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曾琦云:商人的布施
2025-04-30 07:40

商人的布施

以下故事出自《三十四本生传》,此书为古印度佛学家马鸣所著,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很多故事。

第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做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养一位缘觉,魔王波旬得知后便在供食必经路上幻化出一可怕地狱,中有七人陷入大火坑。商主妻子一日正准备为缘觉送饭,途中遇到大火坑后,便因心生恐怖而折返回家。

商主不安,心想:“万不可中断对缘觉供养,不将饭食送去太不合理。”于是就亲捧食物前往缘觉住处。

魔王波旬就幻化成天神,在路上挡住他,劝道:“你之布施纯属浪费资财,若还要一意孤行,则必于多年中堕此地狱中。”

魔王即以此等恐吓言词妄图令商主退失布施心。

谁料商主却说道:“你所言听起来似好心好意,但我绝不会从布施道上退转回来。”

言罢即毫不迟疑越过火海。

结果,刚刚还烈焰汹汹之火海倾刻就变成一令人赏心悦目之花园,魔王波旬只得愧疚满面地迅速离去。

第二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以前成为一个叫“威严”的商主,他对贫穷者等可怜众生非常关心,常将自己所有之一切全部拿来布施。无论如何布施,他都未曾担心自己财物用尽而停止布施。

帝释天为试探其心真伪,便施用幻化术,将商主财物尽皆隐藏起来,只在威严眼光所及之处,置一绳子与一把镰刀。商主顿失财产,只剩绳子与镰刀随身,于是他每天便以割草、卖草之钱财布施众生,仍想尽办法满足众生所愿。

帝释天眼见此人沦落至如此贫穷地步,但还能以无有怯懦之心态继续厉行布施,于是就现出身相对威严说道:“大施主,你对布施如此有信心,能继续以无有贪心之心志广行布施。这样行持下去,将来定会发财致富。”

商主则淡然回答说:“我即便一贫如洗,也不会做恶劣之事。若我心中依然存有吝啬之心,则愿我永远贫贱、无有财物。我每见乞讨众生的痛苦,心中就会悲悯不已,因此只要我手中尚有一丝财物,我便不敢对其言说自己一无所有。”

帝释天劝解他说:“在你自己财富未圆满之前,给别人布施实非正确。你应放弃布施,积极积聚钱财,待有一定财产后再行布施也不为迟。”

商主听后反驳道:“即使我自己欲得利益,也应舍弃财物而行布施。因财物根本无法令人得至善趣,而布施则能令人获取善趣安乐。如我不关心别人疾苦,我自己亦难享受快乐。”

商主随后一直心念坚定、不辍布施,帝释天了知其愿力后,高兴地说道:“你之财物实已被我隐藏,我今后定会常常帮你,使你财产永不耗尽。”帝释天说完,就一边忏悔一边隐身而去。

有人说商人都是奸商,有“无商不奸”的说法,可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原来也是大善人。人有财运,均从布施中来。若是人*,或者用尽计谋,积聚财富,除了那些本来就属于他的部分外,不义之财均将离他而去。机关算尽太聪明,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般若禅

发大财从大布施中来。

End

妄语的故事 ——舍利婆国的商人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七供--诚实的商人与贪心的商人

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Seriva)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Andhapur

曾琦云: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

曾琦云:“无我”论

无我论曾琦云一、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看无我的力量《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

曾琦云:《楞严经》漫谈

《楞严经》漫谈曾琦云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既有慧能的特点,又调和了诸家,对

曾琦云:大老实人的大聪明

大老实人的大聪明《列子》第二卷:商丘开在晋国的范子华家做客。范家的门客,经常作弄商丘开,向他开玩笑,可是商丘开却一直信以为真。有一天,他们指着河流弯曲的深水处,告诉商丘开说:那里有珠宝,你游泳过去,潜

曾琦云: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南北朝时期,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天竺来到金陵,与梁武帝见面时,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说:并无功德。武帝说:何以无功德?祖师说: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曾琦云:布施让你更加富有

布施让你更加富有不舍不得《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说明观音菩萨入定了,他大彻大悟了,悟了什么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空的,都是我们自我的执着,心被污染

曾琦云:释迦牟尼的身布施

释迦牟尼的身布施《六度集经》记载了一个故事:释迦牟尼前世曾为一大国之国王,号萨波达。萨波达王对众生的痛苦灾难总是十分同情,为之伤感,尽其所有,全力帮助。帝释见国王如此仁慈,大恩大德遍于十方。又听天神鬼

曾琦云:佛教文化与电脑

佛教文化与电脑曾琦云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人类正面临新的困境。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道德水准日益降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觉悟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曾琦云:禅师弘法的智慧

禅师弘法的智慧有一位在家居士请教智藏禅师,问道: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点点头,说:有啊!居士再问:有因果报应吗?禅师说:有啊!又问:有佛菩萨和三宝吗?禅师答:有啊!不管他怎么问,禅师总是回答:有啊!有啊

曾琦云:商人的布施

商人的布施以下故事出自《三十四本生传》,此书为古印度佛学家马鸣所著,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宿世修行的很多故事。第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行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做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

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曾琦云《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

曾琦云:一切唯心论

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怎么会产生六道轮回呢?在我们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如果我说心可

曾琦云:吝啬鬼的“快乐”

吝啬鬼的“快乐”《卢至长者因缘经》、《法苑珠林》卷七十七详细记载了一个叫做卢至长者的故事。说的是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个老头叫卢至,虽是大富户,可他却是个吝啬鬼,妻子儿女及奴婢受尽了苦。他穿破衣,吃糠菜

曾琦云: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曾琦云净土宗是佛教里面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派,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即说明了净土宗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净土法门也必须以新

曾琦云:立于“中道”的智慧

立于“中道”的智慧《百喻经》里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村,举行一个赞美父德的大会,大会开始时主席报告:今天举行这个会,目的是宏扬孝德,且有互相鼓励“见贤思齐”的意义。所以希望各位都据实的报告,不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