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
《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些?也许你们有的人说,他就是用这个来吓唬我们,让我们来行善呗。地藏菩萨他不会吓唬我们的,他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造了极重的恶业,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把这种果报揭露给我们看。但是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在这种果报中,我们在信受的时候是有障碍的。你觉得那是不是神话啊?真是那样吗?它有那么复杂吗?所以,当我们读这个经文的时候,我们要由果及因,由果反推到因来理解地狱的那种报。
我们说地狱的报非常残酷,毫无温情,而且不断地重复,时间非常漫长。这个时间的漫长,经文里有讲,比如说复活地狱,它的时间是这样:我们人间的五十年,等于四天王天的一天,四天王天的五百年,等于复活地狱的一天。就是四天王天,它也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天要乘以人间的五十年那才是四天王天的一年。在这个基础上乘以五百,就等于复活地狱的一天。这要了命了,本来是很痛苦的一个地方,它的时间非常漫长。然后堕到复活地狱的众生,他们的寿命有多长呢?五百年。四天王天的五百年乘以三百六十五,才是复活地狱的一年。然后,还要待五百个这样的年,多长啊。
我们要由果及因来观察地藏菩萨开示给我们地狱的种种苦报,我们要来反过来来思维观察我们自己的业行,这是地藏菩萨的用心之所在。为什么我那天讲,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学《地藏经》,特别需要念《地藏经》,特别需要讲《地藏经》,特别需要宣传《地藏经》?因为我感觉现在我们的世风日下,我们很多人道的众生,每天都在造地狱的业因。很多人有人形,但是每天做杀盗淫,每天坑蒙拐骗。
前天有个信徒来跟我讲,他被人骗了十几万块钱。这些骗人的都是团伙。这些人我相信他们就会堕到地狱里去。以我们人的这个身体造地狱的因。当然在现在造地狱因的人太多了,方式太多了。
然后我们看地狱众生所受的苦,我们怎么理解呢?地狱的这种苦报,也许我们觉得这太不可能吧,而且,花样繁多,方式各异,苦相万千。其实我们只需要看一看我们自己,我们人道的众生,我们的心。佛经里经常有个词,就是说我们的心谄曲不实,我们的心不是平直的,是拐弯的,阴险的,狡诈的,虚假的。历史上,人类在各种各样的斗争中的各种心计、阴谋层出不穷,造恶业的方法、手段五花八门。当我们思维观察众生的心行谄曲复杂,当我们观察众生造恶业的方法、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地狱里的众生受苦的苦相。
那么也有现报,我看过一个因果现报的故事,真人真事。有一个人,他经常诽谤别人,离间别人,嘴巴造了很多恶业。这个人是一个修自行车的人,他曾经无中生有、编谎话,把一个家庭拆散,令到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自杀。他编,他跟这个女的说,你的丈夫在外面瞎弄,这个女的受不了,自杀了。
那么最后,他得到了一个现报,他的现报是什么呢?他有一天在外面喝酒,喝得很醉,喝醉以后回到他的房间躺倒就睡。中间醒了,非常渴,他就顺手在桌上一摸,他以为是个饮料,就喝下去了。其实那是一种化学物质,那种物质是什么呢?是他修自行车时,给车外面抛光了以后用来迅速冷冻的一种化学制剂。他把这个东西一喝到嘴里,嘴巴张不开了,后来费很大劲把嘴巴张开,舌头已经结冰了,稍微一碰,掉了。这是现报啊。当然这种现报还只是这一生的、有限的,那未来他可能就是会在拔舌地狱,或者耕舌地狱,因为他这种恶业造的太多。
所以我们大家理解这些问题,要回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教给我们,我们有六根,有六尘,有六识,十八界,十二入。然后我们造善业、造恶业,都是这些根尘在发动,在造作。比如说刚才我讲的那个人,他用的是心意识,用的是舌头,如果用手去造恶业,是手,等等。由于这些根、尘、识,它没有永恒不变,这就是《心经》讲的空。
空不是没有,恰恰空就是指这些我们的根、尘、识,没有永恒不变的性状。如果我们的根、尘、识永远是幸福、快乐,永远是人道,永远是天道,永远是高贵,永远是贫贱,那就不是空了。空就是,它是无常变化,没有永恒性。所以我们在造作这些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就造作了自己生命的境界,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地狱。然后至于说同样是地狱,为什么他的报是这样子,另一个人的报又是那样呢?它是与他造作恶业的方式,所用的根,所对的尘,所起的分别心不一样有关,是以这个来呈现出差别来。我们要这样来理解。
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说,这两品经中,不管是讲无间地狱,还是讲十八种地狱各种相,它都是由众生的一念无明而来,由一念心而来。也可以说,这十八种地狱的各种苦相,在每一个众生的心中本来就有。你们别怕,我们心中除了地狱,还有天堂。除了天堂,还有声闻的境界,缘觉的境界,还有菩萨的境界,还有佛果的境界。那么这个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告诉我们的,我们的每一个心念,瞥尔一念,有三千法。这三千法它遍及十法界的各种相状。十法界是六道、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所以我们众生的瞥尔一念,就具足十法界。当然了,这十法界里面包括地狱。
至于说我们究竟走向了哪一个法界呢?那决定于我们的心念。我们现在皈依三宝了,持五戒了,或者出家了,受比丘戒了,修行戒定慧了,我们走向的是菩萨法界,成佛的境界。如果我们现在是行杀盗淫,做坏事,不孝顺父母,造作前面的五种无间地狱的因相,我们就走向了地狱的法界。所以地狱也好,天堂也好,都来源于我们的一念心。这个是我们在读这两品经的时候,要理解的。也是前面我为什么说《地藏经》它是甚深经典,它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味的道理之所在。
下面我再讲另外一层意思。这个也是涉及到《地藏经》的功德。通常我们在读《地藏经》的时候,读到这些地狱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觉啊?害怕,为什么会害怕?怕去那里,是吧?可能还有一些有学问的修行人会说,这些罗列出来有什么用?
