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切法皆无自性
2024-10-16 08:33

永 明

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

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念念知宗,遇缘而心心契道。

如《大智度论》云:如《经》说,师子雷音佛国,宝树庄严,其树常出无量法音,所谓一切法毕竟空,无生无灭等。其土人民,生便闻此法音,故不起恶心,得无生法忍。当此之时,何处有三宝名字?但了无生之旨,自然一体三宝,常现世间。若取差别之名,即失真常之理,但了一切法无自性,则一切处佛出世,无一法而非宗。如先德云:佛出世者,今如来出现,全以尘无性,法界缘起,菩提涅槃,以为如来身也。此身通三世间,是故于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一切事物、一切缘起、一切业报、一切尘毛等,各各显现菩提涅槃等,为佛出世也。若一处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现。何以故?由不了处,仍是无明,是故不成佛、不出现也。是以诸佛出世,知机知时,俯为下根,示生减劫,空拳诱引,黄叶提撕。若上上机人,则诸佛不出不没。故《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华严经》颂云:如心诸佛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只是一法,名别理同,何者?觉此无依、无住、绝待不思议心不动时,入十信之初,号不动智佛。不觉此绝待真心、不守自性随缘差别时,名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但有迷悟之名,不离一心之体,更有何法而作凡圣名字为差别乎?如《文殊般若经》云:佛言佛法无上耶?文殊答无有一法如微尘许名为无上。又《经》云:如世尊说此法时,无有菩萨得是三昧诸陀罗尼门,亦复无彼诸佛所说语言句义,乃至不说一文字句,无人听闻,无人得解,无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实言者。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此经法门弘阎浮提,遍行流布,炽然不灭,是真实语。

摘自《宗镜录卷十二》

End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元音老人:一切法都是假相

人的错误,都错在望风捉影,是吧。我知道了,噢,一切法都是假相,不可得,我不捕捉,心空了。心空了,你做人也做得舒服了,不要什么东西嘛,我也不去求人嘛,是吧。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不求你,我和你一样高,我一求

一切法的根本

净慧法师说到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 陈 兵根据心的缘起法则,佛陀指出:造成生死苦恼和了彻生死的关键,唯是自心。《法句经双要品》佛偈云:心为法本,心尊心使。谓心是产生、建立一切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世间万物中,心最为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一切法讲的什么性

祥纳穹敦巴问:「如何归纳精华要义呢?」「对于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为了他们精勤积集二资粮;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众生,愿与其共同获得圆满菩提;应当了知这一切之自性为空性,法相(显

一切法的简介

梵语sarva-dharma,巴利语sabba-dhamma。乃泛指一切有为法(梵sam!skr!ta -dharma )、无为法(梵asam!skr!ta -dhrama )及不可说法。又作一切诸

一切法的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的应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世间的一切有为的方法只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少纵即逝,纵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迹。这句话要告诉人们应该有为、怎样做的同时,内

一切法包含了什么

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蕴。蕴,旧译为阴,那取内不扬之义,即积聚之意。色,指有形相、有质碍的物质。受,指苦乐等感受作用,由接触客体而起的情绪反应。想,指对客体对象所呈形相的收摄。⑵十二处︰指眼、

一切法的修行方法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那么一定会对上具足信心、清净心,于下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无等达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时可以摄受眷属?」尊者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

一切法注重的是什么

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一切法所讲的法

依佛教唯识论的解释,法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简单地讲,就是人们所能经验感受到的一切人、事、物,心念、行为、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法,“一切法”就是涵盖了世间的一切内容。至于如何理解“一切法都

一切法是什么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

什么是一切法

一切法,就包含了九十四个有为法,六个无为法。九十四个有为法,就包含了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宿王华菩萨--听闻佛法开发自性

我们都知道听闻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我们若是修行佛法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功德的。我们其实每天都可以去念诵一遍佛经,这个对我们的心灵是有精华作用的,让我们以后生活能够更加的幸福。娑婆世界一切都在无情的变

自性三身佛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

自性三身佛:自性中的佛性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一体自性,三身佛

一体自性三身佛,是指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真心修行,都可以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里的自性三身,是修习唯识实性可以获得的“解脱身”。《坛经》中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

林崇安:规律与自性空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范古农答: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问: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范古农答:此乃九种大禅之名。菩萨依此等禅,乃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三曰难禅,四曰一切门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烦恼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

法性和自性的区别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回归自性的家园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

宋智明: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回归自性的家园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