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笔者认为,养生就是我们的生活中的饮食作息,其中心理念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一、饮食有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只有先天、后天之精充盈旺盛,人体才能够维持健康的状态。
先天之精由母体遗传而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天之精则由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组成,调养合宜、饮食得法,则后天之精充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养先天之精,从而使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身强体健,百病不生。
许多疾病常由口而入,要想维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必须把好饮食这一关。饮食有节包括四个含义:有洁、有时、有质、有量。
有洁就是要保证饮食的清洁和安全,选购有安全保障的食物,采用恰当的洗涤烹饪方法。
有时即三餐定时,三餐定时除了能保证充分的营养供应,使人体精力充沛外,也使消化液的分泌形成规律,从而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有质是对饮食种类的要求,对于健康人,要保证膳食平衡,注意不同营养物质均衡摄入,避免和减少不健康饮食。对于慢性病患者,应针对个体化需求,制订良好的营养饮食方案,适当增加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饮食,避免可造成疾病恶化的饮食。
有量是对饮食的数量提出要求。要保证适量的饮食摄入,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除可引发消化和吸收不良之外,还使得过剩物质在体内堆积,引发代谢谢综合征等。相反,为了减肥而采取极端的节食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简单说就是劳逸结合。人体器官机能好比是弹簧,过度劳累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代偿能力,长此以往,器官机能下降,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参、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必须遵循同样的道才能长盛不衰。从现代医学理论讲,人体的功能与代谢谢有着自身节律,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修复必须是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三、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保持机体功能活跃、维持机体健康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许多人都有运动之后精神焕发的感受,甚至睡眠质量也可得到改善。西医学理论认为,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内脏功能活动,同时达到放松精神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阴阳合一的整体,阴阳相生相制,共同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阴阳和谐均衡是健康的前提。动则阳生,运动被认为是养阳的方法之一。
现代社会工作方式单一,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体阳气虚馁,机体抵抗力下降,脏腑功能不足,正气抗邪不利,因而保持适量的运动尤为重要。
四、喜怒有常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情志过激的致病作用,中医理论中七情致病学说详尽阐述了七情过激导致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耗。情致过激可导致全身脏腑气机的紊乱,出现病理改变,产生诸多病证。生活中夫妻吵架、工作不顺心带来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身体不适的事例比比皆是,因大怒引发中风晕厥甚至死亡的极端事例也并不罕见。
中国有句俗话叫笑一笑,十年少,很多人认为,只有负面情绪(如怒、悲、恐、惊等)才会产生疾病,像喜这样的正面情绪应该对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并不如此。《黄帝内经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大意是人在心情愉快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却可以使心气涣散。《内经》中也有喜伤心之说。由此可知,即便是喜,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范进中举,喜而癫狂,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养生不是玄妙的中医理论,没有一劳永逸,不可一蹴而就;养生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日日不懈的坚持,养生是相伴一生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华人居士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End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欣赏,是一种胸怀,一种雅量,一种品格。能阅人,能容人,放大他人的优点,缩小他人的缺点。学会欣赏,就会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得到关爱、尊重和理解。学会欣赏,就能大其心以容天下之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少林寺志》记载:在六祖殿南东向,旧为转龙藏,雍正十三年改称鼓楼高与钟楼齐。然而少林寺转龙藏何时所建何时所毁,已无从考据。在文化大融合的当下,本着恢复鼓楼之中少林转轮大藏经。三年筹备几经周折,于201
圣严法师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难免会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环境中保持平静与和谐,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组成团体,那
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虽然有很多的道理通知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实际,不能起而行,也是白费无功。 终究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人间上的人,有的太
寂寞是一种清福◎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儿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
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陈 果怎么样才是对自己真诚?怎么做才是真正善待自己?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对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地方尽力去自我修缮,对自身不可改变的东西则予以尊重、接纳,学会与之
◎ 一 行那天中午,当善生带食物来给悉达多时,发觉他正坐在毕钵罗树下,如晨曦一般美丽。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她曾见过悉达多威严地坐在毕钵罗树下不下百次,但他今天显然与以往有些不同。望
◎ 耕 云 问:修学安祥禅的人该如何面对长辈至亲的死别?又应该如何处理后事?答:佛法讲随缘,随缘就是适应当前的条件,这个缘字有很多解释,应用最多的是条件。你问我,我告诉你了,但是大家反对这么做,你也没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
