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2025-04-12 13:16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张秉全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根浅障重,神识飞扬,观想难成,力劝持名。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中,对于净土法门宗旨,有精辟诠释,谨就此章大意,作番略释。

先出经文,后释《四帖疏》大意。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四帖疏大意

佛对当机众阿难和韦提希夫人说:往生上品上生的人,需要什么条件呢?若有修学大乘心的众生,愿生彼极乐国土,必须发三种心,便可往生。

经文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居心行事,必须在真实心中做出,不得做表面文章,外现贤善及修行精进之相,内存虚假,贪嗔不正之心,凡事奸诈欺于人,恶性难犯,行事毒同蛇蝎。虽然也三业行善,名为杂毒之善。也叫虚假之行。不能名为真实净业。若如此居心不良,起念佛行,纵使身心劳苦,日夜十二时不休息,绕行念佛,如救头上著火一样,总名杂毒之善,欲要回向此杂毒的念佛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必不可得到如愿以偿。为什么呢?你的心与佛心相违背缘故。因为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刹那时间,身口意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作出。凡所施为和愿求,都是真实的。另外,真实有二种:第一种是自利真实;第二种是利他真实。说起自利真实,又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至诚心自行和劝化他人莫作诸恶;以及生起自他厌离娑婆秽土之心等。行住坐卧默想一切菩萨制伏舍离贪嗔痴等诸恶,我也应这样做才是。二是至诚心自行化他,勤修凡圣一切众善,以至诚心,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即持名念佛或观佛依正二报。)又:至诚心,口业自行化他,宣扬三界六道依正二报,是苦是恶,极应厌离。又:口业应随喜、赞叹别人三业所作诸善。若他作恶,不说他过,敬而远之,也不随喜。又以至诚心身业,合掌礼敬、四事(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至诚心身业,厌离三界自他依正二报;又至诚心意业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在目前。又:至诚心意业,厌离生死三界依正二报。不善的身口意三业,必须真实舍离。又若起三业之善,必定真实心去作。不论内心外境,皆须真实,所以叫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也有二种:一种是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头出头没,在六道中轮转,无出离三界之缘。另一种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不存丝毫疑虑,乘佛愿力,决定得生彼国。又:决定深信释迦所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往生、定散二善,证知赞叹彼佛依正二报庄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作证,劝一切凡夫,信愿求生,决定得生。又:深信一切行人,深信佛语,不惜身命,决定依佛所说去做,佛教我舍离即舍离,佛教我去作即去作,佛命我到什么地方去就什么地方去。这就是随顺佛教语。亦名随顺佛意,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修行人,但能依此经所说深信行去,必不会误导众生。为什么?佛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圣者,说真实语故。除佛以外,登地以前菩萨,智行未满,(指无明未断)尚在学地,犹有正使结习二障未除,佛果之愿未满。此等凡夫权圣,纵使己意测量诸佛教意,不能彻底明了。虽有评论解释教意,需要请佛证明,若所言称合佛意,佛即为印可说,如是,如是。若所说不称合佛意,佛不印可,即说道:是义不如是。若不印可,即同无记无有利益之语。若佛印可之说,即是随顺佛之正教之言。若佛有所言说,都属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智,所说无论或多或少,总不须向菩萨、人天询问,定其所说是与不是。因佛是一切智人,若佛所说,即是了义之教,菩萨天人等所说,都名不了义教。这是应该知道的。以是之故,现今敬劝一切有缘求往生的人,只能深信佛所说,不可信用权位菩萨等所说不与佛说相应的教言。以免产生疑障,怀惑自迷,失去往生西方的大利益。又:深心相信,决定建立自己净土信心,顺佛教语修行,永除疑心错觉,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迷惑,而退失、倾动净土的信心。有人问道:凡夫智慧浅薄,惑障深厚,若逢解行不同的人,广引经论之语来妨碍、问难,证明一切修行凡夫,不断惑业不得往生。我们怎么样对治他的妨难,成就净土信心,决定勇往直前,不生怯退呢?答道:若有人多引经论证明说,不断惑业不得往生者,净土行人即可这样回答他:您虽然用经论之言,证明说,不得往生。我的想法,也决定不受您破斥之言,为什么呢?但我也不是不信您所引证论的话。这些经论,我都仰信。然而佛说别经时,所处地不同,时间不同,说法对象之机不同,利益也不相同。又:说别的经时,非说观经、弥陀经时,然佛说法被机,情况各有不同。别经所说是通途法门人天菩萨之解行,现在是佛说观经定散二善。(定善即修观、持名,散善即修行净业三福)所被之机,唯为韦提希夫人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所逼一切凡夫。证明说能得往生(指不断惑业亦能往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语,决定奉行。纵使您说千道万说不得往生,唯增长成就我往生的信心。又:净业行人可以更向对方说道:仁者请听,我今向您表明决定信相,绝不动摇。纵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等,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皆引经论证明说不得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只有增长我的信心,为什么?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人所破坏之故。又:仁者请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以下,或一或多,乃至遍十方界,异口同声说道:释迦佛指向称赞弥陀,说三界六道轮转是苦本,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行三福六念等法,尽此一报身,决定生彼国者,必是虚妄,不可依信。我虽闻此说,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长我决定的上上信心。为什么?由佛语真实,决定了义故。佛是一切智人,实知、实解、实见、实证,不是疑惑心中所说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语所破坏。若实是菩萨(指登地以上位者)总不违佛的教言故。又且不说此事,告诉您知道:纵使化身佛、报身佛,若一尊若多尊,乃至遍满十方界,各各放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道,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明赞扬,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彼佛及修他善行,回向求愿生彼净土,这是虚妄,定无此事。我虽闻这等诸佛所说,也毕竟不起一念疑心退心,怖畏不能生彼佛国。为什么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全同,无少许差别。佛佛道同故。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所同制。比如前佛制定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作,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行。如果后佛出世,难道能改前十善,令人行十恶吗。以此理类推,证明诸佛所言所行,不相违背。所以释迦指证弥陀,劝一切凡夫,尽此一报身,专念专修,命终已后,定生彼国者,说此语时,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出方长舌相同劝同证。什么原因,诸佛同体大悲之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所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依正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后面经文又说,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邪见无信增盛之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头,即是其证。又:十方佛等,恐怕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所以各于其国同时出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即成就如是依正二报功德庄严)所赞、(即不可思议功德)所证(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或长或短,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暮途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定无疑。是故一佛(释迦)所说,即一切佛同作证明以成其事,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名就行立信,行有二种:一正行;二杂行。什么叫正行?专依往生经(即净土三经)所说修行,就是正行。具体地说,就是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极乐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佛,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名,一心专阿弥陀佛。若赞叹供养,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是名为正行。又:就此正行中,复有二种,一种是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计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这名正定之业,依顺彼佛本愿故。若依礼拜读诵,就名为助行之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众善,都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彼佛不断,名为无间业。若行后杂修之行,以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以上所说,就是深心。

