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光大师殊胜开示句解之四
2025-04-13 11:08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

——印光大师殊胜开示句解之四

印光大师是近代佛界之大善知识,一生梵行精进,深入经藏。一部《文钞》,教眼圆明说理透彻,脍炙人口。读其书而归向佛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者,不计其数。师之《文钞》,文虽平实,语极恳挚,有极强感染力。读之令人生起一种谛信不疑,法喜充满之意境。某之学佛,实从读大师《文钞》开始。兹敬就大师一则修持方法殊胜开示,予以诠释,用报法乳之恩。初。先列正文,二逐句诠释。今初。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只因迷背,轮回不休。如来慈悯,随机设教。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文钞卷二第29页与吴璧华居士书)

二,逐句诠释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

此二句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夫佛心,众生心,一如无二如。如者,不变也,无二也。不变之体,生佛同禀,何谓不变之体?即生佛同具,寂照常恒,无能无所之离念真知也。此从不变释心性之义。然心,性二字。亦有所不同。心有随缘之用。性唯不变之体。以随缘之用,生佛等有,但佛唯随净缘,三界(谓菩萨缘觉声闻也)与六界染有等差而已。故云: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俦即伴侣同辈之义。

“只因迷背,轮回不休”

迷即迷彼生佛同禀之理体,背即背觉性合尘劳也。以佛性之体固同。随缘之用天渊。六道众生,当初由于一念妄动,转本有之智光,成无明之业识,转生转识现识。(即见相两分)由三细至六粗,起惑造业,由业感报。复从粗劣五蕴果报色身上,由宿惑种子,遇境引发现行,复造新业,往复循环,如汲井轮,上下轮转不停。故云: “只因迷背,轮回不休”也。

“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此四句明如来应世,说种种法,令众生背尘还觉也。

我释迦世尊于成道日,夜睹明星,朗然大觉,叹曰: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慈悯众生,背觉合尘,枉受诸苦。四十九年,应机说法,首说《华严》唯度大机,次说《阿含》,专被小机,令入化城。三说《方等》四教并谈,三根普被。四说《般若》,以般若妙智,荡除圣凡情见。五说《法华》,《涅槃》。法华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普授三根之记。涅磐则扶律谈常,作最后训。综佛所说,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五者名目虽异,理本是一,无非令众生,识本具之佛性,返本有之家乡。故云 “如来慈悯,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也。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曰净,了脱最易。”

法门为治众生之病而设。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佛为对治其病而说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多,择其简要直捷者而修,唯禅,净二门,了脱生死最易。何谓禅?印光大师说: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何谓净?印光大师说: “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马鸣菩萨 《大乘起信论》,以一心开二门:一真如门,二生灭门 (即缘起门)。禅属真如门,净土属缘起门。禅则从不生不灭自性体悟,净则执持一句弥陀名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二者均是圆顿了义修法。了脱生死最易也。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

由于禅唯仗自力彻悟彻证,无他力扶助。净则仗自力持名之外,兼有弥陀愿力摄持,故较参禅为易。 《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时届末法,净土念佛法门最为契机也。

“如人度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此四句喻净土地念佛法门为易行道,最易成就也。龙树菩萨 《毗婆沙论》云: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难行则久乃可得。乃至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菩提。”又有一喻,出《那先经》,昔有国王,问沙门那先言:众生业重,云何念佛,即得往生?那先言:譬如有人,以大石块,其数千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达彼岸。众生之罪,犹如巨石。弥陀愿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以船可渡。横截生死苦海,全凭以佛愿王。一切时中,以为良导。直登彼岸,不越自心。故云: “如人渡海,须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此四句乃印光大师苦口婆心,恳劝一切学佛之人,当今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方是出生死苦海独一无二之良法也。何以故”?大师说: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此四句明念佛法门以发菩提心为根本,信愿行三法为宗要。印光大师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大师说: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为什么要生真信愿,大师说: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至于修行法则,大师开示说: “常当如子忆母,行往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故云: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也。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此四句明念佛功深。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实相妙理,彻底圆彰也。

何谓念极情忘,即念无念?大师解释说: “念而无念,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禅教妙义,彻底显现者,即实相妙理彻底圆显也。印光大师说: “夫四种念佛,(即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故云: “禅教妙义,彻底显现”也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果能如大师所说,依教遵行。大师为我等保任云:待至临终,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莲开上品,证无生忍。证无生忍者,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初居实报土之果位也。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印光大师常常诫勉弟子: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而欲得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或一心不乱境界。竭诚尽敬乃最妙最妙之秘诀。此大师披胆沥,泪出痛肠之告语也。故云: “妙妙妙妙”也。

End

上堂开示颂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慧远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黄念祖: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一)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二)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