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因果报应的原理是什么
2025-04-03 11:17

菩萨自性常生快乐,菩萨他常生快乐,所以也能令众生悉欢喜;因为菩萨他本身是快乐的,众生见到菩萨都生快乐,被菩萨影响,也都不忧愁了。

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似的。大圆镜在你面前现出来,你若是欢喜,镜子里边人也欢喜;你若是忧愁,镜子里边那个人也忧愁。

菩萨本来是如幻如化的,好像镜子里边那个人一样;他是欢喜的,众生见着镜子里边那个人,也就生欢喜了。

你对人家发脾气,人家对你也发脾气;你对人家欢喜,人家对你也欢喜,这叫反应,又叫弹力,又叫反射。

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你对人家总是存一个好心,你就不告诉对方,不告诉对面这个人;久而久之,他也会知道,所以说心诚则灵。

心诚,就是你这儿真了,你诚到极点,就会有感应;感应也就是反弹那股力量,也就是你造的善业和恶业那条道路。

End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因果报应及家族教育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

念佛往生的原理

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讲  胡继欧记──二十年八月在华北居士林──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

佛说因果报应法则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于凌波: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引言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世上真的有因果报应吗

人们常说,这世间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似乎在说,你只要做了恶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如果在你做的那个时候,没有及时的出现在你的身上,那么就说明时间还没有到,时间到的那一刻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一、 了解念佛法门原理的必要性尝与某法师交谈,彼谓净土法门,乃方便法,非究竟道。闻之,心中黯然。不想一位研教多年的法师,竟有如此见地,世尊叹息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信然。于净土经典,蕅益大师赞为“华严

冯达庵:天眼通原理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界。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定力深者始克知之。内容区分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境通。六漏尽通。第六之通。惟成佛与阿罗汉而后能。其余五通。上自菩萨。下迄外道。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宋智明: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节 六妙门的养生原理

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六妙门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佛家功法。在养生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中转移、随顺、寂止、妙观、返本、清净的六道养生之门,门门中有无数变化,功能全面,可以使人在修养心性、怡悦天年的「养生」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故事

我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接触佛法也有好几年了……回首这三十多年来,我惊出一身冷汗。我从听闻佛法--发愿修行--精进念佛--修来现世福报--忘乎所以--迷失自我--验证了现世恶报--悔之晚矣--诚心悔过-

般舟三昧的念佛见佛的原理是什么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âvasthita-samādhi是大乘汉传佛教念佛法门中的“常行三昧”,以行走为主,口诵佛号,以此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直到证得念佛

因果报应的原理是什么

菩萨自性常生快乐,菩萨他常生快乐,所以也能令众生悉欢喜;因为菩萨他本身是快乐的,众生见到菩萨都生快乐,被菩萨影响,也都不忧愁了。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似的。大圆镜在你面前现出来,你若是欢喜,

伤害哪三种人,因果报应会很大

一、对你有恩的人 帮助你度过无数劫难的恩人,冥冥之中你已欠他们许多,今生再伤害他们,就会欠更多。一旦报应到来,就会非常迅猛,重者让你短时间陷入万劫不复的恶境。因此,万万不可伤害对自己有恩的人,宁愿伤

紫虚居士: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

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及法器与念珠加持的意义)药师山紫虚居士讲述叶政盛整理一、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开光是牵涉到精神界与物质界的一种交流,就是佛菩萨怎样利用佛像来做事情。佛菩萨是精神界的层次,佛像是物质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测不准原理

讲「测不准」之前,我们先问测量是什麽?测量是「人的心智」运用「仪器方法」衡量「被测物」,所以「人的心智」贯穿整个测量过程。比如,一个人用尺测量楼房的高度,这个人必须具备知识和智慧,才能测量出正确的高度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1:认识间接贡献

交易原理之1:认识间接贡献梁乃崇教授「交易行为」不仅是时下强调经济挂帅,甚至是主导国势强弱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交易行为」的确是主导富裕与否的关键,但其影响之广绝不是表面所见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2:间接贡献的力量庞大

交易原理之2:间接贡献的力量庞大梁乃崇教授为了让大家更明白透过交易所得到的贡献,我们看下面这个公式:我现在用代表人、家、公司、机构、国等等主体,P=+++,「N」可以从1到N,P代表全世界。我们把算做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3: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的比较

交易原理之3: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的比较梁乃崇教授我们来比较一下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有创造、设计、制作等,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产量稀少,成本高;而间接贡献是透过交易来的,量极大,成本极低,但是隐而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4:交易的模式与内容

交易原理之4:交易的模式与内容梁乃崇教授一般所谓的交易是指狭义的产品、服务之类的交易,这是一种用金钱做媒介的商业模式的交易;而广义的交易则是只要是交换,中间没用钱做媒介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或智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6:和佛的世界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6:和佛的世界做交换梁乃崇教授佛法中的回向动作,其实就是一种交换;一有了交换,间接贡献就出现了。像我们做了布施后,若再做回向,对方就会得到很多间接贡献,他们的困难与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经过回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5:间接贡献让修行进步神速

交易原理之5:间接贡献让修行进步神速梁乃崇教授是完美、充足?或是有缺陷?何者是贡献?何者是伤害?认定权在心,但是心是可以被迷惑的。商业世界的广告之所以很盛行,就是为了要影响你的判断:把一个东西说得很好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8:间接贡献有如不住相布施

交易原理之8:间接贡献有如不住相布施梁乃崇教授间接贡献和直接贡献在基本的想法上是有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苹果电脑麦金塔系列写出作业系统时,微软还没没无闻;可是当时麦金塔想:麦金塔很

果卿居士:因果报应是大自然的规律

纪文东,四十好几的男人,身着孝服,眼淌热泪,跪在刚刚入土的邻居张大婶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这位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汉子却有着一个凄惨的童年。如果没有张大娘的时时关照和接济,也可能他早就不在人世了。不是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第二章静坐的原理第一节静字的意义地球一刻不息在那里转动,我们人类在地球上面,比蚂蚁还小得多,跟着地球去动,自己一点不知道;但自己无时无刻也在自由行动,即使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能停止。这样说来,宇

印光大师:世间赏罚与因果报应之不同(文白对照)

世间赏罚与因果报应之不同原文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世间王法之赏罚同论,则似有理,而实无理矣。世间赏罚,约人情为定。因果,乃心识所感召,儒释无二道。汝以儒所未发明者,谓儒尽乎此,此

净土论著: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

净土因果启示:佛说因果报应法则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解脱痛苦的原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

净宗法师:人的富贵贫穷也是因果报应吗?

问题:请问人的富贵贫穷也是因果报应吗?净宗法师:是的。人在这世间的一切,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缘,都是由因果报应来的,点点滴滴都不会有差错的。古人有两句话说在富贵则安于富贵,在贫穷则安于贫穷,懂得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