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杨曾文: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2025-04-10 12:23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修禅法者少,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禅经以后,习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严、慧观、慧远,北齐的僧稠,北周的僧实等人,都以禅法高妙闻名远近,受到世人尊崇。从记载来看,到南北朝时虽然北魏菩提达摩的大乘壁观(详后节)的禅法正在悄然兴起,但长期以来最流行的禅法是五门禅。

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说:淫欲多的人应修不净观,嗔恚多的人应修慈心观(即慈悲观),愚痴多的人应修因缘观,思觉多的人应修念息观(数息观),烦恼罪恶多的人应修念佛观。此为五门禅。北凉昙无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三以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作为五种度门。此为五门禅的另一种说法。现按以下的顺序对这些禅法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略作介绍。

一、数息观

数息观,也按梵语译称阿那般那观,东汉安世高曾译为安般守意,又译念出入息、息念观。阿那(ānna)意为入息,般那(apāna)意为出息,如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说: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但也有相反的解释,如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五说:出息为安,入息为般。(注1)安即是阿那,般即是般那,对两者何者是入息,何者是出息的解释是不一致的。用现在的话说,安那般那(安般)就是吸气呼气,简称呼吸。修这种禅法是借助数呼吸的入息出息来调节身心,使思虑集中,进入禅观。

这是初级阶段的禅法。修行者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铺好坐具(尼师坛),结跏趺坐,正身端坐,两眼微闭,以舌拄腭,准备入定。若心绪不宁,精神不集中,即可修数息观。组成此禅的六个环节,称为六门,后被称为六妙门。即:数、随、止、观、还、净。

数,是专心数入息和出息,入息结束为一,出息结束为二,再入息为三长息短息,从一到十,心中默数,如此循环不已,使思想渐渐集中。在此过程中,通过体认出入息生灭无常,进一步领悟人的身心也是生灭无常的道理,从而自觉地断除各种思觉烦恼。《坐禅三昧经》说应断除六种思觉,包括三种粗的思觉和三种细的思觉。所谓三种粗的思觉是:欲(贪欲、爱欲)觉,嗔恚觉,烦恼觉;三种细的思觉是:对于父母子女等近亲以及远亲、乡里持有爱恋情谊的亲里觉,对于所居国土富饶安乐怀有依恋情感的国土觉,对于人生恋恋不舍而幻想长生的不死觉。努力断除这些思觉烦恼,使心清净。此经说,修习不净观以及其它四种禅观也可以断除这些烦恼,但因为修数息观更容易使思虑集中,故以修此观断除这些烦恼为宜。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也不仅仅是数息的出入的,也有观想的内容。

随,也作随顺、随息,是将意念集中,随顺入息出息,但不再数次数,入息至竟当随,莫数一;出息至竟,当随,莫数二(《坐禅三昧经》卷上)(注2)。可以感觉到出入息的差别和长短、冷暖,但不可产生杂念。通过思虑呼吸是通过口鼻吸进和呼出外面的风(空气)完成的,是无常的,进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风构成,皆非我所有。

止,通过数息,随息,心已经高度集中,系心一处,是名为止。至此可以说已经真正入定。

观,是正式进入观察、观想的阶段。从观想出入息的生灭无常,进而观想构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阴的生灭无常。《安般守意经》说:何以故止?欲观五阴故;何以故观阴?欲知身本故。(注3)进入止的目的是观想五阴,观五阴的目的是为了解构成人身的根本。何为人身的根本?不外是五阴--色(地水火风及其所造)、受、想、行、识,亦即组成人身物质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既然人身是由五种因缘和合组成的,便是无常的,是空幻无实的。当然,观想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并通过转观作进一步的观想。

还,也译为转观、转,是将意念从注意气息的出入、长短,对人身五阴等的粗略观察,引向更细密深入的观察、思惟。《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舍风门住,离粗观法,知息无常,此名转观。观五阴无常,亦念入息出息生灭无常因缘合故有,因缘散故无,是名转观法。从观察具体的东西到观察一般的道理,从念息的出入,可以转到念身、受(痛)、心、法的四念住,进而观想四谛。

