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洋州开元舍利塔
2025-02-03 12:46

座落在城南的舍利塔已经成为这座临江小城唯一的古董,它古拙的身躯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俯瞰着脚下这块土地的风起云涌。

古塔不是太高,十三层,砖木结构,九丈余;谈不上雄伟,孤单单的,就像个木讷的老人;也谈不上古老,相比较宝鸡法门寺内的古塔,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它显得年轻;更谈不上显赫,比起矗立在长安城里巍峨的大雁塔,其形微而位轻。

可它实实在在是这座小城的坐标,是小城人穿越时光隧道的列车,是小城的历史见证。

皓月当空的夏夜,盘坐在塔下,侧耳细听塔内是否真有金鸭子在欢叫,因为爷爷的爷爷传承下来一个故事,舍利塔内没有高僧的舍利子,只有一只会在半夜鸣叫的金鸭子,谁若捉到它,便会荣华富贵。我不曾听到金鸭子的鸣叫,也不曾见金鸭子从塔内蹒跚地走来给我一个天大的惊喜。

秋冬季节的黄昏,寒风自秦岭北侧吹过来,塔角悬挂的铃当摇晃着,但不曾有悦耳的金属撞击声,我肯定那些铃当不是因为年迈,而是因为它们那生铁浇注的身体根本不会演奏天籁;那些黝黑的铃当相当残破,老人们说在民国年间有国民党士兵拿他们射击取乐,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拿着破枪不曾识文断字的士兵无聊之余与历史开开玩笑也是一种无奈的消遣。

古塔见证着世世代代饮食男女生生息息、绵延不断的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演过一出膜拜小青蛇的故事。不知何年,一只多事的小鸟将一粒树种撒在了塔顶,日照雨润下,种子居然落地生根,不知不觉间长成一株枝叶茂盛的小树,眼见着小树有毁塔的隐患,政府派武警战士将小树铲除,被拔除的小树让一位附近的老太婆捡回家准备作柴禾。可是奇迹出现了,老妇人在回家的路上蓦然回首,居然发现身后尾随着一条碧绿的小蛇,水灵灵的,象成人的拇指一般粗细,老妇人是个佛教徒,立即对着青蛇下跪叩头,双手合十嘴里急急诵唱“阿弥陀佛”,连连说,“对不起,青蛇大仙,你的洞府可不是我捣毁的,我这就把你送回去。”那蛇也怪,好像能听懂人话似的,一点都不惊惧,跟在老妇人的树枝后返回了古塔下,悠然自得地钻进了塔缝里。这下不得了了,“白娘子的妹妹小青到洋县了”的消息在三两天内很快传遍了全县的各个角落。彼时正是夏季,一大早,塔下聚满了男女老幼高矮肥瘦五颜六色相杂的、看热闹的人群,个个头顶着白花花的太阳,伸长了脖子,瞪圆了眼,一睹紫竹林“青妹”的风采。那蛇就像个职业演员,喜欢在众人面前摆个POSE,必在每晨6点30分至7点之间从塔内沿砖缝悠然而出,昂头扭腰,环绕塔基散步数圈,引得众人啧啧称奇,惹得老太婆们双膝跪地,叩头如捣蒜,双手合十在胸前,嘴里急念阿弥陀佛,“小青”表演完毕遂沿原路入塔,塔外即有鞭炮燃起,此起彼伏;众人上班的上班的,回家的回家,人群散尽。第二日又如此,循环反复近10日。政府领导知道此事,立派文化文物局领导处理此事。某日清晨,文物局局长带几名武警聚拢塔下,单等那青蛇露面,准备除此惑众之物。那小蛇依旧自塔而出,可是还未等它扭腰挺胸,局长已高举铁铲将其斩作数段,并高举喇叭大讲系有人凭此搞封建迷信,众人在哄笑声中散去,那些叩头燃香放炮的老人也悄然退去,青蛇事件就此湮灭。

宝塔所在空旷之地洋县人俗称为关寺广场,关寺者,塔西之关圣寺庙也,原来香客尚众,香火尚旺,规模颇大,在文革中遭彻底捣毁,已不复存在。

塔与寺孰先孰后就如同鸡与蛋之争,如果塔下真有舍利子的话,那就应该先有寺后有塔了,舍利者,高僧之遗骨,只是此高僧无佛祖之宏名,不知释姓呢还是他姓,本欲扬名,名却不扬,历史常常开这样的玩笑,不过宝塔还在让人抒发悠悠思古情。

