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怎么样理解优婆塞
2025-01-01 12:04

优婆塞:梵文 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优婆塞,又译乌婆塞、伊蒲塞、优婆婆柯。意译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归依及五戒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语来代替优婆塞,也许‘优婆塞’三字叫起来不容易也不好听的缘故。

徒忏悔文

iki y(i)grmi türlüg asanwir 十二恶律仪。其中,iki yigrmi türlüg为回鹘语,意为“十二种”,asanwir为梵语asamvara的借词,该词在62行中又写作asanvarukiki,意为“不护、恶戒、不律仪”。《大方便佛报恩经》称:“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是为十二恶律仪人。”

汉译文:我伊利和土孜迷失一同犯过“十二恶律仪”之罪,即我们曾作宰羊屠夫,作过为供食用而养鸡的人,作过为供食用而养猪的人,还作过捕鱼人、捕鹿人、狩猎者和布陷阱者,我们作过布网、捕鸟、捉鹰的猎人,我们戕杀过飞禽,屠宰过走兽,作过卖狗肉者,杀害过莽蛇,我们曾以邪法咒龙,我们当过杀[犬]的刽子手,我们曾作猎主,捕杀禽兽。我们是犯了这十二种恶律仪的人。我们以残忍之心把生灵肢解、折磨、杀死了。我们对此完全悔悟,承认我们的罪过,我们向众佛僧祈求宽恕,我们愿从罪恶中得到解脱。请饶恕吧!(52~66行)

End

如何理解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梵文 upāsaka,在家信佛、行佛道复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归依制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

优婆塞、优婆夷是什么

什么是"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四众之一。"优婆夷"意译为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亲近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

优婆塞指的是什么

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词来代替优婆塞,因为“优婆塞”是外语音译,难入汉语系统,而“居士”是汉语,意思明白易懂。居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暂时过出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受持菩萨戒,比如《梵网经菩萨戒》,其成

什么是优婆塞

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皈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

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有哪些不同

优婆塞是佛家受戒的男众,优婆夷是佛家受戒的女众,居士一般是文学水平较高,喜欢清净自居的人,这些人并不一定学佛。三者区别:1、性别①优婆塞:男性②优婆夷:女性③居士:男女不限3、信仰①优婆塞:佛教②优婆

优婆塞是僧俗四众之一吗

佛教按照年龄、性别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把信徒们区分为四种人,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被称为“四众”或“僧俗四众”。四众,全称为“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

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有哪些区别

一、要求受过三皈依才能算优婆塞(优婆夷),然后根据受五戒条数不同,又称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满分优婆塞,而居士则无此限制,也就是说,称为优婆塞者,至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优婆塞/优婆夷和居士相等

优婆塞和优婆夷的含义是什么

音译成汉语是居士的意思。1、优婆塞:梵文 upāsaka,指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

怎么理解优婆塞

佛教进入中国,居士一词几乎就被佛教霸占了,成为佛教的专属名词。在家修行的人被称谓居士。所以在家学道教的也可以称谓居士。居士学什么东西?《耳根圆通》给出的是“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有的人把居士理解为优婆

如何理解优婆塞和优婆夷

1、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梵文 upāsaka。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知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道、善宿男等。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称为满分优婆

优婆塞和优婆夷分别指什么

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在家信佛的女子叫优婆夷,又译优婆私柯,在中国意译为居士。优婆塞:曾译作邬波索迦、乌婆塞、伊蒲塞等。意译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善宿男等。受了三皈依及五戒并

怎么样理解优婆塞

优婆塞:梵文 upasaka,在家信佛的男子叫做优婆塞,又译乌婆塞、伊蒲塞、优婆婆柯。意译近善男、善宿男、清信士、清信等。凡受了三归依及五戒的人,称为满分优婆塞。我国大都用‘居士’一语来代替优婆塞,也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净土经论: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

第1109部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 乾隆大藏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杀戒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

第1078部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 乾隆大藏经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佛者众圣尊神通应自在随类处身形音声亦复尔见闻获安隐莫不信向心是故我归命愿普如世尊甚深菩萨戒功德难思议受者获安隐福慧日夜生诸佛常护念万行渐满盈六度四等意普度诸群盲手足初莫犯节言顺所行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第1476部 - 大藏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

第四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

第三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优婆塞戒经摄取品第十三善生言。世尊。菩萨具足二庄严已。云何得畜徒众弟子。善男子。应以四摄而摄取之。令离诸恶增诸善法。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善男子。菩萨若无如

第五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优婆塞戒经杂品之余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

第二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优婆塞戒经发愿品第七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业谁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

第一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优婆塞戒经集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

第六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

第七卷 优婆塞戒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之余善男子。众生作罪凡有二种。一者恶戒。二者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及不杀时。常得杀罪。何以故。先发誓故。无戒之人。虽杀千口杀时得罪。不杀不得。何以故。不发誓故。是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