净,即清净,通过转观,领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谓见道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经历四禅,断除情欲烦恼,增加智慧,最后可达到解脱。此为达到清净。

可见,数、随、止是禅观的准备,观、还(转观)是禅观的中心阶段,净是目的。在观、还的阶段既可观身心五阴,又可观四大、十二因缘,并可进而观小乘的基本教义--四谛。

在修习数息观当中,不管进入什么阶段,都应念息出入,共有16个阶段,称之为十六分,或十六特胜、十六胜行。何谓十六特胜,各经译法不一。竺法护所译《修行道地经》卷五说:数息长则知,息短亦知,息动身则知,息和释即知,遭喜悦则知,遇安则知,心所趣即知,心柔顺则知,心所觉即知,心欢喜则知,心伏即知,心解脱即知,见无常则知,若无欲则知,观寂然即知,见道趣即知,是为数息十六特胜。(注4)其中所说的喜悦、安、心所趣、心柔顺等等,都是在禅定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和所达到的意境。在《坐禅三昧经》虽说有十六分,但现在只能找出十五分,即:念息长,念息短,念诸息遍身,除诸身行使身轻柔软,随禅定心受喜,随禅定心受乐,受诸心行(各种心法),心作喜时,心作摄(控制心念)时,心作解脱时,观无常时,观有为法出散(生灭)时,观离欲结(欲望),观尽(烦恼断尽),观弃舍(舍弃一切情欲烦恼和构成的五阴身心等的有为诸法)。每一阶段皆要念入息出息。唐代玄奘所译《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所述十六胜行,可以参考(注5)。

二、不净观

不净观,也作不净想,是以观想人身的不洁净为禅观内容的禅法。在五门禅中,此禅以断除人的贪欲(包括对女色、钱财等的贪求的欲望)为目的。

鸠摩罗什所译《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侧重讲以此禅退治淫欲。《禅法要解》卷上说,众生有六种欲望,即对色(容颜)、对形容(外表形象)、对威仪(起居动作)、对言声、对细滑(皮肤滑润)、对人(众生)相的爱恋执着;对于贪著前五种的人应教他观厌恶不净,对于贪著后者的人应教他观白骨人相。所谓观厌恶不净是指观想人的死尸。又说有两种观想不净的方法,一是亲自到现场(一般是到坟地)观看死尸臭烂不净,想到自己的身体也与死尸一样不净,在心中形成印象(此为取相),然后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坐后对留在心中的死尸的不净形象反复观察;一种是虽不亲见,但已经从师受教,对人身不净已有了解,知道组成人身的皮肉、骨骼、内脏等(统称三十六物)都不洁净,打坐后也能对人身的不净进行观想。自然,观想的目的是体认人身不净,寿命无常,断除对于自己和他人身体容貌的贪恋之情。

修习不净观,从浅入深。《坐禅三昧经》卷上说,修不净观时,先从观想人的毛发、爪齿、皮肉、血液、内脏等;再观想死尸变得青瘀肿胀,腐烂变臭,被鸟兽吃掉;进而再观想尸体和白骨的青色、黄色、赤色等各种不净颜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在要求上虽有不同,但都要求专心内观,不可分心。对于久习此禅者,不应再停留于观外在的皮肉和骨骼,而要系心于顶、额、眉间、鼻端、心处,专心观骨,观骨的白光。说由此可以使身体舒适轻便,在禅定中看见白骨光明遍照,使心住一处,做到静观,并进入色界四禅。

