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2025-04-16 10:57

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天台宗是以教观并重为其特点。教是佛陀被下之言教,观乃揽教照心之观法。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观纲宗》云:“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侧重于教理之阐释,《摩诃止观》侧重于观法之实践。天台实所以能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全在于教与观之统一。

台宗学人既理解了性具法门,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圆顿义理,就必须从解起行,修习此《十乘观法》,以达到最终断三惑证菩提之目的。

何谓《十乘观法》?乘者,车乘。运载为义。谓以此法为车乘,能运引人至涅磐岸也。何等为十?盖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十乘观法。藏通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真谛涅槃;别圆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中谛大涅槃。(别教仅属分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台宗行人是根据圆教之《十乘观法》而修实践的,故其他三教《十乘观法》略而不论可也。

圆教之《十乘观法》是: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

此观法虽有十种,由于修习者根有利钝,故证道有迟速。上上根者,仅用第一种观法,即观不思议境,即能证道,不必遍历后九种观法。根器稍次者,历二至七种观法不等。根器最纯者,则须遍历十种观法,始能证道。

凡欲修此《十乘观法》,据《摩诃止观》所说,必用二十五种方便作先导,然后方可修此十乘观法。二十五种方便,即具五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呵五欲;(即修行者必须诃责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五盖。(即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种盖覆真如之烦恼心)。调五事;(即调和饮食,睡眠,身体,出入息,心)。

《十乘观法》分述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一皆可作不思议境观之。但以初心入观,尤简尤妙。所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均不易入观,今唯依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为何独取六识?因前五根识,现起时少,七识末那,八识赖耶又微细难观,所以唯取六识,以其切近又易得要领故也。由于心具十界,此现前第六识心,不起则巳,一起必落于十界中之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如,三千性相。此有两重能所,观者,能观之智也;不思议境者,所观之境也。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此二者望于第六识,则皆为能观。而六识妄心现起观境,则为所观,又是一重能所。故台宗山家主张以六识妄心为所观不思议境。要之,以一心三观之智为能观,以一境三谛之境为所观,一念三千之妙体,当体全显,是为观不思议境。若行人只修此一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九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上根机之修法也。

二、真正发菩提心。行人若于第一观不思议境未能真证。则须缘无作四谛,发起四弘誓愿,助成观法。无作四谛者,谓苦则阴入皆如,无苦可离;集则尘劳本净,无集可断;道则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灭则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依无作苦谛,发度无边如幻之众生;依无作集谛,发断无尽空华之烦恼;依无作道谛,发学无量如幻之法门;依无作灭谛,发成归无所得之佛道。《金刚经》云:“我欲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即此意也。是为真正发菩提心。此心一发,能灭宿障重罪,使业消智朗,修观较易契入。若行人修此二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八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三、善巧安心止观。若行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观之后,心犹不能归一者,则须用止观二法,善巧调治之。应观一念心性,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即止体,照即观用。寂即定,照即慧。若心偏于散动。则以即照之寂策之,使心不浮散;若心偏于沉没,则心即寂之照策之,使心不沉没。如是定慧均等,自然心体明净,则能遍破三惑,直契真源矣。若行人修此三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七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若行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之后,心仍所未安,其病根在于所观一念三千境上,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故不能得力。则须以一心三观之妙智,照破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之偏执。若行人修此四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六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上根机之修法也。

五、识通塞。若行人于第四破法遍中犹未能契入者,应思惟,观察,识别,修何行相,能通入法性?能通达,即是通;修何行相不能通达法性?不能通达,即为塞。若通若塞,均须善于识别,若塞须破,若通须护。苟能识通与塞,则不但通行相,修之能契入法性,即塞亦不能为碍,以即塞成通故,所谓悟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性本无二故也。若行人修此五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五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中根机之修法也。

六、道品调适。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若行人虽然识得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于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思议观境上调试检察,在无作三十七道品中,其中从哪一道品入手,适吾之根机,就择此适机之道品为切入点而策发之,从而达到契入真源之目的。(无作道品即是此三十七品之事相,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当体即是中道实相,故称无作道品)若行人修此六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四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下根机之修法也。

七、对治助开。何谓对治助开?即用藏教之五停心观或事六度等事行,以对治事惑(即修惑),达到助开正道理观之意。若行人虽经无作道品调适,而观慧力微弱,盖障屡屡现起,不能契入,此乃无始以来事障(即见思惑)偏重,故须用五停心观或六度事行而对治之,以助开正道理观。如此理观为主,事行为辅,正助合行,精进弗懈,久久必能圆开三解脱门而入秘藏。(三德秘藏)若行人修此七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三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下上根机之修法也。

八、知位次。知位次者,修行人应通达教理,明白己所修、所证之位次分齐。我所证入者为仅获少份轻安耶?(尘劳初伏之相)抑是观行位耶?相似位耶?分证位耶?能识知不谬,是为知位次。倘不知位次,则错认消息,起增上慢,以凡滥圣,其过不轻。苟能知位次,自然不起上慢,增道损生,不生障碍矣。

九、能安忍。能安忍者,行人于内外障缘,能心不动摇,安心忍受。上来于知位次中,不生上慢,固然是好,但须防内外障缘生起,恼乱真修。内为心魔,外为境障。苟能于障缘现前时,安然忍耐,不动摇,不退转,自能渐入佳境,圆伏五住而证五品,由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则得六根清净之位。

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谓不爱著于已得之法也。若于已得之法,生起爱著。则因爱成障,执药成病,更不前进矣,故须离法爱也。法如敲门瓦子,门已敲开,尚执瓦子何用,欲打屋里亲生爹娘耶!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若已傍岸,犹恋筏不愿登岸,真痴人矣。由于行人证十信,得六根清净住后,觉自心境,轻快无比,则于此境上,易生法爱,须当离之。从此而进。自可由十信而入分证位矣。八至十之三法,总为下根人所修,具足十法而成一大乘。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此十乘观法,乃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圆顿妙观,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者,大乘,譬十乘妙境。四方喻住、行、向、地四十位,道场,譬妙觉果海。总之,从因至果,皆不离此十乘观法也。

End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宋智明: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

第三十一课 天台十乘观法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大白牛车的喻意,在《摩诃止观》里建立了十乘观法。这由十法而成乘的善巧安立,可使上中下三根行人都能修习圆顿止观,直至成就佛道。因此这十乘妙观可圆摄一切观法,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

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

胡晓光: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汉晋禅法略述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闽南佛学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