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一日禅:当下不努力 明天是妄想
2024-12-11 13:24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不从当下去努力,明天有再好的计划,都是幻想、空想、妄想。

End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息灭妄想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刘素云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人来到世上,随着自己的长大,耳闻目睹父母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黑变白发,动作从敏捷变缓慢,

妄想是心里的影子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妄想攀缘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沈家桢: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

沈家桢: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一位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

你我本是佛 莫再被妄想迷住真心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打坐的时候妄想很多 怎么办?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一日禅:当下不努力 明天是妄想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一日禅:去除妄想调服内心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弗沙尊者--明天还吃三个馒头吗

这天,到了吃饭时间,大师兄悟修说:“师父,这是您的三个馒头,悟简,这是你的一个馒头。”这时悟简说:“为什么师父跟大师兄都是三个馒头,而我只有一个啊?不行,我也要三个馒头。”师父问:“你能吃得下三个馒头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开示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

太虚大师: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星云大师: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

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佛经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

慧律法师:别让今天的无知增加明天的后悔

人,生而不平等。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

净土旨归:业障妄想这么多,要如何往生?

我还有这么多业障,妄想这么多,要怎么往生呢?你们每个礼拜都来念佛用功,相信大家业障一定有所减少,在这里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净,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越大,《往生传》里面讲到,莲花上面还刻有你的名字,所

净土经论:念佛除妄想杂念

居士问: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断?这样是不是杂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过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如何是好?应当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

海云继梦: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

发现打妄想常在鼻息跑掉的那个时机,也就是快要看不住了,妄想就跑出来了,然而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就是了?答:鼻息不会跑掉啦,鼻息数不起来的时候是你妄想跑出来的时候,所以,你的重点就是,当你

海云继梦:置心一处而无妄想

置心一处而无妄想「禅坐」,是止住妄想之一途;「置心一处」是置心于生命因素中之一处,「息出入」是生命因素中最具体的一项因素。禅修是生命改造工程唯一之道,而所谓静坐之静,若妄想不止,何静之有?故所谓「禅坐

海云继梦: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

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在抖落这些妄想心时,你就会具足那些应有的资粮道。当这些资粮道具足了、妄想心抖落了、心也平静了,那就是:已经到达起跑点了!再来就是冲刺!!────────────────────

海云继梦:观不是想,想是妄想!

观不是想,想是妄想!「观」不是想,你一想,那就是妄想了!─────────────────────数息法,可以使呼吸产生妙用;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人的力量有多么大。可是,我们现在受到一

海云继梦: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

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 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心是怎样在运作的时候,你的妄想会完全停止,没有是非、没有争执

海云继梦: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

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我们人的生命有没有驱动引擎? 你那个生命的动力,发得动还是发不动?你有没有经常的在驱动它?这个就是修行。────────────────────大家喝茶的同时,跟各位提一下,修

海云继梦:为什么会打妄想?

为什么会打妄想?假如觉得息很轻微,那就要注意运动是否不够。这息很轻微跟『在息中观息时发现有味道,然后会发现息的形状跑来跑去』是一样的情况,通常是称做掉举、昏沈掉举,你的心开始在不能掌控了,而且已经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