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
2025-04-13 10:54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5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此段总明弥陀于我等众生,有天地不足喻其高厚之大恩,而众生不知也。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二句,此众生之常情,犹井底之蛙,不知沧海之大,夏夜之萤,不见冬冰之寒,凡夫众生亦复如是,徒知父母于子女有鞠育之恩,诗经小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而茫然不知阿弥陀佛有大恩于我等众生也。佛因地于无量劫前,在世自在王佛前,为普度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六度万行中,仅布施一行,外财,如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内财如舍头目脑髓,不知有几千万亿,他如修忍辱行,忍人所不能忍,修精进行,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庄严净土,自致成佛。然后分身无量,头头接引众生,善巧方便,令生彼国。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度众生,无有尽时。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从众多方面观之,佛为普度一切众生也。若从我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而发,长劫大行,为我而修,四种净土(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为我严净,法报应三身,为我圆满,乃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拌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此段结归既知佛恩深重,非父母可比,唯当竭力精修,尽此一报身,归命投诚,拌命念佛而已。

佛大慈悲,始终不舍于我。我造业时,佛警觉我。我受苦时,佛拔济我。我礼拜时,佛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加被我。佛为何处处为我著想,不过欲我念佛,欲我往生,欲我脱众苦,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众生,直至一生补佛方休也。啊!佛之深重恩德,非父母可比,(父母于孝顺子女,忤逆子女,总难免有分别心)虽天高地厚,不足比况佛恩于万一。若不闻知识开示,不读我佛经典,怎知此理,今知之矣,唯有努力精修,尽此报身,归命投诚,拼命念佛罢了!还能说什么呢!

一切众生,为利钝十使所使,久经长劫,流转生死,受大苦恼,不能出离,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边,邪,见,戒,此五为利使,以发动轻便故。贪,瞋,痴,慢,疑,此五为钝使,由利使所生,对利说钝故。此之十使,众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带之修道,但唯增长邪见烦恼,决无相应分。如欲断之实难,以此十使,于四谛下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

此段是说明一切众生,为利钝十使所驱使,欲自力断见思二惑,出离分段生死,甚难!甚难!

何谓十使?即身、边、邪、见、戒、五利使,和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五利使,起惑造业快,断除也快,(是顿断的)故称五利使。五钝使,从五利使生,起惑造业较五利使慢,断除也慢(是渐断的)故称五钝使。此十使于四谛下历三界(欲、色、无色)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分配之,从五利使开为见惑八十八使。(欲界三十二使,色界、无色界各二十八使)从五钝使可开为思惑八十一品。(欲界九品,色界、无色界各三十六品)欲知其详,可检索三藏法数,此处从略。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水那么困难,何况思惑。若见思二惑有丝毫未尽,分断生死难出。此即通途法门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

然此十使,总名众生知见。古德谓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治之。佛知见者,即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孑然自立,必随缘起。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缘起。离十界外,无别缘起故。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心,持佛名号。但信贵深,愿贵切,持名贵专勤。果以深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炽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只须赤体担当,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宝莲不日来迎。是为从此同居,生彼同居。横出三界,较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此段说明以佛知见断除十使(即见思二惑)的众生知见,无如信愿持名为横出三界最省力之法也。

然此十使,总名众生知见,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加以对治。佛知见者,即是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孑然独立,必须借助缘起,所谓理不孤起,仗事而起者也。缘起不出十法界,不随佛界缘起,便随九界缘起。而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心,持佛名号。果能信深愿切,专恳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对治众生知见也。众生十使(见思二惑)心中,但有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是修道门中点铁成金之妙法。即可从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是为横出三界,较诸其他通途法门断惑竖出者,岂不省力哉!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圣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

