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曾琦云: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2025-04-30 07:10

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列子》第二卷:

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

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个水便可以得到!

商丘开游过去,又再游了回来,果然找到一颗宝珠。

不久,范家的仓库发生火灾。范子华先生告诉商丘开:如果你能进入火中拿出有文彩的丝织品,我便有赏赐!

商丘开进入火中,往还搬出主人所吩咐的东西。在熊熊的烈火中,他的身体丝毫没有烧焦。

众人向他道谢而且请问诀窍。

商丘开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以为你们所说的都是真话,惟恐自己的诚心不够,无法彻底奉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考虑到利害关系,专心一志,便没有忤逆的事物发生,如此而已!

孔子知道这一件事,便告诉学生说:至信的人可以感化万物,感动天地、鬼神,纵横六合而无所障碍,它的大用岂只在进入水火和险境平安而已吗?商丘开相信不诚的假话,仍然能如愿以偿,没有障碍。何况对方和我都出于真诚呢?(那威力可就更难以想像了)

《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讲他一生修学的经过,由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记录。其中有一篇,记载着当年在浙江道场里的一位香灯师(就是专门管大殿烧香、点蜡烛、添油灯的人)的事:

香灯师父忠厚老实。

有些人看他老实,就捉弄他,跟他讲:香灯师,你那些蜡烛放在那里放久了,都长霉了。

他说:那怎么办?

他们说:拿出去晒!

他就把蜡烛搬到外面去晒,一晒都融化了。晚上上殿时,没有蜡烛点灯(当时没有电灯),只有把晒过的蜡烛芯点了。

住持老和尚一看这种情形,就摇头:香灯师,明天你不要做香灯了。

老和尚很了不起,有眼光,知道老实人能成功。看到他这么老实,就叫他到阿育王寺去,寺里供养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就教他去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就是老实,师父教他一天拜三千拜,他就规规矩矩每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开悟了。他本来不认识字,经也看不懂;悟了以后,能做诗、作偈,以后能讲经。这就证明一桩事情,真诚到极处,就得定,就开智慧,必定得三宝加持。可见得,佛法的修学跟世法确实不一样,真诚能够感应通达。

《经律异相》记载:

从前有一个人,听说外国有仙水,喝了便得成仙,便向外国找寻。寻了好久,渺无踪迹,他却并不灰心,仍抱著万分的诚心寻找。途中,一次住宿在一人家。

主人问:你要去哪里?

他回答:想要成仙。

主人看他有些傻气,便起坏心思要捉弄他,告他道:我们这里有一颗仙树,你若肯给我做一年苦工,我便指给你仙树,叫你立刻成仙,何必老远别寻仙水呢?

此人满心欢喜,服服贴贴做起苦工来,任劳任怨。一年期满,便问主人仙树何在?请即指点。那主人本是存心哄骗,那里有什么仙树。他另想一恶计,引着客人向山上行去。

在高岩边找到一棵树,下临深谷,他指给客人道:这便是仙树,请你攀登上去,听我喝叫飞时,你须应声飞跃,立即飞升成仙。

这客人已有多时的诚心,信以为真,一一听从,竟从树上飞升空中,成仙而去。那主人反惊异起来,心想,我本意叫他坠谷而死,却没想到他当真成仙,原来这树真是仙树,这倒不可错过。于是回家打算一回,叫儿子来说明原委,商量父子一同成仙。就与儿子同到树边,那儿子让父亲先上,上了树,儿子高唤:爸爸请飞吧。这人照样纵身一跃,落将下去,触于岩石,粉身碎骨而死。

以上三则故事讲的都是大老实人的故事,老实人往往被人讥笑为傻瓜,受人捉弄,不过现在像上面那种可以被捉弄的大老实人却是很少的,因为现在的人即使是老实人,也有些小聪明,所以是不会上当,被那样捉弄的。如果当你被骗的时候仍旧没有杂念,那么你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三个大老实人被捉弄反而得福,来自他们的真诚心,只要你全心全意相信别人,往往有奇迹发生。诚信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被摧残得体无完肤了,老实人更是越来越少了。如果人人都是大老实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一定就是净土。