塔北原是一爿洼地,是古时市民的排污池,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春夏风光堪比杭城西湖,夏日荷叶田田,蛙声四起;秋冬寒风吹折枯荷叶,有鸟儿踯躅孤立,一派萧飒颓废之气。

塔西南即有名的红岩头,亦即旧时官家处决杀人草寇的场所,现在房屋鳞次栉比,无一丝萧瑟暴戾之气。

环顾古塔四周,当知初建此宝塔无非是用于镇邪避害,保境安民,可是令人大不解的是,在过去的几千年漫长岁月里,洋县人备受贫穷、战争、灾难的煎熬,生活困顿,几千年的城市规模不扩反缩,即使所谓的大唐帝国开元盛世也不曾像如今这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安享太平。

在这初春的傍晚,站在塔下北望灯火辉煌的唐塔大道,远眺牛头坡梨园的流光溢彩,回首历史的沧桑巨变,展望璀璨的盛世明朝,内心涌出无限崇敬,为这座见证历史的古塔,为这个蒸蒸日上的时代,更为这个伟大的民族。

End

吠舍离·阿难舍利塔

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宋辽时期的舍利塔

沈阳舍利塔沈阳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称塔湾舍利塔,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该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

洋州开元舍利塔

座落在城南的舍利塔已经成为这座临江小城唯一的古董,它古拙的身躯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俯瞰着脚下这块土地的风起云涌。古塔不是太高,十三层,砖木结构,九丈余;谈不上雄伟,孤单单的,就像个木讷的老人;也谈

明清时期的舍利塔

开福寺舍利塔(景县舍利塔)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

武安古建筑—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位于邯郸市武安市东门里,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远望挺拔雄伟,每层东南部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

【栖霞文史】 千年沧桑舍利塔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圣地,曾经寺院遍布,梵刹林立,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除了南朝,南唐时代是南京的又一个佛教高峰,史书说“都下赡僧逾万人,造塔建寺,日

天成寺舍利塔介绍

天成寺舍利塔又名古佛舍利塔。位于蓟县盘山莲花岭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大殿西侧,飞帛涧旁。始建于唐,重建于辽天庆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祯年间重修,1942年为日本侵略军焚毁,1980年修葺

开元释教录 第十五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十五卷 (别录之五)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别录中有译无本录之二小乘经重译阙本一百二十五部 二百六十五卷 中阿鋡经五十九卷符秦天竺三藏昙摩难提译(第一译)右一经前后两译一本在藏一本阙 增

开元释教录 第三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三卷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总括群经录上之三东晋司马氏都建康(亦云南晋)从元帝建武元年丁丑。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凡一十一帝一百四年。缁素十六人。所译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一百六十八部

开元释教录 第五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五卷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总括群经录上之五宋刘氏都建业自武帝永初元年庚申。至顺帝升明三年己未。凡八主六十年。缁素共有二十二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杂集失译诸经。总四百六十五部七百一十七卷(于

开元释教录 第十三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十三卷 (别录之三)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二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示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毗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

开元释教录 第十四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十四卷 (别录之四)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别录中有译无本录第二之一有译无本者。谓三藏教文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之类也。自圣教东移殆乎千祀。质文亟改钟鼎屡迁。重以周武陵夷缁徒丧灭。致使法灯

开元释教录 第十八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十八卷 (别录之八)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别录中疑惑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疑惑录者。自梵经东阐年将七百。教有兴废时复迁移。先后翻传卷将万计。部帙既广寻阅难周。定录之人随闻便上。

开元释教录 第十九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 第十九卷 (入藏录上)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成四百八十帙大乘入藏录上(大乘经律论总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一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一卷(南藏多庚午岁三字)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般若部(总二十二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唐三藏玄奘法师于玉华宫寺译六十帙计一万六百四十九纸 [天]字起至[柰]字止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二卷 (上)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二卷 (上)唐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 唐三藏宝思惟译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一卷 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 十二佛名神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二卷 (下)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二卷 (下)唐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差摩婆帝受记经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不增不减经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造塔功德经一卷 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繞佛塔功德经一卷 唐天后代于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三卷 - 大藏经

开元释教录略出 第三卷唐崇福寺沙门智升撰长阿含经二十二卷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法念译自二帙计四百四十八纸 [深][履] 中阿含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自六帙计一千一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