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八识规矩颂》浅解
2025-04-16 06:27

《八识规矩颂》浅解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第一浮尘根。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因为初禅天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既不受食,自然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应心所。说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就是:

一、遍行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中随烦恼二个:即无惭、无愧。

五、大随烦恼八个:即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根本烦恼三个:即贪、嗔、痴。

何谓遍行心所?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一)遍善、恶、无记三性;(二)遍三界九地;(三)遍于过、现、未三际;(四)遍与八识心王相应,所以称为遍行心所。

何谓别境心所?指此五心所,乃各别缘境。由于眼等五识缘境之时,同时意识各引自类种子,各各缘境,与前五识相应,所以称为别境心所。

十一个善心所为什么也与眼等五识相应呢?因为五识虽只缘现量境,好像没有造作分别,由于业性纯熟,即使偶然动了一念,不是动在善边。就是动在恶边,若动在善边,就与五识相应之故。

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二心所和大随烦恼“掉举”等八心所,唯是恶心所。五识若偶动一恶念,就与五识相应。

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心所,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五识若缘欲界顺意五尘境,自然起贪。若缘违意五尘境,自然起嗔。执缘境为实有,体即是痴。所以此“贪嗔痴”三心所也与五识相应。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第一句是说五识所依之根,不是肉眼能见的浮尘根,而是胜义根,即净色根。此净色根乃第八识所执受的相分,分映于五根门头,虽非肉眼所见,但它能发识,最极清净,所以称它为净色根。依此净色五根,方能发识,所以说:“五识同依净色根。”

第二句是说五识生识的缘。眼识九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耳识八缘生。

眼识须具下列九缘方能生识:一根缘、二境缘、三空缘、四明缘、五作意缘、六分别依缘、七染净依缘、八根本依缘、九种子依缘。鼻、舌、身三识具下列七缘方生识:以上九缘中除去空缘和明缘。因为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合时方能知香味触故),耳识具八缘方生识:即九缘中唯除明缘,因为暗中也可闻声的缘故。此三识具缘多寡相近,所以说:“九缘七八好相邻。”

第三句是说,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眼、耳二境是离中取境。观是能缘的见分,尘世是所缘的相分,所以说:“合三离二观尘世”。

第四句是说,识与根不同,愚者难于分别。愚,指愚法声闻。因为声闻人唯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称为愚。盖五根对境,如镜对像。五识缘境,唯是现量。只要尚不起随念、计度二种分别,还是现量境,直到起了计度之心,方进入比量或非量之中。这就是根与识不同所在。因为识乃心法,即八识见分,根乃色法,即八识相分,此色心不同;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不同,此根识不同之致,非愚法声闻所知,更不要说凡夫了。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四句颂转识成智。先释前二句。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五识因中一向缘五尘相分境,托彼相分,变带观空,方成此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所以不能亲缘真如之理。诠者,具也。即是说五识转成作智时,即使在佛果位上也不具亲缘真如之理。为什么呢?因为佛有二智,一是实智,或称根本智;一是权智,或称后得智。根本智缘真,后得智缘俗,前者用于证理,后者用于度生,其用不同故。所以说:“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上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这句是说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五识即成无漏。为什么呢?因为五识即八识见分,乃同体之故,所谓“五八果上圆”是也。

“三类分身息苦轮。”这句是说若五识转成所作智时,在佛果中,能现三类身,化导众生,出生死苦海。一、大化身。即千丈卢舍那,为应十地之机所现;二、小化身。即丈六金身,为应二乘及凡夫所现;三、随类不定化身。随诸各类众生,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种种不等。所以说:“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前二句是说六识具足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带质、独影三境。此六识都具足,故力用最强。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所造。所以说:“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性者,一、善性。有顺益义,顺于正理,益于自他;二、不善性。有违损义,违于正理,损于自他;三、无记性。则于善恶品性,无所记录。(即不形成未来善恶果报)

三量者,一、现量。现谓显现,缘所现性境,不起分别。无计度心,故名现量;二、比量。比谓比类,于所缘前境,比度方知,如隔山见烟,即知有火。如见日落处,即知是西。三、非量。谓于所缘境,错谬分别,名为非量。

三境者,一、性境。即净色根于外境上发识,自变自缘之境;二、带质境。分为二种:(1)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皆属之。(2)似带质。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所现之境。三、独影境,乃独头意识所现之境。

