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2025-04-30 07:44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曾琦云

《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如何解决深信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提出了六信,从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源和所产生的现象阐述了信的本质,以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圆满地阐述了理(本质)与事(现象)辩证关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告诉一切众生为什么应该深信净土法门是挽救众生走出生死轮回苦海的捷径。

第一、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自,就是相信自己,什么叫做相信自己呢?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

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外境所分别尘影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量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变现的物境。我虽然昏沉迷失本心,生起见思种种烦恼,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出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相信自己。

蕅益大师这样的阐述,已经论及到生命的本质问题,也阐述到了佛教根本的世界观问题,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是指轮回于六道的众生所拥有三个不同的生命层次,万法是指大千世界种种不同,这一切不同的现象,都来自我们的心。这个心一旦清净,就会生出净土,一旦污浊,产生见思二惑就会轮回到三界六道中。

心净则佛土净,如果我们的心中一念清净,我们的人间也即是净土。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中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我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污秽和丑恶。螺髻梵王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见此土不清净。舍利弗!菩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内心清净。只要开发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装饰。净心诫观说:德如螺髻梵,到处是西方。

第二、信他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相信佛陀所说为实,为什么呢?蕅益大师说:

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诚,绝无虚发,六方诸佛乃至十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赞叹,句句真实。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这就叫信他。

为了证明一个事实的存在,佛教的论理学叫做因明,它提出了现量、比量、圣教量三个概念。现量是我们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得到的,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五识可以分别出色声香味触五尘。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道理。

佛陀所说的言教就是圣教量,因为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得到,也不能通过比量得出事实是否真实存在,这个时候就只能相信佛陀不会欺骗我们,他所说一定是诚实之言。相信圣教量,死心踏地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一生成佛,到那时就亲证佛言不虚了。

第三、信因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因,就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蕅益大师说:

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做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信因。

三界六道都是一念不同而形成,有善因就生三善道,有恶因就生三恶道,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有念佛的前因,那么就必定有成佛的果。散心称名,例如樵夫因畏虎而念南无佛而去除畏惧,得到平安,后世因不为善,经过很长时间受苦,但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还是得度了。现在我们一心不乱念佛,那与散心念佛就有天壤之别了,其成佛时间与散心念佛也截然不同了,往生西方极乐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第四、信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果,就是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的道理,因果不爽。蕅益大师说:

深信西方净土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有形体,锣鼓敲响必定有声音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信果。

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是念佛三昧,三昧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因为正念在心,离开各种私心杂念,所以就能够生出净土。众生因为私心杂念太多,所以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这些杂念若有上品善念则在天道,中品善念则在人道,下品善念则生阿修罗道。西方净土全因念佛正因而来,所以就不会再有轮回,一生成佛。

第五、信事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事,就是相信在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蕅益大师说:

深信今天心中一念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信事。

既然三界六道唯心而造,那么真正的净土也来源于我们心中,既然来源于我们心中,那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西方净土也就理所当然了。释迦牟尼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从唯心净土的道理来看,这是实话,而不是神话。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世界就在我们人类,那么他的净土也在人类世界。可佛陀眼中的娑婆世界是净土,而我们眼中的娑婆世界却并非净土,这是清净心和非清净心的区别而形成的。

第六、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信理,就是相信西方净土的物质世界也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心中。 蕅益大师说:

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土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在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其贤圣伴侣诸上善人,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物的虚妄相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他人与外境都是自己。我的心性遍布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布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布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内有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彼此不相妨碍。这就叫信理。

信理是一种最高境界,从理上来说,我们眼前的世界也是西方净土,并非需要离开娑婆世界去寻找另外的西方世界。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他所居住的就是净土。所以从信理这么一个道理出发,我们很多高僧大德提出建立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的理想。只要我们相信心净则土净,又何必舍近求远,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既然菩提不离开众生,那么我们在三界六道正好普渡众生而成佛道,离开众生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建立了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西方净土也就在我们眼前。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不能因为信理就否定了信事,理与事是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统一的。不仅理事圆融、自他也是圆融的。因为有理就必有事,有自就必有他。相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相信自己此一心念与佛无异,所以也就应该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自己不离开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净土。从信自可以延伸到信理。既然净土不出于我一念之外,一切净土都是唯心所造,那么西方净土怎么就不存在呢?所以从信他可以延伸到信事,西方净土也并非离开我们一念之外,它的存在是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

信因与信果也可联系起来看,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净土,这是前因,从信理来讲不离一心,从信他来讲,阿弥陀佛的心与众生心没有区别,既然阿弥陀佛以净心成就了净土,那么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怎么就不能成就净土呢?所以念佛让我心清净是因,往生极乐净土是果。自他、因果、事理既可分开解释,也是相互圆融的。若把六信截然分开,必然有失偏颇,甚至会成为邪见邪说。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黄念祖居士著(一)引言(二)明宗(三)生信(四)发愿(五)持名(六)妙果(七)后语附文: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蕅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4全妄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阿弥陀佛的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愿的详细解释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5六信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事事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罗汉亦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0持名

(五)持名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6真信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①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②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③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亿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7发愿

(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8谈空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9取舍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0因果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1方便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华玄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2了义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13圆顿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①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 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③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