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境来转逆境
2024-10-03 08:12
惟觉老和尚
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在佛法来讲,好的就是顺境,坏的就是逆境。对于顺境和逆境,我们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要保持一个忍 字,保持正定。面对好的境界,如果没有正定,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就是所谓的乐极生悲。如果遇到逆境,仓皇失措,忧愁悲伤,也是不对的,所谓大患之后必有后福,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坏事,但不一定真正是坏事。
祸福相依,否极泰来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带了大臣上山狩猎,走了一段时间,肚子饿了,口也渴了。大臣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了很多果实,又红又大,就把果子摘下来,让国王解渴充饥。国王拿到果子,用刀一削,稍不注意,把自己的手指削掉一块,流了很多血。国王起了无明,生了烦恼,就把这位大臣痛骂一顿。
大臣受到国王的责骂,回答说:大王啊!您受伤流血,不一定是坏事喔。国王听了,大发雷霆,说道:痛得要命又流了这么多血,怎么不是坏事情?你这个蠢才真是跟我作对!国王脾气一来,就把大臣赶走了。
这时,山上来了一群野人,准备要找一个人,挖他的心去祭拜天神。这群野人看到白白胖胖的国王,就把国王抓起来献给酋长。酋长命令部下把国王的衣服脱掉,正准备要开肠破肚挖取心脏时,忽然看到国王的手正在流血,觉得很不吉祥,于是把国王放走了。
国王回到宫中,才发现大臣所说的是对的,虽然受了伤流了血,不一定是件坏事情,甚至变成了好事,救了自己一命。国王觉得很对不起大臣,就派人把大臣找了回来,问他:我当时发脾气把你骂走,你心中恨不恨我?大臣说:启禀国王,我不但不恨您,而且还非常感激您。国王问:为什么呢?大臣说:如果你不把我赶走,这群野人一定会把我抓去祭拜天神啊!
从这个公案可以了解,祸与福是不一定的。无论面对的是顺境或逆境,都要本着正念、忍耐来处理事情,那么遇到坏事也会变成好事,遇到好事则会变得更好、更完美。
能忍自安,信根具足
所谓能忍自安,忍能对治嗔恚,能成就一切大事。六波罗蜜其中之一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任何事情都要忍,儒家也讲:小不忍则乱大谋。顺境要忍,逆境也要忍。遇到好的事情,忍下来,就不会得意忘形;遇到不好的事情,忍下来,就不会起冲突、不容易生无明与烦恼。
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但不免也会有一些波折。这些波折现前了,是过去生的业障,必须要忍耐。把这一关忍过去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假使对佛法没有信心,认为:唉呀!我学佛这么久,天天礼拜佛菩萨、天天诵经持咒,不但没有感应,没有增加一点福报,还是一身的病。马上就对佛法起了怀疑,这样就退失了菩提心。
佛法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五根之一。假使信心生了根,在顺境当中,不会起骄傲,不会懈怠、放逸;在逆境当中,知道是磨练自己、考验自己的机会,不生退悔,菩提心就生根了,将来就会开花结果。
觉察觉照,超凡入圣
一般人的心很粗,起了烦恼不知道反省、检讨、调伏,反而无明愈来愈重。例如,别人对我不好,我一定要想办法报复!始终耿耿于怀,这就是心粗;反之,别人对我虽然不好,可是对我的修行很有帮助。他指责我,是在关心我、磨练我,他是我的善知识,我非常感谢。这样子观照、觉照,就是心细。
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觉察、觉照,检讨、反省,照破烦恼。功夫熟练了,无论在顺境或逆境当中,烦恼来了,自然而然就把它照破了;假使平时不用功,不用返照的功夫,遇到顺境或逆境,六根攀缘六尘,就会造作恶业。
佛的心是细中之细,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假使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保持觉性,就能解脱烦恼,超凡入圣。
End
惟觉老和尚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在佛法来讲,好的就是顺境,坏的就是逆境。对于顺境和逆境,我们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要保持一个忍 字,保持正定。面对好的境界,如果没有正定,好事也会变成坏
◎ 圣 严人之所以起瞋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但又失去了。因为非常在乎自我,所以只要能够顺自己的意就不会起瞋心,偏偏世间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于是心中常常有火气,火气就是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讲顺境和逆境的问题。人的一生总有顺境,总有逆境。哈尔滨的同修见到我都说:刘居士,你条件太好了,你环境也好,你人也好,你各方面都好。我跟他们说,不像你们所想的那样。每个人的逆境,每个人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解脱后的心境◎慧 律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