后二句是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法都相应,故业力殊胜。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或多或少,以类相从,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于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色、无色)三受(苦、乐、舍)之中,恒常转变改易。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于顺境上,适悦身心,产生乐受。于违境上,产生苦受。于非苦非乐境上,产生舍受。亦常转易不定。若恶念起时,则根本惑与随惑相连而起。若善念起时,则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所以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后二句是说,身语二业,都由此六识方能发动。若论行相,于八识中独为最强。引者,谓此识能引诸识造业,因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满者,谓此识能引前五,满八识异熟果报。因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别报。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能招业力牵”者,引业和满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如与善十一相应,则为善业牵之而往人天;如与根、随染位相应,则为恶业牵之而往三途,招感善或恶的总报和别报。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四句是颂第六识转妙观察智。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修生空观,在圆教七信位,始断分别我执。从八信起,修法空观,经历八、九、十信,至圆教初住位,始断分别法执,至此分别我法二执全断。约别教即是初欢喜地,乃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之时。(此时妙观察智作下品转)但俱生我法二执,现行尚自缠绕,种子尚自眠伏。所以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后二句是说别教菩萨修法空观至远行地(即第七地)后心,断俱生我执,即进入第八地,(此时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作中品转)但俱生法执犹在,尚偶尔现起,然不是有漏。远行地后的后字,也包括九、十二地至等觉位。因为至等觉后心,六识方得纯净无漏,妙观察智作上品转而圆明遍照大千世界。所以说:“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四句是颂七识的境量和心所。前二句是说第七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为真带质。什么是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就是以此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七识与八识见分本质交带挟起中间相分,以此相分,一半与所缘第八见分同一种生,一半与能缘第七见分同一种生。此乃体相之相,不是形相之相。所以称为真带质。此识虽非善恶,性是无记。而有四惑我见(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盖覆真性,所以是有覆无记。通情本者,谓此真带质,既通七识能缘心,以恒起我执,即是通情。又通八识见分,是它所缘之本,即是通本。由于三界有情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故三量中名为非量。所以说:“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后二句是说第七识所具的相应心所,大随烦恼有八,遍行有五,别境唯一慧心所,根本烦恼有四,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共十八个心所。此十八心所恒与第七识相应。所以说:“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四句是说第七识的力用。第一句说此识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恒是恒常,不间断之义。审是审察,分别之义。恒与审,八识有四句分别:第八识,是恒而非审。不执我,故非审。无间断,故是恒;第六识,是审而非恒。有分别,故是审。有间断,故非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有间断,故非恒。不分别,故非审。唯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不间断,故是恒。以执我,故是审。第二句是说,由于此识于有漏位恒审思量,非我执我。此妄执之我相,无始随逐,无时暂舍,有情昏迷,不能自拔。所以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三、四句是说四惑(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恒与第七识相应。前六转识修布施、持戒等善行时,由此第七识念念执我,使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所以说:“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四句颂七识转成所作智。菩萨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圆七信位,(或别七住位)断分别我执,转修双空观,历八九十信,(相当于别教三贤位)于十信后心,破分别法执,即入圆教初住,(或别教初地,初欢喜地位),由于断了分别法执,第六识初转妙观察智,(此为妙观察智下品转)以六、七二识相依,第七识自然也转为下品平等性智,由于俱生我法二执未断,此识未得纯净无漏。所以说:“极喜初心平等性”。俱生二执微细。须地地分除。第六识修双空观至远行地后心,方舍藏识,断俱生我执,进入第八地,(此时平等性智为中品转)则无功用行现前,俱生我执永伏不起,所以说:“无功用行我恒摧。”但俱生法执犹在,直至等觉后心方才断尽,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是也。此时第七识方转无漏平等性智(此为上品转)。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⑴,为十地菩萨说法,所以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这四句是颂八识行相。第一句是说第八识唯是精明之体,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是无覆无记,以有细微流注,故唯与五遍行心所相应。所以说:“性唯无覆五遍行,”第二句是说三界(欲、色、无色)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及色界四天、无色界四天)是众生流转六道之处,此识为总报主,而被他六识善恶业力牵引去投生。所以说:“界地随他业力生。”前面六识颂说,“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指这种情况。第三句是说二乘不了解第八识,不信有八识存在,由于八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恐怕二乘产生误解。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就是恐他们分别执为我故,因此二乘不了解此识。所以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第四句是说。二乘不知,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主广引圣教备显正理而与之诤,所以说:“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四句是颂八识的体相和力用。第一句,浩浩者,广大无涯貌。就是说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故,名为藏识。三藏者,具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一能藏。谓 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边说;二所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此识是所藏之处,此约受熏边说;三我爱执藏。第七识执此识见分为我,故云,我爱执藏,此唯约被第七所执边说。有此三义,故令积劫因果,不失不坏,不可穷尽。所以说:“浩浩三藏不可穷。”

第二句是说,此识如水,为境风鼓动,故起前七转识波浪。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所以说:“渊深七浪境为风。”

