能开悟?怎么样才能成道的整个口诀的内容都在这里面,所以
《彻悟大师遗集》 :“修净业者,应有十种信心: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无常,三信轮回路险,四信苦趣时长,五信佛语不虚,六信实有净土,七信愿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修净业者,能具
我们说的话要得体,让人听到之后比较合理和中肯。比如说,如果要批评人家,那恐怕也需要讲究方法。有的人恐怕一针见血,直接告诉他:“你错了,马上改。”但有的人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是不是我提个建议?”“
谈对佛菩萨的信心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笔者有缘在佛教道场中工作多年,就常被问到要怎么做才会对佛菩萨有信心?如何才会相信佛菩萨真的存在?一个初学佛的人大多会碰到这个问题。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人看不到佛菩萨,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
星云法师答: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杀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徒然留给世间及后人更多、更大的问题与痛苦,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杀,因为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圣严法师二十、信心不二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十方智者」就是普遍的、所有的有智慧的人。佛经里的智慧称作般若,与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同。般若分成三种,一种是世间
问题:有位师父说一位莲友至爱的亲人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何这位朝思暮想的至亲不来托梦,以增强他的信心呢?净宗法师: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怎么度众生,不是按照我们的想法,所谓超情离见。另外,即使有梦,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