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海不久前,董群教授在清凉小院为学僧做论文指导,谈及优秀僧才不应忽视的几种弘法能力,深受启发,在此略说几点。1、诗偈能力通常来说,古大德在开示、开悟、临终时都会以诗偈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悟境和
 
◎ 庄 子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情绪不好,是格局太小。《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谈 修 养◎梁漱溟什么是修养?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修养?修养是一种功夫。什么功夫呢?是认识自己,使自己力量增强的功夫。或许可以说,修养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生命,认识
 
◎ 明 影如何将中国的茶文化提升为一种禅的修行法门,将每一次茶事活动提升为追求禅茶一味生命境界的实际体验,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一大使命。正即是正见,是对茶禅文化的正确认识,是对禅茶一味生命境界
 
在世间为什么我们的福报不足?这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见病人就远离了--他家有病人了,咱远离吧,别去看了,他万一跟我借钱怎么办?他万一有点什么事找我怎么办?或是有要我出力等等的事情怎么办?因为怕麻烦,怕承担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些爱占小便宜的人。买东西时急功尽力的讨价还价,不给对方分毫之;买东西被多找了钱却不吱声;吃饭请客不付钱他们贪图小便宜,抠着自己的钱,霸着别人的钱。总之是吃拿卡要,尽占别人便宜。其实,
 
遇到一个不干净的人,人们会在避让之余,暗暗揣测:是懒,是落魄,还是缺乏涵养。可以说,一个人的外在是行走的名片。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对衣着一丝不苟的人,必然有着一颗严于律己的心。人干净,心才贵。一个由内而
 
我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人在情绪上头的一刹那,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做出的决定,只能伤人伤己。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是一颗定时炸弹,让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阳明看来,稳定的情绪不是天赋,而是一种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是远远大于父亲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
 
1. 说话让人舒服不揭人短。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锋锐的武器,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所以说话不能随便。古人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说话的时候,不要揭人伤疤,不然只能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的栖息地,是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休憩的驿站。而家庭里的男人和女人各占半壁江山,互相制约着共同把控着整个家庭的风水走向。《增广贤文》里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
 
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在古人看来,与至亲交往,理应记住《礼记表记》中的这三点: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人与人的关系,越是亲近,越容易肆无忌惮,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随和是素质。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
 
弟子:闻性是指感受感知能力吗?觉性是指对这种能力的觉知吗?宽见法师:都不是。你说的只是你自己的分别罢了。闻性和觉性跟分别无关。分别是闻性的作用,闻,分别的性就是闻性。能观察的性,能闻的性,它的自性叫做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想过,拉开你和别人差距的,到底是什么?30岁以后,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个道理:真正让我们落后于别人的,可能不是你的脸,也不是你的学历,而是你的脾气。前两天,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因为提前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意,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贪爱和嗔恨,内心不再平静了。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宇宙既是这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换一句话说:便是宇宙充满在这阿赖耶识之中,不过宇宙在这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同我们人所见的景况,这宇宙是不纯洁的、不清净的,是无穷复
 
这里讲的病就是障碍的意思。人如果在某些方面的修养不到位,就会产生障碍,影响学业、道业、事业的成就。多事为读书第一病读书、学习,包括诵经,都要有闲暇的时间,多一分安静,少一些闲事,静下心来,读些好书。我
 
问题补充:初学佛的师兄经常会听到神通,而有些居士自称具备了宿命通等能力,这是可能的吗?恿请您对初学佛的弟子们讲一下,至少需要达到什么层次才能获得神通力,如何正确看待神通力以便更好的修行。慈法法师答:真
 
觉的能力问答录(2011年6月6日于北京万圣书店)主持人:感谢明一法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生动、通俗的讲座,通过明一法师对觉的能力这一概念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如醍醐灌顶,让我们以往比较模糊的概念变得清
 
“觉的能力”入中阴我们看了《临终助念少痛苦》,知道了我们的“觉的能力”在更换工具(前面的色身死亡,接受一个新的色身)的时候是非常痛苦迷茫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助念的帮助,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痛苦,因为
 
来寺庙是来信仰两个层次:一者信仰生命的改良,二者信仰人的进化。佛教有两种信仰,一者信仰唯心,二者信仰唯物。佛陀的觉悟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唯心和唯物同步存在。佛教讲到因果,曾经有人问我:佛教讲因果,讲前世
 
个人的修养,叫德行;家庭的修养,叫家风。人来到世间,有先天上的差别,要利用后天的修养补先天的不足。如果没有在后天接受教育提高修养,只单方面依赖先天,人就越来越不行了。如果一个人生下来身体素质非常差,只
 
依循正规静坐的法则,倘若气机通过任督二脉,则会发生犹如道家所谓的大周天与小周天的种种景况,而且都有正规而准确的反应。乃至犹如密宗所谓的三脉四轮都打通以后,又应该怎样,才是合于修遣的规范呢?这个问题,倒
 
古今中外一样都是做人难,既然生而为人,虽难也总归要做人的。做人的难处,在于会有孟子说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想不到和过分的恭维会来。例如,一见面就说你真了不起,其实有什么了不起?说不定真
 
处难处之人,跟人相处,他心量狭小脾气很大,处难处之人怎么办?要有知而无言,话少,尽量不讲,为什么?当讲了以后又被对方听到,这一辈子没完没了了,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弘一大师的
 
做事的能力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做家事他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当他能够体会、感恩父母的辛劳,自然而然,他念书也会变得有动力。而他那个动力不是为了要得到父母的奖品,而是为了报一个父母的恩德,所谓亲所好,力为具
 
各位善根具足,有福德,所以能修道,将来必有大成就。这是各位过去世所种的善根,不然就不能修道。我的师父王骧陆居士说:能遇到这个法,是无上的善根,不然就不能修这个法,即便是修了,也修不下去。各位虔心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