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2024-11-27 10:27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什么,是社会伦理。

伦者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理者条理,就是事物的法则,引伸为社会道德。伦理合称,就是人伦道德。孟子论为人之道,有云: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上文所述,可知孟子以契的人伦之教,就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长幼一伦,在中庸一书中说是昆弟,与长幼意义相近。君臣一伦,在古代指的君主(皇帝)与臣下,现在民主时代,当然没有什么君主臣下,但长官部属,老板伙计,仍是这一伦的意义。以上五种人际关系,是人之常道,故称人伦。此五种相对待的关系,父子之间相待的是亲情,君臣之间相待的是道义,长幼、朋友,关系相近,彼此相待者是信义。此四者,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不能因时代不同,就变成了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兄弟无序,朋友无义。惟有夫妇一伦,古今有所不同。

古人说夫妇有别,别在什么地方?大约是以天赋的生理、秉性之不同,而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之习俗。但随著社会背景的改变,男女平等,当然已没有什么尊卑唱随之说。但在平等的基础上亦有其伦理,譬如说夫妇之间要爱情专一、彼此尊敬,互谅互忍、彼此合作,有情有义、同甘共苦等,并不是随著时代潮流的观念,重回到初民时代的杂交社会。

夫妇一伦,在五伦中虽排在第三位,而事实上却是人伦的开始。语云:五伦造端乎夫妇,夫妇关系是五伦的开始,如果没有夫妇关系,从何来的父子、兄弟?当然也没有什么君臣、朋友了。所以孟子一书中有云: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所谓大伦,虽不能说比其他四伦为大,但它是五伦关系的开始,或者说是五伦关系的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有了夫妇关条而有家庭组织,这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如果人类社会中废除了夫妇这一伦,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已经有这种趋势,比如订约同居,约满分手;同性恋者可以领养子女等等,这不全是在破坏夫妇关系吗?

在五伦之中,夫妇、父子二伦是家庭伦理,君臣、朋友二伦是社会伦理,长幼或昆弟一伦,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一半一半。自古以来,人伦道德维系著人类社会的安定,虽然不是人人遵循,也不是人人都得圆满,但这是人类社会公认的标准,不遵循此一标准的,自然为社会所谴责、所唾弃。

或者有同修要问,人伦道德,是中国儒家的学说,这与我们学佛有何相干呢?下然,我们虽然学佛,虽然是佛门弟子,但我们仍是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与家庭,当然就要遵循社会的、家庭的伦理道德。并且,佛陀的法义,也很重视伦理道德,譬如《善生经》,就是专说人际关系的一部经典。于此,我们来看看《善生经》,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待的关系是怎么说的。

善生是人名,梵语Singalaka,音译尸迦罗越,是佛陀住世时,王舍城的一位长者之子,人称善生童子。善生的父亲临死之前,遗命他要学婆罗门的习俗,每朝洗浴之后要礼拜六方。他奉命唯瑾,每朝都到园林水池中沐浴,并向东南西北、上下诸方礼拜。一日,佛陀自灵鹫山往王舍城乞食,途经园林,见到善生举身皆湿,向诸方礼拜,佛陀问善生何以一大早在此对诸方礼拜,善生说系奉父遗命礼拜六方。佛陀告诉善生说: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善生白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佛告善生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陀对善生说:

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佛陀继续说: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人子以那五种事敬顺父母呢?《善生经》中说: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为人子者以上述五事敬顺父母,而父母又如何对待其子(当然也括其女儿在内)呢?经文中说:

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皆然,并无多大差别,观以上经文,这不正是中国古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注脚吗?经文中说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那么,师徒之间如何相待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示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事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供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怖。

中国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弟子对师长尽到应有礼数,老师不尽职,就是老师偷懒了。那么,夫妻如何相待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承意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存忧畏。