此段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力用,谆勉修净业者建立真信切愿。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者,梵语阿伽陀,此云普去,能普去众病,无病不疗。这句阿弥陀佛,是大医王,能治见思无明烦恼,是阿伽陀药,能治百病。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者,如意珠王,即摩尼宝珠,珠中之王,悬之高幢,凡有所求,皆能满愿,故称如意珠王。这句阿弥陀佛,凡有所求,皆能满愿,犹如意珠王。这句阿弥陀佛,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能度行人到涅槃彼岸。这句阿弥陀佛,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能照亮行人修学佛道的征途,不走弯路。这句阿弥陀佛,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诸罗汉弟子道眼观察,此人八万劫内未种善根,不肯度他出家,老人恸哭而返,道逢佛陀,问彼何缘哭泣,老人告以无人度他出家,所以伤心落泪。佛言,我度汝出家。老人出家之后,修行精进,未久,即证罗汉果。诸弟子不解,问佛缘由。佛言,此人八万劫前,曾为樵夫,入山斫柴遇虎,惊怖上树,曾念一句南无佛,以是因缘,遇我得度,此八万劫外之事,非汝等声闻道眼所能见知也。这句阿弥陀佛,但能一念信心,无丝毫疑惑,即可相应。信心果真,是为真信。据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云有六信:一信自(信自心本具极乐)二信他(信释迦如来无虚语、弥陀世尊无虚愿,六方诸佛无虚赞)三信因(念佛为生净土真因)四信果(信净土诸善同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五信事(信实有极乐在十万亿佛土之西,非同庄生寓言)六信理(信十万亿佛土,不出我一念介尔心外,信西方依正主伴皆我现前一念心所现影)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自然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必须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无时或忘,如忠臣奉圣君密诏,孝子受慈父严命相似,念念不忘,作为生命中第一件大事。

不论所处境界,静闹闲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盖皆废于因循,败于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若仍因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此是彻祖勉行人在信愿具足前提下持名,不论所处环境,或静或闲,或闹,或忙,不管多念少念,皆为往生正因。最忌有时勤,有时怠,功夫间断,则不能相应。吾人从无量劫来,常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岂有不曾发过求出三界之心,修向佛道之行,只为因循怠惰,一暴十寒,终告失败,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生有幸得闻能一生了生脱死,至极简要的持名念佛法门,若仍旧蹈因循故辙,甘心安于覆败,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可谓天下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豫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此段说明念佛一心不乱,为净业行人所追求目标,若得一心,决定往生。未入一心之门,终非稳妥。

《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所谓执持名号,即拳拳服膺之谓。就是将这句佛号,牢牢执持于心而不忘失之意。拳拳服膺,语出《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若稍有一念间断,便不名执持。若稍有一念夹杂,便不名执持。由此可见执持名号的标准是相当高的。必须念念相续,不间断、不夹杂,是名精进。精进不休,则渐入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若到一心不乱,仍旧精进不已,则将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就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会出现。犹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蜡人,喻烦恼,各人烦恼厚薄不同,火喻持名,能消烦恼。可见得念佛三昧之境界更高,非中下之人所能企及也。我等念佛行人,切莫预存求效验之心,如企望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及得念佛三昧,希见种种灵异瑞相等念头,否则过于执著此等念虑,或致着魔,不可不知。但当竭诚尽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此段说明心与万法不二,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理。彻祖开示说:修习一切法门,贵在明其宗趣,得其旨归。今人但知万法唯心所造,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所念佛名)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无量是差别相,一是平等一相。差别相不离平等一相。)不知一为无量,(不知平等一相从差别相上显)但知转山河归自己,(但知山河万法,乃我唯心所现)不知转自己归山河。(不知自心无相,仗山河万法而显,山河万法即我自心也。)彻祖说: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念)外无心,(所念之佛即是心)岂真知心外无佛也。(能念之心即是佛)实则心与万法,佛(念)与心,本来不二,犹如一个圆球,劈作二半,离之则两伤,(心与法,佛念与心,认为是二,则两败俱伤),合之则双美,(心境互显,心佛双彰,如此理解,双美无缺)是故念佛人,必须以唯佛唯土为宗。坚信有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二有”宗旨。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佛与土即心也)则真唯心义不成。果然明白真唯心义,则唯佛与唯土之宗,自然不疑而站稳脚跟矣。既明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之佛既是这样,能念之心亦然,能所不二啊!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心无外,故绝对待)全超一切法门,无有等者。以圆融故,(圆融什么?圆融其绝待。如一室千灯,相含互摄)全收一切法门,无有超出其外者。这就是所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不举则已,举必全真如而起的道理。一句阿弥陀佛,必须这么信,这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之不思议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也。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微劣也。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荒田。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约所知之境,固有广狭胜劣之不同。若约能知之知,则全体无异。如同一火也,烧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虽殊,能烧之火无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同一镜也,昏明有异。清浊虽殊,湿性不二。昏明虽异,光体是同。水同一湿也,浊者可使澄之而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为带垢耳,垢非光,光者镜之本体也。水浊者为杂尘耳,尘非湿,湿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者也。唯其举体无异,故于修道方便门中,便有多门。

