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莲池大师【原文】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
轮回与孤独◎赖志凯《百年孤独》是一部意蕴深刻的史诗性作品,它描述了一个令人迷惘困惑的奇幻世界。小说着重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西班牙移民后裔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表妹乌苏娅伊卡拉结婚后,乌苏
一个人的时候难免感到孤独,常常也会渴望陪伴和陷入沮丧。每当这个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吗?如果是的话,就不要害怕这种孤独感,孤独是自由的代名词。不如利用这份自由好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一
叔本华有言: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真正优质的生活,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而是行为上的自由,精神上
这些年,我见过了许多成功自由职业者,他们离开单位离开体制后,虽然自由了很多,虽然开心了不少,但他们反而更累了。他们有人在机场打开电脑上飞机前还在给微信排版,有人见到许久没见到朋友还在朋友上厕所时打开手
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灵的不自由。如果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处,也是不自由。可怕的是看不透生活,可悲的是在失败中不能自拔。而一个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耐孤独三昧:忍耐孤独与寂寞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很难忍得住成功之前的孤独和寂寞,老是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老是被自己的各种杂念所困扰,急于求成,总想每天都处在
问:地狱有八寒八热边地孤独四种。孤独在地面上,余三均在地中。(见佛学半月刊佛学范古农答问)地藏经白话解五十五页云,据经论上说,地狱分三类摄尽,一是热狱,二是寒狱,三是边狱。热狱有八重,在阎浮海底下重叠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六章清净与自由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唐智闲禅师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要我们先从许多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自己成为物欲奴隶,然后要面对自己,去承担
给孤独长者恶得恶报善得善报9~4恶业未成熟恶者以为乐恶业成熟时方见恶真性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对佛陀崇敬有加,非常礼遇佛陀,为佛陀建造祇树给孤独园。每天三次要礼敬佛
以佛法观点看自由意志药师山紫虚居士一、前言我们常听人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或者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是「顿悟前非改过向善」等,这些话似乎暗示我们:人的心灵是可以不受一切限制而做抉择。这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菜根谭》一个人虽心地洁净,有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风范,也不必因而隐居于深山岩穴中。人虽无沉耽于清泉山石等山光水色的癖好,亦可独自吟诗啜酒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菜根谭》一个人,虽心地洁净,有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风范,也不必因而隐居于深山严穴中。人虽无沉耽于清泉山石等山光水色的癖好,亦可独自吟诗啜
问:前以无恃无怙而释孤独,所引证者,亦应同上。《语》云:君子周急不继富。此但无财,何谓无恃?莲池大师答:定以无财贫穷名急乎?夫言孤独,意该贫穷。言贫穷,意该孤独。钞中非不普慈,其意甚明。何乃执泥孤独二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受父母精血之质而生。其初生以至三四岁。一举一动。皆须父母抚育。自后虽能自行动。而诸凡事理。皆须父母安排教导。否则便不能生存于世。及其年长。则父母为之择配。俾得享男女居室之乐。以期内外
心与物质真实存在吗?如果仔细去分析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现象。难道这就表示心与物质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吗?如果我们将时间不断细分,就会发现时间并不存在;空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断将它细分
美国莲果寺开示——享受了自由,却忘掉了自由的价值2013.04.13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佛历两千五百五十七年三月初四,佛教里初四是文殊菩萨的说法日。今天我们汇聚在三宝的足下,在这里享受佛法的功
自卑是造就孤独的一大元凶,而反过来驱散孤独就是治愈自卑的一条良好途径。他人的认同无疑是让自卑者活跃起来的最好的良药,而要有他人的认同,也得先有他人 才行。所以,当你感到孤独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丢到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放下真理,真自由放下真理,真自由很多人一辈子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上穷碧落下黄泉,皓首穷经、遍访明师,而且还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好象真理代表了一切。但是,这个世界上,真
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受用佛法要从随顺因缘开始。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