其实,这些地狱的名字罗列出来,它有密意。我刚才讲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些地狱。我们心中的地狱是什么呢?过去虚云老和尚经常骂我们地狱种子,我们心中的那个地狱是地狱的种子,但是这些种子还没有成熟,甚至我们也有了这些地狱的业因,这个因也没有成熟。但是,它是种子,它有发芽的可能。
当我们在经文中念这些地狱的名字的时候,相当于太阳出来了,我们把这些地狱的种子拿出来晒太阳。这个太阳就是三宝,就是我们心里的觉照,就是地藏菩萨的加持力。我们每个人自心都有觉照力,刚才我问读到这些地狱名号有什么感觉,有的道友说,心里有点害怕,为什么会害怕?那是因为你有觉照啊!当你在地藏菩萨的加持下,在你自己的觉照下,你去诵《地藏经》这些地狱的名字,你心里的这些地狱种子曝光了。当我们这么读的时候,其实是把我们心中的地狱种子,用地藏菩萨的加持力,用我们自性的觉照力把它净化了一遍。
所以说,这个经文就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当我们念这些经本上的地狱名号,其实是在不断地观照我们内在的地狱种子,在净化内在的地狱种子。所以,诵《地藏经》其实是一个禅修法门。
有的人说,我这天天念地狱的名号,会不会就跑到那儿去呀?你念地狱的名号,并不会跑到地狱去。跑到地狱去的因,在经文中有讲了。造了那样恶业的人,他一个名字不念,他也会去。你不造那样的恶业因,你在《地藏经》里来念的话,你越念,你越有警惕,越有觉知,你的心逐渐地净化,你就会远离那个业因和业报,这是诵《地藏经》的一个加持力。这个也是我们要理解的。
所以千万不要有两种过错:第一种是有些有文化的人觉得这个说得很具体,好像是吓唬人的,这是误解、邪见;还有一种呢,我们有的居士害怕,说念这些地狱名字,会不会跑到地狱去?还有的人担心说,这会不会把鬼招来啊?不会。念经文里的这些地狱名号,它其实有自我警策、自我觉知,然后让心中的地狱业因得到净化的功能,这是希望大家注意的。
End
◎ 慧 文有一位名叫文道的求道者,是一个云水僧,因久仰慧熏禅师的道风,便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慧熏禅师的道场,在慧熏禅师所居的窟前,跪着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慧
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孟子所说的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的两句话
记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当我走出监狱那一刻,我心里就明白,如果不能放下心中的仇恨,我将永远活在地狱之中。作为一个从前的革命斗士,一个因反抗压迫和争取自由而长期坐牢的勇者,经过长期反思,竟说出这样悖离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明海法师《地藏经》第五品经它揭示了地狱的各种相。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地藏菩萨要讲这些?也许你们有的人说,他就是用这个来吓唬我们,让我们来行善呗。地藏菩萨他不会吓唬我们的,他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造了
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量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孝,是内心的感恩--学诚法师答问孝,就是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尊敬和关爱。父母不一定全对,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如何对待事,但最根本的是以孝心对待人。--学诚法师网友:师父,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最好,同时也是最苦的
益西降措仁波切我们学佛需要发心好,发心不好就麻烦,身、口、意,意为重要,你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在哪里辨别?在你的内心上辨别。心善语意善,心恶语意恶。你内心善就是善业,内心恶就是恶业。所以,发菩提心,发
好孩子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 熊十力种子者,以有能生的势用,故名种子,亦省称种。复有多异名,曰功能,曰习气,曰气分,非固定物故,曰气分。皆种子之别名也。更有多名,此姑不述。种子说之演变甚繁,姑谈其略:一法相家义,二唯识家义。法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 广 钦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门修净业,在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欲乐所缚,贪嗔痴业造得越多,命终后,堕得越深。既然知道进佛门,听了佛法,便当多念佛、拜佛、