鸠摩罗什所译《禅秘要法经》卷上讲述佛陀为使沙门退治放逸(随意,懒散),佛教沙门修不净观:一、系念左脚大拇指半节,作泡起想,然后观其皮去,专观白骨,从一骨节到二骨节,进而到全身所有骨头,见白骨,再见皮肉、内脏、血液等,体内生有种种虫子,到处充满不净。二、系念额头,自观头的白骨,再见全身白骨,观幻觉中出现的骨人、宇宙中无数骨人,又见由、四大产生的水、火把一切骨人或冲,或烧,一扫而空,由此体认我身空寂,四大无主,我身他身,悉皆亦空。三、从观左脚拇指皮肉流出青黑津液,到观全身处处流出青黑津液,又见到处有人如此,由此对贪淫愚痴进行自我谴责,极自厌身,惭愧自责。此后是观全身的肿胀、腐烂,观身上的脓血,观藏在皮肉中的寄生虫,观内脏脱落,观新死之人,观骨人,观白骨之光进一步观想地水火风四大,我此身者,从四大起,枝叶种子,乃至如此不净之甚,极可患厌;如此境界,从我心起,心想则成,不想不见,当知此想是假观,是从虚妄见,属诸因缘从四大起(注6),认识身心空幻无实,诸法无我。

三、慈悲观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愍观,是以退治嗔恚为目的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对于初习此禅者,应教他慈及亲爱,即首先做到对自己的亲属、朋友怀有慈爱之心,在禅定中念念想着愿意把自己一切身心快乐、各种好处转让给他们,包括衣服、食物以至于富贵,都无吝啬之心;对于已修习此禅者,则教他慈及中人,即应时刻想到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处转让给与自己关系一般的人;对于久已修习此禅者,则应教他慈及怨憎,念念想着把自己的身心快乐和好处让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以至仇人,进而扩大到整个世界的众生,希望无量众生,皆令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注7)。通过修习此观,使自己原有的怨愤的情绪消除。

与此禅相似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无量禅,但四无量禅在境界的层次上比它要高一些。四无量,也称四无量心、四等心,据说修此禅可以生到梵天之上,也称四梵堂。四无量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中阿含经》卷二十一<说处经>对四无量禅有个概要的说法,要求心与慈、悲、喜、舍相俱,做到无结(烦恼)、无怨、无恚、无诤,使心境达到遍满世间,宽阔无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对四无量心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即上面的慈、悲、喜三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慈心是为了断除嗔觉,修悲心是为了断除恼觉,修喜心是为了消除不悦乐,修舍心是为了消除爱憎(注8)。简而言之,慈是想给予众生安乐之心,悲是想把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之心,喜是想象众生得到安乐时的喜乐之心,舍是使心超越怨亲苦乐等一切差别的精神境界,《达摩多罗禅经》卷下所说舍怨亲,离慈悲喜,平等清净,离苦乐相。此四无量心虽常在四禅中修之,它要求所达到的心境与四禅的境界有相应之处,但也可单独修行。

四、因缘观

因缘观,也称缘起观,是专心观想十二因缘,断除佛教所说愚痴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所说的比较简单,讲对于初习行者、已习行者、久习行者修习十二因缘提出简繁不同的要求。这里仅介绍对于久习行者所讲述的因缘观。

十二因缘是把人生的现象和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借以说明人生是由众多因缘和合的短暂的无常的现象,众生由于不明佛法(无明)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此为小乘佛教的基本哲学理论之一。十二因缘是:1、无明,相当于愚痴,不知佛教的善恶报应、四谛、因缘等教义;2、行,指造作或行为,包括思想、言论和行动,由行为所造成的潜在的影响力为业力,可以产生报应;3、识,是感觉和意识思惟活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4、名色,五阴中的受想行识四阴是名,与色合称名色,原始佛教后期或进入部派佛教以后也被解释为胎儿;5、六入(或六处),是感觉器官和意识机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6、触,是六根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所产生的触觉和知觉;7、受,感觉、感受;8、爱,是对人或事物、环境的爱恋感情和追求意向;9、取,执着的追求,包括对人、财物、环境和错误见解、外道戒律的贪求或执着态度;10、有,指人和生存的环境;11、生,形成生命,出生;12、老死,老与死的合称。

修行十二因缘观可以流转和还灭两个角度观想。前者是以无明为始因,顺次相生,如《坐禅三昧经》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注9)。由此说明无明是众生形成和流转苦海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以无明灭为始因,然后是顺次相灭,即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按,即为老死)(注10)。由此说明只有断除无明,才能最终断灭各种痛苦,结束生死轮回。此外,也可以按照十二因缘排列次序的顺、逆方向观想。