◎ 希阿荣博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
问: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对吗?元音老人答: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这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禅修方式!一行禅师《法华经》中,佛陀被称为两足尊,亦即以两足行走的生物中最受人尊敬与喜爱者。佛陀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 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好好享受步行。 走路是一种重要的佛教禅修方式,可以
行善意之举的人看似笨拙地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其实是一种深藏的远见因为福气也在悄悄奖励你本文来源于觉悟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楼宇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也是纪录片《中医》总导演周兵非常敬重的老师。尽管年事已高,这位曾经师从冯友兰的老先生,现在依然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平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古代学子必读的书目。随着时代发展,中小学的教材中《论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很多家长可能在想,新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还要鼓励青少年读《论
有句老话: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无论水有多深,它从不言明,只让世人去揣测它的深度。沉着稳重的人,从不夸夸其谈,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自不必费口舌。越是浮躁之人,越爱表现自己。越是不稳,越是话多。一个人只
懂得自嘲的男人更受人喜爱,他们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一个擅于自嘲的男人,是拥有极高的情商的,他们擅于把糗事和生活酿成一首打油诗,是洞明了一切世事之后,做到的人情练达,是一种成熟且高超的能力。
唐朝诗人孟郊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读者不禁品出诗人的亢奋状态,毕竟人生得意须尽欢,闷着自己的喜悦之情,这样多扫兴啊。其实,在这个认同感和平衡感失衡的社会,你的喜悦只要一说出来就很有可能成
罗素说: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这份独有的礼物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让你往成熟又跨前了一步。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一生有太多不幸:嗜赌欠债卖掉祖屋,家道中落气死父亲,妻子带女离家出走,从战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
低调做人,还意味着你必须丢掉一些东西,比如身份感、优越感、尊贵感、荣耀感等等。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自然而然,修养品性,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能为人着想,能顾全大局,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种爱叫做母爱。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的时候,对母亲才有了深刻
对外人好,对家人恶,这种人是最为可恨的,他们不明白家人才是能永远陪伴他们的人。-1-看完奥巴马的告别演讲,感触良多。在演讲中,奥巴马提及自己的夫人米歇尔和家人时,一度深情落泪。米歇尔,我那来自南方的女
责任,是一种天赋的使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脆弱的。敢于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获得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要保持心的良好品质,就要长时间地自省。现在社会上,常常有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遇到挫折障碍、不如意之事就将责任怪罪到他人身上:上司怪下属事情没做好,员工怪老板领导力不足;孩子成绩不好怪父母、老师,父母、
出家,真的是一种职业吗?出家是一种职业,许多都这样说。于是,剃头、穿袈裟、念经、坐禅成为一种职业需要了。所以,现在许多社会人对出家人产生了另外一种称呼--职业和尚。但是,我们如何去界定职业呢?因为职业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
我觉得人应该去好好安排自己,对喜欢的人,我们就说一些心里话,不能只提要求。我觉得人应该是这样来对待自己: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旅行,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修行。工作是修行以前很多人都认为人生是修行,我觉得不要这样
旅行者在百度上搜索修行这个词,会有如下解释:修行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那么,我想,旅行,恰若一场修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炎黄子孙,源于上古,传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化,人世翻覆,甚是繁杂。无极辟谷带领谷友本着对先人圣贤的尊敬,竭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富楼那一钵千家饭,各方弘化,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像诗一样的生活,像画一般的人生,数不尽千千万万的人民,因为有富楼那的宣扬,而认识了佛陀,而接触到佛陀的真理慈爱。富楼那的生活,时而摩揭陀国,时而憍萨弥罗
二、态度与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我们采取的是客观的、理性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要求我们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具体说,说是要从中国佛教哲学的文献资料出发,不持成见和客观公允地加以理解分析,从中
有位信徒向默仙禅师说道:我的妻子悭贪吝啬,对于好事,一财不舍,你能慈悲到我家去,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好吗?默仙非常慈悲地答允。当默仙到达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但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来供养,禅
许多人常误会随缘二字的含义,误以为被动接受便是随缘。实际上,随缘并非意味着消极,而是要大家在面对事情时不过于强求结果,避免陷入我执的误区。随缘是一种通达的智慧,可让心清净阔达,对我们的修行和生活都起到
赵朴初答:为了便于判断,需要再作些说明:(1)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2)这里所说的空,不是空无之空,它是绝待的,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
壹、前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凡夫开始学佛的第一步。前一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人警惕自己的行为﹔后一句话,众善奉行,是君子会遵守奉行的。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若一个人心中有无数的结,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