什么叫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善及出世善根,以此自(自行)他(随喜他)所修善根,悉皆以至诚真实的深信中,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就是回向发愿心。又:回向发愿求生彼国,必须从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必定得生想。此之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人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勇往直进,不得闻这些人语,就有动摇,心生怯弱,走回头路,即失往生的大益。问道: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说道不能往生。或者说,您等众生,旷劫以来,及到今生,身口意业,在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这些重罪,要长劫系缚在三恶道受苦,怎能一生修福念佛,就能进入那无漏无生的极乐净土,永远证得三不退之位。答道:诸佛教行,数量之多,超越尘沙,众生禀教修行,全仗机缘,情况非一。譬如世间人眼见之事,决定可信。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物、(及养植草木),水能滋润,火能烧物,这等事情,都是对待的。各取其宜而用,眼前所见,千差万别。(如地有地之用,水有水之用,火有火之用等)何况佛法有不思议力,岂没有种种利益。随拈出佛法一门,求出离道,即是出一切烦恼门。随进入佛法一门,求解脱道,即是入一切解脱智慧门。为此各随机缘起行,各求解脱,您怎能将对我来说,并非有缘之行门,障碍惑乱于我呢!但是我所爱之行,即是我有缘之行,不是您所求之行;您所爱之行,即是您有缘之行,不是我所求之行。彼此各取所须,是故各随所愿乐而修其行,必能很快获得解脱。