在佛教发展中,出现了用三世两重因果的观点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的做法。大意是说,由于前世的无明、行的二因,才有今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而由于今世的受、取、有三因,又造成来世生、老死的二果。为了论述方便,把其中的识解释为识神(灵魂),把名色直接解释为胎儿,等等。《达摩多罗禅经》卷下用称做连缚、流住、分段、刹那的四种方法对十二因缘进行解释,其主要特色就是把十二因缘置于三世轮回当中作分位解释。说通过观想因缘来灭除愚痴,远离认为事物断灭的断见和认为事物永存的常见。

五、界分别观

界分别观,又称界差别观,是观想构成众生及其生存环境的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皆为六大(或称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和合而成,以断除我执为目的的禅法。

在六大中,最基本的是地水火风四大。《中阿含经》卷七的<象迹喻经>中,有关于地、水、火、风四界构成人身的详细说明。既然人身是由五阴构成的,它便从五阴开始分析起。其中的色是四大及四大造。地,分外在自然界的外地和组成人的毛发、肌肉、筋骨、内脏等的内地;水,分自然界的外水和人体内的血液、脂肪、唾液、汗、尿等内水;火有外火和人身的体温、烦闷、消化、饮食等内火;风有外风和人体的呼吸、腹风、脐风等内风,而因为有筋骨、皮肤血肉和空(空隙),使产生了身体。又因为有了内眼处,与外色相合,便有眼识生便有受、想、行、识。通过体认人的身心不外是四大因缘所造,而内外四大皆属于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应当断除认为自己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的见解。以此为观想内容的禅法,就是界分别观。

《修行道地经》卷四<行空品>对地、水、火、风、空、识(称之为神、心神)六大与人身的关系作了分析。经文说,为了破除对于人身的吾我之想,当观身本,六事合成。何谓为六?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风,五曰空,六曰神。前五大皆分内、外,外五大是自然界,内五大是人身,心神在内不在外,心依内种得见外种而起因缘;神有六界:眼耳鼻口身心之识也(注11)。要人通过观察六界与身心的关系,体认人身无常、苦、空、非我的道理。

六、念佛观

念佛观,是观想佛的形象(包括念佛的应、报、法三身)的禅法。《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又说:念佛三昧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看来等分行前当有一个多字,即为多等分人,大概与前面四禅所侧重退治一种烦恼的人不同,是指具有多种欲望和烦恼的人。

如何观佛呢?此经说,首先应到佛像前面仔细观察佛的形象,相相明了,然后回到静处打坐入定,一心观想佛的形象,不可分心,久之便见清晰的佛的光明形象,先见到的是释迦牟尼像,心想像亦不来,我亦不住,进而见过去佛之像,见到佛的非凡的相貌(显著之处有32相,细微之处有80小相),此后从看见一佛到看见二佛、十佛、十方无量多的佛,并可听见佛的说法应当时时想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注12)。当然,修念佛观不止有一种方法,而是有很多方法。在《禅秘要法经》卷中也有讲述观佛的法门,要观想佛的形象者,一边念佛,一边忏悔,在此过程中诸恶罪业,速得清净(注13)。

当然,上一节所说的观想阿弥陀佛的禅法也是一种念佛观。

七、所谓四禅八定

四禅,因具有审虑的功能,也名四静虑,佛教用以断除欲界烦恼,超越欲界而进入色界的禅定。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八定,或四禅八定。四无色定是用以断除色想、色的束缚,超越色界而进入无色界的禅定。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佛教的世界学说中的三界。欲界是指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环境,包括所说五道中的人和六欲天、畜生、饿鬼、地狱等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色界是居于欲界之上的已经脱离食、淫二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已经超脱形色的众生及其所居的世间。据说修四禅圆满者死后可以生到色界的诸天,修四无色定的人死后可以生到无色界诸天。四禅八定原来自印度的外道。据佛的传说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随外道阿罗逻学修四禅,从优陀罗学习四无色定。当然,佛教虽从外道那里吸收了这些禅法,但是又加以改造,进行新的解释,把它们与佛教的其它禅法结合起来修行。