此段说明生佛平等共有的离念灵知,体与用,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常同常别现象。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惟有离念灵知。此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生不灭之离念灵知,诸佛不增一分,众生不减一分,这是生佛体同也。诸佛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到极处,其灵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广大无外也。众生随迷染因缘,迷之又迷,染之又染,迷染到极处,其灵知局促狭小,介尔微劣也。修德迥异,这是生佛用别也。然即此众生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无差,这是修德虽异,性德仍同也。若众生背尘向觉,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到于极处,则此介尔灵知,当下转为广大无外灵知矣,修德有功,性德圆显也。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荒田。一星之火烧性,喻此生佛同体灵知,能烧万顷荒田,喻断惑也。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约所知之境,固有广狭胜劣之不同。诸佛广大殊胜也,众生狭小微劣之也。如诸佛能看到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目光所及,只能看至五十公尺至一百公左右地方,这是约所观境,生佛用别也。若约能知之见性,则生佛全体无异。如同一火也,烧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之物虽殊,能烧之火则无二。同一火的烧性,喻生佛灵知体同,所烧之物香臭不同,喻所修用别也。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用别)同一镜也,昏明有异。(用别)水之清浊虽殊,湿性不二。(体同)镜之昏明虽异,光体能照是同,(体同)水同一湿性也,浊者可使之澄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而明。修德有功,性德圆显也。此一念灵知,如水之湿性,如镜之照性(能照),如火之烧性(能烧),举体无异者也。唯其举体无异(体同)故于修道门中,方便有多门。

有但仰慕诸圣者,有但尊重己灵者,有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有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

这几句是说仗此灵知修行,有四种行门之不同。但仰慕诸圣,是从有门而入,是念他佛。但尊重己灵,是从空门而入,是念自佛。外慕诸圣,内重己灵,是从亦有亦空门而入,即观双照中道门。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是从非空非有门而入,即观双遮中道门。空有二边俱抛却,万缘坐断也。

若但仰慕诸圣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诸圣皆已先证我之己灵,语默动静,皆堪垂范。我曹若不仰慕诸圣,则进修无路矣。故或专持名号,或观想音容,三业虔诚,六时敬礼,倾心归命,尽报遵承。及乎时至缘熟,感应道交,心地大开,灵光独露,乃知我之己灵,原与诸圣平等无异,亦不可不自尊重也。

但仰慕诸圣者,是从有门而入,所谓念他佛也。如劳实本分之念佛人,知诸佛皆已证与我同体之己灵,语默动静,皆可作我榜样,我等若不仰慕诸圣,则进修无路可入矣。或专持名号,或修观想观像,直须三业虔诚,六时敬礼,一心归命,终身遵奉承事,及至时机成熟,心地大开,灵光独露,方知我之己灵,原与诸佛平等无异,亦不可不尊重己灵也。

