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曾琦云:吝啬鬼的“快乐”
2025-04-30 07:53

吝啬鬼的“快乐”

《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详细记载了一个叫做卢至长者的故事。

说的是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苦。他穿破衣,吃糠菜,常被别人讥笑。有一天遇上佳节,城中人都张灯结彩,饮食歌舞。卢至回家,打开宝库,取出五钱。心想如果在家吃,就有母妻眷属,分不了。因此就用两钱买麦粉,两钱买酒,一钱买葱,再在家中取盐一把,走出城外到一颗树下准备吃。因见鸟兽多,恐怕会来抓取,就躲到野坟中间,等到猪狗都逃走了,他就在酒中和上盐、麦而饮。

因为卢至平时从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忍不住高声唱道:“我今庆佳节,畅饮大欢乐,超过北天王,又胜天帝释。”

帝释听到了,笑道:“这个人吃喝,只不过四文钱,就说他的快乐超过我了,我应当想个办法恼他一恼,让他头脑放清醒些。”

于是就变化成卢至,到他的家里对他的家人说:“我以前薄待了你们,只因为有吝啬鬼随身。庆幸今天出游,脱离了这个鬼。所以现在回来宣布,你们从今以后可以随意拿取家中财物。”

说完就把家中库藏全部打开,赐给家人。

又告诉他们说:“这个吝啬鬼的样子很象我,过了一会儿就会回来,你们应当把他赶出去。如果放他进来,我又会变得象原来一样吝啬。”

家人们满口答应。过了不久卢至酒醒回家,就被守门人驱赶。他急忙喊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各各拿着棍子来赶他。

卢至非常害怕,哀诉亲友,亲友把他送回来。

妻子儿女们都说:“他是吝啬鬼,你们怎么能相信他!”

亲友看见家中的卢至,神态自在,也出来骂道:“你确实是吝啬鬼!”

卢至有口难辩,就借一匹绢,去献给国王,想要诉冤。看门人不准进去,卢至就大喊:“我要献绢!我要献绢!”

国王呼他进去,卢至想要献绢,两腋忽然夹紧,使尽平生力气,才伸出手来。帝释马上把绢变成一束草,卢至非常惭愧。

国王笑道:“我不要你的绢,有冤可快讲来。”

卢至含泪哭诉。

国王命令家中卢至及妻子儿女同来对质,看见两个卢至的声音相貌,完全相同。叫两个卢至脱下衣服验痣,不能分辨。又叫两个卢至写出生平最隐秘的事情,字迹与内容没有分别。

国王叹道:“凡夫肉眼,这样容易迷惑,我应当去问释迦牟尼佛。”

于是带着两个卢至一同走到祇(qí)洹(huán)。佛呼喊变化的卢至,帝释于是忽然现出天帝原形。国王见是帝释,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卢至打发回去。

卢至说:“我即回家,财物已散。”

帝释说:“你肯布施,库藏就会完好无缺。”

卢至怒道:“我只信佛,不信帝释!”

佛说:“你只管放心回去,帝释的话没有错误。”

卢至回去,看见库藏毫无所损,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就实行布施,没有以前那种吝啬的样子了。?

虽然有巨财,却是吝啬鬼,这样的例子世上很多。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都与此类似:一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

中国《儒林外史》写了一个叫做严监生的人,也是一个吝啬鬼。他死的时候,他的身边围了很多的人,他伸出两个手指,大家都猜这猜那,只有赵氏知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赵氏说完这话,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人认为,其实他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和赵氏能够尽量多的留下一些家产,意图要为严监生翻案。这是错误的。严监生的节约和吝啬,不是为了布施,他没有发菩提心,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吝啬鬼。儿孙的福从积德而来,中国清末大臣曾国藩不为子孙留财富,他的子孙更加发达。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先生,南洋的人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纪老了去检查身体,还营养不良。他的钱到哪里去了?