经文中的威严不亵,亵是秽亵、猥亵、亵渎的意思,是不庄重、是轻慢、也是侮蔑对方的意思。夫妇相处,固然要相亲相爱,但同时也要互相尊敬。如爱而不敬,就是亵,这样的爱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经文中彼此相待的条件,以时代背景的不同,不一定适用于今日,但其基本精神相爱相敬、分工合作,各尽其份的精神是相同的。不管社会怎么变,只有夫妻制度仍然存在,就应该有夫妇间的伦理。当然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伦理,而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为夫之道就是为妻之道,为妻之道也就是为夫之道,可以互相规范于对方,双文都应该遵守。而最重要的,在相亲相爱之外,要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容忍,这样的夫妇关系才能维持长久,白首偕老。印光祖师曾说过,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重心是主妇,主妇是否称职,关乎社会的治乱,可不慎哉。

在《善生经》上,继夫妇关系之后,是人与亲族间的关系。经文曰: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亲族包括两种关系,一者是姻亲,二者是宗族。古代农业社会,聚族而居,中国如此,印度亦然,所以宗族之间关系密切,才有上述互相对待的关系。现在由农业社会演变为工商业社会,不必说聚族而居,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日渐少见了。至于姻亲关系,古代往来较密,礼节繁琐,现代则已比较疏离了。虽然如此,但宗族、姻亲的关系仍然存在,彼此间互相护持称叹,也是人情上应有的事。在亲族之后的人际关系,是主仆间相待的关系,经文中说: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在现代社会上,不但主仆这一层关系已经不再存在,连主仆这一名词也被淘汰了。民主社会,人人地位平等,这一层相待关似乎没有讨论的价值了。事实不然,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主仆之名,而雇主与佣工的关系仍旧存在,不是有很多家庭都雇有菲佣吗?连中国大陆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也有媬姆的名称与事实呢。民间的小商店,不是也有老板与店员这一层关系吗?所以经文中彼此相待的条文,仍然有其价值。最低限度,这种相待的精神是值得师法的。

最后还有一种人际关系,就是檀越与沙门之间的关系。檀越梵语Danapati,是施财之人,就是布施主的意思。沙门,梵语sramana,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布施主如对待沙门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沙门当复以六事以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大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以上六段经文,就是佛陀为善生说的、礼拜六方的意义,事实上就是六种人际对待的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人伦。以上六种人伦关系,其条文也许不尽合于现在的时代,但其精神的意义是值得肯定。愿我同修,善为体会这种家庭的、及社会的人伦关系,以维持我们的家庭及社会和谐。

End

南怀瑾 :善的心理行为与生理有很大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所以啊,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所以叫作客尘,这是中国文学加上

刘素云:正确摆正干活与学佛的关系,不要学偏差了!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李炳南:法与性的关系如何?

问:法与性的关系如何?(游祥洲)答:法为万事万理之总代辞,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体,此自体即名曰法,一自体有一自体之状态,此状态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体状态又千差万别,说太复杂,故取一字总代。性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问: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如何保持四众和合不犯过失?如何保持菩提心坚固不失?如何保持护持大众不退转?如何保持团体如金刚不坏?如何让每个人得法入心精进不退?如何带领大家入菩萨愿海增上善

疫情下物我关系的宗教学反思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一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

修行和生活、性格、学习的关系明海法师修行通常容易被理解成修炼。修炼跟修行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有的同修第一个反应是:修炼是不是道教的词啊?差不多吧。道教用修炼这个词比较多,有炼丹,炼丹有内丹和外丹,外丹是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关系再好,也要懂得这3个字!

人和人相处,感情再深,也别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会窒息,付出太多会委屈,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懂得分寸感!什么叫分寸感?为人的底线,做事的原则,交往的尺度,不远不近,不纠缠,不热不冷,刚刚好。两个人之间,最好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

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于凌波在太平洋中部汪洋浩翰的大海中,有一片为数一百三十多个岛屿组成的岛群,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夏威夷(Hawaii),所以总名之曰夏威夷群岛。它的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东距美国

于凌波:专介净土--念佛法门

专介净土--念佛法门于凌波一、净土意义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 在此作一较详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认识我们的心

认识我们的心于凌波居士讲述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

于凌波:天才早逝的释显荫

天才早逝的释显荫于凌波民国时代,我国佛门中出了一位天才比丘,他有如姚秦时代的僧肇,才华横溢,而不幸短命,二十四岁之年即行往生。他就是出身于宁波观宗学社的释显荫释显荫,俗家姓宋,名今云,江苏省崇明县人崇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

于凌波: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

于凌波: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1、对佛应有的礼节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