四禅,是由一禅进入二禅,由二禅进入三禅、四禅。《坐禅三昧经》卷下和《禅法要解》卷上说,修行者虽已入定,但仍被欲界烦恼扰乱,便当进学一禅,弃除爱欲和种种不善之法,一心精勤信乐,便进入一禅,感到超越欲界的喜、乐,但是仍有思惟感受的觉(后译为寻,粗略的思虑活动)、观(后译为伺,细微的思虑活动)。因为有觉有观,仍难免产生爱著,扰乱定心,故应加以对治。在断除觉观以后,得到内心清净(内等净),由此定境产生新的喜、乐,进入二禅。喜是粗乐,也是一种烦恼,所谓爱慢、邪见、疑等,扰乱定心,是二禅应当对治的对象。通过离喜,便进入三禅,遍身得乐,即所谓细乐,包括爱乐、快乐、无恼乐;心行舍法(或称之为护),是不再分别和执着好丑的心理状态,此时一心念慧。然而乐亦无常,也属于苦患,应当舍弃。《坐禅三昧经》卷上说,复以妙善,舍此苦乐,先弃忧喜,除苦乐意,护念清净,得入第四禅。不苦不乐,护、清净念,一心(注14)。这样,一禅舍去觉观(寻伺),二禅舍去喜,三禅舍去乐,进入四禅的不苦不乐的安隐之地,它也名不动处。

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对四禅的表述比较朴素,如《中阿含经》卷一<城喻经>说,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按,意为离开欲界)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乐灭苦灭,忧喜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伴随从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升进,境界的提高,组成各禅的要素发生增减变化。《俱舍论》卷二十八对四禅(称四静虑)作了归纳,说四禅有共同的要素等持--心一境性(即定),除此之外,一禅具有寻、伺、喜、乐四支;通过断除寻伺,二禅具有内等净(称之为深信、信根)、喜、乐三支;再断除喜受,三禅具有行舍(超越苦乐的心境)、正念、正慧、受乐四支;断除乐受,四禅具有行舍清净、念清净、非苦非乐受三支。

然而对于佛教来说,进入四禅并未达到最后的涅槃解脱,但却为更高的修行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禅法要解经》卷上说:

行者得此第四禅,欲行四无量心,随意易得;欲修四念处,修之则易;欲得四谛,疾得不难;欲入四无色定,易可得入;欲得六通,求之亦易。何以故?第四禅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调柔随意。

其中的四无量心是观想慈悲喜舍;四念处是念身不净,念受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通过从不同角度观想四谛可以达到超越三界的解脱境界;六通是六种超呼寻常的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据说成为罗汉、菩萨和佛后皆具有神通。

四无色定也称四空定,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据《禅法要解》卷下并参考《坐禅三昧经》卷下,谓四禅属于色界,虽已达很高的境界,但仍不离色、受、想、行、识五阴,没有摆脱无常、苦、空、无我,修行者应进一步脱离第四禅的五阴,因五阴以色为首,故但说离色,断除对于内外的色想、有对想(关于事物相对差别的观念),于是进入空无边处,系心无量无边的虚空。在此定界,已无色阴,只有受想行识四阴。此四阴在此虚空定界,仍不免无常、苦、空、无我,而且虚空从识而有,欺诳虚妄,应当离舍,于是进入识无边处。在此禅定,虽也有受想行识四阴,但因一切内法,识为其主,而识能缘无量远处,故称识无边处。继续观识,体认识如幻虚诳,属诸因缘而不自在,产生厌离之心,便入无所有处。修行者如果是利根者,便知此禅境界仍有识等四阴,若执着无见,不能脱离苦患,于是便超越此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在此禅界虽有想,但已经微细不利,故称之为非想非非想处。钝根的修行者不知此禅境界仍有四阴,便认为已达涅槃境界。但利根的修行者知此禅境仍属因缘和合,虚妄不实,无常、苦、空、无我,亦是后生因缘,应当远离,于是进而学习四谛之法(注15)。可见,