又但尊重己灵者。如宗门参禅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时中,四威仪内,独露当人面目,受用本地风光,离心性外,毫无取著,所谓任他千圣现,我有天真佛也。及乎造诣功深,悟证已极,乃知一切诸圣,皆久已先证我之己灵者,尤不可不仰慕也。

但尊重己灵者,是从空门而入。属念自佛。如宗门参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参无字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十二时中,行住坐卧,独露当人本来面目,受用本地风光,离心意识,毫无取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谓任他千圣现,我有天真佛是也,直到造诣功深,悟证已极,方知一切诸佛菩萨,皆早已先证我之己灵,尤不可不仰慕之也。

又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夫欲尊重己灵,必须仰慕诸圣,唯其仰慕诸圣,正是尊重己灵。又仰慕诸圣,必须尊重己灵,若不尊重己灵,岂能仰慕诸圣。此则内外交修,心佛等重。既无偏执,进道弥速。至于力极功纯,全体相应,乃知诸圣,但不过先证我之己灵而已,无庸仰慕。而我己灵者,亦不过平等齐于诸圣而已,何劳尊重。

外慕诸圣,内重己灵者,是从亦有亦空门而入。是双照中道门。属自他俱念。欲尊重己灵,必须仰慕诸圣。唯其仰慕诸圣,正是尊重己灵。若不尊重己灵,岂能仰慕诸圣,此则双亦门,内外交修,心佛等重。内指尊重己灵,外指外慕诸圣。心指自心,佛指他佛,自他等重也。既无偏执,其进道更速。到了力极功纯,全体相应,方知诸圣,不过先证我之己灵罢了,无须仰慕。反之,我之己灵,也不过与诸圣齐等而已,何劳尊重。

又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此谓寸丝不挂,心佛两忘,彻底撒开,迥无依倚,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一念不生,万缘坐断。至于久久功熟,圆满证入,本灵独露,诸圣顿齐,虽不仰慕诸圣,乃善仰慕,虽不尊重己灵,却真尊重。

又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者,是从非有非空门而入。是双遮中道门。空有两边全行抛却,此谓赤条条地,寸丝不挂,心佛两忘,彻底撇开,迥无所依,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一念不生,万缘坐断,到了久久功夫纯熟,圆满证入,本地灵光独露,诸圣等齐,虽不仰慕诸圣地,等于善仰慕。虽不尊重己灵,却是真尊重。

此之四路,学者自谅根性,各随好乐,但当一门深入,久之必皆有相应。切不可妄生执著,轻发议论,出奴入主,是一非余。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碍,将恐谤大法而招愆尤也矣。

此之四门,修学之人当自谅根性,各随个人好乐,任择一门,但当一门深入,久久修习,必有相应,切不可妄生议论,出奴入主,说己门为是,他门为非。肯定一门,否定余门,不但违背妙道,自成障碍,将恐受到谤大法而招堕落的罪愆。

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起信论云,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此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

此段是说妄想无性,缘起性空。真心本有,觅无朕迹。佛经祖语,菩萨造论,皆如是说。《楞伽经》说:“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禅宗二祖(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说:“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智故。”(无念即离念也)《华严合论》说:“顿悟一念缘起无性,(即缘起性空)超彼三乘权学等见。”以上皆就现前一念指点,说明妄性本空也。既然妄性本空,真心本有,非佛,又是何哉!(犹言寂而常照之心,即是佛也。)

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净缘起,渐而转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

此段是说欲复其本空(觅之了不可得)之佛性,以信愿持名最为契理契机。但众生长久劫来,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之真心,必须以清净缘起为方便,渐渐地转化之。就是以我即佛的因心,念我即心的果佛。因心果佛本来交彻在一起,心即佛,佛即心,心佛法尔一如(法尔即自然之义)。而我即心之果佛(弥陀法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而我即佛之因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澄清众染,圆显本空(真心),直趋果德觉海。如此看来,念佛一法,转染为净,圆显本空,直趋果海者,无过于此矣。

