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有情的产生与延续
2024-10-31 09:25

东 初

无论是五趣或是六趣的有情,要依有情新生长育种种去分别,可分为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如人、牛、羊等畜生,都从母胎生。二、卵生,如鸡、鸭、鸟、雀等,都从卵生。三、湿生,如蚊蚋、鱼虾等,都从湿地而生。四、化生,如天界、地狱,都是三生以外的自然化生。四生的说法,也非释尊的发明,早于《奥义书》提出,胎生(Jarāyuja)、卵生(Andaja)、湿生(Samsvedaja)、种生(hija)。释尊以化生代替第四种生,因为佛法未把植物纳入轮回界,但释尊于植物也非常的爱护,不准无故伤害植物的一草一木,这在佛制戒条中也有明文规定。佛说四生,可见比《奥义书》四生广泛而具体。

要依四生生长的助缘说,胎生与卵生都必赖二性和合的助缘;湿生,无论蚊蚋,或是鱼、虾,都从自身分散成为新生命。化生,不需假凭肉体的结合,纯依业力而生。四生中以化生为最高──天界,也为最低──地狱,并且普遍人、鬼、畜的三趣中。《大智度论八》说: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诸天地狱皆化生,饿鬼二种生,若胎生化生,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人是胎生,是普遍的说法,但人的化生、卵生、湿生,虽是科学发达的今日,尚未能有证明。在佛法中早有说明,劫初的人是化生、卵生、湿生,《大智度论》中虽有根据的说明,然尚待现代科学来证明。

依有情的欲望说,佛说欲望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以欲界最盛行五欲,从地狱到天界一部以及四生中都以欲念为本。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中阿含苦阴经》)人世间一切人我是非诤夺,都以欲为本故。色界与无色界,纯为天部,且属化生,二者同为禅定力胜,色界虽然有物质(肉体),但以住于禅定,故无欲望的活动。

要了解有情身心的活动还必须从生命方面去观察。有情生命的延续,就如灯一般,必须时时添油,使它能继续发挥光明。使这个光明能永远延续下去,维持有情一期生命主要的因素,就是饮食。佛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食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麤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杂阿含一五)饮食于有情生命不仅增加新的活动力,并于体质上增加了营养,使一期生命得以延续,并且能使精神体质历久而不衰。诸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食,识住增长故诸行增长,诸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杂阿含一五)明白说出,饮食不独能延续有情现前的生命,并且能延续当来的生命。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长阿含集经》)古时印度苦行外道,因为找不到解脱苦的方法,迷信宿作因,于是尽量逼迫的吃苦,减少饮食,或一日一食,或二三四五六七日一食,或食树皮,或食草根,存着苦尽甜来的幻想。释尊初出家,依仙人学,雪山六年苦行,日食麻麦,也受了苦行的影响。后来觉得这个非究竟之道,故接受牧女献乳,恢复身体的健康,才于菩提树下完成正觉。可见饮食不仅有益于有情的色身,法身资养,虽不要饮食,但需假借色身而修,无形中饮食于法身也有间接的助缘。故根本说一切有部(阿含第二九)说:若无事断食者,得越法罪。可见饮食于修道者是多么的重要。

摘自《阿含概说》

End

李炳南:植物是否有情?

问:植物是否有情?含羞草有知觉,捕蝇草能引诱昆虫消食,似与动物无异,若属有情,则食素与食荤是舍牛食羊远庖厨之意?(何博元)答:含羞捕蝇等草,非有情也。情指心之种种变态,如喜怒哀乐等。含羞捕蝇草,不过植

有情的产生与延续

◎ 东 初无论是五趣或是六趣的有情,要依有情新生长育种种去分别,可分为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如人、牛、羊等畜生,都从母胎生。二、卵生,如鸡、鸭、鸟、雀等,都从卵生。三、湿生,如蚊蚋

元音老人答: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问: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元音老人答: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一切众生,都是有情。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菩萨乘的智慧: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

陈燕珠: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佛法要义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一、有情的分析佛法以有情为根本。satta萨埵华译有情,就是有情爱的、有情识(vinnana)的、有精神的活动者,与动物相近。有情以情爱情识为本,由于是冲动的、非理性的对于环境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求生净土再回娑婆度有情

面对他人的指责怀疑当做成就想,面对他人的不合理对待当做消业想。为成就为往生净土没有障碍,当以忍辱成就自己往生的因缘,这种忍辱不去争辩不是懦弱,而是为往生具足因缘。但是面对他人对破坏佛法和对成就众生因缘

紫虚居士: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一《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细菌非有情,不算犯杀戒

问:佛法戒杀,但我以为世上万物,必须互相牺牲方能生存。在此互相的牺牲中方能维持其生命。不然一刻也无法生存。如我们人类,必须要行呼吸、饮食,然而在我们的呼吸饮食间,就无法保持无数微细菌的生命了。为了保持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1】夫因果者如影随形夫因果者,犹形声与影响耳。未有有形而无影,有声而无响者。(续编下.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序)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回应声。声和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4】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三)生死解脱心非断常染净随缘我人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前无有始,后无有终。若有始终,即落断见。何以非常?性本常然不变,而复有随缘之义。随悟净缘,则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1.两种胜法(1)通别之判通途特别二种不同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5】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一)善观时机理虽如是轮回依旧五蕴本空,谁肯一照。六尘无性,人皆认真。(增广下.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观照未起,焉知五蕴皆空。贪染成性,岂了六尘即觉。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3】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二)人生是苦娑婆之苦无量无边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

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2】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一、深信因果(一)因果不虚【2】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

佛教居士:觉有情居士:淫报启示录

序言社会多的是色情案件,淫为万恶之首,淫风日盛,人类的灵格,便日趋兽性,于是,形成一股暴戾叛逆的不良习气,今日出版这一本书,就是要大家正视色情与淫欲的问题,不要老是避而不谈,怕引起人格上尊严的损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