此四无色定仍是修持四谛观以前的准备阶段的禅法。

按照佛经的记载,四禅八定可以与上述各种禅法交叉修行。这些禅法虽不能导致最后的解脱,但它们是被已经达到很高境地的修行者用来断除人间烦恼,进行休息,获取禅的喜悦感受的重要禅法。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去世之前曾反复进入四禅、四无色定,并在第四禅入灭。

以上所介绍的禅定虽仍属于小乘禅的体系,但已搀进相当部分的大乘佛教的内容。从这些禅法的形式来说,大乘修行者既可以修习,也可以不受它们的拘束,进行超越。

注 释:

(注1)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165页上与第215页下-216页上。

(注2)《大正藏》卷15第275页上。

(注3)《大正藏》卷15第164页上。

(注4)《大正藏》卷15第216页上。

(注5)释惠敏《鸠摩罗什所传<数息观>禅法之剖析》,对此作了比较,可以参考。载释恒清主编《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出版。

(注6)《大正藏》卷15第248页中。

(注7)《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中。

(注8)金陵刻经处出版《藏要》本第一辑.丙.22册第266页B。

(注9)《大正藏》卷15第272页下。

(注10)《杂阿含经》卷12,《大正藏》卷2第81页。

(注11)分别见《大正藏》卷15第206页上、210页上。

(注12)《大正藏》卷15第276-277页。

(注13)《大正藏》卷15第256页上。

(注14)《大正藏》卷15第278页上,其它见第289-290页。

(注15)《大正藏》卷15第296页上。

End

梵呗 隋唐的“流行乐”

梵呗 隋唐的流行乐◎ 妙 清 中国佛教音乐,亦称梵音,在历史上又被称作梵呗、唱导、变文赞等,最初起源于公元二世纪。中国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梵意为清净、寂静、离俗等;呗意为歌颂或攒咏,指佛教徒以短偈

隋唐佛寺

◎ 袁 牧 隋唐是汉地佛寺繁荣和定型的时代。唐代已有僧人所建的兰若,地方富人供养的山房、昭提,里坊、村落中的佛堂(邑里佛堂院和村佛堂),以及京城、八道、各州的官立寺院(敕建和奏请赐额)。唐代佛教宗派渐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依照本文的分析,天台宗的这一心性论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命题构成:一是性具善恶,二是生佛互具,三是一念三千,四是贪欲即道。第一个命题性具善恶,是指众生之心体本具善、恶二性。这是对众生之

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提到中国社会的发展日程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使人感到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然后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杨曾文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活泼泼的中国禅宗

活泼泼的中国禅宗禅宗成立较晚,兴起在唐末五代,是中国民族佛教宗派之一,与其它宗派相比,拥有自己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禅宗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禅师是怀着超越诸宗之上并且批评诸宗的意识创立和传播禅宗的。与诸宗

杨曾文:痛悼净慧长老

痛悼净慧长老杨曾文2013年4月20日上午,笔者正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出席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发表会,忽然惊闻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黄梅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杨曾文:弥勒经典和弥勒信仰的民族化

一公元前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人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经历汉魏西晋时期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时期教理的研究与会通,至隋唐时期成立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民族化历程

杨曾文: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一、马祖的故乡在今四川什邡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世人称为马祖,汉州什邡(在今四川省中部)人。关于马祖的籍贯及出家,相关史料所载马祖传记的记载是:大师法讳道一,代居德阳。初落发于资中,进具

杨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传统

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字记载,从只有佛经到产生诠释佛经的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

一、前言从佛教总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佛教的教理、组织和修行方法总是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的。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因为以达到身心俱灭的无余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所以没有提出佛

杨曾文:永明延寿及其著作

永明延寿及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在对延寿的生平作介绍后,对他的重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注心赋》、《观心玄枢》等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进行概述,并且

杨曾文:怎样读《六祖坛经》

一、禅宗的兴起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和结合,在隋唐时期实现中国化,重要标志就是先后成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在这些宗派中,以禅宗最具民族特色。正如近代倡

杨曾文: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接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和规范。因此,伦理道德现象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伦理和道德的词义虽有区别,但在以研究人类道德为宗旨的伦理学科中,二者是一个意思。本文所要考察的大乘佛