他的钱全部都用来做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他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

他自己有钱并不享受。他坐飞机时,他的儿子坐头等舱,他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他跟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

听说有一次他的儿子被强盗绑票了,强盗提出条件要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的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

那个强盗接到通知,把他的儿子放了。

他是真正做社会慈善事业,念念为社会想。他自己那么节约,可他节约下来的钱是为了做更多的好事。因此,他的节约与吝啬鬼的节约,其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般若禅

吝啬鬼的吝啬与慈善家的勤俭,其根本区别就在发心不同。

End

快乐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方向

从前看童话书,有许多是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这种故事都是千篇一律,公主受到某种妖魔或巫婆的咒术所魅惑,变成植物、动物,或长睡、或禁制而失去了自由。王子,英俊、潇洒白马、手拿宝剑,经过重重磨难,终于把公

论快乐

◎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Journal d'un pote), 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

知足的人最快乐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无法持续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导语:拥有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拥有。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存,苦中作乐的虚荣心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从个人的贪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拥有的分享出去,打开心量,才能让生命拥有真正永恒的快乐。生命中的苦是多于

雪花的快乐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快乐的程度

◎ 一 行你快乐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你的心自由到什么程度。这里所谓的自由,并不是政治上的自由,而是指从懊悔、恐惧、焦虑和哀伤之中解脱出来。我已经抵达终点,回到家了。家就在此时此地。我圆满了,我自由了。一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镜 空快乐是一种心态,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缺少发现快乐的眼光。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只要善于发现,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能得到快乐。别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编者按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算尽则死。(

布施可以得到财富  守戒可以得到快乐

布施可以得到财富  守戒可以得到快乐海涛法师1.闻法时,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闭的容器,一滴水也无法注入的。2.如果不反覆思维它的要点,同时深植于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壶中。3.或者以烦恼心来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佛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

◎ 容 通在佛的眼中世间的快乐都是痛苦,而我们众生因为太苦,所以世间的苦稍微轻一点,就觉得快乐,是一种傻傻的痛并快乐着。佛教说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世间所谓的快乐,充其量也就是坏苦,乐极生悲,快

开发内心快乐的源泉

◎达 照人生所有的境遇,都可以是快乐的,也都可以是痛苦的。古时候,皇宫里面的生活很多人会向往,但是在皇宫里面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如果没有什么智慧和能力,在那里也是很受苦的。也有很多人向往出家人的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生命趋于圆满而快乐

每一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生命趋于圆满而快乐明海法师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发生,让我们遭受不愉快、不欢喜,甚至痛苦的经验。每当回忆起这些不开心的事,就感慨自己的命不好。经常会羡慕别人,认

一日禅:快乐而得自在

自在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为自在这样你会永远快乐而得自在佛教讲身心自在并不是放荡不羁、无拘无束而是内心清净无染不随境转的自由自在真正的自在是内心造就的而不是外在环境给予的

一日禅:简单的心易快乐

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欢乐。痛苦与欢乐都是心灵的折射,就像镜子里面有什么,决定于镜子面前的事物。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越不快乐。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

学诚法师:如何让心灵减少痛苦获得快乐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

一日禅: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上,在清和澹雅;快乐的人生,不在盲目追求中,在真诚相待;快乐的人生,不在别人的施舍,在自己争取;快乐的人生,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当下获得。

放下“我执” 感受快乐

不是因为多付出才会受伤,而是期待回报的心让自己受伤。所谓的感情,只是一场交换,一场我执与我执的较量,所以总是在伤害别人或被人伤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执,只有逐步放下我执,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一日禅:低调的人简单也快乐

左右逢源的人和谁看起来都很好,但是谁也不跟他真正好。低调的人,跟谁也疏疏落落的,但每个人心底里都盛着他。左右逢源的人,需要周旋于各种复杂,于是自己变得很复杂,人一复杂就疲惫。低调的人,只需静对自我的世

一日禅:快乐,其实并不难

我们常说比天空和大地更远的距离是人与人的距离因为人心里都会藏匿太多的猜忌和戒备很多时候我们背负着责任、情义疲惫的走着总希望走啊走啊能够看到艳阳可常常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我们始终摆脱不了阴霾其实想要快乐不难

雪漠:真正的快乐秘诀

真正的快乐秘诀空而有明分,明不灭而生。虽然我不断强调许多词汇的含义,但实际上,我并不希望大家纠结在字面的含义之上,我希望你们能够借由对词义的揣摩、反思,来触摸自己的心灵、认知自己的真心。词汇,仅仅是路

一日禅:认识自家宝藏,打开快乐之门

在比较、攀缘中,我们迷失了自家宝藏,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认识自

[星云法语] 快乐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一致的希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如何才会快乐?我提供以下四点意见:一、以舍为有:有的人整天妄想、贪求,这样的人生

