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他有什么业、有什么因缘--善业、善缘出三界,看你善到什么程度;恶业、恶缘下三途,这也看你恶到什么程度。就像我们人间犯的什么罪,法律给你定什么罪,跟业缘都是相似的--这位鬼王就说了,因为我过去的业缘感到这么一个果报,甚欲使一切人都得利益,寿命长、得富贵,我虽然好愿心,众生不领会我,所以生者、死者都不安。
这段经文是一个总题目,下面他就说出生死不安的情况。我们看到这些鬼王都很苦的,当了王,可是并不自在。这种鬼王是受阎罗驱使的,阎罗也受业驱使的,他也是冥府的官吏,这种官吏都是业感的、都是业缘的。他虽然有威德,掌管南阎浮提的生死,但是他还被诸天驱使,他自己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主命鬼王说:我虽然主理南阎浮提人的生死的事情,但我不是万能的,我也是随着业缘变化,自己也是受业缘而生的,是我造的业,这个缘成熟了,让我来管这件事的。主命鬼王的意思要想使一切人都得到好处,但是众生不领会、不合作。
例如小孩生产的时候,不要去杀猪宰羊请客,这样子生者不得安,子母俱损。
【何以故。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什么原因呢?何以故?就问了,阎浮提的世界,母亲十月怀胎、小孩降生的时候,要做好事--或者放生不杀生;有些人请满月酒,家里添丁是好事;有的供养三宝,打斋供众,很少这样做的。
有的请客大家来恭喜,杀猪宰羊地,这样就生死不得安了。不领会我的意思--不论生男的也好、生女的也好,要做好事,就是出生时一定不要杀害。生者高兴,但杀害很多众生,完了你还希望他长寿、让他健康成长,怎么可能?不可能的。本来应当是让这个舍宅增长好处,如做善事、恭敬三宝,乃至放生都可以,自然生起无量欢喜,鬼神也就生起无量的欢喜了,能够保护你的母子平安,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长阿含经》说:一切男女出生的时候,鬼神就随着他守护他;欲死的时候鬼神先把他的精气给驱走,这个人就死了,病也没什么多大病苦。如果是修行十善法的人、修十善业的人,善神来守护他,所以众生的生死都有神守护。
土地公就是土地神,这个土地神是拥护舍宅的,拥护这家人的生死。家家都有土地,家家的土地就是我们所说的灶王爷。假使你做善事增益这间舍宅,他就无量欢喜--他有功德,他也得一分福,所以生出无量欢喜,他也照顾子母。如果你怀孕不杀生,还要做好事,念经、持咒、念佛当然都好,子母都能得到很大的安乐、很大的快慰,这是将生没生的时候。
或已生下,千万不要杀害,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华人的习惯是一生产之后都要补一补,起码要炖只鸡,我所看见的、所听到的风俗习惯就是炖鸡,或用种种的调养品来补。其实我感觉替代品也可以,但是一般人不信,总是杀生快一点。或看见有病的、信佛好多年的,因为害病的关系他也要杀生来补,这就是不信。
你要真正地信心坚固才能不杀生。杀生,不但供给产母,还广聚眷属,六亲都来了,贺喜的、道贺的,这时候又喝酒、又吃肉,高兴地歌乐弦管,就唱了,这个能令母子不得安乐,本来是好事,这么一来就要变成坏事了。
End
宗教固然离不开劝人为善,希望后来得一种归宿,这便是宗教的特质。归宿二字,是说的一种最究竟的办法,这样说来,必须得无限度的好处,纔是究竟。甲:有人说,就像尧、舜、禹、汤,都是一百多岁,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阇迦的年轻婆罗门来拜访佛陀。世尊啊!像我们这样向往出家的在家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获得这一辈子的安乐呢?郁阇迦婆罗门问。婆罗门!有四种法,可以让你得到这一辈子的安乐。哪四种呢?那就是方
忏悔安乐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平静安乐地过日子,所以悔
◎ 希阿荣博堪布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
《六度集经阿离念弥经》:人命无常,恍惚不久,才寿百岁,或得不得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病时除十岁,营忧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才得十岁乐耳。【白话注解】人命无常,恍恍惚惚,为时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是古代的经书还是史书,都强调这一点。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矛盾,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安乐,却不知安乐只能让我们退化。而忧患,忧劳,虽然令人痛苦,却是砥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五章 生灭根结 安乐解脱 全由六根内容提要:世尊告诉阿难:你想知道的伴随无明同生共灭、使你生灭轮转的根结,正是你的六根!别无他物。你又想知道的无上菩提,使你速得安乐解脱、到
卷第九第二十五章 生灭根结 安乐解脱 全由六根内容提要:世尊告诉阿难:你想知道的伴随无明同生共灭、使你生灭轮转的根结,正是你的六根!别无他物。你又想知道的无上菩提,使你速得安乐解脱、到寂静妙常境界,亦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安养、清泰,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表述。“安”,怎么叫安?极乐世界能够令我们安心、安乐,那里没有种种的苦难。“乐”,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在家弟子玛提加玛它驯服的心带来安乐3~3此心难调伏随欲望流转智者善调心心调得安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某位僧人。有一天,六十位僧人从佛陀那儿得到禅观题目后,到某个山脚下的僻静处禅修。读村
银行家的儿子防护的心带来安乐3~4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智者善护心心获得安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银行家的儿子。这位年轻人向到他家化缘的比丘请教,如何才能摆脱痛苦。比丘告诉他:“将钱财
舍利弗的幼弟阿罗汉居止处一切安乐7~9无论村落或林间甚至山谷或平地那里住着阿罗汉那里就幸福安乐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离婆达尊者。离婆达是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是家中惟一没有出家的人,父母
学佛发菩提心当护国为教,行住于国家当护国土。国家安乐佛法兴隆,众生安乐发心最终。护国为教的同时也要护持心王,心安住于戒律安住于菩提所行才能安乐行。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当观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又问当如何修,能令父母往生西方,汝如此问,太不明理。念佛之人,每日早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撰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如《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经曰:阿弥陀佛本行菩萨道时,作比丘名曰法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经里有一部「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但是翻开大藏经,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以外,几乎所有经典里都有一位当机众,由
一、佛教对安乐死有什么立场?答:安乐死能否施行?这是现代举世同感关心,却又倍受争议的问题。现在有些国家立法准许安乐死,有些国家抱持保留的态度,有些国家则断然否决。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
法华经安乐行义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合掌礼拜如敬世尊。亦
问题:一个念佛人如果得了绝症,并且很痛苦,能不能选择去瑞士这样安乐死合法的国家实施安乐死?另外,如果高龄父母重病不治,完全失去了意志和表达能力,活着完全就是受罪,但明白时又没有任何明确交代,子女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