杨曾文:雪窦重显及其禅法

禅宗虽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在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离开文字,而且越来越重视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不仅陆续出现了大量记载历代各地禅师传法的语录,而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用以表达禅的意境、启示解

杨曾文: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论文提要:法眼宗高僧延寿生活在五代末北宋初,撰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著作,不仅对禅宗心性论和解脱论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且继承唐代宗密的禅教会通思想,提倡禅教一致、禅教会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杨曾文: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吸收先进科技,促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公元前6、5世纪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开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带传播,随后流传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传播范围超越印度,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佛法从口头传授到运用文

杨曾文: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曾文内容提要:论文对唐代伟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玄奘一生非凡的经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论述,并对他翻译的主要经典作了概要介绍。关键词:玄奘 佛经翻

杨曾文: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

一、面向社会从事教化是佛教的基本责任从佛教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从佛教传入中国至今也有2000多年。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将面向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教化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四

杨曾文: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逐渐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隋唐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

杨曾文:天台智

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杨曾文内容提要:天台大师智顗对以往中印两国佛教思想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创立了以大乘止观学说为中心,包括判教论、中道实相论、观心论、心性论在内的庞大的教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就智

杨曾文:马祖和洪州宗

马祖和洪州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的期间,是南宗迅速兴起的时期。在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现象是南岳怀让-马祖禅系和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禅系从湘、赣两个

杨曾文: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如果对中国禅宗历史进行分期,大体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从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到惠可、僧璨,可作为酝酿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从五

杨曾文: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及其现代诠释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出现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临济义玄(?-866),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禅法,以其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

杨曾文: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现在所说的禅宗,一般是指由慧能开创而在唐末以后成为禅宗主流的南宗禅。然而从禅宗发展历史考察,在唐末以前曾有过南北二宗并行传播的时期,而且至少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到安史之乱(755-763年)结束

杨曾文: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

考察禅中国化的卓越尝试读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前言佛教来自印度,经过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初传、普及和研究阶段,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不断适应和结合,至隋唐形成具有鲜

杨曾文:《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清世宗于雍正十一年(1733)选编,共十九卷,收录从后秦僧肇到历代部分禅宗高僧传授禅法以及雍正时期一些亲王大臣的参禅机缘语录和雍正皇帝所写的 19 篇序。在前面的《御制总序》中首先叙述他对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杨曾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中国,也许在世界各国,提起少林寺,好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提到菩提达摩,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不过,在中国知道他的人还是很多的,即使扩大到近邻朝鲜、韩国和日本,乃至越南,知道他的人也

杨曾文:21世纪佛教研究之我见

21 世纪佛教研究之我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多元复合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儒、释、道三家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块。中国的佛教虽源自印度,但在漫长岁月的流传中已经与

杨曾文: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

杨曾文:达摩的禅法

达摩的禅法杨曾文这里所说的禅法不仅包括对坐禅修行方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对禅学的见解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理论。下面主要根据柳田圣山所校编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下简称《四行论》,凡引柳田校本用1、2

杨曾文: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

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杨曾文内容提要:在清初东南地区纷乱之际,临济宗高僧隐元应请东渡日本九州传法,后来在江户幕府的支持下,在宇治建立黄檗山万福寺作为传法中心,成立在已有的日本临济宗、曹洞宗之外建立了黄檗

杨曾文:从佛教的民族化看中国禅宗的特色和迅速兴起

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此后经过东汉、魏晋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南北朝的深入传播和佛教研究的兴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结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许多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派,标志着佛教

杨曾文:中国佛教的荣辱观

中国佛教的荣辱观杨曾文一、佛教道德和荣辱观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意识形态,在整体上既包括道德理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评价等。所

杨曾文: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杨曾文北魏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修行和传法,传二祖慧可后,经过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着中国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慧能创立南宗以后,禅宗在全国迅速兴起,到

杨曾文: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一、宗密与裴休宗密(780~841年),俗姓何,果州西充(在今四川)人。幼年学习儒学经书,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接触佛教经论,年二十三入遂州(今四川遂宁)义学院专攻儒学,二年后从道圆禅师出家。[1]在他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