天鼓雷音如来--修行人享受的四种快乐

我们都知道修行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而且作为修行人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也能够得到作为修行的快乐,那么修行能够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第一种快乐修行人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在那里呢?身体的苦无人能够

为什么少欲知足是真正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

陈士东:快乐真好

快乐真好陈士东快乐真好,但是有的人并不快乐。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有的人生病了,他不快乐;有的人官场失意,便不快乐;有的人没有钱,所以不快乐。但是我看到某病人虽患有不治之症,他仍然整日笑容满面,即便是在

张慈田:快乐的不得了

快乐的不得了张慈田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的跋提梨迦比丘,无论在森林,或在树下、空屋,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快乐的不得了!快乐的不得了!」多位比丘担心跋提梨迦比丘还沈溺在过去王位的快乐记忆中,于是将这件事情向佛

宝积佛--快乐自在

有一位父亲,生了三个儿子,由於望子成龙,所以平日对子女管教严格,母亲扮演着慈爱的角色。父亲因最近公事比较忙,天天都早早出门,没来得及和全家共进早餐。这一天,刚好有空,他一早就在餐桌前等着孩子们一起用餐

佛理禅机:坦然接受现实,不耽于快乐,不沉溺痛苦

人的心性就如一杯水,淡淡的清水里没有掺杂任何杂质。但如果在水中放入一些酸甜苦辣咸的东西,这杯水很快就会变质。人的思想也是,想法越多越复杂,越容易变质,而坦然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才是我们应该过的中道生活。

佛理禅机: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无比快乐

我们众生要去感受娑婆世界的苦,理解极乐世界的无比快乐,就必须通过比较才能更加清楚地去认识苦与乐之间的差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是如果不是通过学习佛法,听佛说净土,

佛理禅机:你的快乐源于你的心态!

予人方便,就是待己仁厚;包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有些事,不能强求;有些缘,不能强结;有些人,不能强留;有些路,不能强走;有些理,

佛理禅机:快乐与不快乐,都是我们的果

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所感受的一切快乐,都是我们过去善业的果;当我们内心生起一念烦恼,所感受的一切不快乐,都是我们不善业果,绝对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如果我们认为烦恼痛苦是别人造成的,这是彻彻底底错误的认知

曾琦云: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

曾琦云:“无我”论

无我论曾琦云一、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看无我的力量《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

曾琦云:《楞严经》漫谈

《楞严经》漫谈曾琦云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既有慧能的特点,又调和了诸家,对

曾琦云: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大老实人的大聪明《列子》第二卷: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

曾琦云: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南北朝时期,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天竺来到金陵,与梁武帝见面时,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说:并无功德。武帝说:何以无功德?祖师说: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曾琦云: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布施让你更加富有不舍不得《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说明观音菩萨入定了,他大彻大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自我的执着,心被污染

曾琦云:释迦牟尼的身布施

释迦牟尼的身布施《六度集经》记载了一个故事:释迦牟尼前世曾为一大国之国王,号萨波达。萨波达王对众生的痛苦灾难总是十分同情,为之伤感,尽其所有,全力帮助。帝释见国王如此仁慈,大恩大德遍于十方。又听天神鬼

曾琦云:佛教文化与电脑

佛教文化与电脑曾琦云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正面临新的困境。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道德水准日益降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觉悟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曾琦云:禅师弘法的智慧

禅师弘法的智慧有一位在家居士请教智藏禅师,问道: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点点头,说:有啊!居士再问:有因果报应吗?禅师说:有啊!又问:有佛菩萨和三宝吗?禅师答:有啊!不管他怎么问,禅师总是回答:有啊!有啊

曾琦云:商人的布施

商人的布施以下故事出自《三十四本生传》,此书为古印度佛学家马鸣所著,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很多故事。第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做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曾琦云《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

曾琦云:一切唯心论

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怎么会产生六道轮回呢?在我们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如果我说心可

曾琦云:吝啬鬼的“快乐”

吝啬鬼的“快乐”《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详细记载了一个叫做卢至长者的故事。说的是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苦。他穿破衣,吃糠菜

曾琦云: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曾琦云净土宗是佛教里面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派,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即说明了净土宗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净土法门也必须以新

曾琦云:立于“中道”的智慧

立于“中道”的智慧《百喻经》里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有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据实的报告,不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