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略述台宗五悔大意
2025-04-16 10:44

略述台宗五悔大意

一切众生,无始来今,由惑造业,因业感报。惑业报三,如恶叉聚,起则俱起,互为由藉。所造恶业,无量无边。牵引含识,流转六道。《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今我等虽然觉悟,归向佛法,若不行忏悔,忏除过、现恶业,修行佛法,每多障缘缠绕,难于成就道业,盖忏悔一门,十分重要,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列其中之一。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随参随证,最后参至普贤,已是等觉之位,普贤菩萨尚令其修忏悔之愿,以期圆满佛果。印光大师说忏悔一法,上至登觉菩,下至逆恶凡夫,均须修习。不论何宗,均将忏悔业障,列为必修内容。而台宗五悔,乃忏法中最极圆顿了义之修法。

此五悔法,乃天台智者大师为修法华三昧忏法,依《弥勒所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观普贤经》撰成。五悔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略述如下:

一、忏悔。忏,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

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有发露已往之罪,改往修来,成就善果之义。据《天台四教仪集注》所说,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者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即作观)三业并运,一切依照忏法,披陈过罪,求哀忏悔。四明尊者《修忏要旨》说:“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是名作法忏。二、取相忏。就是定心运想,取见瑞相为期,(期即期望、要约之意)在道场修忏时,或见光见华,佛来摩顶,或梦中见诸瑞相,随见一种,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三、无生忏。就是一切罪业,皆从不了自心,妄想而生,若了我心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从何生?《修忏要旨》云:“若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是名无生忏。

三忏之中,作法、取相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

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修,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修忏要旨》云:“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前前指前面二种忏法,不得亏于后后(指最后一种无生忏)无生最要,取相尚宽。(取相与无生忏比,尚非急务之意)盖妙观之宗,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泥土,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若仅修事忏,一切五逆及谤法重罪,或难消除。惟无生忏,无罪不消。《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慧日喻无生忏法也。

又:修治忏法,须运逆顺十心观法,则罪灭障除,功效

弥速。荆溪尊者《法华三昧行事运想仪》云:“忏悔应运逆顺十心云: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缘(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业,广作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五)昼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果(十)”此为逆(涅槃道)十心。“故于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十)”此为顺(顺涅槃道)十心。前逆十心是所破,后顺十心是能破。行人运想时,先观逆十心次第生起,后观顺十心次第翻破。《修忏要旨》云:“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心,则不知修忏之法。故欲行五悔,先运十心。”

二、劝请。此有二种:一者劝请转*轮。谓十方世界有

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正*轮,度诸众生。或者有人会问:我今不见诸佛,岂非虚请?答;虽不当面见佛,而行劝请,以表归敬之诚心。二者劝请住世。谓十方世界有佛将涅槃者,劝请住世,利济众生。若能劝请,灭罪除障,成我法施,功德甚大。《修忏要旨》云:“初修劝请者,行者知十方世界有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方坐道场,未转*轮,我今运想,于一一佛前,请说妙法。又即此刹那十方,复有如上尘数诸佛唱入涅槃,我皆于彼前,请久住世。能运此想,不只灭乎魔愆,(消魔障,灭罪愆)复能成于法施,其功甚大。”

三、随喜。随者,随他修习善因。喜者,喜他得成善果。

一切四圣六凡所修善因,所得善果,不论大小,皆须随喜而赞叹之,是名随喜。《修忏要旨》云:“次修随喜者,则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谓六道凡夫,二乘贤圣,一切菩萨,三世如来,有为、无漏善根,上求下化功德,皆欢喜赞叹,随顺修行。”

四、回向。谓将自已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

请、随喜种种功德,回向于实际、众生、菩提三处。一者回事向理,也称回向实际。谓回己所修功德,趣向无为涅槃,即不生不灭理体。二者回自向他,也称回向众生。谓回己所修功德,施于一切众生。三者回因向果,也称回向菩提。谓回己所修功德,趣向于佛果菩提。《修忏要旨》云:“次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原有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计为实有)今回此心,向于实际。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不晓理体周遍法界)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岂滞留于三界),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三德(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

五、发愿。谓发誓愿,约制其心 。凡所修行,期证道

果。若不发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道果不成,诸佛菩萨无不因发诸誓愿而成正觉也。誓愿有通有别,通则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无上誓愿成。别则如约誓其心,期生净土。《修忏要旨》云:“次修发愿者,要誓志行也。(以誓愿要约修行)一切菩萨通有四誓,谓未度者令度,未解集者令解,(集即烦恼)未安者令安,未证灭者令证。此则通标其志。……今则别要其心,专期净土。”也就是说,别愿则专志期生净土。为什么别愿专以求生西方净土为要誓?因为人命短促,轮回路险,不生净土,惧随业流转故。《修忏要旨》云:“盖此堪忍(即娑婆)之界,不常值佛,多诸恶缘,深位尚乃有退。若彼安养之士,常得见佛,唯有胜缘,初心即得不退。又彼佛愿力,普摄有情。若有愿求,定得生彼。况过现积集善恶业缘,每至终身,咸来责报,临终恶念增盛,则众恶成功,牵生恶道。临终善业增盛,则众善皆成,牵生善道。今既求生安养,必须净业庄严。若无愿力强牵,焉克(何能)临终正念,故诚心发愿,决志要期。既欲往生,宜在专切。”是为发愿。

问:“此五法,忏悔仅列为一,何得五俱称悔?”答:此中忏悔之名,虽仅列一,然其他四法,皆可悔罪灭恶,故得同名为悔。《修忏要旨》云:“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颠倒求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

普劝台宗学人,共修五悔,同证菩提。

End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维摩经》各品之大意

◎ 理 净《维摩诘经》全经共分十四品,依通例区分,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之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一部经的主体内容;末后两品为流通分,即结束语,是佛嘱托弟子如何奉持此经。今将本经各品内容分别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刘常净:百论释义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

三 百论的宗旨大意根据嘉祥《玄义》三论皆以破邪显正为宗旨。所谓破邪,就是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凡有定执,尽皆破之。所谓显正,就是申明如来正教,实相正法,无住无著,无依无得,故三论通以无得正观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

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

胡晓光: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汉晋禅法略述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闽南佛学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