修行者应当知道,如果学解,从凡夫地及至圣人,无一例外,皆须学习。若欲学行,必须依靠选择于您有缘之法,(即逗机之法)进行修持,则用力少,得益多。又:诚告一切求往生人等,今更为您等说一譬喻,以资守护,不失信心。以防外道邪见异见之问难。怎么说啊!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路,中途有二条河,一条是火河,在南面。一条是水河,在北面。二河各阔百步,各深若无底,南北二河,各无边涯,水火二河之间,有一白道,阔约四五寸,此白道从东岸到西岸,亦长百步。(与水火二河同长)水河的波浪常溅湿白道,火河的火焰常烧灼白道。水火相攻,常无息时。此行路人到了空旷之地,四顾无一人,多有群贼恶兽,见一人独行,竞来搏杀。路人恐怖极了,急向西直走,忽然见此大河,即自思忖: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有一白道,路极狭窄,二岸相距虽近百步,怎么能走过去。今日定死无疑了。正欲退回,群贼恶兽渐渐逼近,要想南北避走,恶兽毒虫争先恐后向相(各从南北二面)而来,要想向西而行,又恐堕入水火二河之中。惶怖之状,无法形容。当时思忖,我今往回走亦死,停步不前亦死,向前去亦死。总一样是死,我还是寻道向前而走。既有此条道路,谅必可走。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声劝道:行路人,但决定寻此道向前而行,必无死难危险。若止步不前,就是死亡。又闻西岸有人唤道:您一心正念直来,我会保护您,不必畏惧堕于水火之难。此行路人,听了此遣往彼唤来的话,就端正身心,决定寻道直前,不生一念疑怯之心。或行一分,二分(指才行少许路)。东岩群贼等唤道:行路人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去则必死无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而来。此行路人虽闻这唤声,头也不回,一心直进,念道而行。一会儿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幸快乐不已。此是比喻。复次以喻合法,言东岸者。喻此土娑婆火宅也。言西岸者,喻彼土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骗行人者,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旷处者,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二河中间的白道狭四五寸者,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因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溅湿道者,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路者,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言,寻道直西进者,喻释迦已灭,弥勒未生,犹有教法可寻,故喻如声劝也。言或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等人,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己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力摄受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庆喜不已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昏迷颠倒,自取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指持名无有失落)乘彼佛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不论昼夜时节,常作此解,(众生业深重,非仗佛力,无由出离生死)常作此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后,还起大悲心,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往生者,无有这个道理。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这也应该知道的。

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哪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慈心不杀者,然杀业有多种,或身杀生,或意杀生,或口杀生。言口杀生者,即动口指令杀生。言身杀生者,动手自杀或把手教人杀。言心杀者,动念怎么杀,用何杀具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别胎卵湿化四生,皆招杀罪。都能障碍往生净土。但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者,即是施予一切众生寿命安乐,即是最上胜妙戒法。此即合上净业三福经文,初福“慈心不杀”也。不杀有止行二善,自不杀名止善,教他不杀名行善。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机所持之戒,即名小戒;若约发大心行大乘行之人所持之戒,即名菩萨戒。戒是由人定位,自然转成。此合上第二福“具足众戒”之戒行善根也。二、读诵大乘者,唯以读诵大乘为事,求生净土。即合上第三福“读诵大乘”也。三、修行六念者,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也。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持名)身业(礼拜)意业(观想)。念一切诸佛亦名念佛。念法,即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即念佛之眷属菩萨僧。念戒,即念诸佛之戒法。念舍,即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内舍(头目髓脑)外舍(财宝土地房屋)此等菩萨但欲得菩提道,不惜身命财物,我等常作仰学他们舍身命之想。念天,即念兜率天上住最后身,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我等无始已来,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今已因圆果熟证圣,但我尚是凡夫,生死流浪,烦恼障重,福微慧浅,每思忖及,不胜惭愧、悲叹,是名念天。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者,修行者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功德,向所求往生极乐国也。