在逆境中精进◎ 宣 化我现在对大家说一说我念《地藏经》的经过。我在十六岁那年,开始为人讲《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我根本不会讲,可是还要讲。为什么?因为当时有很多人想研究经典,可是不识字。于是我想,我
以逆境苦难为师◎ 大 安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要在那些歧视的目光里找回你做人的尊严。受到压抑才知道奋战,受到排挤才知道竞争。弹簧背负着重量的压抑,始终没有放弃反弹的欲望;大颗粒沙砾受到挤压和颠簸,才知道奋力冲在一桶沙砾的最上层
被逆境所困,抱怨是没有用的。被困,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能,有所能才会找到逆境的出口。就像高山无法囤积流水,云朵无法锁住日月。逆境是扭转不了生命本然的真实。反而,驱使我们找到全新的自我。
问:自杀之人亦是前生注定否。其人在世并无作恶行为,因被逆境所迫致令自尽,死后亦有罪过与否。果就与平人同转轮乎或云自杀之人另有一界。然乎否乎。范古农答:自杀之报,或系现业所招,不定是前生注定也。如无恶行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年)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著名的诗僧。禅师俗姓郭,抚州城南人。龙牙禅师曾跟随良价禅师学法,得到良价禅师的真传。龙牙禅师悟道之后住持长沙龙牙法济禅寺,故人称龙牙禅师。后唐同光元
凡事皆因有对比,方能有所察觉。天热方知井水凉,寒冷才觉炉火暖。长期处于顺境中的人,因着缺乏这样的对比,很容易骄傲自满。故修行人事事顺利时,反倒要小心谨慎,切莫沾沾自喜。遇到逆境之时,亦不必烦恼自哀,反
修行人皆知要修忍辱波罗蜜,这是无法在舒适顺意的境界中磨练出来的,唯有在逆境环境中去打磨自己,事事忍辱,才能有所收获。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有磨难、坎坷、挫折是好事,所以当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但不要气馁躲
我每次看到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都会想到《金刚经》中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于我们这些大人要花费半生心血才能体悟到的东西,孩子天生已具足了。甚至像禅宗说的当下即是、无牵无挂,
如何将逆境转为道用索达吉堪布在佛教中,对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间人截然不同。世间人对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千万别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顺顺利利这种发愿非常狭隘。虽然你希望
丈夫早逝 妯娌欺凌子大不肖 媳妇凶悍顿觉痴梦 出家念佛焰发青莲 异香四散印心尼师,是刘仲华居士的胞姊。十七岁时,她嫁给费观察的次子,过了三年,生了女儿慧修,而丈夫病逝,于是她就嗣养幼侄为子,守节抚孤,
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身毛病,业障深重、福慧浅薄,如果都是顺境、赞叹,都是人家给我们报恩,可能我们就会永远被埋没,消损我们的福报。在世间,我们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菩萨,如果都是逆境,我们也受不了;如果都是
当父母教导或告诉孩子们(原文:小孩)任何事情时,孩子(原文:小孩)要能了解他们所说的语言(原文:所言)。要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用心和语言,如果不让他了解,他就不可能接受。可以这样讲,孩子在学校里,他们最听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往往有太多的个人情绪化、想当然化,从而不按真正的佛法僧三宝践行,而且更会牛奶掺水、以讹传讹,甚至有人问的一些问题都很可笑。你看佛经上没有说什么附体?即使有什么冤亲债主,我们也需要用
礼真的是不可以废掉,而我们对于礼的重要性重视度不够。其实我们忽略掉了,礼背后是不断的在陶冶人的性情,在长人的善心。之前几次跟大家交流到,比方说婚礼,每个仪式都让人提起这分责任心。现在婚礼没有了,大家都
孝一定跟顺在一起,孝顺、孝顺。当我们在孝敬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想著父母能不能欢喜的接受,不能说我们想怎么孝就怎么孝,这个心态不对。比方举个例子,我们出门在外,每次都给父母买些吃的。我们一位朋友他出差给父
从我们刚刚的比较当中,家庭也好,社会国家也好,乱的根源只在一念存心,一念能仁爱,一念能尊崇道德,家庭和乐,社会国家也会兴旺。当然一念存心并不是那么好转,必然要透过我们深入圣贤教诲才行,深入要有深入的正
与海盐某夫人书(代悟开师作):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则多劫之重报,转而现生轻受。罹灾戾而猛修持,则娑婆之痛苦,即是极乐导师。当作偿债之想,懊闷自消。倘生怨尤之心,罪障续起。逆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