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秀清
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岁时,就没有了父亲。她生性高傲有男儿气概,爱好读书,也喜欢运动和旅行,因此,家里曾经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在十一二岁时她即能作诗词。当教师离去后,她就自己研习、阅读。十四岁时已遍阅诸子百家、十三经等书。但她母亲只重旧礼教,要她学习缝纫、家政,然而这与她的性情是不相合的。她累次请求出外求学,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十五岁就将她许配了人家。她恐怕荒废了学业,坚决不愿出嫁,曾三次自尽未成。可是后来再三考虑,认为借此出嫁的机会而能脱离封建家庭倒也是好的。于是就在这年冬天十一月间嫁给了一个同县的董姓青年。这人还只十六岁,是一个无知无识的纨绔子弟,使她深有彩凤随鸦,遇人不淑之感。在第二年正月就逃回娘家。不久她丈夫赶来找她,只好与他同来上海求学。她就进基督教青年会专心学习英文,而她的丈夫则不但不好好学习,反而乘机花天酒地向堕落的路上跑去。她不得已,只好再与他回到原籍--慈溪。十九岁那年,生了一个孩子(现年三十余岁,在上海新昌公司工作)。其后她丈夫另外娶了一位偏房,她就将孩子寄在母家抚养,自己只身来沪,进上海守真中学四年级读书。第二年临毕业时校方对她说,你在本校毕业,必须加入基督教。她不愿服从,就愤而回乡。不多时又重来上海,决意要进大学深造。就在大热天里努力补习功课,常常到深夜一二点钟方始就寝。考取了沪江大学后,就将衣服首饰变卖,充当学费。二年后,为要减轻学费负担,就转入南方大学。当时正是日人惨杀顾正红烈士、五卅惨案发生之日,她积极参加运动。示威游行时大队巡捕以步枪对付学生,她与同学匍伏至昼锦里,得免于难。在第二日散发传单时被捕。学校当局认为她是闹风潮的人,当即开除了她的学籍。因此在这年秋天她又转入了国民大学,那所学校是章太炎先生所主持。她于念六岁就在那里的英文文学系毕了业。那时她把她的著作编成了《绿天簃诗词集》出版。
一九二七年她在梅立德夫人的劝说下,在宁波长老会里受了洗礼,加入了基督教,并在普益社担任工作。又曾教授国文于四明中学。继此之后,又担任了宁波市立图书馆的馆长三年,因而得到了浏览各种书籍的机会,当她看了《印光法师文钞》《太虚法师文钞》《唯识三十颂》等书后,才觉得佛学的广博渊深,实在是宇宙的真理。她又爱读理学、王阳明、陆象山等的著作和印度的哲学,这是造成她学佛动机之一。还有那时寄禅老和尚的殉难事件也感触了她。更因净心老和尚为修建天童宜兴禅师塔的事情,请她写一篇碑铭,而以契嵩法师所著的《镡津文集》相赠,作为酬报。在这本书里有驳韩愈辟佛论的文章三十篇。她看了后再找欧阳修的《本论》三篇来看看,发现了韩愈和欧阳修们眼光浅短,凭着一己的世智辩聪,强词夺理,执妄为真,歪曲了事理,更证明佛教理论的不可动摇,这也是促使她学佛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九二八年夏天,她约了友人到普陀去避暑,下榻在极乐庵,终日游泳散步,怡养身心。一天,来了一个比丘,自称是印光法师派遣他来,劝她勿再游泳,以免发生意外。过了数日,她就去拜访印光法师。初次相见,就蒙法师深加爱护,授给《文钞》一部,并嘱其不要再学虚浮气派,应该好好研究佛理,成一佛教居士。她就以自己所著的《绿天簃诗词集》还敬。第二天印光法师差人将书送还,并且还附了一封信来,大意是说:文字虽然好,只不过为一诗词匠罢了,希望能趋向正道成一大器。此后她又往礼了印公三次,蒙其慈悲摄引,允许继续在通讯中开示一切。四年后,方始正式皈依三宝,印公赐她法名慧超。从此她由佛学者变成学佛者了。同年春天,因为宁波市长易人,她就辞去了宁波市立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做了甬江女子中学的教师。不久在雪窦寺遇见了太虚法师,劝她到武昌佛学院去求学,于是她又开始了云游参学。当时法舫法师正在佛学院讲《成唯识论》,她便去听讲。经过武昌时又到菩提精舍去听苇舫法师讲《俱舍颂》。到了冬天,仍回宁波,途中在船上看《弥勒上生经》。到了宁波后,就专修弥勒上生观和研究法相,并著作了《般若花》及《海沤集》,同时又为《海潮音》月刊投稿。后来得了恶性脾核症,由上海延安中路(旧福煦路)外医密勒氏开刀治疗。当时亲友们都以热泪对她,替她很担忧,但她自己却想着梵志拈花放下六尘、六根、六识的因缘,泰然地放下了一切。因此虽上了九小时的麻醉药,动了二小时的手术,待清醒后心神很安定,也不觉有痛苦。第二天密勒医生对她说:我为病人动手术时,见到每个病人心脏的跳动总是很剧烈的,可是你的心脏并不急剧跳动,因此流血亦很少,这倒是我第一次所遇见的。就在短短三四个星期内,她恢复了健康。此后就到法昌寺佛学院去教书,与比丘尼觉明师相识,共同研讨《楞严经》及如何参究向上的事情。觉明师待她像亲姐妹一样亲切,而她对觉明师则像自己的师父一样敬重。觉明师是一位真参实学的大德,所以尽力劝她出家,以续佛慧命,但她因当时自己不能持比丘尼的戒律,所以没有成为事实。
本空师在上海时曾到镇江游历金山寺,谒见静宽老法师。老法师见到她的名片,就称她做半头陀,对她说:七年之后,时节因缘凑合时可再相见。抗战开始后,得到静宽老法师的信,嘱她到崇福寺去避难,以偿宿愿。于是她就和永范比丘尼同伴到崇福寺去。到寺的那天正是老法师的生日,吃了寿面以后,就拜老法师做了师父,并决心住在山上参学,直到本来面目悟得时为止。老法师就给她破屋一间,指示她须宗教兼习。她在这遮不住雨、挡不了风的破屋中修学,三年如一日,每天晚上参禅,早上为永范师讲经,由老法师在旁指教。后来到净圆寺听老法师讲《法华经》,听毕后仍回崇福寺。后因军队驻入寺中,只得迁出崇福到杨村去。
一日,本空师为《八指头陀评传》写题词的时候,看到书中有修习法华三昧而开悟的事例,心中正在向往,恰巧有宁波佛教居士林的干事柴鹏飞居士前来访问,说起根慧老和尚在江东修法华忏,于是就一同往礼根慧法师。相见后法师即说:女太太们学佛法真真可怜,只知打七打八,何曾学到真实的佛法,一出了佛寺大门,什么佛法不佛法早已置之脑后了!她听了这话就发愿说:假使我能了解佛法后一定要为妇女们说法。根慧和尚问她:能否忍受严厉管教的禅规呢?她坚决表示能如法修习并忍受一切。于是就跟老和尚参学七年。每天清晨二时起身,到午夜十二时睡觉,仅以菜叶糙米充饥。待至老和尚闭关,她才到慈湖中学及毓才中学去教书。后来根慧和尚在观宗寺做了住持,就请她去教授僧众有四年之久。当根慧老和尚在观宗寺讲经时她为覆小座(略似现在的传达报告),并为记录《弥陀经性乐义味》及《经筵拾零》各一册。