第三、四句是颂第八识力用。前七识现行,返熏此识,以其识体坚住,一味无记,恒时相续,有可熏性,故能受熏。前七转识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全不散坏,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一期生死,必以此为总报主,所以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四句颂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有三名,一名藏识。谓此识因第七识念念执为我故,无始以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别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经历三贤、登地及到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所以说:“不动地前才舍藏。”二、异熟识。谓八地以后,虽舍藏识之名,以有微细俱生法执及有漏善种间或生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道后等觉后心,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所以说:“金刚道后异熟空。”三、庵摩罗识。此云白净无垢识。异熟若空,一念顿断最初生相无明,入妙觉位,此识在妙觉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到此地位,境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所以说:“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注⑴一、菩提身。谓如来菩提树下成道身。二、愿身。谓如来下兜率,降生人间,酬宿因愿度生之身。三,化身。谓如来随类化现之身。四、力持身。谓如来灭后,碎全身为舍利,永久不坏,作众生福田,名力持身。五、相好庄严身。谓如来证得微尘数相好庄严实报身。六、威势身。谓如来处于众会,威德广大,天魔外道,无不归伏之身。七、意生身。(亦称如意身)谓如来随自他意,处处受生,意有所往,身即随到,是名意生身。八、福德身。谓如来福德具足,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是名福德身。九、法身。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犹如虚空,是名法身。十、智身。谓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是名智身。(出华严经教门指掌)

End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易犯规矩

易犯规矩◎ 来 果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

规矩

规 矩◎ 来 果 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

念佛的规矩

◎ 印 光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七讲 三境三界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八讲 修行五位一 修行五位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九讲 前五识颂一 首颂诠释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

慧超法师:进寺庙烧香拜佛 这些规矩和禁忌一定要知道

1、到寺院吃斋饭要珍惜,不要浪费。一般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对外的,如果斋饭吃不完,可以把它带回去,但是不可以再倒回,或者可以喂小动物做布施,尽量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2、到寺院吃斋饭,个人建议交钱。因为寺庙

道教16条铁的规矩!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佛教寺院不同大小的钟敲击时都有什么规矩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

五观堂的进食规矩是什么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

化缘的规矩有哪些

1.只能乞食素食,有葱,蒜,洋葱,鸡蛋,荤油不能要。接受食物时不得触碰食物。2.不能挑好挑坏,不管贫贱贵富。3.一天每人只能乞三钵食物,不能超过七家,若七家不得(锁门的不算),只能饮水。4.获得食物时

供养有什么规矩

供养三宝要恭恭敬敬你要是想供养三宝,也要恭恭敬敬地先叩三个头。你有这个红包,要跪在那儿,合起掌来把这些红包顶在头上,这么样子来供养三宝;不是一只手这么拿出去,以前我看见有的人供养三宝,就这么样子,好像

过堂的规矩是什么

过堂,佛门中的“进食”,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

顶礼都有哪些规矩

(一)右膝着地1.代表发心;2.代表东方的智慧;3.代表大圆镜智(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之一);4.含义是代表愿一切众生安立正道(不入邪道),众生发心修行(发欢喜之心去修行)。(二)左膝着地1.代表修行之

在禅堂有哪些规矩

如何进出禅堂挂腿子坐——吃茶之前我们认识了禅堂,又简单了解了什么情况下会挨香板。(还有更多被下香板的情况我们后面继续讲)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如何进出禅堂,还有怎么样挂腿子坐——吃茶。如何进出禅堂禅堂内如

禅堂的规矩和行香的步骤是什么

禅堂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精进办道的地方。在形式上,与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所区别,但禅堂有禅堂的规矩。在禅堂里面有“两张半口”,什么叫两张半口呢?第一张嘴,是指和尚或班首的讲话,可以讲开示,也可以讲规矩;第二

禅堂修行的规矩有什么

禅堂规矩详解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

禅堂上的规矩有哪些

对禅堂规矩上的学习人们往往把“禅”的定义定的很高,起心动念、吃饭睡觉无不是禅,主张禅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皆是禅。这种说法看起来好像很高深道出了禅的精髓和宗旨,其实都是在说文字禅,是一种纸上谈兵

禅七得规矩作用

打禅七,第一要知道行香、坐香的规矩。进了禅堂,要处处用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这些规矩、法则,每一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着要求去做,会对禅七期间的修行大有好处。它会为以后的开悟做

供佛的这几条规矩你知道吗?(宣化上人)

食物在没献给佛僧的时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庙上吃东西,必须要等到供过佛,出家人也来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还没吃之前,你先吃,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养三宝,都是要这样。所以在庙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