依空法师有一天,发生了不可抗拒的天灾地变,惊人的飓风把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围墙吹倒了,地狱的众生纷纷跑到天堂去享乐,偌大的地狱快要变成一座空荡寂寥的死城,而天堂突然间多了一群光怪陆离的鬼魅,一时间天堂与地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达 照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果证法师其实我们凡夫的修行,是很可怜的,每天被五欲所转,还自认为在修道。凡夫总是恶多善少,好不容易行点善法,可能一个执念起,还倒退了。每天幻想世界的绚丽多彩,其实这个世界的存在,就是我们心的存在。我们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真正的岁月静好,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内心的笃定与从容。当你无法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时,不如沉下心来与当下的每时每刻和谐相处,修炼一颗平静温和的心。即便身在聒噪的都市,你也可以学着拥抱岁月,洗涤浮躁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们必须要自己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
内心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平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能容,能忍,能让,能原谅,平心静气。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走遍人生的山山水水,最美的仍是,心中的那一片花海。只是那些拥有过的,那些逝去的,都曾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惟愿,每一次遇见都是温情的相拥;每一次对望都能看到彼此最美的微笑。一直想以最简单的方式行走于尘世
在心中播下正信佛教的种子文/觉碧--《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修学心得修学前,我对佛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烧香许愿、保佑家人平安和算命看相上。说到信佛,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吃素念经、与世无争的半出家状态,从来没
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图片来源:资料图)【经典原文】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
提婆达多一心想落发修行,一天,他来到佛陀的精舍,跪在地上向世尊顶礼往后,对佛陀说:‘我想在世尊座下落发修行。’‘你合适在家修行,设香檀广为布施,行善积德。’佛陀对提婆达多说。提婆达多见佛陀不容许,便再
所知障乃是一种状态,就像屋子里有十盏灯,若未开灯,则屋子里是暗的,这个暗是一种状态;假如开了一盏灯,那个暗就会因为那一盏灯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个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种状态,所知障即是类似此种状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总会遇到,佛菩萨交到我们应该生一颗慈悲的心,那么我们修行慈悲之心该怎么修行呢?我们总不能凭想象就能生出来一颗慈悲之心吧。其实修行慈悲之心是很简单的,首先我们应该在心中种一颗慈悲的
我们平时在学习佛教的六道轮回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懂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找一些法师的讲解来帮助自己,比如大安法师讲解过人道众生是否该拯救。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他因地发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这种大
【论文】四.一五五初种子依。有作是说:要种灭已,现果方生。【疏翼】第二广解中,第二别叙诸师于三依中各有异计。于中分三︰一、广种子依,二、广增上缘依,三、广等无间缘依。初中有二︰一、难陀、胜子等朋经部因
【论文】二?二○七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疏翼】第三广释中,第七新熏本有分别。有三师说︰一、唯本有,二、唯新熏,三、各有二类。此即唯本有说。【述记?卷十三】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于中有
【论文】二?二二○有义:种子皆熏故生。【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二唯新熏。【述记?卷十三】自下第二、唯新熏,即胜军祖师[1]难陀尊者义。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释难,三、引证,四、解违。此第一也。
【论文】二.二八○然种子义,略有六种:【疏翼】第二广解自相、因相、果相中,第二广释有十门,此为第八门具义多少。【述记?卷十四】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少。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
问:世间的成功,太虚法师讲,是由于四大种子为因,众生业力为缘。据此两语观察,众生业力为缘一语,似指情世间说,四大种子为因一语,似指器世间说。尚不知其如何为因,如何成功。请发明其理。范古农答:因是生果之
问:地藏本愿等经,载大地狱若干,小地狱若干,某狱受苦若干年,始移置某狱,又若干年又移置某狱,受满狱刑,始得转生。然综而计之,实比一贤劫年份尤远。然每遭一劫,下自地狱,上至无色,虚空阴阳都成灰坏,何以地
问:阿阇世大逆不道,以佛法论,应堕阿鼻地狱,万劫不复。乃观其报应,仅遍身生疮奇终难忍,蒙佛佑护,得免于死。是重罪轻报乎。抑尚有重报为后学所不知乎。请问阿阇世如何死法,其重报若何。定业难逃,佛书所记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