本空师曾礼法华三昧忏法七次,每次计二十一日。后来又在静宽老法师处受了菩萨戒。本空师第一次讲的是《法华经》、《起信论》及《十六观经》,地点在慈溪开宗庵。解放后,她在慈溪再修法华三昩忏法,并且加持楞严咒。在这期间突然发生了出家的心念。一九五〇年正月初九,根慧老和尚问她修行近况时,她就告诉老和尚说,自己发了出家之心。老和尚听了,认为这一机缘是不能延误她的,于是就择定二月初八日实行剃度,同时她发了十大愿以坚定信心。老和尚又在观宗寺举行了传戒仪式,开戒成就她,不意同时求戒的竟有一百余人之多。戒期满后,老和尚决意要付法于她,于是就在智者大师涅槃日传授天台正宗,赐号弘量,并殷勤的嘱付她要弘法四方,做一艘普渡众生的慈航。
摘自《张汝钊佛学作品集》
End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大德开示(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佛源老和尚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念阿弥陀佛心不散乱,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释迦佛,心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拘达拉柯西比丘尼征服自己获最大胜利8~3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8~4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不如克己者是大胜利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拘达拉柯西。拘达拉柯西是舍卫城的
比丘尼波它卡那如实知见生灭法8~14若人活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活一日实见生灭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波它卡那。波它卡那是舍卫城的富家女,美丽聪明,父母钟爱,却与一名家里的男仆私奔,后
比丘尼巴户普提卡了知究竟法尊贵神圣8~16若人活百岁不见究竟法不如活一日得见究竟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巴户普提卡。巴户普提卡的丈夫去世后,她本来不想分财产给子女。由于儿女一再请求
老比丘尼优塔罗身体是病菌住所11~3色身完全垮坏病菌窝易瓦解腐朽涌出溃散有生终归有死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老比丘尼优塔罗。长寿的比丘尼优塔罗,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丘,她请比丘
貌美的比丘尼身体是老死慢虚伪的家11~5此城骨所建沾满血与肉储藏老与死我慢及虚伪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嘉娜帕达卡亚尼公主。她是佛陀继母的媳妇,非常美丽,嫁给佛陀异母的弟弟难陀。有一天,她
强暴比丘尼的人罪孽种苦果5~10 恶业未成熟愚者以为甜恶业成熟时愚者受苦难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蓝莲花。蓝莲花美丽大方,有许多追求者,但她决定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在打扫大殿、点灯
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得见涅槃尊贵又神圣8~15若人活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活一日实见不死道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吉舍瞿昙弥是舍卫城的人,嫁给一位富翁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在刚学会走
鸠摩罗什 (传法东土 关河大师)龟兹国又迎来了一个平静的黄昏。国师官邸内,却出人意料地爆发出一场争吵,这对恩爱夫妻究竟怎么回事呢?你为什么非要出家,去过冷清的寺院生活?究竟为什么?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俗称尼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1、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2、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
比丘尼”是对佛教里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众的称呼,为音译。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313
比丘尼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比丘尼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比丘尼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
佛制不允许僧尼同住。宣化上人在美国创办的万佛城,是僧尼同修道场,但是僧尼不同住,住的地方都有围墙间隔开来,而且晚间严禁串门走动。古代汉地,僧尼寺院都是间隔在几里地以外的。佛陀从允许女子出家那时候开始起
“比丘尼”是指佛教中出家的女众弟子。佛教中的第一位比丘尼竟然是释迦牟尼的姨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是释迦牟尼母亲摩诃摩耶夫人的妹妹。释迦牟尼出生后七日,佛母摩诃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摩诃波阇波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佛教高僧大德禁绝食色二欲,是否违反人性?且为了健康与营养人应吃荤。佛教并未禁绝食、色二欲。居士身修行很多皆有妻子家庭,出家人禁欲是为精进修行,是其自愿。佛经有言,色欲乃众生系縳于三界之因,这是由于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