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此段示念佛方法,及净业大成之往生景象。如何念佛,但当放下万缘,一念单提。其恳切之情,如救头燃,如丧考妣(如思亡故父母)须臾不离此一念,如鸡孵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如期见瑞相)不求速成。(如求速得一心)但只专心这么念去,是名无上深妙禅。(所谓即是不生不灭法)正这么念时,根身世界(依正二报)密随其心,念念转变,(虽人犹在娑婆秽土,神已坐极乐宝莲)殆非凡心肉眼所能见知也。等到一期报终,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异香远闻,或天乐盈空,种种瑞相。世人方谓此人净业成就,然则净业之成,岂在此时乎哉!

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亦不能有成。长久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长久,即无进。

念佛如何得间断去,必须至诚恳切,印光大师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又说,“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如何念佛时做到竭诚尽敬,彻祖的念佛当存四种心开示,实为至竭诚尽敬具体化。云何四种:一者,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存惭愧心。当念佛与众生,本来同体,均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无奈性德是同,修德迥异。佛背尘合觉,顺性而修,修德圆满,自致成佛,常享常乐我净之涅槃法乐。而我背觉合尘,逆性而修,无始以来,造诸恶业,六道流转,曾无已时,言之痛心,思之惭愧。常怀惭愧之心,念佛必能恳切矣。二者,得闻此念佛法门,可以不须断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不历异生,决定一生成佛。正念佛次,“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闻此胜法,当生忻庆心,念佛必能恳切矣。三者,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无始劫来,岂不曾问法修道,以未闻此念佛法门故,纵有所修,隔世又迷。如坯器未烧,经雨复坏。今世幸遇此法,可一生了生脱死矣,庆幸之余,回思从前,当生悲痛心,念佛必恳切矣。四者,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当念释迦如来,若不于方等会上说《阿弥陀经》我怎知有此不断惑业,可了生脱死的特别法门,此释迦如来之大恩当永感不忘也,复当念弥陀世尊因地发四十八大愿,复经无央数劫修行,以行填愿,功圆成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若弥陀世尊不发此四十八愿,我等何能仗佛慈力,横出三界,此弥陀世尊之洪恩大德当永感不忘也。于二土如来生感激心,念佛必恳切矣。四种心中有其一,净业必定成就。念佛之法,当持久,不间断,数数间断,净业亦不能成就。当勇猛,不疲怠,数数疲怠,净业亦不能成就。持久而不勇猛,即有退。勇猛而不能持久,即无进。戒之!戒之!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此段是说念佛即是止观,非别有止观也。当念佛时,当专注于这句佛号,不可有别的念头,这就是止,止即寂。当念佛时,必须心念耳闻,了了分明,这就是观,观即照。一念之中,止观具足。念佛即止观,非别有止观也。又:止观与定慧,存在因果关系,止即定之因,定即止之果。观即慧之因,慧即观之果。又: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念佛时,一念不生(寂)了了分明(照)即寂而照。正念佛时,了了分明(照)一念不生(寂)即照而寂。又:心性寂照圆融。寂即无量寿,照即无量光,自性弥陀也。须知自他不二,全自即他,自心即彼佛法身也。若能如是理解,如是持名,净业必无不成,若能如是成者,皆上品往生。一人如此修,一人如此成就(指上品生)百千万亿人如此修,百千万亿人如此成就,念佛岂可不如此慎重对待乎哉!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云谷禅师

广行法师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宗的大德高僧,也是憨山禅师少年时代学习禅法的最重要的一位导师。我们根据憨山禅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法名法会,号云谷。祖籍浙江省嘉善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月船禅师

月 船 禅 师◎ 禅 心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聆听虚云禅师开示记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余因送宝生老和尚灵龛入塔,特由耒阳金钱山到南岳上封寺,恰巧我们久仰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也因中央请往重庆,顺便道来岳。当时祝圣寺大众曾请他老人家讲开示,我也随众参叩听讲,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