般若禅

聪明反被聪明误。

End

聪明人:三不管,四不说,五不帮

一、三不管1. 不管闲事做人有尺,贵在有度。不管闲事不是一种冷漠,而是一种分寸。少管朋友的闲事,尊重朋友的选择,是给友情留下了成长的空间。少管别人的闲事,远视别人的生活,这样每个人才有不同的个性展现。

真正聪明的人,都放弃了这几种社交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着苍蝇会找到臭水沟,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蝴蝶会闻到花香。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交圈。你的社交圈,同时也决定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意义的社交圈很重要

梁启超:最高级的聪明,是靠谱

聪明有很多种,最高级的聪明是靠谱。靠谱,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世上聪明人太多,靠谱的人却很少。巴菲特曾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如果说聪明是一株果树,那靠谱一定是最甜的果实;如果说聪明是攀登的云

曾国藩: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

聪明与糊涂从来不是相对的花与果,而是一片树叶的两面。聪明是齿轮,为生活提供动力;糊涂像润滑剂,让生命的滚轮更加顺遂。人,真正的成熟,便是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1小事不聪明老话

王骧陆:学佛要有聪明

学佛要有聪明学佛要有聪明,始能得巧劲。往往死用功,越用功越远,倒不如不用功的人忽而得机,见到便见到,且问见到个什么?在不曾见到以前,往往死要去求他,不知越求越不见。譬如世上本没有这个人,你却要想象这个

一日禅: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

一日禅:清醒坦诚 聪明智慧

清醒坦诚、聪明智慧。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

素食者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揭秘真相

素食者更加聪明? 科学研究揭秘真相《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这是素食可提高智慧之说,见于我国最早之古代典籍。此说对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非常重要,可惜后之提倡素食者,多从因果业报和戒杀护

清醒比聪明更重要

  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比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比有一种熟练的技巧更实用;  有一股青春活力比有一副健全的臂膀更有力;  有一身勇气和胆识比有一门知识更强劲。    世间的事情都是如

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

①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尽量简化你的生活,你会发现那些被挡住的风景,才是最适宜的人生。千万不要过于执着,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大度,挥挥手,笑一笑,一切的不愉快都会成为过去。②心

曾琦云: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

曾琦云:“无我”论

无我论曾琦云一、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看无我的力量《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

曾琦云:《楞严经》漫谈

《楞严经》漫谈曾琦云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既有慧能的特点,又调和了诸家,对

曾琦云: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大老实人的大聪明《列子》第二卷: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

曾琦云: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南北朝时期,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天竺来到金陵,与梁武帝见面时,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说:并无功德。武帝说:何以无功德?祖师说: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曾琦云: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布施让你更加富有不舍不得《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说明观音菩萨入定了,他大彻大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自我的执着,心被污染

曾琦云:释迦牟尼的身布施

释迦牟尼的身布施《六度集经》记载了一个故事:释迦牟尼前世曾为一大国之国王,号萨波达。萨波达王对众生的痛苦灾难总是十分同情,为之伤感,尽其所有,全力帮助。帝释见国王如此仁慈,大恩大德遍于十方。又听天神鬼

曾琦云:佛教文化与电脑

佛教文化与电脑曾琦云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正面临新的困境。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道德水准日益降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觉悟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曾琦云:禅师弘法的智慧

禅师弘法的智慧有一位在家居士请教智藏禅师,问道: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点点头,说:有啊!居士再问:有因果报应吗?禅师说:有啊!又问:有佛菩萨和三宝吗?禅师答:有啊!不管他怎么问,禅师总是回答:有啊!有啊

曾琦云:商人的布施

商人的布施以下故事出自《三十四本生传》,此书为古印度佛学家马鸣所著,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很多故事。第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做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曾琦云《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

曾琦云:一切唯心论

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怎么会产生六道轮回呢?在我们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如果我说心可

曾琦云:吝啬鬼的“快乐”

吝啬鬼的“快乐”《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详细记载了一个叫做卢至长者的故事。说的是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苦。他穿破衣,吃糠菜

曾琦云: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曾琦云净土宗是佛教里面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派,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即说明了净土宗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净土法门也必须以新

曾琦云:立于“中道”的智慧

立于“中道”的智慧《百喻经》里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有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据实的报告,不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