经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四帖疏大意

言具此功德者,即上说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也。或一人具前二,或一人具后二,或三种全具。若有人三种全没有,则是造恶众生,蒙着人皮的畜生罢了。若有人,发心念佛,毕此一生,无有退转,唯以往生净土为期,则不问他能理解三福与还不能理解,只要不违背,回向都能往生。这是应该知道的。一日乃至七日,是说功行深浅不等,修行时节有长短,利根一日得一心,中根二至六日不等得一心,钝根至七日才得一心。此约平时说,与弥陀经所说意同,若不能七日一心,则必须尽形寿执持名号,以求往生。也。又:纵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经文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四帖疏大意

此段经文是说行者临终时诸圣迎接往生的情况,如文可解。共分十一个小段:一、明所生是极乐国。(首句)二、明得生上品上生之由,在于精进。(次句)三、明弥陀化主亲自来接。(第三句)四、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无量诸天,随从弥陀来迎行者。(第四至第七句)五、明七宝宫殿,随众而来。(第八句)六、明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第九至十一句)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身。(第十二至十四句)八、明佛既放光照彼行者,化佛与诸菩萨也同时授手迎接。(第十五至十六句)九、观音势至与诸菩萨同声赞叹行者,劝进其心。(第十七至二十句)十、往生行者,自见乘台随从佛后。(第二十至廿四句)十一、明往生时速。(第廿五至廿六句)

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帖疏大意

行者金台至彼国后,莲花即开,见佛菩萨色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但闻佛说法,流水光明,风动宝林,亦皆演说妙法,闻法得法,凡有三种:一、初闻妙法,即悟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入圆教初住位。二、须臾之间,于十方界,历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三、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末句,总结,是名上品上生。

End

刘素云:我的姐姐预知时至、上品上生!

我姐姐的名字叫刘素青,那个青没有三点水的那个青。后来我分析完我自己的名字,我给我姐也分析分析,那个素我俩是一样的,没说的,那我想我姐这个青怎么说,那我就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姐今生一定成佛。我姐这一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

张秉全:略述佛法僧三宝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一) 三宝的释义佛,具云佛陀,

张秉全:“八不中道”浅说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

张秉全:漫谈佛教楹联创作

在政协宁波诗社一次雅集座上,宁波大学叶元章曾谈起佛教楹联,慨叹不少寺庙悬挂的楹联,平庸的居多,尽是一些成语、套话的堆砌。有些甚至平仄失调,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他提议诗社成员,为这些寺庙代撰几副对联,

张秉全:一句弥陀,圆具十门

一句弥陀,圆具十门幽溪传灯法师著《净土生无生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

张秉全:念佛一心不乱之精辟诠解

读了2003年第三期《台州佛教》署名隆盎,题为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 一文,使我获益匪浅,钦佩不已。对一心不乱鞭辟入理的诠解,扫尽了有关一心不乱念佛往生的种种误解、歧见,诚为近时修学念佛法门的

张秉全:三细与六粗

由惑造业,因业感报,三者辗转生起,如恶义聚,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何谓惑?惑即无明。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亦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

张秉全: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

张秉全:净土生无生论会集辑要4

二结示净宗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此结净宗生而无生之意。当我作观时者,正当修观时,念佛

张秉全:厚道感人 恩重如山

月西法师是我省佛教界一名领袖人物,他一生爱国爱教,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沟通政府和佛教界联系,扶持佛门僧团,真是功德巍巍,有口皆碑。尤其是修复十年浩劫中被破坏之七塔寺,使之重复旧观, 更是助德昭

张秉全:地藏菩萨本愿经题解

人生在世,恩莫大于父母。虽服劳奉侍,美膳供养,无微不至,也不能救亲脱轮回之苦,此世间孝道之局限也。佛教所说孝道,不但在世父母,要尽孝养之责,即双亲下世,还须度他神识,脱轮回苦,最终获得究竟涅槃常乐,此

张秉全: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印祖常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凡是释尊一代所说,偏圆权实一切教法,无不从此念佛三昧中流出。一切偏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